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隆庆中兴 > 第1334章 渔阳鼙鼓按征尘(八)

隆庆中兴 第1334章 渔阳鼙鼓按征尘(八)

簡繁轉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与会的各位老将就开始分析起来了,他们首先排除了两万这个说法,兀良哈也是蒙古人中的大部落,就是董狐狸和长秃的部落中,也可以轻易集结两万人,而且蒙古人很清楚,大明一直在修整边墙,仅凭两万人寇边,显然是讨不到什么好处的。

再加上这次可是兀良哈和土蛮部联手,兵力绝对不会少了,本着料敌从宽的想法,重臣们认为应该以四到五万的兵力准备,朱载坖也同意了这一看法,这也基本上和戚继光的判断相近,戚继光认为北虏入寇的兵力,最少三万,多亦不过五万,这是戚继光根据各处的情报和对北虏情况的估计后作出的。

对于应该怎么迎敌,参会的重臣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李成梁、马芳等人认为要查探北虏的动向之后,以大队骑兵直接迎击北虏,在草原上和北虏打一场歼灭战,重创北虏,甚至可以借机对盘踞在嫩江流域的蒙古部落予以打击。

高拱等人认为还是要持重用兵,大军步骑皆备,听听戚继光等前线的大将怎么说再做决断。不过高拱等人话遭到了马芳他们的反对,朱载坖当然明白马芳等人的意思,他们都想争取这个主帅的位置,这可是大明数十年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了,一旦成功,名垂青史自不待言,所以不管是马芳、李成梁还是俞大猷都很想争取这个主帅的职务。

朱载坖干脆让他们各自以密疏形式向朱载坖陈述自己的方略,由朱载坖圣裁即可。

随后朱载坖召见了内阁辅臣,其实阁臣们也很清楚,朱载坖召见阁臣们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征虏主帅的问题,朱载坖问道:“依诸位先生们之见,北征主帅以何人为宜啊?”

阁臣们并没直接向朱载坖推荐人选,而是向朱载坖逐个分析大明现有将帅的优劣,俞大猷是首先被排除的,因为俞大猷常年在南方作战,并没有和蒙古人作战的经验,而且俞大猷年龄大太,并不适合担任主帅。

马芳经验丰富,尤其是和蒙古人作战是有丰富的经验的,但是马芳的年龄也同样不小了,年介六旬,任用马芳为将的话,不太合适,阁臣们都认为朝廷要爱惜老将,保全马芳。

李成梁的年岁倒是合适,毕竟现在李成梁才刚刚五十岁,正是武将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也有丰富的对蒙古作战的经验,而且李成梁本就是铁岭卫出身的,熟悉当地的情况,按道理来说李成梁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但是高拱对李成梁却有看法。

高拱认为李成梁功利性过重,任用他为将,不利于朝廷日后收拢蒙古诸部的人心,李成梁这人,勇猛剽悍,这是不用多说的,但是也有缺点,他极重功利,很多时候为了战功往往不顾及朝廷法度,杀伤太过,甚至有不尊号令、杀良冒功的前科,这都是高拱所不喜的,而且李成梁回京以来,交游甚广,不仅仅与勋臣们交往甚密,与朝臣们多有交往,出手阔绰,这些事情早就为御史所弹劾,只不过朱载坖一向对于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比较优容,认为这些不是什么大事。

这次事关重大,高拱认为李成梁暮气渐生,不能统兵,高拱认为还是以戚继光为帅比较稳妥,一来是戚继光久镇蓟辽,熟悉边情,士卒也乐于为之趋使,蓟镇新军由其一手操练,只有戚继光才能够做到如臂所指,而且戚继光作风稳重,由大局观,能够控制部队,有中山王之风,是统帅大军的不二人选。

高拱的话深得朱载坖的认同,在朱载坖心目中,这次统兵的人选非戚继光莫属,原因只有一点,就是稳妥,戚继光也许打不出马芳奇袭丰州滩那样的神来之笔,但是胜在稳妥,至少不会出现丘福那样的事情,同时大军步骑混编,也只有戚继光有这个能力统御大军出征。

朝廷正在商量应该怎么用兵的时候,辽东急报,哨骑探得土蛮部土蛮、克石炭、黄台吉、大、小委正、歹青、拱兔、暖兔、以儿邓、赤劳亥、花台吉、在桑户等虏酋,大会于兀炭,有寇边之意。

没想到土蛮和兀良哈的速度还挺快的,不过这样也好,免得大明猜来猜去蒙古人可能寇边的方向,这些不用猜了,北虏寇边辽东已经定局了,土蛮各部在广宁西北,离边约七百余里大凌河上流大会,据辽东镇的侦骑报告,土蛮部已经集中了两万五千人,声势浩大,兀良哈部也在赶来的路上。

这下由不得朱载坖犹豫了,朱载坖当即下诏,任命总督蓟辽大宁兵部尚书谭纶为督师蓟辽等处军务事,持节假节钺赐天子剑,节制诸军,拜左都督、太子太保提督蓟辽大宁等处军务事戚继光为征虏大将军,总领诸路大军,持节假节钺赐金令箭。

左柱国左都督、萝川侯马芳为征虏副将军参赞军务,右柱国、左都督、哈密伯李成梁为征虏前将军,与三千营副将李如松一道统帅精骑,为大军前锋。

总督京营戎政临淮侯李庭竹为征虏后将军,专督粮秣转运,顺宁侯俞大猷总督京营戎政兼提督九门,发蓟镇、辽东镇、大宁镇、昌平镇、真保镇五镇之兵,从京营、亲军诸卫抽调精锐,组成十二万征虏大军,号称三十万,出塞征讨土蛮和兀良哈。

朱载坖在和户部、太仆寺等衙门商量之后,决定从内承运库发帑银二十四万,遍赏诸军,户部尚书刘体乾亲赴京通仓,组织粮秣转运,太仆寺、辽东行太仆寺调拨马匹,补充军用。

朱载坖在给谭纶和戚继光的圣谕中说道:“帑银粮饷,军器马匹,但有所需,奏闻以取,朕竭府库之粮,倾内帑之银,但求一胜!卿等当体朕意也!”

在朱载坖的命令之下,大明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了,各种军器甲胄,粮秣物资,通过陆路和水路,转运到指定地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