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一把大狙闯大明 > 第1283章 迁都

一把大狙闯大明 第1283章 迁都

簡繁轉換
作者:狂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3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战争即将来临,最先反应的自然是无辜的百姓。

永乐十四年7月初一,草原上大批的牧民拖家带口的,再次跑到了距离土家堡不过10里的空地,再次安营扎寨,住了下来。

他们不是经商的商贩,此时也非缺粮少食的严冬腊月,按理说他们都该忙着放牧为生,哪有时间跑这来偷懒?

林川端坐在城楼,用电子高倍望远镜看着远处的营地,里面不光有鞑靼服侍的牧民,也有瓦剌的民众,他们两家向来水火不容,这是闹哪样?

“乌兰。”林川一声招呼,红毛短发的乌兰上前听令,“带几个弟兄,去摸摸他们的底。”

“明白,要把他们轰走吗?”乌兰摩拳擦掌道。

“叫你摸底,不是掀桌子,弄清楚他们想干嘛就行。”林川拍了一下乌兰火红的脑袋瓜子,这家伙就是太久没打仗,欠的。

无奈,乌兰带来大约20名林川卫骑兵狂奔10里,来到新出现的牧民营地,大约只逗留了半个时辰,就把一切弄清楚了,又是火急火燎的跑回来禀报。

看他急切又兴奋样子,林川知道准没好事。

“要!要打仗啦!瓦剌与鞑靼都在调兵遣将,据说双方都凑了不下十万兵马,双方的可汗都是亲自领军,看来是要打个你死我活出来啦!”乌兰那跃跃欲试的眼神,仿佛是在说,我们也去凑热闹吧!

“别人打架关我们屁事?你哪凉快哪歇着去,通知辎重官,拖点货品去他们营地转悠转悠,既然来了,可不能让他们白避难,不刮出点油水来,哪像我土家堡的待客之道?”林川明显是看中那些牛羊马匹了,那可都是嘎嘎硬的硬通货。

林川转头在回家同好会的群里发起了知乎提问,话说瓦剌和鞑靼的这场大战,在正统历史里有没有什么讲究?

回答他问题的,自然是博学多才的院长大人沈青萍,据蒙古史料《黄金史纲》记载,此场大战彻底改变了草原上的势力格局,鞑靼太师阿鲁台特地遣人征朵颜等卫兵帮助,在阿剌忽马吉一带与之发生了正面混战。

结果马哈木居然战死在了这场战役之中,就连瓦剌的可汗答里巴也被杀死,巴噶木更是被阿鲁台所擒获,再次过上了为他放牧的牛马生活。

也是从那以后,史书上正式称呼他为绰罗斯·脱欢……

听完沈青萍的介绍,林川就纳闷起来。通过玄机盟的何人欢的情报供给。这三年的瓦剌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大量吸纳西亚人才的哈拉和林,其发达程度都在追赶京师了,商业规模已经不是鞑靼可以比拟的。

现在瓦剌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怎么看都不是鞑靼一众零散部落联军,可以抗衡的存在。

以林川对巴噶木的了解,也就因为对手是大明,换第二个来,对于他来说都是手拿把掐,怎么会被鞑靼打得这么惨?搞得爹死可汗死,自己还被抓过去放牛放羊,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不过林川与他们都算有点交情,但不多,你们打生打死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明自有国情在,对于这种狗咬狗的战况更是喜闻乐见,双喜临门。

心情不错的朱棣,在听取了户部一轮财务汇报之后,心情更好了,7月初,宣布了一项重大国策,“迁都”。

朝廷六部都要执行双京管理模式,在顺天府修建更大更完善的行政机构,而皇宫的营造也不能马虎。虽然过去民间已经捕风捉影,感受到了朝廷的迁都意味,毕竟国师姚广孝一直在管理顺天府的建设工作,把他忙得头上一根头发都不剩了。

但朝廷却一直没有正式宣布,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各部官员的反对,还有捉襟见肘的财政情况。要知道那可是修建一座首都,从皇宫到城墙,甚至是路面硬化工程等等等等,所要耗费的工匠,银两,还有时间都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承受了。

不过林川引导建立的明联储,则成为了给朱棣兜底的勇气,为了迁都,明联储决定每年发放,2000万两迁都国债,一共发行10年,10年后,第一期国债才开始兑付,年利率5厘,可每年先行支付利钱。

然后,工部突然发现,自己他妈穷得居然只剩下了钱啦!不过修个首都而已,洒洒水啦!只要钱管够,扫地大妈都能扛几袋水泥,跟玩似的。

朱棣也由此发布了那条流芳百世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林川是算过细账的,迁都虽然耗资巨大,但变相带动了民间各项生产物料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今时今日的大明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就连看家护院的狗都变得供不应求。虽然国债看上去一时间负担不轻,但带来的长尾效应能让明联储的借款业务,井喷式增长,收回的利息,足可抵扣国债的利率,还有盈余。

况且方仓手握大明重点外贸项目,资源充足,也能从迁都营造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百姓眼中,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日子有盼头了,简直就是已经走到了,中华民族制霸天下的康庄大道上。

土豆的大力推广,让耕者有其食;蓬勃的金融业,让劳者有其银;发达的各项工业,让织者有其衣,谁不是在玩命的生娃?

林川更是给太子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为大明创造更多的高级人才,就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林川建议由朝廷牵头,明联储兜底,在各大城市开设公办学堂,只要适龄儿童,就能享受免费的6年文化教育,为后世的大明储备栋梁之材。

为这事,朱高炽被林川感动得差点泪目,深感朝中文武百官,多考虑的都是眼前之蝇营狗苟,而林川的视线,却已经考虑到百年之后的大明了,自然是满口答应,极力推广。

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经过这么一折腾,日后大明一水儿的于谦们,估计也不会闹出,皇上要去瓦剌留学生子的窘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