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88章 人一生都在为遗憾买单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88章 人一生都在为遗憾买单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88章人一生都在为遗憾买单(第1/2页)

张潮的新要发表在《收获》上的消息,不过一个星期就在文学期刊的编辑圈里传开了,效果堪比过年时候往旱厕里扔了一枚鞭炮。

而且从《收获》编辑部传出来的消息,张潮写的是个短篇,水平极高,并且使用了国内几乎没有见过的全新手法。

同时《青春派》杂志内部也传出消息,张潮写短篇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创作精力都集中到短篇上。

最先坐不住的是《花城》,作为刊发张潮第一篇、出版张潮第一部的杂志社,张潮重新开始在《青春派》以外的杂志投稿,首选竟然不是《花城》,这让社长兼主编萧建国有些难以接受。

他第一时间找到朱妍玲问道:“怎么回事?怎么让张潮的新作品跑去《收获》了?你们最近没有联系吗?”

朱妍玲其实也一头雾水,她也搞不清楚张潮这么做用意,不过已经是资深编辑的她明白社长的意思,立刻道:“我现在就联系张潮,问他后面还有几篇。”

萧建国点点头,示意朱妍玲赶紧去办。

毕竟第一篇已经给了《收获》,追是追不回来的,只能看下一篇谁能抢得到了。

此刻,萧建国又回想起4年前,《少年的巴比伦》在《花城》刊发后引起的轰动效应,那一期杂志的加印次数他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的销量停留在128万册这个夸张的数字上,创造了90年代后纯文学期刊的销量记录。

当时决定临时给杂志加页数也要把《少年的巴比伦》发出来,已经成为业内的美谈,他可拿着炫耀了整整一年,去哪儿开会都要拿上一本送人,随便吹吹牛。

如今复制这个奇迹的机会竟然从自己眼前溜走,怎能不让他痛心疾首?

此刻的萧建国,心里都有点“埋怨”张潮,《原乡》不给花城社也就罢了,新短篇竟然也不给《花城》,原来爱是会变的对吗?

着急的当然不止《花城》一家。

与张潮同样关系密切的《青年文学》主编李世栋也想得到张潮后面的稿子。

这几年随着张潮这条“大鲶鱼”的加入,盘活了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纯文学市场,不少杂志的销量都有所增长。

尤其是从《青春派》杂志“毕业”和最近两届“新理念作文大赛”走出来的年轻作家,不少人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和颇高的创作水平。

他们也并没有都投入「潮汐文化」的麾下,作品更多的是风流云散到了不同的杂志。

加上这几年各杂志也非常注意吸收这股年轻力量,所以真有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毕竟中国的文学杂志有上百家,除了《人民文学》《当代》《收获》《花城》这样的一线明星,还有很多二线、三线和地方性杂志嗷嗷待哺。

就拿《青年文学》来说,自从刊登过张潮的《你的名字》以后,就成为了不少喜欢写幻想类作品的青年作家热衷投稿的杂志之一。

《青年文学》的选稿标准原先也是偏向“现实主义”题材,但尝过甜头以后,有意识地往幻想类文学偏移了一点,几乎每期都有1到2篇幻想类作品,受到了年轻人的极大欢迎。

销量也从不到2万份,逐渐爬升到近4万份,完全是国内一线纯文学期刊的水准。

李世栋现在最希望的就是通过张潮的新作品,将《青年文学》的销量再提高一个量级,比如,5万份每月?这样国内纯文学期刊“四小花旦”的交椅,可能要换杂志坐坐。

仗着在燕京的便利,他干脆直接给张潮打电话,约他出来吃饭。

不过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不在燕京,下次吧。”

类似情况的还有《萌芽》杂志。作为和张潮“恩怨”和“渊源”都最深的期刊,当然也希望拿到张潮的新,但是无论短信还是邮件,张潮都“已读不回”,打电话更是干脆不接。

此外,《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燕京文学》,甚至张潮老家的《福海文学》和《厦岛文学》,也都通过不同的关系,希望拿到张潮的新作品。

短短几周时间,平静了许久的中国文坛,又开始风云激荡。

亲手把这一滩水“搅浑”的张潮,既没有在燕京、上海,也没有自己老家福海,而是一个人开车去了深圳,住进了自己前段时间刚买的一套房子,然后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开始体验、观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熟悉,是因为他上一世在深圳生活、工作了整整10年,光是搬家就搬了6次,足迹遍布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几个地区,算是见识过这个城市的许多侧面。

陌生,是因为他上一世是在2014年才来到深圳,那时候的深圳颇具国际大都市的高尚风貌了。而2008年的深圳,则还保留了几分野蛮生长的粗野劲儿。

张潮的下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预设的故事起点,就是在2009年的深圳,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来体验一下生活。

当然,他也想走一走当初“奋斗”过的那些地方,比如那些重新定义一室一厅的城中村,那些藏满了补课小机构的旧大厦,那些盛满了回忆的隆**脚饭……好像这时候还没有,倒是遍地的沙县小吃,看着亲切,就是没啥食欲。

如果说还有一点私心的话,就是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城市,关注文学的人真的很少,认得出自己的更是凤毛麟角。

大家有空都不会看CCTV,宁可看一看用大锅接收到的TVB和翡翠台。

所以张潮在深圳感觉是最自在的!无论是早上9点钟起来,屐着夹脚拖鞋、穿着背心球裤去楼下的肠粉店吃早饭,还是中午溜达到南蓉大酒楼吃早茶,或者是晚上去胜记嗦一碗蛇羹、吃一盘凉拌蛇皮,都没有被人认出来的风险。

