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4章 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64章 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64章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第1/2页)

张潮投给《中国读书报》的文章《致“石岸”的一封信》以最快速度被刊发了,在这封公开信中,张潮不仅对“石岸”长文中的观点表示赞同,还是赞扬了他研究“80后”作家群展现出的广阔学术视野。公开信中写道: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但是却为我们揭示了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文学批评永远不可能完全客观,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本身就是所评论的对象与评论的标准的同时呈现。】

【文学批评的对象有一个渐次展开的过程,所以标准也有一个自我展示进而自我修正的过程。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追求客观性,但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因为每个批评家的知识背景、文化视野和个人经验都不同。】

【相对主义把文学史降为一系列散乱的、不连续的残篇断简,割裂了文学批评的整体性和绵延性评价标准;而大部分的绝对主义论调,不是仅仅为了趋奉即将消逝的当代风尚,就是设定一些抽象的、非文学的理想,导致批评标准的僵化和一劳永逸】

【“石岸”很好地平衡了文学批评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掉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也没有掉入绝对主义的陷阱。他强调学术研究应有历史感,文学评论应有现实感,两者应各有明确的领域、方法和聚焦,但在根本上,又统一于扎根现实的问题意识。】

【这种观点既避免了相对主义所导致的无标准和无原则的批评,也避免了绝对主义那种忽视个体差异和历史背景的单一视角。】

……

“张潮这小子转性了?”于华正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学生们已经放假了,老师们还得再上几天班。燕师大不是中小学,不可能一放假学校就空了。

得益于张潮这一届“作家班”的成功,这一届燕师大的“作家班”人员达到了20人,除了鲁院高研班固定委培的学员外,有一半都是通过考试录取的。

这一半学生,年龄基本都在30岁以下,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学的也不都是中文专业,甚至都算不上专业作家,只是发表过一些作品的兼职作家。

但是于华认为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作家班”为文学造血的初衷。

像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叫做“陆原”的学生送过来的。陆原毕业于人大,原本是学经济的,外语极好,甚至可以做文学翻译。他没买上回南宁的票,就先在学校再住一阵,这天看到报纸就兴冲冲地带上来找于华了。

陆原听到于华这么评价张潮,不禁笑道:“我也觉得和张潮的性格大不相同。他原来不是非常抗拒被称为‘80后’作家吗?而且和批评界关系也僵硬。”

于华看了一眼陆原,道:“看来你们对张潮的误会都很深呐?”

陆原道:“平时都是从报纸、电视里看到他,不是在和人吵架,就是和人吵架的路上……就感觉,挺记仇的……”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于华指了指手里的报纸说道:“你们还没有这个‘石岸’了解他。我说的‘转性’,不是说张潮夸人,而是说张潮这篇‘文学批评的批评’写的很有水平,我以为他突然对文艺理论感兴趣了呢。”

陆原尴尬地笑了笑道:“原来是这样啊。”

于华嘟囔地道:“你们都把张潮当什么人了?他心眼可没有那么小。”

陆原好奇地道:“张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华沉思了一会,才道:“首先他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学生。围绕他的争议,卷入里面的人确实有是非之分;但是这些争议本身,其实是他怎么也躲不开的。”

陆原愕然道:“这怎么讲?”

于华解释道:“你还记得他是怎么进入大家的视野,走上这条道路的?”

陆原不假思索地道:“就是04年新理念作文大赛那次吧?他写的那几篇文章棒极了,简直是剥皮拆骨。”说起张潮之前写的文章,陆原兴奋了起来。

于华叹了口气道:“是啊,他是从‘打倒新理念’这条路走出来的,又这么年轻,注定就争议缠身。人,可以不信因果,但是要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那句话——‘人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新理念作文大赛’是在最鼎盛的时候,被张潮几篇文章、几场访谈打落谷底的。你知道那一年初赛的投稿文章有多少篇吗?40万!”

陆原显然没关注过这个数字,一下子被惊到了,张大了嘴:“40万?这么多?”

于华点点头道:“所以那年叫我当评委我没去嘛,我也吓到了。40万篇文章,就算有一稿多投的,也意味着至少有20多万热爱文学的青少年给《新芽》杂志投了稿。

这里面又有多少是怀揣着‘一篇作文上大学’梦的?不说其他,最后入围复赛那200多人,他们距离这个宝贵的机会只有一步之遥。结果呢?

