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隆庆中兴 > 第1325章 新衙开来部院增(三)

隆庆中兴 第1325章 新衙开来部院增(三)

簡繁轉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载坖认为,这正是给朱翊釴一个历练的机会,让朱翊釴上手,看看治理一地的艰难,让他熟悉政务。

朱载坖于是给朱翊釴下诏,有关在北直隶推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事情,由太子朱翊釴全权负责,顺天巡抚申时行负责实施此事,朝廷各部门都要予以配合。

朱载坖同时还任命沈炼为直隶按察使,负责对北直隶的监察、刑狱,同时替朱载坖看着北直隶。

而申时行很快也向朱载坖上疏陈述了他的详细计划,经过实地勘察,申时行等人认为保定、真定、顺德等州县是最为适宜种植棉花的,要在这些地方大力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同时在没有河水的地方,朝廷要出资打井,保障农业生产的水源。

同时对于北直隶纺织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棉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的发展,申时行向朱载坖请求首先是朝廷出钱从苏松等地聘请熟练的织工到北直隶来教授当地的百姓纺织棉布,还要效仿内官监在苏松等地的做法,向百姓赊销纺织机械。

申时行和王锡爵等人制定了严密的措施,以保甲为单位,统一赊购织机,所产出的布匹也由朝廷统一收购,一半抵偿织机的费用,一半给百姓银钱,提升他们的收入。

而朱载坖要求保障北直隶粮食生产的事情也引起了申时行等人的重视,土豆等已经在皇庄大规模育种了,这是很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申时行上疏请求朝廷调拨种子,在北直隶推广种植,也棉花也是可以和一些粮食作物套种的,之前北直隶种植棉花,也有套种的情况,如高阳、清苑等多是与五谷轮种,在地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进行套种,而对于不能套种的地方,则要大力推广土地、红薯的种植,保障粮食的基本供应。

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棉花种子还有大量的与棉纺织相关的机械,棉花从收获到纺织成布匹,是需要经历很多环节的,都需要的大量的机械,朝廷需要帮助北直隶建立完整的手工棉纺织业的体系,这些都需要朝廷的投入。

朱翊釴也向朱载坖上疏,恳请朱载坖动支内承运库对北直隶的棉纺织业予以扶持。

朱载坖收到申时行和朱翊釴的上疏之后,并没有立即作出批复,而是召集阁部重臣们商量此事,按照申时行的奏疏,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不管是太仓还是内承运库,这都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不得不慎重行事。

对于申时行等人所提出的计划,阁部重臣们大体上都是支持的,毕竟发展北方也有利于平衡南北的经济差距,同时增强朝廷的实力,但是高拱也提出了补充,不仅仅发发展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等行业,更重要的是印染等行业,河间、天津两府由于有运河和港口的优势,就可以大力法阵印染等行业,在北直隶形成完整的纺织行业。

还有就是轧花、弹花的工具,还有纺织机械的改进,提高生产效率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东南最好的织机一天能够纺织一匹布,高拱建议从松江徐家购进最好的织机,由内官监制造,然后赊销给百姓。

对于阁部重臣的建议,朱载坖都予以采纳了,现在的问题是银子从哪里出?所需要的农具可以从遵化铁厂生产,这些东西现在生产起来并不费力,至于棉花种子和所需要的机械,朱载坖也从内承运库拨银,从东南采购或者命令内官监生产。

但是比较大的投资是北直隶的水利设施,按照工部的计划,整个北直隶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话,需要投资一百五十万两以上,虽然不是一次投资,但是开销也是不小的,这次户部尚书刘体乾倒是大方了,表示户部可是先挤出三十万两,然后从太仓调拨部分本色粮食用于支付工人的开销。

这几年朝廷没有大规模在北方用兵,朱载坖又加大从东南、缅甸等地海运的规模,京通仓的存粮有一千三百万石,用京通仓的粮食支付工人的工资,对于朝廷来说是相对合算的,既能够将京通仓中的陈粮给消耗掉,又能够节省朝廷的朝廷银钱开支,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合算的事情。

朱载坖同意了刘体乾的办法,同时改变了大明之前从事营建以无偿征发为主的手段的,虽然这次朝廷还是要征发百姓从事水利设施的营建,但是朱载坖要给予他们相对丰厚的报酬,朱载坖和刘体乾等人商量之后,决定给从事水利设施营建的百姓给予每人每月五钱银的报酬,同时按照从京通仓调拨粮食,按照每人每天米一升,盐一钱的标准供给给百姓。

还从天津等处购买咸鱼等用于补充体力,而工部下辖的武功三卫则负责技术工作,他们毕竟是专业的工程兵,除了水利工程之外,朱载坖还觉得趁机修缮北直隶的道路,主要是两条,从京师南下,经天津府、河间府,与运河平行,抵达山东德州的道路。

另一条就是从京师出发,经由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直到河南卫辉府的道路,加强京师和山东、河南两省的联系。对于这两条道路,朱载坖的要求是不低的,要求并行六辆马车,同时从遵化、唐山两大水泥厂调拨所需要的水泥,用于道路和水利设施的兴建。

而除了兴修水渠等水利设施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水井等设施,朱载坖于是号召宫内的这些太监们捐资帮助自己的家乡,朱载坖规定,捐银五两,打井一口,朝廷为其于自己的家乡打井,并且刻碑以记,朱载坖很清楚,这些太监们还是有银子的,而且这种事情能够让自己在家乡留名,他们肯定是愿意干的。

以冯保为首的北直隶出身的大珰们,纷纷捐资,冯保、滕祥、孟冲等人都出银三千两,其余的太监们也纷纷出银,筹措了八万余两银子,朱载坖从内承运库拨银十二万,凑足二十万两,用于在北直隶各府县不便引水的地方打井,以便于百姓耕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