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84章 勇夺诺贝尔!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84章 勇夺诺贝尔!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84章勇夺诺贝尔!(第1/2页)

“张潮,你获奖了!”

“嗯?”

“诺贝尔奖!”

“噗~~~”张潮一口茶没忍住,全喷在坐在他对面的王震旭的脸上。

王震旭一时间也顾不上擦脸上的茶水,目瞪口呆地盯着眼前一脸兴奋的兰婷。

这消息太离谱了,起点的文豪文都不敢这么写。

张潮被呛得直咳嗽,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对兰婷道:“你觉得我像白痴吗?诺贝尔奖哪有3月颁奖的?”

王震旭好不容易才忍住在张潮面前翻白眼的冲动——原来你不是觉得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才意外啊?

兰婷闻言又嘟起了嘴,把一份报纸往张潮怀里一塞,道:“你自己看!”

张潮打开报纸,是一份《东南晨报》,时事新闻板块一篇报道大大的标题写着:《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诺贝尔文学奖”!》

张潮眼前一黑,这都什么玩意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

仔细看报道内容:

“本报讯,青年作家张潮的《大医》(《TheGreatPhysician》),在中国时间昨日晚间揭晓的「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中,荣获「最佳」奖项。

据悉,「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是美国最权威的文学奖之一,由美国书评人协会于1975年创办,用以推广‘用英文出版的最好的书籍和评论’,评选范围包括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的书籍,素有美国文学‘诺贝尔奖’之称。

这是首次有中国作家获得这一奖项。张潮同时也是「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张潮拿下这一奖项,既是他个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耕耘的收获,也是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

后面的内容张潮没看,只知道自己又成“硕果”了。

早上9点的学校食堂,学生已经不多了,倒是没有太引起注意。

看着比自己还高兴的兰婷,张潮无奈道:“这哪是什么‘诺贝尔奖’,就是美国国内的一个文学奖,应该是Simon&Schuster帮我提名的。

今年年初Simon&Schuster给我发了邮件,说《大医》在最终候选的提名名单里。我以为就是陪跑,毕竟其他几本书的名气都不小,没想到获奖了。

大概是《大医》的主题比较受那些书评人青睐吧。听说是昨天晚上公布的?那大卫·米勒大概给我发了邮件,不过我这两天上课累、睡得早,就没看邮箱。

呃……估计知道消息的记者打我电话也都是关机。”

一句话说完,落在不同人耳朵里,感受各有不同。

王震旭直接无语——「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是美国最主流的权威文学奖了,虽然分量比不上「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但后两者只颁发给拥有美国国籍的作家奖,张潮写得再好也没有资格参选。

所以「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几乎就是外国作家能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美国文学奖了,影响力不是日本的「芥川奖」「直木奖」能比的。

张潮却一副得奖了也不在乎的样子——这个男人内心得有多么骄傲?

还有他随口提到的Simon&Schuster,那不是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吗?大卫·米勒这个名字自己虽然没有听说过,但八成是出版社的高层或者主编,张潮怎么也表现得不在乎的样子?

纵使心中已经把“服侍”张潮当成人生重要的上升台阶,但是这个男人简直就像冰山一样,稍稍显露一点资源,就够自己仰望而不可得了。

想到这里,王震旭更加为当初的挑衅感到懊悔,早知如此,当初直接滑跪多好?

兰婷则有些迷糊,问道:“怎么?这个奖不好吗?”

张潮想了想了,给兰婷科普道:“「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当然很权威,影响力也很大,但是因为范围只限定于美国出版的英语,不算国际性奖项。

真能算得上「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得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不过这个奖几乎相当于‘终身成就奖’了,我要得至少再等30年。”

兰婷还是有些疑惑:“所以……”

张潮没好气地道:“所以这写报道的记者要么是没文化,要么是就想哗众取宠一下——我猜是后者!”

兰婷终于听明白了,不过仍然很兴奋,对张潮道:“美国的文学奖诶!这是你得的第三个奖吧?从国内到日本,再从日本道美国,一年一个台阶!”

说到这里,张潮忽然像是想起来什么,连忙抄起报纸又仔细看起报道来,结果反复看了两遍,也没有看到他最关心的那件事,只能轻叹一声,把报纸放回了桌上。

王震旭有些紧张地问:“怎么了?”

张潮“吧嗒”一下嘴,才悻悻地道:“怎么没有提到奖金啊。这个「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该不会没有奖金吧?「庄重文奖」和「电击大奖」还给了我奖金呢……”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因为不接受出版商赞助,所以确实没有奖金。

兰婷:“……”以前怎么没有看出你这么财迷?