这些原本能靠‘一篇作文上大学’的学生,梦碎上海。张潮却凭借打碎他们梦想得到的契机,进入大学。你就说这招恨不招恨吧?”

陆原有些懂了,但是还是有些关键之处不明白,问道:“这些不都是些学生吗?他们能有多大能量?”

于华乜了他一眼,说道:“每个学生后面都是一个家庭,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再说了,‘新理念作文大赛’牵涉的各方关系太复杂了……

你就说张潮就这一下,沾染了多少他不知道的‘社会关系’吧?这些‘社会关系’又会牵扯到多少‘关系’的‘关系’?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所以你发现了吗,张潮每次陷入争议漩涡,永远都有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的力量。这些力量也许不会主动找张潮的麻烦,但是张潮有麻烦,他们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好了,我们还是说回这篇文章吧。你觉得‘石岸’和张潮分别写得怎么样?”毕竟自己也做过第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评委,有些东西并不方便对学生明言。

陆原思考了一会儿道:“‘石岸’的视野更开阔,张潮的笔触更深刻,都写得很好。算起来,我也是‘80后’,‘石岸’那个‘80后注定是90年代之子’的论断,我也很佩服。”

于华道:“你说的不错。这样,你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发到咱们班的QQ群里去。下学期我们拿出一点时间,专门做一个‘80后’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课题。

大家都利用寒假时间思考一下这个课题应该怎么展开?”

陆原兴奋地道:“好嘞!那到时候,会让一些‘80后’作家来班上交流什么的吗?”

于华道:“你说的是张潮吧?”

陆原不好意思地笑了。于华道:“下学期开学就让他来给大家讲讲。当然不止他一个,韩涵、小四这样标志性的人物最好也都请过来。如果可以,我倒想让他们几个坐在一起聊一聊。”

陆原讶道:“你不怕他们现场就掐起来?”

于华自信地道:“有我在,不怕。”

就在于华与陆原聊着张潮的时候,张潮真的在“头皮发麻”。他眼前摊开了一个剪报本,上面全部都是他成名以来的各种报纸报道。

收集者自然是他亲爱的老妈。

这几天不仅出版界、文学界很热闹,教育界也不消停。这篇《素质教育岂容亵渎,张潮勿做应试“帮凶”》张潮也注意到了,言辞十分激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4章揪出一个素质教育的叛徒(第2/2页)

【张潮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人物,被燕大、燕师大特招,为他此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不仅没有感激“素质教育”给他带来的优待和荣光,反而为“应试教育”张目,这让许多因为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孩子寒心,也让许多因为他坚持践行“素质教育”道路的老师寒心。】

【张潮这样一个有巨大影响的青年作家,公然为“应试教育”呐喊助威,无疑会让本就困难重重的“素质教育”之路更加艰难,甚至倒退!】

【张潮这颗“素质教育”的硕果,已经变质了。说的严重点,他就是“素质教育”的叛徒!】

张潮看完一脸懵圈,自己什么时候成了素质教育的硕果,又什么时候又成了叛徒了?自己这浓眉大眼的,也能当叛徒?

带着疑惑,张潮问了老爸,老爸叹了口气,又找到了老妈;老妈就拿出了这册厚厚的剪报本,翻到了第一页——上面赫然是黑体加粗的大标题:《素质教育结硕果,学生作家张潮横空出世》。

张潮仔细看了下内容,顿感眼前一黑——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培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就读于长福县第三中学的高三学子张潮,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多次被《南国周报》等知名报纸刊载,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据悉,张潮同学正在创作的长篇《少年如你》,已经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关注。】

【张潮同学的成绩,是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

……

原来自己真的是“硕果”,还特么“累累”!

这大概是第一份正式报道他的报纸了,当年他没注意看,现在就像回旋镖一样击中了自己。

不是说20岁射出去的子弹,到自己40岁才会正中眉心么?怎么自己19岁射出去的子弹,22岁就正中眉心了!这什么子弹飞这么快啊!

张潮那天在三中同学面前“大放厥词”的时候,哪里知道自己一度是教育系统大力宣传的“素质教育”典型,这份报道只是开了个头。

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不仅在文学界名头响当当,在教育界那也是很多人用来捶“应试教育”的一把大锤。只不过因为交集太少,他也从不订阅教育类刊物,所以没有察觉而已。

现在这就有点棘手。关于当硕果这事,自己虽然不知道,但也没反对过是不是?

