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9章 我们上学的路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69章 我们上学的路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69章我们上学的路(第1/2页)

这是开学的第一天。

早上5点半,天才蒙蒙亮。树林里子还不时传来夜枭的呜咽声;草叶上露珠才刚滑到叶尖,堪堪悬住;就连村里的大公鸡也识趣地趴在窝里,等待气温再暖和一些。

什雷村的三年级小学生韦恩泽已经穿好了棉衣、背上了书包,牵着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妹妹,准备出发了。

老师说今天上课前要举行开学仪式,他想早点到,这样就可以帮老师打扫一下教室,说不定还能争取到当升旗手的机会。

刚走到村口,就看到村长和一个脖子上挂着大大的相机的年轻人站在那里,似乎早就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村长领着年轻人向他们介绍道:“这是李兆叔叔,也是个作家,今天他会跟着你们一起上学。”

韦恩泽听到“作家”眼睛亮了起来,仔细打量眼前的年轻人。他留着长发、戴着黑框眼镜,脸色也白皙得多,一点也不像那个人。

韦恩泽有些失望。他有些想那个爱讲故事、能骑猪的哥哥了。

李兆蹲下身来,温和地对韦恩泽道:“是张潮让我来的哦!”

听到是张潮让他来的,韦恩泽高兴起来,但又有些疑惑地问道:“要一直跟到学校吗?”

李兆点点头。韦恩泽道:“那你跟上了,路上不好走,你要注意哦!”

李兆潇洒地一甩长发,道:“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还怕这点路?”

说完这句话半个小时后,他就后悔了。大山和大山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他小时候的大山是一道坎接着一道坎,绵延到大地的尽头;那什雷村周边的大山,就是一重崖迭着一重崖,将大地斩裂成无数碎片。

沿着雾气弥漫的山间土路走了几里之后,道路就变得艰难起来。

先是要沿着陡峭、满是碎石的斜坡下到水边,稍不留神,踩错了地方,就可能“一步到位”。李兆学着孩子那样,半斜着身子,不时用手撑一下地面,才顺利地到达了沟底。

韦恩泽看了看眼前的河水,回头对妹妹和李兆说道:“涨水了,这里过不去了。”接着就领着两人往上游走。

沿岸没有路,有时是布满鹅卵石的浅滩,有时是大块礁石连绵堆砌的险崖。礁石上布满青苔,滑溜得很,所幸有前人在这里拉了一条铁锁,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却最低限度地保证了往来者的安全。

整整走了20分钟,才来到上游一处水势平缓的河段。这里的河中央,有人用大块的青石垒起了一道断断续续的桥梁,凹凸不平的表面堪堪露出水面一掌高低。

韦恩泽牵着妹妹,像两头灵巧的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就过河了。李兆虽然是大人,身高腿长,半步就能跨过两块石头,但是却战战兢兢、慢了兄妹俩好一会儿才过了河。

贵州大山阴冷的早晨,李兆出了一脑门汗。他问兄妹俩道:“你们平时每天都是这样上学的吗?”

韦恩泽点点头,没有多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说道:“绕路了,要迟到了,当不成升旗手了。”

李兆只好快步跟上。

等到他手脚并用、气喘吁吁地跟着兄妹又爬上了一道梁,眼前的路真正让他犯了难——

一条窄窄的,只容一人通过的土石路绵延到大山深处,路的一边是高耸的山壁,另一边是万丈深渊。向下望去,是奔腾汹涌的江水,和白森森如牙齿的嶙峋怪石。

没有护栏,甚至连一棵小树都没有,只有在朝阳下,显得油光光的青草在路边向他致意。

李兆有些懊恼自己怎么就被文联领导派了这么一个任务;自己也是鬼迷心窍,听说是和张潮有关的,就一口答应下来。现在骑虎难下了!

