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392章:落幕之前(二合一)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392章:落幕之前(二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3:22:2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92章:落幕之前(二合一)(第1/2页)

短短的交锋之后,

齐国的“尊皇讨奸”之战,很顺利便结束了。

因为吴国不出所料的战败,也不出所料的迅速投降。

那派去作为说客的齐国使臣带着诚恳的面容,对那位生性惫懒且愚钝的吴王说:

“齐国和吴国之间,相隔广大的海域,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如今过来攻打吴国,无非是奉行臣子的使命,来维护诸夏天子的威严。”

吴王没有怀疑他的话。

因为对比起吴国,

齐国对中原的态度的确更加亲切热爱,每年往来的船只,都恨不得在海上连成一条线来。

有幸落脚于吕宋岛上的吴国并不清楚齐国对于中原的依赖程度,只当东瀛那边是真心仰慕作为诸夏主干的汉朝。

于是吴王也充满悔意的说,“早知道会出这样的事,寡人早就派人去长安,向天子负荆请罪了!”

“现在寡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派出使者去往中原……齐国可以退兵了吧?”

“齐国当然会退兵!”齐使顿了顿,然后又对吴王说,“只是劳师远征,耗费巨大。”

“我国将士如今正摇曳于吕宋四周,想要就食于吴国……”

“这万万不行!”

吴王再愚蠢,却也明白自己这个岛国被他国将士登陆的下场。

吴国内部训练最勤快的水师都打不过齐人,

更何况因为嫌弃天气湿热,不愿意操练的士卒?

就食于吴?

别真把吴国给吃到肚子里,融合成齐国的一部分了!

“寡人愿意奉上财物,请贵师返程歇息。”

不用使者再说什么,吴王直接发挥自己的智慧,如此回复他。

对拥有一个金矿的吴国来说,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齐使很满意他的态度,于是在一番商议后,齐吴之间签订了和平友好的条约——

在条约之中,

齐国以诸夏分支中兄长的身份,训斥了吴国这个年幼不懂事的弟弟。

吴国为此感动的痛哭流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反思了自己对中原汉朝这个宗主国父亲的不尊重,然后自愿送出财宝,以证明自己悔改的决心。

齐国随后,便满意的回去了。

而征夷大将军吕鹏的声望,也凭借这场胜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国中开始出现一些请求他称王的声音。

吕鹏等待了一段时日,在声音逐渐大起来后,便打算“顺应民心”,接受齐王的禅让。

但东瀛的水伯说,“不行,要三辞三让才符合流程!”

吕鹏有些惊讶,“这也有流程?”

“是啊!”水伯信誓旦旦的说道,“禅让就是这样的!”

于是吕鹏接受了“天意”,在推拒三次以后,成功坐上了王位。

田齐那位年轻的,做了很多年傀儡的君主在私底下很担心的询问他,“我在以后还可以享受富贵吗?”

老田家在取代姜齐时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有些不地道的。

自周武王建邦立业以来,便创下了“二王三恪”之制。

新王朝的建立者,面对旧王朝遗留下的王族,应该采用温和有礼的态度,将其作为自己的客人,而非臣属对待,以示自己“兴灭国,继绝世”之意。

所以武王将虞舜后裔封在了陈,夏朝后裔封在了杞,商代后裔封在了宋国,让他们能够延续祖先的祭祀,不断绝那些曾经为诸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先贤供奉。

即便三家分晋,立为诸侯之初,也为晋公保留了部分的土地,让他们继续树立自己的宗庙。

只是,

那些土地免不了位于韩赵魏三家之间,俨然一副受到管制的样子罢了。

直到过去二十年,才在晋静公时,将那些土地全部瓜分。

但田氏在代齐之后,却直接将齐康公流放到了海岛之上,令其“食一城,以奉先祀”。

之后,

这微薄的食邑也被收回,齐康公于是被活活饿死。

禅让的齐王知道这些历史,所以担心吕鹏也会这样对待自己。

好在吕鹏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

“今日我复立姜齐的宗庙,应当吸取过去的经验,弥补祖先失国的错误。”

“所以,我会让你享受宾恪的待遇,不会施以过多的苛待。”

前齐王听到他这样说,心里大大松了口气。

他走下了禅让台,只留下吕鹏高高的站在上面。

写有“田”字的大旗被取下,写有“姜”字的大旗被挂起来。

暗中窥探了这一切的鬼神回到阴间,把这件事情告诉齐国的先君们。

齐王建直接庆幸起来,“还好我们没有像秦国的死鬼一样,渡过大海去接受子孙的祭祀。”

“不然的话,今天宗庙倾倒下来,明天就要灰飞烟灭了!”

田齐即便保留了宗庙祭祀,可那么一点香火,凭什么供养这么多祖先呢?

