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194章 第一版大明月报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94章 第一版大明月报

簡繁轉換
作者:青红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4 15:10:29 来源:源1

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钱还没赚到手,就有了花销的地方。

更痛苦的是,这个开支偏偏还省不了一点儿……

事已至此,张居正别无他法,只能尽可能的蛊惑李家族人,以此弥补岌岌可危的大明财政。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于是张居正索性把其馀糟心事儿,一股脑全甩给了赵贞吉和徐渭,自己一门心思搞钱……

幸运的是,乍然暴富的李家族人对创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加之张居正能说会道,短短数日功夫,就又忽悠瘸了五家人。

张居正并未满足于此,张居正要的是……全都要。

话说回来,这也真不怪李家人愚蠢,李家赚钱的惊人能力都有目共睹,这些人自然而然的认为,李家能赚个盆满钵满,自己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自己就是李家人,李家能赚大钱,自己凭什麽不能赚大钱?

以前那是自己没机会,现在机会有了,又怎可放过?

李宝,李茂,李信,这三代家主也就那样,都是祖宗李浩的儿孙,难道我就不能成为祖宗李浩第二?

我只是运气不好,不是长房一脉,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

一步迈入富绅阶级,且自己当家做主的李家众族人,真可谓是信心爆棚。

此外,张居正也不是纯忽悠,可以说,他说的几乎都是真话。

首先,江南地域可谓是占尽了开海通商的红利,一百大几十年下来的绞杀下来,版本已然到了地狱级难度,赚点『小钱』不难,想『出头』却委实不易。

相比之下,北方落后了不止一个版本,与那边的商绅竞争……还不是如周公瑾那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李家分了家,分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家,可这些小家却也不是完全独立,基本还是儿子听爹的,爹听爷爷的,亲族的羁绊和纽带并未因分家而彻底断裂,只是和李家长房断开了连结。

祖孙三代都还住在一起,如此情况之下,自然不是游说一家,就只得到一人的投资。

这些个家庭,即便是抛开固定的资产不谈,仅是能随时用来投资的现金流,谁家还没有个几百万啊?

人口多一点儿,上千万都打不住……

比如李浩还活着的几个儿子,之前李家没分家时,都能让李家家主永青侯吃瘪,如今分了家,对自己的直系儿孙,自然更是称王称霸。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管别人当不当真丶信与不信,反正几个老家伙自己是信了,倚老卖老,颐指气使……

张居正很快就敏锐的抓住了这点,开始『擒贼擒王』……

不过,正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居正的行为很快就传了出去,被诸多大员得悉。

一群人当即炸锅。

开什麽玩笑?俺们辛辛苦苦核算好这些金主的家产,计算好要徵收的赋税……饭刚做好,都还没吃呢,你上来就要端着锅走?

金陵的财政李家占大头,张居正这麽搞,说难听点儿,跟挖他们祖坟差不多,这如何能忍?

内阁大学士怎麽了?兵部尚书又怎麽了?

谁还不是个官儿了?

钦差?

只有办皇帝钦定的差事,你才是钦差!

一直都是京师吃大口,南直隶吃小口,如今见张居正连锅都要端走,汤都不让喝……也就是张居正的级别太高,且顶着『钦差』职衔,不然,非被打死不可。

——不开玩笑,物理意义上的打死!

