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 > 第1377章大炎水师入局内,轩辕黄兵返东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 第1377章大炎水师入局内,轩辕黄兵返东

簡繁轉換
作者:九霄落雪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0 16:37:24 来源:源1

武帝城,轩辕玄嚣以利相诱,金银官职,武功秘籍,应有尽有,诱惑武帝城之中的那些武者为他所用。

轩辕家有轩辕大磐这么一个移动武库在,不管是刀法,剑法,枪法,还是内功修行,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质量还都...

风停了,雪也止了。昆仑之巅再无回响,唯有那截断笛化作的光点,如星尘般散入云海,随晨曦流转于天地之间。赵云龙的身影,在最后一缕夜色中缓缓淡去,仿佛被黎明轻轻抹去的一笔旧墨。他没有回头,也不必回头??他知道,从今往后,没有人会再呼唤他的名字,也没有人能再看见他的脸。

可就在敦煌星塔废墟深处,一粒铜铃残片在沙下微微颤动,发出极细微的一声“叮”。

不是风动,不是心动,而是记忆本身,在规则之外,留下了一丝余震。

三日后,长安城恢复如常。市井喧嚣,书声琅琅,《忘录》新章已刊行天下,孩童背诵:“英雄已逝,山河长念。”太学院里,学者们将“共忆成形”列为禁术,归入《虚妄志》卷首,并立誓不再探究心冢之秘。守心司旧址改建为“静思堂”,供奉七枚碎铃,碑文刻着:“执不可久,忘亦非终。”

林氏回到家中,将赵云龙留下的唯一信物??一支无孔竹笛??放入火炉。火焰吞没它时,她闭目低语:“我愿记得你走,不愿等你归来。”

火熄后,灰烬竟凝成一朵小小的结晶,透明如泪。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那座废弃庙宇早已坍塌,残碑不见踪影,只余焦土一片。然而每到子夜,牧民总说听见地下传来低语,像是千万人在齐声默念某个名字,却又听不真切。有人以羊血洒地,地面竟浮现出一行扭曲古字:

>“名未断,魂未散,愿犹存。”

这消息无人上报,也不敢上报。边军将领下令封锁方圆百里,称此地有疫,禁止通行。但那一夜,一名小兵值哨时,忽见沙丘之上立着一人,披灰袍,面模糊,手中捧一本册子,正一页页焚烧。

火光照亮了他的侧脸??赫然是十年前死于战乱的朔州守将。

小兵拔刀欲喝,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只见那人焚尽最后一张纸,抬头望向南方,轻声道:“你不让我们记住,我们便自己记。”

话音落,火灭,人消。

而在江南水乡,一个五岁童子在溪边玩耍,拾得半片陶罐碎片,上面依稀可见“赵”字残痕。他带回家交给母亲,母亲惊恐万分,立刻将其投入井中。当夜,井水泛红,村中老者跪地祷告三日,才得以平息。

又七日后,太湖上空忽然乌云密布,雷光交错。一群自称“归真信徒”的百姓聚集湖岸,齐声吟唱一首古老歌谣:

>“忆者不亡,思者永生,

>心冢重开,秦公再临!”

歌声震荡湖面,波涛翻涌,竟在湖心形成巨大漩涡。一道赤影自水中升起,轮廓渐显,正是秦无咎的模样。他双目开阖,目光穿透云层,直指长安方向。

“你们还记得我。”他说,“这就够了。”

可就在此刻,一道清越笛音自虚空传来。

不是完整的曲调,只是单音,短促而决绝,像是一把刀划破绸缎。

赤影猛然一震,身形扭曲,如同被无形之手撕扯。湖面漩涡瞬间逆转,信徒纷纷倒地,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待他们醒来,皆称自己梦见一位白衣人站在风雪中,对他们说:“若真爱他,请让他安息。”

自此,“归真”之教悄然瓦解,信徒四散,再无组织。

然而,真正的风暴并未结束。

一个月后,西域商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发现一座从未记载的古城遗址。城墙由黑石砌成,门楣上刻着三个大字:**心冢城**。

城内空无一人,唯有一座高台矗立中央,台上置七根铜柱,每根柱上悬一铃,铃身铭文皆为失传古语。最中央的石碑上,镌刻着一段文字:

