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河守望 > 第一〇六章“大喇叭”蒋汉杰的故事

大河守望 第一〇六章“大喇叭”蒋汉杰的故事

簡繁轉換
作者:关源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大清先生”正唱得来劲儿,那高亢的嗓音仿佛能穿透云霄,大家围坐一圈,正听得如痴如醉。忽然,远处王大财主的麦田那边人声鼎沸,像是发生了争执,一阵阵刺耳的话声清晰而刺耳地传来,打断了这片刻的宁静。

大伙纷纷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向远处的麦车方向投去好奇的目光。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稳稳地站在高高的麦车之上,阳光映照下,他手中的洋铁皮大喇叭泛着耀眼的光芒。大汉深吸一口气,嘴紧紧贴着喇叭口儿,肚子一鼓一鼓的,仿佛要将所有的力气都汇聚到这一声吆喝中:“哎——长工短工,所有的劳力们都给我竖起耳朵听着:咱们的王老爷亲自来看望大家啦!王老爷心里惦记着大家的辛苦与劳累,特地命人准备了上好的凉茶水,那茶叶可是顶级的,泡出来的茶水又清凉又甘甜,解渴又提神!大家都快来喝上一碗啊……喝了这茶水,咱们就更有劲儿干活儿了,加油干啊!”话语间,大汉的眼神里充满了真挚与期待。

这个拿着喇叭大声吆喝的大个子,他的名字叫蒋汉杰,村里人亲切地称他为蒋小六,而他那响彻云霄的嗓音则为他赢得了“大喇叭”的外号。蒋汉杰是个性格豁达、乐观开朗的汉子,平日里嘻嘻哈哈,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对待大事清醒明智,小事上则显得有些迷糊,不拘小节,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是个极重情义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那份江湖义气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大喇叭”的名号,在十里八村可谓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本事简单而又独特——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那喉咙,粗壮得像村头老槐树的树干,发出的声音洪亮得能穿透云霄。据说,有人曾在十步开外的地方,亲眼见证了他对着一棵树使劲一喊,树叶竟簌簌直抖,仿佛连大自然都被他的声音震撼了。若是连续两声,即便是最坚韧的耳朵,也得暂时“休假”,享受一番短暂的“宁静”。即便是不用任何辅助工具,只凭一张嘴,“喔——”地一声,他的声音就能跨越三华里的距离,若是再配上他那特制的洋铁皮喇叭,那声波简直能绕地球半圈,整个村庄乃至周边的几个村落,都能清晰地听到他的声音。

因此,每当村里遇到需要大声传递信息的时候,“大喇叭”蒋汉杰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记得那年夏天,黄河突然泛滥,汹涌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疯狂地向低洼的村庄逼近。村民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眼看着灾难就要降临。这时,是“大喇叭”挺身而出,他爬上了村头最高的那棵老槐树,手持喇叭,用尽全身力气喊道:“乡亲们,别慌!往高地跑,快!”那声音,如同惊雷炸响,穿透了风声、水声,直击每个人的心房。在他的指引下,村民们有序地向安全地带撤离,最终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发生。

又比如,村里哪家丢了牛羊猪狗之类的牲口,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大喇叭”。他会毫不犹豫地接过喇叭,走街串巷,一遍遍地吆喝:“谁家丢了黑毛驴?快来认领啦!”“谁家的小狗跑丢了?听到请回答!”那声音,既焦急又充满温情,仿佛能穿透每一道门扉,直达失主的心田。在他的帮助下,许多走失的牲口都得以物归原主,村民们对“大喇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黑蛋,是村里另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与“大喇叭”蒋汉杰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那天,两人在村口的老柳树下不期而遇,一番闲聊之后,发现彼此兴趣相投,性格相合,从此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黑蛋是个机灵的小伙子,头脑灵活,擅长修理农具,而“大喇叭”则凭借他的嗓门,帮乡亲们解决了不少难题。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总能互补互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闲暇时,他们会在村头的小酒馆里,点上几碟小菜,喝上几盅浊酒,谈笑风生。有时,黑蛋会调侃“大喇叭”:“你这嗓子,将来要是去唱戏,准能红遍半边天!”而“大喇叭”则笑着回击:“你小子,就会拿我开玩笑。我这嗓子,还是留着给乡亲们传信儿吧!”两人之间的玩笑话,总是充满了温情与默契。