一群人当即跟张居正掐了起来……

赵贞吉丶徐渭一见开团了,也不再讲究什麽层层铺垫丶循序渐进,立时跳大跟进,由徐渭暗中出面,与朱载壡的报刊达成了深度合作。

刊印报纸朱载壡负责,赵徐二人负责盖上官方的『戳』。

印刷术成熟且广泛应用的当下,建造报刊作坊很容易,只是因为朝廷开办官方报纸的国策刚开始,暂时做不到大批量刊印。

朱载壡作为大明第一个开办报刊作坊的商绅,也是大明第一报刊商,其产业遍布江南诸多富庶州县,不仅产量极高,且还有着相当强的分销渠道……

赵徐的难题是,刊印不难,大量刊印却难,更难的是分销。

不过,与朱载壡达成合作之后,这些难题就都不是难题了。

随着朱老板的紧急通知下达,金陵,松江,扬州,镇江……各地作坊工人立即火力全开,按照东家给的文本,开始加班加点的刊印。

刊印好之后,立时马不停蹄地输送到金陵总部,接着,再中转到朝廷刚建好的官办报刊作坊,然后赵贞吉动员工人,加班加点的盖戳……

最后,再借用朱载壡的一整套产业链,分销出去……

仅仅十日功夫,第一版《大明月报》正式出炉,遍布金陵,松江,镇江,苏州,扬州……在各州县的大街小巷,传扬开来……

「号外,号外,大明月报,大明月报……不是金陵的日报,是朝廷的月报,京师六部出品,都察院丶大理寺丶通政司监制……」

「不是苏州的日报,是大明朝廷官方的月报,内容劲爆,加量不加价啦……」

「老爷(少爷)(小姐),新品大明月报出炉,要来一份吗?」

……

叫卖的报童丶送报小哥儿的推销,以及《大明月报》的吸引眼球,一经发售,立时成了大爆款。

月报不像日报日日更新,因此时效性更长,第一波市场反馈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月报内容乍一看也没什麽,可聪明人稍一品读,便能品出其中暗含的韵味,纯粹是把南直隶架在火上烤……

诸多官员还没和张居正争出个高低,又见后院失火,不禁破了大防。

乾脆也不跟张居正磨嘴皮子了,一边上疏弹劾张居正不务正业,一边对朱载壡的报刊挑刺儿,同时,一边去永青侯府苦口婆心的劝李茂父子要顾及亲情,一边反游说李家族人不要上当,就连赵贞吉也没放过……

这个忙啊……

可惜的是,越想满把抓,越是什麽也抓不到。

张居正不要脸,李茂父子铁石心肠,李家族人猪油蒙心,赵贞吉则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

如此又过了几日,局势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不利,恰巧永青侯家的小侯爷也要大婚了,一群人乾脆集中力量,把力气全使向处在事件核心的李家身上……

~

十月初六。

清早。

李青早早就起了床,换上一身崭新衣服,斜倚在躺椅上,再一次阅览大明月报。

标题:【论赋税。】

出版:【大明月报。】

注:由京师六部拟稿,都察院丶大理寺丶通政司校对。

注贰:如内容有不当言论,可通过地方官府进行投诉,功者赏,过不究——皇帝,内阁。

李青自语:「如未来大明日报大获成功,内阁大学士便是真正的宰相了。」

【种地要交田赋,经商要交商税……几乎人人都在交税,可交的税又去了哪里呢?】

【其一军费。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无强军者无强国,大明盛则盛矣,然并非无敌国外患,南有日本倭寇,北有草原部落,之外,还有海外万国……

相信会有一些人以为,所谓的日本倭寇并不足以为惧,甚至一小部分倭寇还谦逊有礼,并不以伤人丶劫掠为主,事实也确实如此,可真就是日本倭寇良善吗?

非也!

只因东南有戚继光,有勇武的剿倭兵士,倭寇良善非是其性良善,而是畏惧大明军队,如无将士用命,倭寇又岂会对手无寸铁的你们良善?

买卖终究没有直接抢来的实惠……】

【其二,普惠百姓。

除了天灾赈济,修路架桥……这些普惠百姓的开支之外,大明更是开历史之先河,大力普及教育,今粮食高产,工商业鼎盛,朝廷有钱了,也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造福百姓……】

【其三,投资未来。

煤矿产业的大力建设,营造科技生态的蓬勃发展……这都需要钱,如今海上丶运河上的蒸汽船已广泛使用,南北两京的蒸汽铁轨车也即将贯通……这些都是前期投资的结果……】

……

通篇没有晦涩的文字,也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正确,只用大白话讲述了赋税的用途。

【或许会有人觉得不公,比如有些地方消耗的赋税多,有些地方消耗的赋税少,可赋税却都基本一样。表面看,确实是这样,实则却不然。

比如说,一地发生灾祸,朝廷赈济了,一地没发生旱灾,朝廷没赈济,看似没得到赈济的地方百姓吃了亏,实际上却是如果朝廷不赈济受灾的地方,那里的百姓就会一股脑涌向没受灾的地方,与其争利。朝廷赈济受灾地方的同时,也是在赈济没受灾的地方……

再比如说,有人做工,享受到了工商业繁荣带来的好处,有人种田,没有享受到工商业繁荣带来的好处,可没享受到的真没享受到吗?

并不是!

种田的多了选择,可以选择种桑,供给丝绸大户赚钱,可以选择种花,供给胭脂水分产业……

即便就只是种粮食,也一样享受到了工商业带来的好处,随着一部分人种桑丶种花,粮食的价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所有人都挤在一个地方过日子,那这日子注定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