加上4月份不凉不热的天气,无论是去爬梧桐山,还是到较场尾、大梅沙去吹海风,都是一种享受。这时候的深圳,不少后来的“网红景点”还没有被经营起来,保留了比较淳朴的风貌,让张潮简直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所以各大杂志社的编辑无论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他几乎都不回复,偶尔接个电话,也不会透漏自己在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8章人一生都在为遗憾买单(第2/2页)

否则人家杀到深圳来,自己是接待还是不接待?想一想全是麻烦事,干脆不论亲疏远近,一律同等对待。

反正自己的第二篇还没有写出来,投到哪里也没有确定,现在答应谁都等于“得罪”其他人。

当然,来深圳最重要的是给采集素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毕竟不是《最后一课》那样可以取材于自己的经历,也没有可以袭承的原始文本,所以不来感受一下,还真写不出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极富魅力的短篇。

这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知名的家「R」,突然收到了一封陌生女生的来信。这个陌生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这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R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在少女时代,是年轻潇洒的R打开了她的心扉,让她尝到了情窦初开的美好;成年以后,她独自回到维也纳,并多次与R“偶遇”,最终与他有了三天的鱼水之欢——但R始终没有认出来她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

当少女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滥施爱情,却不愿作出任何牺牲的时候。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甚至因此而恨她,于是在贫民医院里生下孩子后,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她要让作家想起她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使自己成为他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他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

但后来无论她怎样努力,送了多少洁白的玫瑰花,甚至再次制造了一次艳遇,与R共度良宵,并且多次暗示,但R始终没有想起来她是谁,甚至付钱给了女人。

这让女人终于心碎绝望。

直到她要死了,她才把这份爱以一种决绝、汹涌、毫无保留的气势,用文字编织成洪流,把自己与R半生的**纠葛,都放进了这封信里。而在信的最后,她只提了一个卑微的要求:

在每年R生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些玫瑰花来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经为他做的那样。

但即使看完这封信,R也没有想起女人的样子,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

张潮在第一遍看这篇的时候,误以为这个女人的爱是卑微到尘埃里的,竟然会用半生的时光匍匐在R的身边,随时等待R的回应。

按上一时的流行语形容,就是“傻白甜遇上海王”的悲剧故事,或者更干脆点: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但是随着自己两世为人,对生命和人性的体验愈发深刻,他忽然明白了那个「陌生女人」所怀抱的并不是一种彻底卑微的情感;相反,是一种极其纯粹的骄傲与极其强大的勇气。

无论内心多么渴望,但是她从未主动向R索要什么,最多只是暗示;她一生都只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行动;实际上在她的意识里,她自己才是唯一的主角,R先生也不过是配合她演出“理想中的极致的爱情”的配角而已。

说到底,她不是为了R付出一生,而是为了自己心里的爱情而付出一生。

茨威格没有肤浅到要写一个肤浅香艳的故事来事取悦世人,他始终是在探索人性当中最幽微、动人的那部分。

所以当高尔基读到《陌生女人的来信》后,竟然直接哭了;整个欧洲也为这篇所倾倒。

某种程度上,张潮要戏仿这篇,难度甚至高于《最后一课》。

这天,张潮吃过一份加了蛋的牛肉肠粉以后,又屐着夹脚拖鞋来到了……「南山区观海台」的售楼大厅!

没办法,2008年的深圳因为政策等各方面因素,遭遇了一轮房价暴跌。

打开报纸,到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楼盘打出的“降价”、“特价”、“促销”、“救市”……字眼的广告;什么“关外4988元/平方米起”、“关内7380元/平方米起”,让只有2014年以后深圳房价记忆的张潮简直觉得梦幻。

这几天每次想要“体验生活”,都忍不住拐进附近楼盘的售楼大厅。

就像现在这个位于后海路的「南山区观海台」,4房2厅、140平米,“只要”200万。

比他前两天买的350万、220平米的「半岛城邦」好像还要“超值”。

也亏是在广东,他这惫懒的样子不仅没有被售楼小姐鄙视,甚至走进来的时候齐刷刷眼睛一亮,一拥而上像要把他吃掉。

张潮知道八成是把自己当成岗厦村或是哪儿的拆迁户了……

等刷完卡,在售楼小姐拉丝眼神的目送下走得远远的,张潮才自嘲一笑,心想人果然要为自己的遗憾买一辈子的单。

上一世在深圳,每隔一两年就因为涨租金、换工作等原因搬一次家,始终“居无定所”,以至于现在的张潮一看到深圳的房子,就忍不住要买,尤其是当年给学生补过课的那些楼盘。

由于刷卡金额太大、太频繁,导致银行的业务经理专门给他打了电话:“张潮先生您好,我们最近注意到您有多笔350万元的消费支出,请问是您本人操作的吗……”

“是!”张潮说完这一个字,就挂了手机,完全不给对面机会。

电话那头的银行经理只能郁闷地看着发出“嘟嘟”声忙音的电话,那句“近期楼市波动较大,投资有风险,不如考虑一下我行的理财产品……”还没有说出口,不由得让他胸闷气短。

买完房子、挂了手机的张潮只觉得神清气爽,终于可以安心体验生活了,开着车在城市里瞎转悠。这时候深圳的道路尤其是主干道和几年后基本没有区别,即使没有导航,也不至于迷路。

既然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这体验生活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女人!

张潮停下车,看着眼前的建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08年5月15日,年度第三期《收获》如期出刊。奇景出现了:没有一本当期的《收获》能在书店、报刊亭的书架上停留的时间超过30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