王震旭:“……”你想要多少钱,我回日本砸锅卖铁给你凑,你把奖给我好不好?

张潮把最后一个包子塞进嘴里,嚼吧嚼吧吞下肚子,又喝了一口豆浆,对王震旭、兰婷两人道:“走吧,得什么奖今天的公开课也得上啊!”

说罢,领着恍恍惚惚的两人出了食堂,直奔教学楼而去。

张潮表现得云淡风气,但是他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的消息,很快就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其他报纸的报道,显然没有一心要做“政绩工程”的《东南晨报》那么夸张,但是也用尽量煊赫的标题报道了张潮获奖的消息:

《文学奇迹:中国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作家张潮以其《大医》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佳”奖,不仅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更标志着中国作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从“新星”到“超新星”,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光铭日报》

「被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今年首次颁给了中国作家张潮。这位年轻的作家以其深刻的文学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全球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文学最强音:张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南国日报》

「在传统观念中,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似乎总是与美国本土作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作家张潮以其作品《大医》打破了这一常规,成为首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

甚至就连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媒体,都关注到了张潮此次获奖的特殊之处:

《文坛新贵加冕新王冠》——《星岛日报》

「张潮不特成为首位夺得此奖的中国作家,仲系最年轻嘅得奖者,简直犀利到爆!各界都对呢位才华横溢嘅年轻作家投以关注目光。有消息指张潮背后可能有神秘力量助推,唔知呢个神秘力量会唔会系佢日后嘅文学路嘅秘密武器呢?」

《惊!陆青作家张潮闪耀国际,抢下美文学奖荣耀桂冠》——《联合早报》

「张潮的获奖无疑是为大陆文学争光添彩。然而,有岛内民众好奇,这位突然崛起的文学新星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他的成功又会对两岸文学交流产生何种影响呢?其实,张潮的文学成就,少不了台湾文学的哺育。据悉,台湾作家曾对他的成长帮助极大……」

……

这年头,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外,最能激起国人兴奋感的就是各种“美国”开头的奖项了,英国、法国次之,日本、意大利再次之。

倒不能全归结于崇洋媚外,一方面是国内的文学奖大家比较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中国作家获奖,让人有种“打败外国人”的快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4章勇夺诺贝尔!(第2/2页)

贾平娃在1988年获得了一个「美孚飞马文学奖」,还只是「铜奖」,就算是履历当中非常光鲜灿烂的一页了。

于华虽然始终没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但是一个「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也足以让他骄傲。

所以张潮这一次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无疑是给中国文学界又注入一针强心剂!

昨晚奖项出炉的时候,远在燕京的作协会议,本来一路开到夜里才定下来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有几个副主席肚子里其实还有些小牢骚,毕竟“因人设奖”总归会让人不舒服。

但是一听说张潮拿了这个美国奖,所有的牢骚都只能永远烂在肚子了。美国书评人协会怎么悄没声地就把这么大一个奖给张潮了呢?这是什么意思?

哦——中国作协不敢发的奖,我发;中国作协不稀罕的作家,我稀罕;一句话,中国作协奖励得了的我要奖,中国作协奖励不了的我也要奖;先奖后奏,协会特许是吧?

这下是把整个作协放在火上烤啊!

就算「茅盾文学新人奖」顺利举办,张潮在今年捧得奖项归,意义和价值已经大大不同了。

人民群众只会认为作协是拾人余唾,等美国人奖励过了,才想起来要给张潮颁奖,肯定他的创作。

不给张潮这个奖,那这个「茅盾文学新人奖」就没必要举办了,肯定要沦为笑话。

真真是进退两难!

铁宁主席头都大了,心想张潮怎么尽给自己出难题……

说回张潮——

今早他踏入教室的时候,待遇显然不同了。一看到他进门,同学们就自发齐刷刷给他鼓掌,整整持续了近两分钟,直到他的手都向下虚压压得酸了,掌声才渐渐停止。

这可是活生生的拿到“美国文学诺贝尔奖”的作家啊,竟然就站在我们面前,马上就要给我们授课?太不真实了……

张潮看到台下同学们的目光,明显已经从之前的热爱、仰慕、钦佩,升级到了崇拜,近乎狂热的崇拜!

因为身处鹭岛,所以大家先看到的基本都是《青年作家张潮荣获“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这篇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都实在太能冲击这帮文学青年的心脏了。

所以即使知道这个标题夸大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的地位,但是几乎都选择了忽略。

张潮无奈,对教室里的同学道:“好啦,‘大熊猫’参观完了,可以说说咱们今天的主题了吧?”