韦恩泽没有注意到身后的年轻人的纠结、犹豫,像往常一样和妹妹一前一后踏上了这条悬崖小路,只不过变成了他走后面,妹妹走前面。

两人一个穿着蓝色的棉衣,一个穿着红色的棉衣,像两支短短的彩笔,沿着小路,慢慢将这座山拦腰裁开。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阳光正洒在兄妹俩身上,为他们涂上了一层金色的粉末,显得那么渺小,又那么神圣。

光线驱散了雾气,李兆忽然看清楚了——周遭的大山,都有这样一条细线一样的悬空之路延伸出来,有些上面空空荡荡,有些上面也有移动着的颜色。

而这些细线的终点,是大山环绕着的一块凹地,比其他地方略微平整一些,上面零星地点缀着几座破旧的房子,此外便是层层迭迭的田地。

李兆心有所感,忽然明白了张潮让他带着单反相机跟着什雷村的小学生上学的目的,马上拧下镜头盖,对准眼前的画面,按下了快门……

……

“大家看,这就是什雷村的孩子上学的道路。”张潮指着大屏幕上,李兆拍下的那张危险而又迷人的照片。

李兆不是专业摄影师,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爱好摄影的年轻作家,因此照片的构图、色彩并不算出众,但是画面本身的震撼力,已经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记者。

这是一个规模盛大的新书发布会现场,由春风社、21世纪社和花城社联袂举办,发布的正是张潮在什雷村创作的,史无前例,可以“一书三版”的。

地点是在福海市区最现代化的影院影厅里,主创张潮坐在大银幕前一排单人沙发的最中间,旁边是3个出版社的主编与编辑。

上个月在什雷村的村委会,十多家出版社“厮杀”过后,最后留下的就是这三家。

其中春风社拿到的是完整版,书名是《逐星者》。

21世纪社拿到的是童话故事版,书名是《放逐流星的孩子》。

花城社拿到的是少年冒险版,书名是《少年·流星》。

张潮这次连书名都没有干预,让出版社自己定去。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眼前正在发布的照片上。

来发布会的记者们,一开始注意全放在张潮这次奇特的创作方式上——他怎么能在一部的篇幅内,容纳进题材、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部“衍生品”。

这种创作手法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绝对是开了创作的先河。

但是张潮偏偏没有回答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是在巨大的银幕上放映起了一张张什雷村孩子上学之路的照片,一共有10张,最后顶定格在“红蓝彩笔”点缀于山间、无数条小路汇进山凹间的小学这幅画面。

记者们“嗡嗡”地讨论了一下,才安静下来,继续听张潮往下说。

张潮道:“大家知道,过年前,我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纷争当中。一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携着他的爱女,与我有一番口舌。

这次纷争的起点,是那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很喜欢夸日本的孩子多能吃苦、多能走路。而我恰巧在贵州的什雷村住了两个多月,我知道那里的孩子上学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9章我们上学的路(第2/2页)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照片道:“什雷村的孩子每天要走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才能到就读的小学,所以他们每天早上最晚6点就要出发;晚上6点甚至7点才能到家。

——哦,多说一句,照片里的孩子叫韦恩泽,就是他刺激我创作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部很特殊的作品——能参加夏令营的都是城里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家境都很好。

他们当然可以代表一部分的中国青少年,但远远不是全部。中国还有很多少年、很多儿童,每天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走很远的山路,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

这已经是21世纪了,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请问这些少年儿童,是‘小皇帝’吗?是‘垮掉的一代’吗?他们是不能吃苦,还是骄奢淫逸?

在那位‘专家’笔下‘无所不能’的日本小学生,哪一个能像照片里的韦恩泽一样,每天花2个小时,下悬崖、趟大河、走绝壁,为的就是能在学校里学得改变命运的那些知识?”

一连串的问题,让整个放映厅的人都沉默下来,大家看着大银幕上的照片,眼里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张潮叹了口气,继续道:“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发展并不平衡的国家。‘青少年儿童教育’,不能只盯着发达城市里的一小撮孩子看。更多的孩子别说参加什么夏令营了,每个不用上课的周末,都要帮着家里干农活。

那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眼里为什么只有‘小皇帝’和‘小公主’,看不到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更需要帮助的孩子,是因为这些孩子买不起他的书,参加不了他太太的夏令营吗?”

