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41章 退堂鼓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41章 退堂鼓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41章退堂鼓(第1/2页)

初秋的BJ已经褪去了盛夏的炽热,尤其是早晨和夜里,坐在树荫下颇为凉爽。张潮给大家准备的也是舒适、宽大的靠背藤椅,可以半窝着看书。

加上院子里随处摆放的小茶几上的菊花茶、北冰洋汽水和水果、零食,如果不是带着任务来的,编辑们简直以为是在度假。

张潮自己则拉了一张竹躺椅,老大爷似的靠在上面,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捧着一本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优哉游哉地闲看着。

编辑们一开始还相互耳语,但是没过多久,都就都安静下来,院子里除了风吹树叶、蝉鸣枝间的细密声响,就只有他们翻阅书稿时发出的窸窣声。

既然是“试读会”,那和过往的出版合同谈判就都不一样,编辑们说不得要讲一些对《原乡》这部的看法,入得张潮耳朵的才有可能进一步聊。

《原乡》在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了难题。

张潮说这是一部“科幻”,并且在的一开头就抛出了大量科幻设定和描写,但内核仍然是纯文学的。尤其是记忆碎片化叙事造成阅读门槛,对于专业编辑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何况普通读者。

其次就是移民题材在国内缺乏集体记忆共鸣。中国人虽然有着漫长的迁徙历史,但并不意味着国内读者能共情海外华人,因为普遍缺乏对海外华人社群的认知基础。

这些在编辑的眼中,都是关系着销量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对销量的担忧抛开,《原乡》对他们来说,又是一部十分迷人的。

职业的文学编辑的阅读量都极大,这世界上能带给他们惊喜和新鲜感的并不多,《原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写美国华人、华工以及《唐人街》的作品他们并不是没有读过,林语堂早在1936年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唐人街》的,以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故事,展现了华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后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80年代写了一本英文《中国佬》,通过讲述华裔男性的故事,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问题,后来也在国内得以翻译出版。

可以说写华人、华工、唐人街题材,是许多美国华裔作家或者留学美国的中国作家,想要踏入美国文坛的必经之路。

但无一例外,这些题材都将笔墨集中在华人在遭受外部压迫时,被压榨出的那种痛苦情态上,试图展现一种“困难之美”。

换句话说,这些虽然也关注到了「中国人」这一族裔身份,在歧视、压迫、误解、抗争……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但仍然是在西方,或者说是白人文化视角的观照下的特定景观。

张潮的《原乡》则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精神上的“闯入者”,他并没有把白人社会对华人和唐人街的生存挤压作为矛盾的锚点,也没有刻意把「中国人的精神」作为某种终极救赎的凭依。

他巧妙地用“林小海”这个从未去过美国、却因为父亲而与美国有了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的“移民二代”作为叙事的焦点,彻底解构了笼罩在移民叙事上的某种表达范式。

通过顾峰、林小海、林荣生三代人视角的交错叙述,构建出一种连通中西、贯穿时空的精神内核,并且用文学化的语言回答了几乎从未有人触及的终极问题——

故乡,到底是什么?

正因为有对“乡”的执念,所以即使每次出走都成为一种流亡,却还要在异乡为故乡招魂,甚至要在异乡安葬下故乡的“尸体”,并在上面盖起华丽的陵寝。

所以除了叙事结构的突破和对常见的移民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外,的这些文学特质也如同眼前这座老四合院的雕花门楣上的细节,在编辑们专业的审视目光下渐次浮现。

当朱妍玲读到顾峰一次次地进入林小海的记忆当中去寻找可以编辑、保留的瞬间时,她仿佛在A4纸的油墨味里嗅到了海风的咸腥——她意识到,这是任何类型标签都无法框定的文学时刻。

陆金波则震惊于张潮笔下未来商品社会对传统伦理的破坏力——就连死者的情绪都能进行拍卖,只为让受尽乏味折磨的人类可以感受一遍强烈的情绪冲击,这种想象力让他颤栗不已。

不知不觉,树枝间的蝉鸣忽然换了调门,变得凄厉起来,像谁把金属薄片撕成了两半。远处牌楼的阴影缩到马路牙子底下,穿堂风掠过垂花门的微微开裂窗棂,捎来了胡同里不知谁家飘出的炸酱面葱香。

编辑们都看完了,但同样没有说话,要么相互用眼神交流,要么翻回前面的哪一页在确认些什么,要么看向躺在竹椅上姿态慵懒的张潮。

这个年轻人,再次用叙事的潮汐将所有人卷入文学深海,自己却似乎浑然不觉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困扰。

在这座飘着石榴清香的院子里,《原乡》完成了一次危险的文学穿越——它证明真正的创新从不仅是在题材或技巧上的标新立异,还在于对人类复杂内心和群体文化的极致探索。

但是这样一部应该给张潮开个什么“价码”呢?

编辑不是文学批评家,可以只站在学术的角度大肆赞美一部作家。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必须是精明的商贩,需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好和作家讨价还价。

尤其是张潮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一个百分点可能就意味着上百万的收益或者亏损。

从题材来说,科幻,属于通俗的范畴,这几年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越来越高,尤其是去年《青春派·大观》推出的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结集出版后,销量突破了30万部。

刘慈欣对比张潮,妥妥是“小众作家”,他的成绩都这么好了,何况张潮?

但从叙事角度考虑,这部《原乡》妥妥的纯文学,阅读难度可能仅次于张潮去年的技巧集大成之作《刑警荣耀》,与完整版的《逐星者》差不多。

内容上更不讨喜,与张潮之前的大相径庭——可能只有他老家福海的读者能产生共鸣吧?

