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隆庆中兴 > 第1362章 勋臣别有一番心(四)

隆庆中兴 第1362章 勋臣别有一番心(四)

簡繁轉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载坖很清楚,驾驭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无时无刻不要谨慎,尤其是事涉军旅,即便是再信任的臣子,也要留有后手才行。

朱载坖将这些教给了朱翊釴之后,问道:“你的讲官们在北直隶搞得如何了?你关注过吗?”

对于这事,朱翊釴还真是一直在关注了,在申时行、王锡爵的组织下,北直隶开始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部和武功三卫负责进行规划,而申时行等人将各种水利工程落实到府,以府为单位兴工,同时还要规划向各州县、村落的支流,对于不便引水的地方,就要大井取水,以保证灌溉水源。

按照朱翊釴的介绍,两年之内,北直隶的水利情况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到时候就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了,今年申时行等人已经在北直隶相对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种植棉花,同时推广土豆的种植,提高百姓的主粮产量。

徐璠也从东南请来善于种植棉花的老农,结合本地的气候,教授百姓种植棉花,还有整个棉纺织行业的其他工序,都要从东南向北直隶迁移,不过和东南不同的是,朱载坖不准备在北直隶搞小农纺织业,因为北直隶的土地面积广大,劳动力没有苏松那么充足,搞一家一户的纺织是不现实的。

而且经过申时行的实地调查,由于百姓比较穷困,更加上不能信任官府,所以即便是官府赊销织机,百姓也不愿意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申时行等人在和徐璠商量之后,改变了办法。

由徐璠等商人在衙门的见证下,与农户签订协议,从明年开始,徐蟠等人负责提供种子等,百姓种植棉花,商人负责收购,并且提前约定价格,付给定金。

而商人们在河间、天津等府开办纺织工场,利用机械,实现规模化的生产,朱载坖对朱翊釴说道:“这个办法不错,朝廷要支持!”

朱载坖很清楚,一旦形成规模化的手工工场,其效率就不是家庭作坊能够比拟的,朱载坖一直很谨慎的在控制着这个步伐,生怕步子太大扯到蛋了,朱载坖很清楚,生产力一旦进步的太快,而朝廷的管理又跟不上来的话,那是要出大乱子的,不过在北直隶,朝廷的眼皮子底下,朱载坖认为事情还是可控的,可以试试看。

朱载坖让朱翊釴给申时行等人带话,朱载坖于他们在北直隶的做法是很满意的,不必理会朝廷上的言论,万事有朱载坖做主。

而张溶也向朱载坖正式上疏,请求对勋臣子弟加以训练,培养勋臣子弟成才。

朱载坖随即召开军务会议,将张溶的奏疏拿出来的讨论,张溶在奏疏中主要提了两点,第一就是在国子武学中开设专门培训勋臣子弟的班,用于培训这些勋臣子弟。

第二就是日后勋臣袭爵,必须通过国子武学的考核,在世爵传袭中引入考试制度。武职袭替尚有比试,不中者要减俸甚至革袭,而世爵传袭却无类似规定,这显然是不成的,张溶建议,凡事应袭子弟,必须通过国子武学的考试才能袭爵和获得出任职务的资格,三次考核不能通过者,不仅要丧失任职资格,只能当一个闲散勋臣,俸禄也要减半发放。

朱载坖将张溶的奏疏给诸位参赞军务大臣商量,国子武学的祭酒顺宁侯俞大猷首先就提出一点建议,就是这些勋臣子弟不能和通过考试进来的武学生员混在一起,否则必起冲突。

这点也是朱载坖所担心的,这些勋臣子弟,不严加管教,以军法治之,恐怕是不好收拾的,而且他们和考进武学的生员们肯定是会起冲突的,最好是彻底分开教学,这点朱载坖同意俞大猷的意见,要将他们弄到京师城外,专门弄个地方,由锦衣亲军负责看守起来集中整训,先磨去他们的娇奢之气再说。

内阁则是认为惩罚措施太轻了,也要给勋臣们上点强度,勋臣们也要有进有出,张居正建议:“公侯伯以下子孙送武学,三年无成者,递降其爵。”

对于不能通过考核者,不仅仅要罢去其任职的资格,还要采取降爵的惩罚措施,国公就降为侯,侯就降为伯,伯就要除爵只给指挥佥事的世职,这样就可以淘汰一批勋臣,减少勋臣的数量。

这事当即遭到了勋臣们的反对,尤其是靖难勋臣们,人家祖辈把该吃的苦在洪武和建文年间都吃完了,好不容易混个铁饭碗,你张居正上来动动嘴皮子就准备给人家拿掉,你礼貌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载坖说道:“此事可以暂缓,毕竟都是为国效力的勋臣嘛。”

虽然朱载坖拦住了此事,但是在坐的都是人精,怎么听不出朱载坖的言外之意,朱载坖说的是暂缓,不是不行,说明朱载坖内心是认可此事的,只是觉得现在时机不太成熟罢了。

戚继光则是提出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对于勋臣子弟的历练,因为勋臣子弟的起点肯定是高于普通武学生员的,即便是通过了武学的测试,他们也仅仅是具备最基本的军事能力,必须要加以历练才行。

戚继光说道:“陛下,臣以为,公侯伯生长膏粱,未经战阵,若不重加策励,恐其精锐坐销。今后袭爵之前,乞命往三边大镇屯兵处所参随战守,使识虏情、地势与安营走阵之法,劳其筋骨、作其志气,经历三边,其中必有脱颖而出者。”

戚继光的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勋臣们必须熟悉军务,见识过战阵,才能够他日在领兵作战,镇守一方。

不过也有反对的,内阁就认为:“公侯伯爵位崇重,使之转历三边,参随战守,事体不便。”

他们主要是担心这些勋臣子弟跑到地方边镇去,边镇大将不好管束他们,不过朱载坖认为,有的是法办收拾这帮纨绔,朱载坖说道:“既未袭爵,何来公侯伯之称?朕看蓬莱侯这个办法不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