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一章 妙语可解诸臣忧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一章 妙语可解诸臣忧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章妙语可解诸臣忧(第1/2页)

刘武周的使者苑君璋拜在堂上,他的回书放在案上。

李善道摸着短髭,瞅着苑君璋,忽然笑了起来,悠悠说道:“定杨可汗这是不相信我啊!”

却宋金刚已出使刘武周处还回,带回来的刘武周的这封回信,其信中主要说了两件事。

一件是同意了李善道“共取河东”的建议。

但另一件,拒绝了李善道兵入雁门,与他联兵南下,进攻太原此议,反而建议李善道,既然河内现在李善道治下,不如李善道兵出河内北上,他从雁门北下,两边一南一北,夹击河东。

苑君璋名璧,隋代州长史苑侃之子,系刘武周的妹婿,今年三十多岁,正当盛年,刘武周称帝后,任他为内史令,是刘武周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应声说道:“鄙主绝无不信大王之意。”

“如果不是不信,为何不肯我兵入雁门?河东之根基,是为太原。雁门距太原咫尺之遥,我兵若入雁门,与定杨可汗联兵,一战便太原可下!太原既下,河东势必大乱,全境可为我与定杨可汗有之。又何必分兵两处,南北夹击?有道是,‘舍近求远’,贵主此议,岂不即是?”

苑君璋答道:“敢禀大王,大王‘联兵攻取太原’此策,确实是上好的谋策!鄙主其实也是赞成的,唯商议此策之时,郁射设坚决反对。不肯大王兵入雁门者,实非鄙主,而是郁射设!鄙主夹在其间,也是为难,迫不得已,只好从郁射设之议。此点,仆敢恳请大王能够勿怪。”

“是这样么?”

苑君璋说道:“敢禀大王,断无半句虚言!”

李善道重新拈起刘武周的回信,略略地又看了一看,说道:“也罢。定杨可汗的意思,我知道了。唯是变‘联兵共出雁门,共取太原’为‘南北夹击’,事关重大,苑公,你路途劳顿,便请你先去歇息,且容我思酌一二,琢磨琢磨此略能不能成,再给你回复,何如?”

苑君璋恭敬地应了声诺。

就有王湛德进来,引苑君璋出堂,送他到迎宾馆休息。

……

待苑君璋离后,李善道从席上起身,背着手,在堂中踱步。

陪坐堂中的屈突通、薛世雄、窦建德、魏征、宋金刚等,或注目在他身上,或露出思考之色。

李善道问道:“刘武周把咱‘与他共取太原’的此略,改成了‘南北夹击’,公等何意?”

魏征皱起眉头,说道:“一如明公所料!刘武周果然心存疑虑。”

原来在令宋金刚去见刘武周,向刘武周提出“共取河东”此议之前,李善道便已料到刘武周可能会有所保留,最大的可能是他会接受“共取河东”的建议,但不会同意李善道兵入雁门。

魏征顿了下,继续说道:“明公,臣窃以为,河东之要,首在太原。若用‘南北夹击’此略,太原也许将会为刘武周独有。那这场仗打下来,就算最终,我军与刘武周能够将河东尽数攻下,我军所得,亦不如刘武周所得。且北有突厥支持,又占据太原,刘武周随时可以顺势南下,不仅河东南部诸郡,不易守之,没准河内也将告急。仆窃以为,‘南北夹击’不利於我。”

窦建德接口说道:“大王,臣之愚见,若采用了‘南北夹击’此策,不是太原‘也许’将为刘武周所得,而是‘必然’为其所得!想我军自河内一出,河东诸郡势必震恐,又坐守太原的李元吉,孺子耳,不识兵事,刘武周趁此机会,南取太原,如探囊取物!”

李善道步到堂壁上挂着的地图前,细察河东形势,沉吟稍顷,说道:“窦公所言极是。我若从河内出兵,得先取长平、上党,才能至太原;而自雁门南下,直取太原,路途短且无强敌。刘武周据此,可迅速掌控河东全局。我军若陷於长平、上党,则进退两难,实为不智之举。”

河东共有十五个郡。

由北而南,分别是定襄、马邑与雁门、楼烦、离石与太原,这六个郡可以算是河东北部的诸郡,马邑与雁门、离石与太原都是东西相邻。南部的九个郡,又可分成两块区域,靠北这边的自西向东,是龙泉与文城、西河与临汾、上党五郡,龙泉与文城、西河与临汾俱是北南接壤;靠南这边的自西向东,是河东、绛、长平与河内。——河内也是河东道的地界。

其中,太原郡的战略位置最为重要。

首先,此地北控雁门、南扼上党、西连西河等郡,是河东之腹心。

其次,地势险要,三面环山,东依太行,西靠吕梁,北接雁门关,南控汾河平原,易守难攻。

再次,它还是连接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与塞外草原的枢纽,向北经雁门关可达蒙古高原,向东穿越太行山井陉关可进入河北,向西渡黄河可至关中,向南经汾河谷地,直抵中原。