齐王建觉得,到时候肯定会有齐君吃不到冷猪肉,从而沦落下去的。

而自己跟东瀛那边的血脉,差距比较遥远,还是公认的“亡国之君”……

所以,

齐王建下意识的,不怒反喜。

齐威王给了这个不争气的子孙一巴掌,“保护不了自己的宗庙,这明明是子孙的问题!”

“嬴秦在域外发展得多好?”

“你竟然好意思跟他们相提并论吗?”

齐王建被打的很委屈,垮着张老脸缩到了父母的身后。

齐襄王安抚的拍了拍老儿子的肩膀,然后感慨着说:

“当年姜齐的康公被饿死在海岛上,我的儿子建被饿死在荒山里,如今田齐最后的君主,也在海岛上迎来落幕……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循回往复呢?”

唯一值得庆幸的,

便是吕鹏没有下斩草除根这样的狠手,用宽容解除了姜田之间的仇恨。

“只是不知道汉朝对此,会有何感想了。”

……

“齐国发生内禅,使曾经的征夷大将军做了新齐王?”

“他们派使者过来,请求天子的册封?”

长安城中,

正在庆祝自己孙儿周岁的太子刘据听说了这件事,不免惊讶了一阵,逗弄怀中小儿的手也停了下来。

正好长出小牙齿的皇曾孙刘询趁机抓住祖父的手指,将它放到嘴里当磨牙棒。

只是在辛苦进攻了许久后,也没能给祖父造成一丝一毫的伤害。

“你除了给我涂一手的口水,还能干嘛?”

刘据笑着把手指从孙儿的嘴里抽出来,然后把沾上去的口水,全都返还到了刘询的脸上。

小孩于是不高兴的撇起嘴,开始哭闹。

他的父母赶紧上前,把这个“只准自己作恶”的小子抱回去。

刘据没了负担,便跟东宫臣属去往旁边的房间里,讨论有关齐国的事情。

“陛下对此怎么看呢?”

“陛下并没有生气的痕迹,直接同意了齐国的请求。”

刘据听了,便点点头说,“陛下这两年的脾气,比以前稳定多了。”

“可能是被人骂清醒了些吧。”

有臣属仗着是私下议事,颇为不客气的说道。

刘据并没有呵斥他的不敬。

因为他心里也有类似的想法。

他只是说,“难怪有贤人说‘偏听则暗’……如果身边没有敢于劝谏的人,即便曾经英明的君主,也难免犯下错误。”

好在,

带领大汉走上新阶段,开创新辉煌的皇帝,到底没有在偏听偏信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从征和元年开始,

年老的皇帝在缓和了跟储君的关系后,又开始了频繁的巡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2章:落幕之前(二合一)(第2/2页)

他在眺望自己治下山水的途中,见到了许多人,也听到了许多声音——

这些年里,于乡野之中,

莫名兴起了一股议论朝政的风气。

虽然在经历了“大议盐铁”之事后,有识之士都能看得出,对如今土地辽阔,集权中央的大汉来说,像先秦那样召开“国人大会”,已经是艰难且低效的事,

但这到底还只是潜在的认知,

在明面上,朝廷也没有禁止言论,封闭民智的举动。

所以,

民间的文学之士,以及生活安稳的小民,仍旧遵循先人传下来的习惯,还有自己内心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诸多事物表达着关心。

为了更方便让大家了解到国家四方的情况,

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热心人士,也会在乡野之间,将来自远方的消息散播出去。

虽然他们的消息灵通到有些诡异,昨天在西域塞外发生的事情,今天就有传达到中原的……

但百姓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诸夏血脉里的务实本能,让他们自动忽略了这点“小事”,更加关注那些南来北往,被人称之为“报郎”的家伙嘴中,所谓的“独家新闻”。

很多时候,

这些来历不明,很难被人找到踪迹的“报郎”,不会向百姓诉说自己的看法,只会带着卷成一卷的,在上面写满了文字的巨大纸张,来到热闹的乡野集市之中。

他们在人群中把自己的手高高举起,等“所有目光向我看齐”后,就会把纸张打开,将上面书写的各方见闻,转述给大家。

至于百姓们听说这些事情后有何想法,发出什么议论,那可跟他们没有关系了。

毕竟,

他们只是平平无奇,泯然于众人的“报郎”嘛!

