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隆庆中兴 > 第1264章 銮驾南巡金陵去(二)

隆庆中兴 第1264章 銮驾南巡金陵去(二)

簡繁轉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27 来源:源1

隆庆九年二月二十日,是钦天监择定的吉日,朱载坖遣皇太子朱翊釴和定国公徐文壁祭告太庙之后,奉请杜太后、沈太妃南巡,太后太妃和帝后妃子的车驾启程南下,从通州登船,乘坐御舟沿运河南下。

之所以选择这么早南下,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对于民间,尤其是对于漕运的影响,这次出巡的队伍极为庞大,为了保证太后和帝后的安全,地方官肯定会对沿途进行戒严,以保证安全的。

但是较早出发的一批漕船,会于三月初北上,为了防止和御舟冲突,朱载坖下令,于春季进京漕船,应让漕船在德州以南水道宽阔处暂停,等御舟从德州登陆后,再飞挽北上。

这次由于是奉请皇太后南巡,所以沿途都要驻跸,第一站就是山东德州,德州是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系进京的咽喉要道,山东巡抚劳堪等在德州城南修建了一座行宫,用于朱载坖和皇太后等人驻跸,劳堪为朱载坖选择的这处行宫还是颇为用心的。

行宫位于德州城南,经马市街十字路口向西走,出南营街不远就是大运河码头,这里既离运河码头不远,且又远离城内和码头的嘈杂之音,比较安静,是当时德州城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地方。同时其中又有恩泉井,颇有寓意。

所谓恩泉,是靖难时,成祖率兵围攻德州城时,所有的井水都被喝干了,唯独城南这口井,不仅井水甜甘清冽,而且取之不尽,可供数万人马饮用,成祖靖难之后,给这口井赐名恩泉井,劳堪选择此地,还是颇为用心的。

行宫坐北面南宫墙呈正方形。行宫有三座宫门,宫门之内依次是正门、仪门、中门、左右便门;沿南北中轴线上是正殿、便殿、寝殿等,两侧院落应分别是配房、照房、膳房、朝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朱载坖对于劳堪的能力还是认可的,但是朱载坖担心的是劳堪为了给自己营建行宫,大肆的盘剥百姓,朱载坖还特意派锦衣卫亲军去打听劳堪的官声如何。

朱载坖并没有在德州待多久,召见了劳堪和山东的官员们,询问山东的情况,尤其是朝廷的各项新政在山东的推行情况,劳堪等向朱载坖和随行的重臣们介绍了相关的情况,朝廷在山东推行的清丈田亩,和禁绝投献,对于山东的赋税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实行新政之后,山东境内的藩王、衍圣公等地方豪强势力都受到了严厉打击,清丈出来的隐没田地高达三百五十万亩,投献土地一千一百多万亩,使得山东全省的税收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不仅是上缴朝廷的起运钱粮得以增加,藩库中的留存钱粮也大为增加。

当然,新政也不是没有缺点,劳堪就认为,现在官府征收的本色仍然过多,对于朝廷来说并非好事,转运困难,劳堪还是认为要增加折色的比例,还有就是徭役的问题,山东一省的徭役也是非常之沉重的。不仅有其他地方都有的各种徭役,因为靠近运河,为了保障运河的通畅,还给山东摊派了各种的徭役,这样就导致山东本省的徭役极为沉重,不管是亲身服役还是折色银两,都是百姓难以承担的。

山东的官员们请求,朝廷要想减轻山东的徭役负担,尤其是运河的徭役,朱载坖并没有立即回答劳堪等人,运河现在在大明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运、海运都要保障,不能偏废,朱载坖只是答应劳堪回京之后会商量此事的。

虽然朱载坖的车驾再次启程,从德州奔赴淮安,淮安是运河的枢纽,现在大明的商贸繁华之地,河漕总督、漕运总兵都驻节于此,朱载坖和皇太后的车驾抵达淮安之后,河漕总督潘季驯、漕运总兵卢镗都赶来迎接,这次朱载坖驻跸的是魏国公在淮安的一处别院。

杜太后是大兴人,还从未到过南方,淮安又是商贾聚集之处,各方的特产云集于此,官员们纷纷向皇太后供奉各种土特产品,有些东西是杜太后在宫内都未曾得见的,连李皇后都大感诧异,朱载坖对此倒是并没有什么感觉,他对杜太后说道:“母后,既是各地官员们上供的,也是一片诚心,何妨笑纳了。”

扬州、淮安的大盐商们也纷纷向皇太后进献各种戏班、杂耍班子,以供杜太后和李皇后等内眷们娱乐,而朱载坖则是与潘季驯等人前往高家堰大堤,查看新筑成大大堤情况,高家堰是整个运河水利的关键工程,朱载坖当然是极为重视的。

高家堰大堤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潘季驯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工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大明朝廷为此投入二百余万两的银子,还不算动用的徭役民夫和整个东南的留存钱粮,朱载坖当然要实地查看情况,和之前用土堤不同,潘季驯这次修筑的高家堰由土堰改筑石工墙,时称“石工墙“,并加高加固,向南延伸五十里到越城,现在大堤总长达八十四里。

朱载坖和一众官员们站在高家堰上,仔细查看工程质量,尤其是工部尚书朱衡,他本就不赞同潘季驯的治河主张,所以这次是抱着挑刺的目的来的,朱衡率领工部的一众官员仔细检查大堤,确实坚固异常,朱载坖则是问道:“这大堤可保运河及淮安无虞乎?”

潘季驯认为,若是寻常的灾害,依靠大堤还是可以抵御的,但是规模太大的水灾,现在大堤的高度和长度,还不足以应对,如果要应对百年一遇的大洪灾的话,应该将大堤从周桥延伸到蒋坝,并全部建筑石墙护坡,以抵御风浪冲击,这样的话,整个大堤将长达一百四十一里,坚不可摧。

但是这样做的话,耗资巨大,所以潘季驯这次没有这么做,潘季驯的想法是逐次动工,以减少朝廷的财政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