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九十三章 正奇议定接降书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九十三章 正奇议定接降书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18 14:15:16 来源:源1

两道文书摆在案上。

一个是有关宇文化及部最新情况的军报,一个是东郡来的书信。

宇文化及部动向的军报是昨天呈到的,东郡书信是刚送到。

李善道一看送信人,不用说,就知道这信是谁写的了,去掉封泥,拆开信封,将信取出,打眼来看,果然如他所料,是东郡郡府的李主簿所写。送信之人是李善道的一个族兄,并不知道信中内容。李善道看罢,抚摸短髭而笑,顾与诸人说道:“宇文化及倒行逆施,众叛亲离。”说着,示意李良上前,将此信转与屈突通、李靖、窦建德等观看。

“仍是李君来信。……,王轨有求降之意?”屈突通最先看完,大喜说道。

李主簿隔三差五,就有一封书信送来。便在两天前,还收到过他一封来信。信中,他说宇文化及下了严令,命王轨五日内筹粮十万石,否则将以军法论处。东郡已然粮竭,王轨苦不堪言,束手无策,可能是已起了另寻出路的念头。他愿意为李善道试上一试,看能否说服王轨归顺。若能成功,他会再有书信呈至。这才过了两天功夫,他新的书信便至,言说已经说动了王轨!??不需多言,这封来书,自是李主簿日前向王轨提议不如转降李善道之后的回音。

李善道笑道:“宇文化及不体恤下情,催粮日急,以致王轨求降。这对我军算是个好消息。”

拈起昨日的军报,接着说道,“昨日军报,禀报了两件事。其中一件,报称宇文化及当前缺粮,这几天,供给与关中骁果的口粮尚属正常,然供给与岭南骁果、江东骁果、排?兵等杂部的口粮却日渐减少,岭南骁果等部怨言日生。李君这封来书,可谓是佐证了此报所言非虚。”

屈突通说道:“也所以,宇文化及除留下了万余兵马,继续围困黎阳以外,他的主力现是尽出黎阳营,向汲县开进。大王,宇文化及这是粮食将尽、士气又落,他已黔驴技穷,故不得不铤而走险,以图趁其军还有几分战力之际,孤注一掷,与我军及早决战,一分高下。”

昨日收到的这份军报里边,所报的另一件事,就是宇文化及倾巢南下。

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兄弟,皆在其南下军中,兵锋直指汲县。估料日程,如果他不攻打清淇、朝歌,过此两城,而径来汲县的话,最快三日,迟则四五日,即可抵至。

昨日就此,李善道与屈突通、李靖、窦建德等已经议过一次。

但昨日只是初步的计议,还没议出具体的迎战方略。

听得屈突通言及到此,李善道放下军报,先笑与送信的族人说道:“阿兄,李君每次来信,都劳阿兄相送,辛苦你了。李君信中说,宇文化及又催迫索粮,咱们族中可有受到影响?”

李善道起事以后,起先投奔他的族人不多,随着他的地盘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高,投奔的族人乃渐渐增多。不过,送信的这位他的族兄,因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实在是离开不得,因而一直未有投从於他。现留在卫南的李氏族亲,属此人最有些门望,其祖、其父,包括他自己,都任过郡县的小吏。是故,李主簿与李善道之间的通信,多由他代为传递。

这族人赶忙恭谨答道:“二郎,族中虽受些波及,但尚能支撑。”

“也受到波及了?这样吧,阿兄,你且在营中歇上一日,明日还时,我拨些粮食与阿兄,阿兄可带回卫南,分与族众。另外,回到卫南后,阿兄不妨告诉族众,东郡可能又要打仗,有想来我军中,以暂避兵灾者,可速来之,我定妥善安置。”李善道摸着短髭,笑道。

这族人应道:“是,是。二郎,你放心吧,你这话,俺一定带到。”

“底下要些军务要议,阿兄,你就先下去休息吧。”李善道令李良,引其至帐下安歇。

等李良与他这族兄离去,李善道沉吟片刻,话题转到了屈突通适才之所言,说道:“昨天军议上,就宇文化及倾巢南下,察其举止,系是欲与我军决战汲县此事,公等议论纷纷,提出了两个对策。一是坚壁清野,依托汲县城防,先消耗其锐气,再寻机进战;二是主动出击,趁其立足未稳,先予以迎头痛击,再打击一下他的士气。这两个对策,我细细想过了!”

屈突通问道:“敢问大王,此两策,大王以为何策为宜?”

“药师之议,我以为是可用上策。”

这两个对策,其中一个是李靖提出,正就是“坚壁清野,先消耗其锐气”这一对策。

“主动出击、先予以迎头痛击”此策,是窦建德等几人的意见,屈突通事实上,也倾向此策。

屈突通迟疑了下,便说道:“大王,药师此策,确是稳妥。因我攻心之计下,宇文化及部现今人心惶惶,若能坚守城池,待其粮草不济,再出奇兵袭之,必能大获全胜。况我军粮草充足,城防坚固,实为上策。然而,臣之愚见,主动出击亦有其利,宇文化及此下汲县,如臣方才所陈,显是孤注一掷,仓促而来,若我军抓住这个战机,果断出击,或可一战即定胜负!”