这些因素迭加,就要对销量预期打一个折扣了——卖光首印问题不大,但出版社对张潮的期待可远远不止“卖光首印”这么简单,否则怎么会给他超出20%的天价版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1章退堂鼓(第2/2页)

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好第一个开口。

反倒是张潮把《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就这么摊开着倒扣在茶几上,气沉丹田,一个马步从躺椅上挺了起来,对众人道:“11点多了,大家饿了吧?一块吃午饭吧,边吃边聊。”

编辑们点点头,这就没什么可推脱的了。

张潮就领着大家进了四合院的正房大厅,这里已经摆下了两桌酒菜,还有几个服务人员伺候着。

这些都是邢有天在燕京城里长期雇佣的招待团队。他在燕京的几个四合院、大套房,多数都置办成了会所,本地有来燕京出差的关系户不愿意住招待所的,都喜欢往他的这些会所里钻,所以一年到头都有宴请。

谁也不能得罪,谁都得给伺候好了,他索性就在各处常年雇佣着几个厨子、服务员,省得每次都要临时请人。

张潮买下这套四合院以后就想把人辞退了,但是邢有天说不能让人家快年底了失业了,怎么也得等到过年,张潮也只好把人留下来。

这下派上了用场。

不过编辑们不知内情,还以为这就是张潮雇佣的人,一个个眼里都冒着金光,心想这小子平时装得那么低调,没想到啊没想到,也开始骄奢淫逸了……

张潮大概也明白他们的想法,但懒得解释,反正明年「潮汐文化」搬过来办公以后就不攻自破了。

这座四合院的厨子是个川菜师傅,给置办了一桌鲜香**、惠而不贵的大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红烧牛肉、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

又丰盛、又下饭,吃得众人脑门冒汗、直呼爽快!

菜过五味,张潮这才开口问道:“大家对《原乡》是不是有些疑虑?现在都说出来吧,我一一作答。”

朱妍玲和张潮相熟,没有那么多客气,第一个问道:“这部更像是写给海外市场的——比如那些华人。”

张潮点点头道:“是的,《原乡》的灵感本来就来自于我前段时间在美国的经历,里面的很多细节,可能只有唐人街的华人才能看懂。

其实你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美国兰登书屋和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编辑也在读。不过他们比大家辛苦多了,不仅要熬夜,而且没人请他们吃饭。”

大厅里响起了一阵轻笑声。

不过张潮这句话给编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这本书在国内的销量不好预测,但是从写法、内容来看,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应该会很抢眼。

加上美国书评界近年来对张潮的重视,所以《原乡》未来获得什么文学大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这部恐怕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书目。

要知道,图书销量的终端不仅仅有一个个的读者,还有一所所的大学、一座座的图书馆。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图书馆往往不会只买一本,而且借阅破损严重以后还会更新。

这些都有利于图书的长期销售,也能够为出版社增光添彩。

大家对《原乡》的销量又乐观起来。

接着是「21世纪社」的王乔山提问了——这也算是老朋友,张潮出版第一部《少年如你》的时候,他就去过长福三中——他问道:“这部的宣传地位不好做啊,你自己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句问题问到编辑们的心坎里了,张潮对自己作品的运营能力有目共睹,任何出版社拿到了他书的版权,都要尊重他的意见。

虽然《原乡》从理论上说,想像《少年如你》《你的名字》或者《蜗居》那样卖上几百万册很难,甚至达到《刑警荣耀》100万的销量都不容易,但张潮说不定有什么“起死回生”的骚操作呢?

编辑们的眼神变得热烈起来。

张潮没有着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把勺子里的麻婆豆腐一口吞下,然后用纸巾擦了擦了嘴角的红油,这才道:“想法嘛……说没有就太假了,但我想还是和最后‘成交’的出版社谈比较合适吧?

而且我其实对《原乡》怎么卖也没底,否则也不会让大家来试读了。”

编辑们有些失望地收回了目光,各自和身边的同伴窃窃私语起来。

紧接着陆金波开口了——作为这几年出版市场的风云人物,他与张潮的“特殊关系”,让他立刻就成为了大家的焦点——“我觉得这部在国内的销量应该还是百万打底,上限未知。

首先的质量没话说,其次张潮这几年对国内读者的‘文学教育’也很到位,所以纯文学作品在青少年当中的销量一直稳步增长……

反正我们果迈文化,有信心把《原乡》卖出好销量。”

众编辑心里纷纷冷笑:“对张潮拍这种马屁,有用吗?”

不过陆金波既然都发言了,其他出版社当然也不甘示弱,纷纷提问、讨论,终于在下午1点钟,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这场“试读会”。

紧接着就是“投标”环节了。这个张潮在他的第一部《少年如你》时就玩过,大家驾轻就熟,在和各自的领导充分商量以后,在下午3点前,各自把“报价”用短信发到了张潮的手机上。

张潮翻阅着短信,每一条都代表着不同出版社对他的“信任程度”。

花城社:100万首印,18%的基础版税,超过100万,每10万册增加1%,25%封顶。

21世纪社:100万首印,20%的版税,一口价。

文艺春风社:100万首印,20%的基础版税,超过100万,直接上调到22%封顶。

果迈文化:150万首印,25%的版税,一口价。

……

这些算比较有“诚意”的,还有一些出版社,则明显打了退堂鼓,给出的报价甚至低于张潮的平均行情,显然是不想参与竞争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潮对《原乡》的营销规划,有着所有人无法想象的狂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