又再次,这个地方还经济富庶,汾河谷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河东煤炭、铁矿资源丰富,又自古便是冶铁、兵器制造中心。

又又再次,自秦汉以来,此处长期是河东的行政中心,对周边州县具有辐射性的控制力。

简言之,不论军事、经济、政治,太原都是河东的命脉所在。

若不得太原,即便将河东南部的诸郡全都攻下,也不能安稳,面对居高俯瞰的太原,始终都会处於被动的境地。反过来,就刘武周来说,定襄、马邑、雁门、楼烦这几个郡,他尽已占据,再加上太原的话,便诚如魏征所忧,北有东突厥支持,他随时可以南下,席卷河东南部。

因此,这一回与刘武周“共取河东”,最好的结果,便是与刘武周共占太原。

如果太原不能“共占”,被刘武周独自得去,单从收获言之,这仗还不如不打。

……

“薛公、屈突公,公等何见?”

薛世雄是河东汾阴人,他对河东的情况了如指掌,赞成魏征的话,说道:“太原得失,关乎河东全局。此战,若不能得太原,好有一比,即是白白地为刘武周做嫁衣。我军劳师远征,却徒劳无功,反使其在河东的根基更固,是自为我军树一劲敌,实为下策。”

屈突通在河东打过仗,他到潼关前,守的就是河东郡,他对河东的情况也很了解,说道:“大王,若取河东,太原是关键,决不能落入刘武周之手!此战,如是有把握可得太原,臣愚见,就可以打;然若没有把握得太原,不如暂缓,且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魏征、窦建德、薛世雄、屈突通,这几位,有一个算一个,俱非庸人,皆是有见识、智谋之士,他们对太原的战略意义有深刻的共识,故此不约而同,意见一致,都不赞成“南北夹击”。

李善道负着手,站在地图前,看着河东的地形,尤其太原的方位,沉思良久,做出了决定,转过身来,顾盼诸人,说道:“公等言之甚是,太原乃河东津要,这场仗,如果得不到太原,是没有打的必要。但我意已决,‘南北夹击’就‘南北夹击’吧!此战,我军还是得打!”

堂中众人彼此相顾。

宋金刚适才没有发言,可他也是赞成魏征等的意见,便问道:“大王,这是为何?”

“宋公,你在雁门,见刘武周帐下人物何如?部曲何如?雁门等地民生何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章妙语可解诸臣忧(第2/2页)

宋金刚答道:“已向大王进禀过了。刘武周帐下文武,文以杨伏念、苑君璋等为谋主,武以尉迟恭、寻相等为将。杨伏念本一卫士,苑君璋不识文字,其二人谋略,远逊长史诸公;寻相诸辈,唯尉迟恭勇猛能战,高满政稍有主张,余皆匹夫,亦远逊刘总管等。其帐下部曲,汉胡混杂,军令不肃,郁射设等骄横跋扈,汉将、汉卒常常受彼等欺辱,互相间颇有积怨。至若民生,雁门等地凋敝,刘武周不能约束胡骑,任由他们掳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李善道点了点头,与魏征等人说道:“若用‘南北夹击’此略,我军虽有不利,太原或为刘武周暂时得据,然刘武周外赖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士民怨声载道,此对我军却是有利!因此,我以为,便何妨先将太原让与他,待河东南部诸郡为我所得,再谋太原?公等以为何如?”

薛世雄有点不理解,说道:“大王,臣有一疑。”

“公请说。”

薛世雄就问道:“方今北方之势,已俨然三分鼎足。李渊窃占关中、河东;李密猖獗於洛阳;大王雄踞河北。大王已与李密仇怨,若再攻河东,与李渊交恶,只怕将会两面受敌,此其一;河东如能为大王尽得,这一场河东之战,打之也可,可现刘武周不肯我军兵入雁门,改而建议‘南北夹击’,此是河东纵下,太原也不能为大王所有,又一旦大王再谋太原,势必与刘武周也将成敌,此其二。大王,这不是处处树敌么?臣所疑者,即在此也。

“臣之愚见,既然现下没有把握占取太原,而河北又才得,何不便暂息攻战,先稳固河北根基,其后待有时机,视观天下变,再图谋策?”

说来说去,薛世雄还是不相信李善道之前与他们说过的“洛阳、江都将会生变”之此判断。

故而,他才会有现在这个“处处树敌”的疑虑。

必须得承认,在不知道“江都将会生变”这件事的前提下,薛世雄的顾虑不无道理。

所谓“远交近攻”,争雄天下,最怕的就是处处树敌,处处树敌就会把自己这方势力搞成众矢之的,实力再强,难以持久;最好的策略是结盟分化,集中力量,逐一击破。

像李善道而下这么干的,他实际上正就是在“处处树敌”,并且,他树的还都是强敌!一个李密、一个李渊,谁个不是名动海内、实力强盛?若再加上刘武周,——刘武周的实力可能不很强,内部可能也不稳,可他背后是号称控弦百万的东突厥!三面受敌,形势必将危矣。

……

顾看魏征、屈突通、窦建德、宋金刚诸人神色,李善道瞧得出来,他们虽未明言,却对薛世雄的顾虑,也肯定俱是认同。魏征不是降将,是心腹,表现得最为明显,面带忧色。

李善道笑道:“薛公,你之所虑诚是。可河东,我军是必须现在打不可!”