“大喇叭”蒋汉杰是王大财主从离古寨不远的邻村“皮货庄”高价雇来的短工,说高价也就是比一般的短工一天多两个小铜子儿而已。

“大喇叭”蒋汉杰的村子“皮货庄”,顾名思义肯定与皮货有关。

“皮货庄”是一个回汉混居的村子,村子的历史和古寨葫芦庄一样长,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的。村里住着不少靠屠宰牛羊生活的回民,村子里的回民都姓铁。姓铁的回民里有一位卖烧饼夹五香牛肉的老汉,在这三里五村很有名声,很多人都吃过他的烧饼夹牛肉。“皮货庄”的村民无论回族汉族互相都很友好,平时除了有的男性回民脸上爱长络腮胡子,头上爱戴顶小白帽儿,除此之外村里的人儿长得都一个样子,平时也难得分辨出谁是汉民谁是回民。除了回民做牛羊肉生意,村里不少汉族村民和回族村民,还一起把牛皮羊皮加工成皮货出售。村子里的大街两旁,可以看到不少出售皮货的摊子,摊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皮货制品,这些皮货制品都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有关。皮货制品有结实的牛皮腰带,有皮大衣皮帽子的半成品,有赶牲口的长皮鞭、短皮鞭,有牲口的皮笼头、皮缰绳和拉车的皮绳套,有骡马驴子的拉车套在脖子上圈套(也叫套项或套缨子),还有在黄河里使用的羊皮筏子上绑的羊皮囊……这个村子的皮货很早就出了名儿。

“大喇叭”蒋汉杰,自幼命运多舛,尚在襁褓之中便失去了双亲温暖的怀抱。幸运的是,无儿无女的伯父伯母伸出援手,用他们那并不宽裕却充满爱意的家,为他撑起了一片天。在伯父伯母的悉心照料下,蒋汉杰渐渐长大,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对他手下留情,反而为他铺设了一条更为坎坷的道路。年少的蒋汉杰,在一次毫无防备的漫步中,竟被军阀的队伍如狼似虎地强行征召为壮丁,从此,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艰辛的军旅生涯。在那暗无天日、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蒋汉杰虽未能如愿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博取功名,但无尽的战斗与生死磨砺,却如同一位严苛的师父,意外地传授给他几手不俗的武功。这些武功,如同暗夜中的明灯,不仅让他在乱世中得以自保,屡次化险为夷,更成为了他日后行走江湖、惩恶扬善的傍身之技。每当夜深人静,蒋汉杰都会默默回味那段军旅岁月,感激那些看似残酷实则成就了他的经历。

数年后,当蒋汉杰怀揣着对家的思念与一身的武艺归来时,迎接他的却是冰冷的现实——伯父伯母已相继离世,那座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屋,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忆和无尽的寂寞。他跪在伯父伯母的坟前,泪水无声地滑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绝望。从此,蒋汉杰便成了一个虽有栖身之所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农闲时他就游逛到县城里赌博逛窑子,每到麦子收割的季节王财主就把他雇来,主要是看上他的喉咙和他那吓人的大黑个子。他的长相与别人也很不一般,个头儿比一般人高出一个脑袋,黑壮黑壮好像非洲的大黑猩猩,胆小的人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就感到恐惧。王财主让他在收麦子的田里和打麦子的场里,吆喝催促王家的长工短工们别偷懒、别打瞌睡用劲儿地干活儿。夜里他在王家的打麦场里,这个麦垛转到那个麦垛,不停地用大喇叭吆喝着:“防火防盗、小心为妙……防火防盗、小心为妙……”。

这个姓蒋的汉子,不仅拥有一副能震响半边天的喉咙,身形魁梧,就连那双眼睛也锐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人心。每当他瞪大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在王家做工时企图偷懒的伙计,那些家伙无不吓得脊背发凉,仿佛有股寒气直透心底,连王家的长工短工都对他敬畏三分,尽管他自己也只是王家众多短工中的一员。然而,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并无显赫的家世或地位,以至于村民们对他既心存畏惧又暗自轻视。背后,他们戏称他为“大喇叭”,当面则只呼他的小名“蒋小六”,对他的大号“蒋汉杰”视而不见。这令他倍感屈辱,常在酒后失控,站在村头,用他那大嗓门吆喝起来:“叫声蒋汉杰,新鞋我来买!叫声蒋小六,拳头等你挨!”村民们初时愕然,随即哄笑成一团,但这句半认真半玩笑的话,却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邻近几个村庄间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