一番话说完,现场的记者已经敏感地知道,张潮口中的“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孙云霄,可能要永远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

张潮没有直接提他的名字,已经是最大的善意和克制了。

孙云霄这个名字,今后再被提起来的时候,也一定是被钉在中国教育的耻辱柱上,让人指着说:“看,这就是那个道貌岸然、钻进钱眼里的‘专家’!”

说完说不定还要啐一口。

这就是孙云霄的女儿孙然在媒体上发出对张潮的指控后,张潮完全不回应的原因吧——没必要和一个“死人”计较了……

张潮给了众人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接着道:“当然,我也要感谢这些‘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没有他的启发,我也不会想到要做这件事。”

说罢,又示意台边的工作人员切换到下一张图片——这是一个网页展示,顶部是一个大大的标题,朴实无华:我们上学的路。

往下,是刚刚张潮让大家看到的那一系列照片,并且配上了张潮亲自撰写的文字:

「5公里多的上学路,11岁的韦恩泽却要走上2个小时。如果遇上坏天气,可能要到中午,才能走到学校……」

张潮道:“什雷村只是我去过的一个小山村,我相信在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大山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小村,也还有很多很多像韦恩泽这样的孩子。

因为村子太小,他们只能和其他几个村子共用一所学校。运气不好的话,学校离他们家很远很远,要走很久很久才能到,路上甚至会遇到各种危险。

这是任何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无法想象的——去上学,竟然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我很感谢什雷村,在我最疲惫、最彷徨、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个疗养身心的静谧天地。我原本想将这部书的一部分收入,为什雷村修一条可以通车的路。

但是和那位‘专家’斗完嘴后,我突然意识到——要修的道路,不仅仅是村子和镇子连通的那条;孩子与学校连通的那条路,也一样重要。

所以,我决定要加修这么一条路,让韦恩泽们上课可以不用这么危险。”

这时一个记者举手提问道:“这条路要修,恐怕花的钱比村子通往镇上的路还要多得多吧?又是上山,又是下河,连最基本的路基都没有。

为什么不干脆在村子里建一个希望小学呢?长远考虑,这样不是更能方便学生吗?”

张潮笑道:“你说的没错,要真把这条路修出来,可能把我所有版税都填进去还不够,这需要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投入。但是在这之前,我能不能先做点安全措施呢?

比如在陡峭的下坡那里,楔进长钉,拉个梯子;在河道那里,建一座小桥,涨水的时候不会被淹;悬崖边的小路,修一些栏杆……至少让孩子们上学不用这么危险。这些总还是做得到的。

至于希望小学——那里的一个村子实在太小了,孩子也太少了,位置又这么偏僻,你让谁去那里教书呢?其实再过几年,去镇上的道路修好了,孩子可能渐渐都去镇上读书了。

再说了,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修学校、招老师,一晃就是三年两载过去了。而修这些安全措施,很快就能动工。我这个人目光短浅,做好眼前的事就行,太远的我也想不到。”

一番话倒把记者的脸臊红了。这时另一个记者提问道:“那上线这个网站是为了……?”

张潮答道:“我说了,像什雷村这样的小村还有很多,像韦恩泽这样的孩子也有很多。这个网站就是开放给所有人,可以把这些特殊的‘上学的路’拍下来,上传到这个网站上,分享给所有人。

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这个国家很大,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寻求知识的脚步。

我为什么说‘日本的80后一代一定不如中国’?不是我从自己的成功,或者城市里生活优越的年轻人那里收获的信心,而是从这些孩子身上收获的信心。

我相信,在我童年踏着石板路和柏油路去上学的时候,一定有更多的同龄人踏着艰难得多的道路一样去上学。我们脚踩的是一片大地,头顶的是一片蓝天。

这就是我做‘我们上学的路’这个网站的原因——更多人需要看见他们,他们也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记者又问道:“那你是要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为这些孩子修路吗?”

张潮连忙摆摆手道:“当然不是,我说了,他们最需要的是先被更多人看见。至于说能为他们做什么——我已经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个部分,至于说其他看见的人会怎么做,我管不到,也不会弄什么慈善基金会去向谁要这个钱。”

……

发布会结束以后,“我们上学的路”网站正式上线,很快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

「张潮,你为什么要把祖国的疮疤揭给外国人看!」竟然一度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