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五十二章 争雄需借仁义名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五十二章 争雄需借仁义名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五十二章争雄需借仁义名(第1/2页)

“我以赤心相待,何愁不得窦建德诸辈归心?薛公,复何忧窦建德诸辈日后为患?司马言之甚是,今正招徕英雄,收揽俊才之时,宜当广施仁义,以诚感人,方能凝聚人心。至於待招降曹旦、范愿、王小胡等后,再将建德杀之,我闻之,人无信不立,轻诺寡信,更不可也。”

薛世雄犹待再言。

李善道摆了摆手,说道:“薛公,我且问你,方今海内诸方,公以为谁可称英雄二字?”

薛世雄怔了下,说道:“英雄者,当如明公,智略远见,用兵如神,革隋之弊政,爱民如子,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其余诸方,虽各拥兵马,喧嚣一域,然皆不足论。”

李善道笑道:“不然。薛公,你这话哄我开心罢了。方今海内,英雄岂止於我?杜伏威、林士弘、萧铣之属,或不足言,而李密得山东群豪归附,雄霸中原;李渊以隋之国亲贵胄,已据关中,虎视天下,此二人俱非等闲之辈,可称英雄是也。我与他两人相比,阀阅既不足比,声望亦不匹敌,要想与他两人一较高低,唯广纳贤才,厚植根基,以仁义胜之,才差堪争锋。

“薛公,刘玄德尝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当今形势,近可类比。故窦建德,不可杀也。况建德亦素有仁名,若能为我所用,必能收揽更多豪杰,壮我声威。”

所谓“阀阅”,就是门第。“阀阅”原指的是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左边的叫“阀”,记录家族的功劳;右边的叫“阅”,记录家族的为官经历。李善道和李密、李渊相比,他对自己的短板认识得极为清醒,在门第方面,包括个人的声望方面,他深知他皆不如李密、李渊。则若欲与李密、李渊争夺天下,——或者说,李密不必多说,重点是与李渊争夺天下,他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弥补他的这个短板?无它途径,事实上也就是唯有靠“仁义”两字!

只有把“仁义”做得好了,爱护百姓,礼贤下士,方能弥补门第声望之不足,才能赢得人心。

于志宁听完了李善道的这番话,大为佩服,点头赞道:“明公高见!诚如明公所言,阀阅虽重,然唯仁义之道,才为立国之本。窦建德若能归心,必成助力;其纵后反,手下败将,再平定之,亦易如反掌,而明公仁义之名,已为天下知,足以感召四方豪杰,奠定基业。”

薛世雄还是不甘心,败给窦建德,是他的奇耻大辱,人生污点,他实是欲劝李善道杀之而后快,可李善道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无可奈何,他亦只好应道:“明公卓识,老夫领教。窦建德,明公如不欲杀之,为明公的‘仁义’之名起见,便饶了他亦无不可。只是明公,王伏宝等将,以及窦建德的余部数万兵马,老夫愚见,却须当妥善安置,万不可令生后患。”

“薛公,就安置窦建德故将、余部,公有何建言?”

薛世雄忖思了下,答道:“王伏宝诸俘将,不可使再使领兵;其余部数万兵马,可汰其老弱,留其精壮,分拨与明公麾下诸大将领率。河间、信都、渤海诸郡,宜择重将贤臣镇抚。”

“司马何意?”

于志宁说道:“薛公此议,仆以为不甚妥。”

“怎么不妥?”

于志宁说道:“若尽收王伏宝诸俘将兵权,一则,王伏宝诸辈必生怨忿,二则,传将出去,也似显得明公的‘仁义’为伪。仆之愚见,河间、信都、渤海诸郡,诚宜择重将贤臣镇抚,但王伏宝诸俘将,不妨亦可择其可用者,仍使领兵,驱为爪牙,以彰显明公气度。”

薛世雄说道:“司马,你就不怕给了王伏宝诸俘将兵马后,彼等私与窦建德勾连谋乱?”