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

张潮道:“获奖这事,其实我也是刚知道。大家的这种关注,也印证了我们前几天讲的主题——《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

立刻就有学生提问了:“您是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也代表了某种文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试图驯化读者是吗?”

张潮点点头道:“何止驯化读者,它也在驯化作者。「诺贝尔文学奖」经常被诟病价值观过于保守和过于学院化,所以经常会有某位作家‘冲击诺奖’这种说法,甚至还有公开的赔率,可以下注。

有些荣誉满身的作家,确实在创作中会产生向诺奖价值观靠拢的自觉或不自觉。诺奖评委呢,也和考试出卷者一样,开始不断地‘套路’‘反套路’。

这都是奖项在驯化作家的表现。具体到我获得的这个「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它的价值观就是高度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以展现文学中‘陌生的风景’作为宗旨。

所以有不少美国以外的作家,或者非美国本土族裔的作家,会凭借边缘化的题材获奖。这其实也是一种驯化或者塑造,等于告诉我们这些外国作家,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让我们照方下锅……”

“那这样的驯化有用吗?你受到影响了吗?”另一个同学大胆问道。但是一问出口,他就被后面的同学拍了一下,示意他问得太唐突了。

不过张潮却示意没有关系,然后大大方方地答道:“当然有用。我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长久以来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这些力量对文学进行不同驯化的结果。

呃……怎么解释呢?你们看过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了吗?”

教室里大部分同学,尤其是女生都点了点头。《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经典时尚题材电影,2006年6月在美国上映,2007年2月在中国上映。

这部电影第一次向外界展现了奢华光鲜的时尚界内里的残酷、无情、**和剥削,也展现了其价值所在。女主角的换装秀,则让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开了眼——原来时尚是这么回事?

张潮接着道:“那你们还记得里面的一段台词吗?——

「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以为是按你自己的意思。实际上从2002年奥斯卡·德拉伦塔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很快,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你觉得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其实不然,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

这段台词太有名了,也是电影中时尚女魔头米兰达彻底击溃自以为有才华的助理安迪·萨克丝的一段话,点出了时尚产业如何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挑剔、对款式的选择。

所以学生们也纷纷点头,有些敏锐的已经察觉到张潮的意思了。

张潮道:“时尚如此,文学其实也差不多。我们从小能学习的经典,都是经过不同标准选拔出来的。这些标准是什么?很大程度上不就操纵在不同的一小撮人手里吗?

所以作家的‘独立性’不宜过分奢谈,我们时刻都在被驯化和塑造。只不过有些比较粗暴,我们的反抗也引人瞩目一些;有些则十分隐蔽,我们已经受影响了也不自知。”

这番话在座的学生听得只觉得张潮把一个挺复杂的道理,通过热门电影的台词,解释得深入浅出。

而在同是作家的王震旭耳朵里,却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是何等样的冷静、客观和理性,仿佛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不是张潮他自己一样。一个人得自省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忘剖析自己。

他转头一瞥,忽然看到自己的老师饭塚荣教授,正站在大教室的门口,静静听着张潮讲课,还不时面露赞许之色。忽然就想起饭塚教授提过的鲁迅的一句话: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恐怕作为张潮此时的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不知不觉间,教室的门口已经站了越来越多的中文系老师,有教授、有讲师,也有普普通通的助教。几乎没有课的而还在学校的,都赶过来了。

兰婷看到这种情况,连忙组织同学从后门溜出去,到隔壁的空教室,给这些老师搬来了椅子。

不一会儿,大教室门口的空地,就坐满了人,大家看向张潮的目光,或有审视、或有钦佩、或有困惑、或有感叹……

他们心中所想,与王震旭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一个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年轻人,怎么就可以做到如此镇定从容地来教室上课,并且学生面前毫不忌讳地剖析自己的呢?

林丹娅教授想起了那天晚上和系主任李无为的聊天内容,忽然有了明悟:张潮在鹭岛这两周的讲座、交流、公开课……集合起来,不就是他留给厦大的宝贵财富吗?

尤其是他可是在厦大交流访问期间,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只要做好张潮这些资料的整理工作,今后在他的履历里,永远都绕不过去这一段经历。

但就在张潮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受到无数赞誉的时候,在亚洲大陆的另一侧,一个“超级大国”正发出对他的声讨:

《中国的小偷,盗走了湿婆赐予印度人民的桂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