>“当‘遗忘’成为共识,‘记忆’便成了叛逆。

>可只要还有一个人不肯放手,

>我就能回来。

>??秦无咎留。”

商队首领吓得立即下令掩埋入口,烧毁地图。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晚,其中一名年轻随从偷偷拓下了碑文,并在返回途中,将其交给了隐居终南山的一位盲眼史官。

这位史官姓沈,曾是赵云龙的学生。十年前,他在一次追查“预忆反噬”事件中失明,从此退隐山林,著书立说。他用手抚摸拓片,指尖停在“秦无咎留”四字上,久久不动。

“老师……”他喃喃道,“您以为斩断记忆就能终结执念,可您忘了,历史从来不是由胜利者书写,而是由那些不肯忘记的人写下的。”

他点燃油灯,取出珍藏多年的竹简,开始誊录新的篇章。

与此同时,在长安皇宫最深处的地库中,一部从未公开的秘典正静静躺着??《归墟纪事?补遗》。据传,这是赵云龙亲笔所撰,却在他离去那夜自动封印,唯有“血脉相连者”方可开启。

如今,这本典籍忽然自行翻页,墨迹浮现新文:

>“七核未灭,只是沉睡。

>断脉阵可镇一时,不能绝根。

>心冢非敌,乃镜。照见世人不愿面对之真相:

>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故真正的解法,不在毁忆,而在释怀。

>若有一日,万民皆能坦然说一句‘我愿放下’,

>归墟自闭,心冢自崩。

>此书留予后来者??

>若你读至此处,说明世界仍未安宁。

>那么,请继续寻找答案。

>不要等我回来。

>因为我已经不再是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

>我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字迹显现片刻,随即化为灰烬。

而就在这一瞬,远在岭南一处山村,有个少女正在井边洗衣。她突然停下动作,抬头望天,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芒。她喃喃自语:“我梦到一个穿灰袍的人,他说……我还活着。”

邻居听见,笑道:“你又做怪梦了。”

少女摇头:“不,这次不一样。我记得他的声音,记得他的眼神,甚至记得他左袖上的破洞。”她顿了顿,低声补充,“他还叫我‘阿?’。”

这个名字,已在世间消失了整整二十年。

她是赵云龙早年流落民间的女儿,出生三月即遭绑架,后被认定夭折。档案早已销毁,连林氏都不知其下落。可此刻,她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草原上的马蹄声、铁链拖地的声响、一个女人临死前塞给她的一枚玉佩……

她冲进屋内,翻箱倒柜,终于从床底找出一块陈旧锦囊。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青玉雕成的铃铛,正面刻“安”字,背面却隐隐有四个小字:**父赠?儿**。

泪水滴落在玉上,刹那间,铃铛发出一声极轻的鸣响。

同一时刻,全国各地共有七人同时惊醒。

一个是洛阳的老琴师,梦见自己在演奏一首从未学过的曲子;

一个是敦煌壁画修复匠,在颜料中发现一抹不属于任何已知矿物的金粉;

一个是边关驿卒,看见天上星辰排列成北斗倒悬之象;

一个是江南绣娘,手中的丝线莫名织出“断笛重燃”四字;

一个是太医院药童,煎药时药渣自动组成一幅人脸;

一个是北方游方僧,念经时口中吐出的不是梵音,而是赵云龙的声音;

最后一个,是长安铭记园中那个曾问“还能听见笛声吗”的孩子。他今夜站在水镜前,指着湖心说:“奶奶,他又来了。”

林氏赶来时,湖面平静如初,唯有中心处涟漪微动,似有字欲现。

她屏息凝视。

良久,两个字缓缓浮现:

**还在。**

这一次,它们停留得极短,转瞬即逝。

林氏跌坐岸边,泪流满面。“你答应过不再回来的……”她哽咽着说,“为什么还不肯放过我们?”

