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隆庆中兴 > 第1439章 北地亦有稻米香(二)

隆庆中兴 第1439章 北地亦有稻米香(二)

簡繁轉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徐贞明去年在蓟州、永平等州县小范围的试种水稻,取得了成功,水稻的亩产肯是比小麦要高多了,所以申时行、徐贞明想在北直隶兴修水利设施并且尝试大范围种植水稻。

他们提出了在北直隶种植水稻的种种好处:一、朝廷每年从江南运输水稻到京城,沿途损耗太严重,在北直隶地区能大规模种植水稻成功,就可以减少漕运运量,节约物资。

二、北直隶地区老百姓生活并不好,因为靠着京师,经常要服劳役,如果北直隶种植水稻成功,至少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毕竟亩产增加2倍还是能够增加百姓的口粮的。

三、一旦北直隶大规模种植水稻成功,那么同时就可以减轻江南负担,江南不用负担那么重的漕运任务。

对于申时行和徐贞明的看法,朱载坖没有第一时间发表看法,而是让阁部重臣们商量此事,张四维认为在北直隶推广水稻种植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把握速度,因为北方的百姓没有种植过水稻,他们主要是以小麦为主要种植的作物,并对水稻种植并没有经验,朝廷不仅仅要将水利修通为他们提供种植水稻的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种子,相应的农具等物,教授他们种植水稻的技术,才能够使得他们能够放心的种植水稻,还有给予相应的赋税优免政策,才能够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在北直隶推广种植水稻之后就减少漕运,张四维是不认同的,漕运乃是国家的根本,主要是为了京师驻军、官员使用,同时支应九边所用的,即便是北直隶的粮食产量增加,也不能够因此就减少漕运的数额。

对于张四维的观点,朱载坖表示同意,漕运不仅仅是要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随着朝廷税赋折银化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要用银两来完成缴纳赋税和地租,百姓更多的选择种植经济作物而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果遇到灾荒,当银两比价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而朝廷又赈济不力的话,那么粮贵钱贱的巨大灾难就不可避免了。

朱载坖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了,自唐宋以来,江南既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特别是宋朝初期自安南引进水稻后,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东南作为朝廷的粮仓,承担着为朝廷提供漕粮的艰巨任务,而随着开海和朝廷赋税折色的增加,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百姓增加,东南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而且大量的百姓进入城市或者从事纺织等行业,也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这些都会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

现在南方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如苏州,杭、湖等地区主要养蚕桑棉,福建以种植甘蔗和荔枝、龙眼等水果,广东“因糖利厚,粤人开糖坊者多致富”,而由于暹罗、缅甸的廉价粮食运抵大明,使得现在大明还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粮价,但是这样会使得大明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应对灾荒的能力降低。

所以朱载坖绝不会答应减少本色漕粮的减少或者改折,朱载坖要用漕粮稳住东南的粮食种植面积,同时通过建设仓储,用常平仓等机构调控粮食的价格,防止谷贱伤农,保证大明有足够的粮食。

朱载坖说道:“夫粮,国之根本也,舍本逐末,必成大患也!漕粮乃维系朝廷之要政,不可减少亦不可改折,务必足数本色解运,以为军国之用也!”

朱载坖是坚决不会同意将漕粮减少的,这是关系到山河宁定的大事,即便是朱载坖也不敢怠慢,徐贞明所想的北方粮食产量增加就可以减少东南的漕粮,这是决不可行的,北方的粮食产量增加,主要是为了增加整个朝廷的抗风险能力,充实朝廷的各级仓储,以备可能出现的任何灾荒。

朱载坖话得到了很多北方出身的官员的认同,他们认为东南本就富庶,就应该为朝廷多贡献赋税,想要把东南的漕粮转移给北直隶,这是绝不可行的,北直隶虽然看似赋税不多,但是北直隶要承担很多关于朝廷的杂役,还有大量的卫所在此地,这些负担并不比东南低。

李春芳也支持在北直隶推广种植水稻,对于推广水稻种植,增加北方的粮食产量这点,重臣们几乎是没有意见的,有关漕粮的问题,朱载坖也拍了板,不允许减少漕粮数量。

那么其实在北直隶推广水稻种植,最大的阻力就是北直隶的地主士绅们了,其实士绅们反对在北直隶推广种植水稻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不愿朝廷增加科则,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对于这点,朱载坖和重臣们商量了之后认为,应当软硬兼施,朝廷必须推广水稻在北方的种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是在北直隶推广水稻的种植,还要在北方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推广水稻的种植,以增加北方的粮食产量。

对于士绅们想要以此抵制朝廷推广水稻种植的办法,第一就是采取软的办法,朱载坖会通过上谕的形式明确,即使是在北直隶推广了粮食种植之后,不会因此减少南方的漕运数量而将之转移到北方来,同时科则的调整也不是立刻就进行的,而是给了这些士绅吗一定的缓冲空间,朱载坖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决定改种水稻三年之内,不改科则,三年之后虽然调整科则,但是还是按照科则一半来征收,两年之后才正式按照科则征收。

而对于仍旧冥顽不灵的,那就只有通过朝廷律法来收拾他们了。

而李春芳则是补充了一旦,京师附近的田地,很多是属于勋臣外戚皇亲的,对于他们,最好是朱载坖出面说服他们服从朝廷的政令,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朝廷推行政策的阻力,对于李春芳的这个建议,朱载坖予以同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