而百姓们从“报纸”上得到了“新闻”后,就会在闲暇之时,坐在树荫之下,或者田埂旁边,对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一些话语,

自然会传到正在巡游的皇帝耳中。

更有胆子大的,会在皇帝下令召见这些言论制造者时,直接在其面前说一些令旁人感到惶恐万分的话语。

好在,

皇帝似乎在寿数将尽之时,找回了年少时那“懒得跟你计较”的脾气。

他没有责罚那些指责自己好大喜功的百姓,还会给予那些敢于指斥乘舆之人赏赐。

在私底下,

皇帝会跟霍嬗、霍光这些受其信任的年轻臣子说,“朕最近想了很多东西,心里的感情十分复杂。”

“在过去的一些事情上,朕的确是有过错的。”

“只是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弥补。”

霍光安慰皇帝,“陛下有这样的心,已经十分贤明了。”

至于该做什么?

年近七十,

还能折腾什么呢?

不如把任务交付给后人,让后继之君去弥补错误。

霍嬗却直爽的说,“眼下不知道怎么弥补,那就在之后讨论相应的措施。”

“可以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免下面的人还要奉行您旧时的命令,而不知道改正,继续给他人带来伤害。”

皇帝当时听了,心里不是很高兴。

他对霍嬗说,“天底下哪有认错的皇帝?”

知错改错可以,

但认错?

这就有点损伤属于“天子”的神性了。

但霍嬗梗着脖子说,“从秦始皇以来,至今又有几位‘皇帝’呢?”

“而且我听说西秦之所以可以得到延续和昌盛,正是因为其太祖召来大集议,反思了秦国历代君主的错误,并且对之进行了纠正。”

“西秦尚且可以指责自己祖先犯下的错误,陛下难道连承认自己的过错,也难以做到吗?”

在西秦复立之初,

在秦人们还蜷缩在西海角落的河谷之时,

嬴辟疆作为君主,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起了许多东西。

他亲身经历了秦朝的覆灭,也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迁移,心里知道:

仅仅拥有凭借武力和权力,是没办法巩固国家统治的。

因为这二者都来源于“人”,

当“人”决心反抗、抛弃自己头顶上的那位君主之时,

再高贵的身份和地位,也将化为无用之物。

所以诸夏的贤人,那位创立西周的武王很早就在《尚书》里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西周行至晚期时,周厉王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道理。

奈何总有人认为:

自己会是特殊的,是无法被这些真理所束缚的。

嬴辟疆必须承认,

他所崇拜的祖父,

那位一统天下的始皇帝,

就在这方面,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再向前追溯,

那些秦君秦王,自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所以在对臣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

嬴辟疆下令,让人将历代秦君所犯下的错误,书写在议论朝政的宫殿墙壁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重蹈覆辙,将辛苦复立的基业,再次带向歧途。

时至今日,

那面墙壁上的文字虽然已有了褪色暗淡的痕迹,

但安都城的新宫殿中,仍旧将之传承了下去,书写上了新的文字。

这是西秦得以兴盛的一大原因。

也是秦国使者在汉朝停留,跟汉人互喷时,经常拿来吹嘘的实例。

但皇帝还是没有听霍嬗的话,他把这家伙训斥了一顿,然后又继续巡游起来。

“希望陛下可以保持这样的作派,不要再做奇怪的事情了。”

在小房间里商议了一下近来的朝政,以及皇帝所做的事情后,刘据也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随后,

他的妻子过来求见,请他出面,继续主持皇曾孙的抓周事宜。

刘据便遣散了臣属,继续去参加庆典了。

不久之后,

也许是霍嬗那些话的影响,

也有可能是巡游天下,心中悔意更加浓郁的缘故,

当桑弘羊等大臣请求继续从中原迁移民众,前往西域的轮台之地屯田戍边之时,皇帝没有通过这个提议。

他想起自己陵邑之中,连豪强都不够用的事情,心里知道天下更不会有多余的百姓,能够被迁去对比中原,要显得偏远而荒芜的西域。

所以他颁布了《轮台诏》,在其中指出当今政事,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而不是将战争的规模和时间,继续扩大。

虽然这位武功赫赫的君主仍旧认为,战争不会停止,匈奴即便王庭远迁漠北,也会给汉朝带来威胁,所以边关的战马和武备不能够轻忽……

但他到底,

是在文字的遮掩之下,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阴间的死鬼们听说了这件事,跑过去恭贺起刘邦这个老鬼。

“你这位子孙在晚年的所作所为,跟始皇帝差不多,造成的弊病也很相似。”

“但他可以在最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选定一位有能力的储君……看来,汉朝马上就要迎来最兴盛的时候了!”

之前的文治,主要目的在于恢复秦汉之交时损失的民力,并为之后的打击匈奴做好准备。

如今的武功,则是成功开拓了疆土,击败了匈奴这个心头之患。

后续的时日,

大汉完全可以展开手脚,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缔造新的荣光了!

刘邦随意的笑道,“反正比秦朝长久就行了!”

“也幸好,始皇帝去了西海那边。”

“不然他要看到这一幕,不知道得气成什么模样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