“敢问大王,为什么必须现在打?”

李善道落指洛阳,说道:“李密尚未攻下洛阳,现他无力北顾。”又指了指长安,“李渊则正忙於稳固关中,薛举父子现据陇西、梁师都现占陕北,他必须要分兵防备,闻得我军攻入河东后,他即便遣兵往援,能遣的兵马也有限。……这两点,对我军现取河东,大为有利。”

手指再又落在河东诸郡,“若不趁此时机,将河东攻取,等到李渊消灭了薛举、梁师都,或李密将洛阳攻下后,河东之地,我军就难再图!此是良机不可错失,错失便再难觅。”

既薛世雄等都不太相信“江都即将生变”的这个判断,李善道索性也就不再提此事,只从当前关中之李渊、洛阳之李密所各自面对的局面,来向诸人解释为何非得现在打河东不可。

魏征摸着下巴,说道:“明公,依李密、李渊当下所面对之局势,确乎是我军攻取河东的上好时机。可是,薛公所忧,‘处处树敌’,仆之愚见,亦不可不虑。不错,当前我军攻河东,李密无力顾及,李渊也难以调太多兵马救援,但之后呢?洛阳一下、薛举等一被消灭,李密、李渊岂不就能腾出手来,来攻於我了?到时,若再已与刘武周闹翻,三面皆敌,何以自处?”

只能把“江都即将生变”再次提出了!

李善道从容笑道:“玄成,你忘了我曾断言,‘江都即将生变’么?江都一乱,李密必受波及,他到时纵然已下洛阳,也必仍是无力北顾;薛举父子、梁师都偏据边隅,他两方定然不是李渊的对手,可只要我军与刘武周能尽快地联兵夺下河东,则至其时,我军大可与薛举父子、梁师都互为响应,李渊那个时候,关中未定,自顾不暇,他又怎能腾出手来,来攻我军?

“不但李渊腾不出手来攻我,我军如再能顺利地歼灭刘武周,关中之土,我亦可窥!”

魏征犹豫再三,不想当着薛世雄、屈突通、窦建德、宋金刚这一干降将的面,质疑李善道,可没办法,这件事实在是干系太过重大,还是问了出来,说道:“明公,若与薛举、梁师都响应,李渊固左支右绌,或不能攻我;可江都,真的会生变么?

“江都如果真的生变,使李密受到牵制,我军现在用兵河东,自无不可;但若江都未乱,我军再因太原,与刘武周为敌,我军至斯时,南为刘武周,北为李密,恐将腹背受敌!”

对“江都生变”,魏征等持的都是怀疑态度。

此前李善道“攻取河东”此意,之所以能被魏征等在不太相信“江都生变”的情况下勉强接受,是因李善道攻取河东的原本策略,是借道雁门郡,与刘武周联兵。

却眼下刘武周不同意李善道借道雁门,只愿“南北夹击”,如此一来,打河东能够得到的好处,就远不如预期了,是故魏征等的态度便亦转为了迟疑。

河东的面积和河北相仿。

如果打河东,就必须上下齐心,全力以赴。

不能在魏征等重臣怀疑虑的情形下强行去打,否则一旦战事胶着,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可江都即将生变这件事,李善道又怎么才能让魏征等相信?

……

当日堂上之议,结束之后,李善道晚上在徐兰房中,推窗望月,月色如水,踌躇犯难。

徐兰柔声问道:“郎君何事犯愁?”

李善道便将为难,与徐兰说了一说。

徐兰说道:“长史诸公所以疑者,不若郎君卓识洞察之故。贱妾愚见,为解长史诸公之疑,郎君要不令康三藏择能干的商贾,并令杨粉堆遣得力之细作,潜入江都,探听确切消息?待有了实证,示与长史诸公知晓,彼时,长史诸公疑虑岂不自消。”

李善道闻言,抚掌笑道:“阿奴此策甚妙!”握住徐兰的手,叹道,“有道是,家有贤妻,如得良谋。阿奴,可惜你是女儿身,你若为男儿,几人能及!”

明知这话是调笑之辞,徐兰微微一笑。

是夜琴瑟和鸣,满园花香。

次日,李善道便用徐兰之策,令康三藏、杨粉堆各遣人手赴江都,暗中打探。

命令才下,人手才各遣出,两天后,一道消息从江东先传到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