“可使彼等或拨与刘、李、赵诸将帐下,或留明公麾下。彼等既已分散,自不需忧乱。”

窦建德是不能杀,但他的部曲怎么安置,的确是个问题。

单论兵力,窦建德余部的兵力,比李善道现有的兵力并不为少。如果窦建德的兵力不多,还好安置;可现在这个情况,他的旧部兵马和李善道的兵马相差无多,安置起来就有些麻烦了。

李善道斟酌了多时,说道:“兵在精,不在多。此战,我军以两万步骑,败窦建德三四万众,原因何在?即因我军更为精锐。这样吧,窦建德余部兵马,便按薛公建言,等王小胡等降后,便进行沙汰,我意只留三万人即可。余者皆散还乡里,授地屯田。这留下的三万步骑,取半数,分与诸营,剩余半数,编为三营,则便任给王伏宝等统带。……薛公,司马,何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二章争雄需借仁义名(第2/2页)

薛世雄、于志宁等各自考虑了会儿。

于志宁拊掌说道:“此一举两得之策。河北战乱连年,冀北田地,多有荒芜,使其沙汰者,还乡屯田,可充实仓储;留其精锐可用者,既增强了我军战力,又示恩与了窦建德旧部。”

薛世雄也赞同:“明公此策既充实了民力,又消弭了王伏宝等的隐患,确为良策。只是一点,老夫愚见,王伏宝等可用不可信,即便使彼等得再领兵,也需择将为监,以防彼等再生异心。”

“哈哈,薛公,既已使彼等领兵,再择人监督,岂不多此一举?”李善道抚摸着短髭,笑着说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其性猜疑,用人尚且如此,况於我乎?若用而疑之,是自将彼等视外,反生祸端。王伏宝等既已归顺,当以信相待,使其心悦诚服,方为正道。”

薛世雄在用兵,经验丰富,然在政治、用人上,他和李善道一比,至少在于志宁等的眼中,那可就大大不如了。对李善道的宽广胸怀,于志宁等有了个新的认识,无不敬佩万分。

薛世雄几条建议,李善道都没听从,他倒亦没有生气,因为他也知道,李善道说的这些,才是正理,——事实上,话说开去,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凡是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通常都能判断出来,而之所以有时,正确的事情,有的人难以做到,一是因私心杂念作祟,再一个,就是受限於自身的格局,不够自信。便乃薛世雄说道:“明公胸襟,老夫不及!”

“那就这么定下了!下午,我请窦建德来见,叫他去檄乐寿等地,招曹旦等降。候曹旦等降后,先分兵往去乐寿诸地,接管城防;继而,就对窦建德的余部兵马进行改编!”

叫窦建德去檄乐寿等地,招降曹旦等人之前,还有一件事情需做。

就是先得给窦建德一个名分,以示诚意。

在下午召窦建德於帐中再见时,李善道便当着同窦建德齐来的王伏宝、宋正本等一干窦建德部属的面,宣布拜窦建德为“上柱国、信都公”,并赐金帛,以示尊崇;又封宋正本、凌敬、孔德绍等各为汉公府的属吏;又封王伏宝和尚在乐寿等地的曹旦等各为“柱国”不等。

李善道现也才是自称“汉公”,国公而已,太高的爵位、官职,他也封拜不了。

“上柱国、信都公”,已是李善道现能封拜的极限了。

——这个“信都公”,封的自是信都郡公,不是县公。窦建德的家乡漳南隶属清河郡,按理说,封他清河郡公更为合适,但清河郡公的封号,已经封给了刘黑闼,所以封了他信都公。窦建德早年起事的老巢高鸡泊位处在清河、信都两郡间,信都的郡治是长乐县。窦建德“长乐王”的自号,即是由此而来。等於封他信都公,是暗含了对其过去自号的认可,甚显尊重。

封拜罢了,当日,窦建德就写了几封书信,由他的养子、他的亲近吏们分送往乐寿等地。

安德城西的这一场大仗,窦建德这方势力的重要文武臣属,几乎是被一网打尽。曹旦、王小胡、范愿、董康买、高士兴、胡大恩等,在收到窦建德的来信前,就已闻知了窦建德的兵败,正自惶恐,窦建德书信来到,他们还能怎么办?只能投降。数日内,归降的回信道道呈来。

李善道已移驻安德城,准备着手整编降军,得了曹旦等人的归降上书,他心中大定。

河北之地,就此已定!

当即,他传檄刘黑闼,令刘黑闼入乐寿,受曹旦之降;又令在上谷、涿郡与宋金刚、罗艺对峙的董康买、高士兴等已降之窦建德诸部,悉还乐寿,亦归刘黑闼受降;令高元道受王小胡之降。另外,又授于志宁冀北道安抚使,使宋正本为其副手,令循抚河间、渤海诸郡士民。

——这只是接管河间等郡、处理窦建德各部的第一步程序,等大致安稳下来之后,李善道与薛世雄、于志宁等商定的“整体改编窦军”等等方案,并及河间等地的任官,再逐步实施。

且也暂无须多言。

只说刘黑闼等到达指定的受降地点,开始受降之后,李善道亲笔四道书信,遣吏送出,分别送往博陵、上谷、涿、渤海四郡,却是召魏刀儿、宋金刚、罗艺、王薄,前来安德一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