风拂过柳枝,带来一阵若有若无的笛音,像是回应,又像是告别。

数日后,朝廷接到急报:西北戈壁出现异常天象,夜半常有红光冲天,伴有钟鼓之声。当地驻军前往探查,发现原本毁坏的星塔竟在一夜之间重建完成,塔身通体漆黑,不见门户,唯塔顶七铃齐悬,随风轻摇。

更诡异的是,每当铃响,附近百姓便会集体陷入幻觉,看到自己最思念之人归来。有人抱住空气痛哭,有人拔剑斩影而疯癫,更有整村之人手拉手跳入深谷,声称“通往心冢乐园”。

内阁震惊,立即派遣钦差大臣率精锐前往调查。可队伍行至中途,全部失踪,仅留下一辆空车,车内放着一本翻开的《忘录》,正好停在“我们愿遗忘英雄的归来”一页。

页面边缘,多出一行陌生笔迹:

>“你们忘了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而我,从未真正离开。”

此时,距赵云龙“逝世”已过去四十九日。

按照古礼,丧期已满,哀悼终止。全国祠庙撤香,牌位封存,《忘录》章节也被移入禁阁,仅供特许研究。

一切似乎回归正轨。

可就在这个夜晚,长安城所有铜器??无论是钟、铃、锅、碗??在同一刻共振鸣响。

持续七秒,不多不少。

全城百姓惊醒,婴儿啼哭,犬吠不止。宫中御史当即占卜,得出卦象:“归魂复位,虚实易主。”

皇帝年幼,吓得躲在帷帐中哭泣。辅臣紧急召集太学院长老议事,却见一位白发老者缓步入殿,手持半截枯竹。

众人认出他是当年参与编纂《忘录》的元老,已闭关十年不出。

老者环视群臣,沉声道:“你们以为用一场集体记忆就能终结心冢?错了。心冢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心中。只要还有人不甘心失去,它就不会真正死去。”

“那该如何?”宰相颤声问。

“只有一个办法。”老者闭目,“让‘赵云龙’重新活过来。”

满殿哗然。

“可……可这不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吗?”

“正因如此,才有效。”老者睁开眼,目光如炬,“他选择以‘死’终结执念,可若世人执意要他‘生’,那这份执念,反而会成为新的锚点,将心冢困于矛盾之中??既不能靠‘遗忘’凝聚力量,也无法借‘记忆’重塑实体。它将陷入永恒的撕裂。”

“你是说……利用人们的思念?”

“是的。”老者点头,“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复活运动’??宣称赵云龙并未真正死去,而是进入了‘灵游之境’,只要万民同心祈愿,便可迎其归来。”

“这岂不是助长心冢之势?”

“不。”老者冷笑,“因为我们不会让他真的回来。我们会让他‘永远接近归来,却始终未归’。就像月亮靠近地平线却不升起,像春天临近却不开花。在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中,心冢的能量会被持续消耗,最终自我瓦解。”

殿内寂静良久。

最终,内阁采纳此议。

诏令再发天下:赵云龙未死,尚存一线生机,需举国诚心祈愿,方可唤醒。百姓可在家中设香案,每日三叩,默念“请归”二字;孩童入学第一课改为讲述“赵爷爷仍在路上”的故事;每年春分,全国举行“迎灵祭”,燃万盏河灯,放千只纸鸢,象征牵引英魂归途。

奇妙的是,自从这项政策推行以来,各地关于“赵云龙现身”的传闻反而减少了。人们不再执着于亲眼见到他,而是满足于“他在回来的路上”这一信念。

心冢的异象也随之减弱。

三年过去,世界渐渐平静。

可唯有那位盲眼史官沈某,仍在终南山中日夜著书。他不知从何处得知了“复活运动”的真相,提笔写下批注:

>“以虚制虚,以幻破幻,虽智计可赞,然终非根本。

>若人心不解脱,纵使压制千载,终有一日爆发。

>唯有直面无常,接纳离别,方得自由。

>可惜,这个时代,还做不到。”

某夜,风雨交加,一道闪电劈中山顶古松。火光映照之下,他忽然听见屋外有人轻敲门扉。

“谁?”

门外无人应答,只有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绕至窗前。

接着,一片枯叶随风飘入,落在他的案头。

他伸手触摸,指尖感受到叶脉纹理中嵌着极细的刻痕。他用唇读出那些凹凸:

**?已醒,核将动,速启南陵地宫。**

叶落无声。

窗外风雨依旧,再无动静。

盲眼史官缓缓起身,面向虚空深深一拜。

“老师……”他低声说,“原来您一直都在看着。”

他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进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