张卫国犹豫了一会,说道:“要不然,这事就算了?反正你也不当老师,教育界这点批评影响不到你。”

老爸这句话说得倒没错。张潮现在是个作家,除了有个当老师的亲爹和燕师大这个母校外,确实和教育界毛关系没有。买他书的人也不会看《教育通讯》这种行业专刊。

不过老爸这个态度是有点奇怪,之前不管自己和人吵得再凶,他没有劝过。

张卫国见儿子眼神中透露着疑惑,只能耐心地解释道:“文学界的门门道道,你比我懂;教育界的魍魉魑魅,我比你懂。你觉得这篇文章真是因为你的演讲骂你的吗?”

张潮恍然大悟,然后一脸嫌弃地道:“又是拿我当由头,两拨人在那儿斗法?一点创意也没有,他们不嫌烦,我都嫌烦了。”

张卫国见儿子领悟得这么快,十分诧异。张潮心想我可以也在学校呆了十几年呢……

但既然话说到这儿了,张卫国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挑明了说道:“教育界的很多争议,听起来高大上,但背后就一个字——钱。

和你们搞文学的骂来骂去,争的都是虚名,只能赚点稿费,大部分时候都要自带干粮不同……”

张潮内心:“……说就好说,不要人身攻击……”

张卫国没有注意到儿子的脸色变化,继续说道:“教育界的争议和改革,那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拨款的。不说别的,这几年很多学校的教室都装上了电脑、幕布、投影仪,就是‘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成果。

而‘多媒体教学改革’,最早又是从80年代末登在《教育报》上的一篇论文开始的。后来经过了‘多媒体教学是否会让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多媒体教学是不是花架子’‘多媒体教学是否分散了学生注意’等等一系列争议,最后才形成一种行业共识,逐渐在教学一线推广。

这种推广,肯定要有大量的拨款支持啊!一套多媒体设备安装少的也得两三万,一个学校就多少钱?每年维护又多少钱?不说别的,就投影仪的那个灯泡用久了就要换,一个便宜的就好几百,贵的上千。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也是一样。不可否认,‘素质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理想,能实现肯定利国利民。但是花的钱也多啊……”

张潮点点头,深以为然。上一世自己在学校里工作,就深感各类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有一小部分促进了教学,大部分都沦为折腾老师的另类“应试”。

比如他刚当老师的时候,正流行“微课”。就是通过录制讲课视频(不超过10分钟)的方式,聚焦一个教学问题,组织教学资源,讲“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情景化,让学生易学易懂。

说的好听,实际上大家做的“微课”课件,只在各类培训和比赛里见过,在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真正用于课堂,对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参加微课比赛得奖了可以作为评职称的材料。

但是为了督促老师掌握“微课”技能,那各种短期培训班可没少组织。

结果“微课”还没有流行几年,风向又变了,开始搞“云课堂”;“云课堂”后,又流行了一阵“翻转课堂”。每一次,都把老师,尤其像张潮这样的年轻老师折腾得够呛。

所以鬼知道这次“素质教育”鼓吹者突然朝他开炮,是不是因为他挡人财路了呢。毕竟一个人说的话的能量,和他的影响力成正比。

张卫国道:“不说别的,你看就你们三中挂的那个‘小作家摇篮学校’的牌子,那也不是白挂的。你演讲话里话外,对学校搞特殊化培养不以为然,明年要是因为这个把牌子撤了,你看三中校长跟不跟你急?”

见儿子不说话,张卫国再语重心长地劝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议都十几年了,没有定论。每次这个话题一冷,就会有一方出来造个势。人家就是希望有人关注;有人关注,就能煽动舆论;舆论被煽动了,就可能影响政策;影响政策,就会……你也懂的。

所以你要是回应了,反而落了人家的圈套。他们说不定就等着你反击,你反击得越狠,他们就越高兴。”

张潮惊讶地看着父亲,想不到一辈子没走出校园的老爹,在这些问题上看得竟然比他还要透彻。他原来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现在被父亲点破,自然豁然开朗。

张潮点头道:“成,只要他们不过分。我就当没看到,别让他们占了便宜去!”

张卫国欣慰的点点头。

只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篇将张潮斥为“叛徒”的文章,署名是“孙云霄”。

他最有名的作品,叫做《夏令营里的较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