话外之意,李靖的计策虽稳妥,却略显保守,如果采用了此策,这场仗不说“旷日持久”,但也难免拖延时日。相比之下,於当前宇文化及部又是缺粮、又是士气低沉的状况下,主动出击,则也许能够迅速地便将宇文化及部歼灭,缩短战事的时日,减少我军损耗。

“药师,你怎么说?”李善道问李靖。

李靖起身行礼,答道:“大王,如果选择主动出击,虽有机会速战速决,但臣愚见,风险亦大。宇文化及其部尽管而下士气低沉,然其兵力众多,尚有一战之力,且宇文化及为能取胜,必会不惜一切手段,激励其军士气,又其部多为隋之精锐,则若我军轻率出击,一旦其士气被激发,反扑之下,我军或将陷入苦战,恐怕会损失不小。因臣愚见,最好是先避其锋,使其求战不得,其士气纵被激起,久则气泄,我军再以逸待劳,迎而击之,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不得不说,李靖考虑得确实周全,既看到了敌军的弱点,也预估了可能的风险。

李善道点头说道:“不错。屈突公、窦公,药师的这番分析,深合我心。公等不闻‘困兽犹斗’?一只兔子,被逼急了还会咬人,况乎宇文化及领来南下之众,十余万数?这场仗打到现在,单从士气等方面说,我军已是占据了上风,但越如此,越不可轻敌。故而,我意,依药师之策,先坚壁以守,待其锐气尽失,再图进取,才是长远之策。公等以为何如?”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显然已下定决心。

屈突通与窦建德等对视一眼,他们都了解李善道的性格,决定作出之前,李善道会广听意见,但决断之后,便坚定不移。而且李靖考虑的也对,宇文化及部毕竟十余万众,的确是不能轻敌。诸人遂不再异议,不再立功心切,齐声应道:“大王英明,我等谨遵钧命。”

接令过后,屈突通说道:“大王,昨日军议,还议到了另一个情况。便是宇文化及若在兵到汲县前,先攻清淇、朝歌、隋兴,何以应对。臣昨晚反复地思量了一下,宇文化及接连为我军所败,他为振作士气,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依臣之见,宇文化及如果真选择了试图先攻下清淇、朝歌、隋兴,对我军反是有利。我军正可借此,进一步地消磨其士气!

“因臣斗胆敢言,我军应先做好驰援清淇、朝歌、隋兴的准备。”

李善道颔首,说道:“昨天军议过后,我已传令杨善会、王须达、程跛蹄,令杨善会接着坚守清淇;令王须达、程跛蹄加强朝歌、隋兴两城之防务,严阵以待。屈突公之此‘做好驰援准备’之建议,甚是妥当。君廓,今日议毕,你还到营中,就做好再援之备。”

却“杨善会接着守清淇”,杨善会当真是善守之将,苏定方与他配合默契,两人守卫清淇,到今已是守了小半个月,围攻清淇的元礼部,打到现在,连城头都没摸上去过一次。

王君廓解下朝歌之围后,没在朝歌多待,倒被宇文智及猜对了,只休整了两日,即返还汲县。当下,他昂昂然起身,口中接令,睥睨帐中诸将,眼中满是自矜之色。

该做的战前部署、战前准备大部分已经就绪,底下来,就只待宇文化及部的动向了。

??话说回来,大部分已经就绪,不是全都已经就绪。

李善道想了一想,看了下李靖,笑道:“前日我与药师议论兵法,药师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又说,用兵之道,在於正奇相合,‘正亦胜,奇亦胜’,是乃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药师此论,使我拨云见日。

“今与宇文化及此战,正宜灵活应变,既需以正兵迎敌,又需以奇兵响应。”

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落在了两人身上,说道,“万彻、伏宝,我有一件重任,授你二人。”

薛万彻、王伏宝赶紧离席,行军礼,应道:“敢请大王令下!”

李善道遂就将命令道出,他两人恭敬领命。

且亦不需多说。

只说当日军议罢了,即按议定内容,李善道一道道军令下达,诸部各自依令备战。

给东郡李主簿的回信,也於次日送出。又两天后,东郡再有信到。这封信,不是李主簿写的了,而是王轨亲笔。王轨的这封信,内容与李主簿上封信的内容差不多,或许是出於身份的不同,措辞没李主簿激烈,??李主簿直斥宇文化及为贼,王轨则言其“悖逆”,然亦表达了对宇文化及的极度不满,并正式向李善道求降。但同时,也有一点多出的新内容。

这多出的新内容就是,求降的不仅王轨,还有一人。

此人名叫苏威。

在王轨这封信中,看到苏威的名字,李善道还好,屈突通、李靖却无不惊喜!

乃至屈突通当时就拜倒在地,恭贺李善道,说道:“此乃天助大王!苏威乃隋之重臣,其若归降大王,无疑壮我军声威!与宇文化及此战之胜算,又多一分!”

却苏威何人?

使得屈突通这么高兴?

苏威,还真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其族是三国时曹魏重臣苏则之后,其父苏绰,为西魏名臣,他本人是北周宗室权臣宇文护的女婿。杨坚为北周丞相时,就很重视他。后来隋朝建立,他被杨坚拜为太常卿、太子少保,追赠他的父亲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让他承袭;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吏部尚书,再之后,他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这几个职务,皆权重之职,他一人兼之,既是杨坚对他的信任,也是其才干的体现。开皇三年,杨坚再次命令朝臣修订法律,法令的标准、样式等,大多就出由苏威制定。整个杨坚一朝,他都位高权重,影响力遍及朝野。

杨广继位后,对他依旧重用。大业初,他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号为“五贵”,权倾朝野,声望显赫。

宇文化及作乱,弑杀了杨广后,对苏威这位老臣甚是礼重,拜他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苏威因跟从宇文化及离开江都,亦来了山东、河北。他没有将才,年纪也大,快八十岁了,是故没有在黎阳军中,被宇文化及留在了东郡。王轨是东郡地主,与他颇有来往。

高延霸不知苏威是谁,听屈突通简单介绍后,摸着嘴,诧异说道:“一个老翁,名中即便带个威,又能有甚威风?纵大王得了他的投从,又能如何?凭他,就壮我军威,能多一分胜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