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21章 「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21章 「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21章「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的形状了!(第1/2页)

“纳尼?”当张潮听到坐在自己正对面的王震旭述说前几天发生在涩谷的「舌环示威」时,日语都蹦了出来。

王震旭习惯性地低头说了一声:“是这样的!”然后把自己口袋里的几张照片掏了出来,递给了张潮。

照片上是一群奇装异服的、发型怪异的日本年轻人,齐刷刷地对着镜头伸出了自己的舌头,舌头上都至少打了一个金属圆环,有些圆环上还镶了亮闪闪的饰品。

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金原瞳粉丝高喊的口号叫做‘身体叙事即女权觉醒’;我来之前看电视,还看到石原慎太郎在《产经新闻》痛批《刑警荣耀》「用中国刑警的暴力叙事污染日本文学」。”

张潮笑道:“他用的是‘中国’,不是另一个词?”

王震旭闻言一下变得局促不安起来,吭哧吭哧了半天才道:“《产经新闻》是日本‘六大报’,一般不允许具有巨大争议的词汇出现在版面上,所以即使他说了,在刊发出来的时候也要做处理。”

张潮继续追问道:“你也认为那是一个‘争议性的词汇’吗?争议点在哪里?”

虽然张潮脸上的微笑没有变,但王震旭总觉得他的笑里有深不可测的阴影,西装里的衬衫后背都湿透了。

这一次前来燕京,王震旭的情绪历经的大起大落。

最早与导师饭塚容教授联合署名的《刑警荣耀》论文在《新潮》发表时,他内心志得意满。作为文学研究者,能在《新潮》发表文论,算是进入日本文学界主流的敲门砖。

但是随后《文艺春秋》组织的一系列反击文章,虽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刑警荣耀》本身,但却把“歧视本土文学”的帽子,扣在了《新潮》杂志和王震旭、饭塚容两人头上。

随后还被金原瞳的疯狂粉丝在涩谷举办活动贴脸开大,紧接着日本的右翼学者、政客、评论家也纷纷下场,算是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场“茶壶里的风暴”。

《新潮》作为老牌文学杂志,自然岿然不动,只是默默又趁机多卖了十几万份6月号;饭塚容教授是资深学者,当然也不会轻易被动摇。

唯独王震旭夹在中间极难自处。文章虽然署名“东衫彰良”,但他是得过奖的推理作家,所以身份很快扒了出来。

得知他是中国移民二代之后,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他都面临着大量的质疑和压力。

而导师饭塚容知道以后,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去中国,找张潮,完成你该做的事。”

于是王震旭就这么忧心忡忡地来到了中国。

所幸现在已经是6月下旬,张潮已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假期,回到了燕京,王震旭才没有空跑一趟。

张潮看王震旭一脸尴尬的样子,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看向了窗外的景色。

他们两人正坐在一间茶室里,茶室又位于燕京城的一处四合院内。茶室窗外浮动着斑驳的槐影,被老燕京人称作「六月雪」的绒花正簌簌落在青砖地上。

竹帘半卷的廊檐下,白瓷鱼缸里红鲤搅碎的天光忽明忽暗。穿堂风掠过藤编茶海时,带着石榴花将开未开的涩香。

张潮屈指叩了叩紫砂壶,发出两声清响,与不时响起的蝉鸣呼应,仿佛寺院梵呗里的两声铜钟。他换了一个话题,问王震旭道:“你觉得他们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烈?”

王震旭的眼神变得涣散,尽显迷惘之色,过了很久才道:“大概是因为……大概是因为《新潮》主编的那段话,刺激性太大了?”

张潮摇摇头,道:“那也只是文学理念之争。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现在他们很愤怒,愤怒的是什么呢?”

王震旭闻言沉默了下来,认真思索了一会儿,最终只是摇了摇头。

“争议在于,”张潮的指尖沿着青花瓷杯口画圈,蝉鸣声从胡同深处漫进来,“当日本人用「暴力叙事」指控我的,乃至整个中国文学时,其实是在恐惧他们自己剖腹明志的武士刀,变成了程队长记录人生的那支钢笔。

当中国作家开始解剖时代肿瘤时,日本文坛的把持者们却连社会的伤口都不敢切开,只敢让几个少女用小刀和尖刺来雕刻自己的皮肤,就以为这是时代的声音了。”

王震旭的瞳孔猛地收缩,张潮话仿佛触及他记忆上的什么伤口,让他的心脏猛的收缩。

张潮不想就这个问题讨论下去了,他问道:“饭塚容教授让你来,不可能只是让你转述这些事吧?”

王震旭这才回过神来,再次深深低头道了一声歉,说道:“您知道‘中日作家互访’吗?”

张潮点了点头,道:“这不是常有的事吗?好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互访吧。”

王震旭道:“是的。但是以往的互访主要都是双方互相邀请一些成名的大作家来访,中国这边的组织者是作协,日本这边则是「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笔会俱乐部」这些机构轮流举行。”

张潮疑惑道:“这不是挺好的吗?”

王震旭稍稍把身子往前探了探,道:“教授的意思是,中国进入新千年以来,文学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您这样出色的青年作家。

往年的访问活动,一直缺少青年作家们的身影,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所以教授想要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的交流。

特地让我来中国,就此事向您寻求意见。”

张潮更加诧异了,问道:“这……这事也轮不到我来组织吧?这不是作协的工作吗?应该让饭塚教授直接联系作协的铁宁主席比较好吧?”

王震旭连忙道:“就是因为想避开中国的作协,以及日本的那几个老机构,教授才让我特地来联系您。”

见张潮还是不理解,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首先,根据教授的了解,中国30岁以下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像您,还有韩涵、小四等人,都不是作协成员。

所以,通过作协来做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甚至有可能被抵制——据我所知,像韩涵,就十分讨厌这些官方机构。”

张潮:“……”好像确实是这样。他们这一代青年作家,基本都没有迫切要加入作协的想法。

一来对他们来说,现在作协几乎无法提供什么市场化的资源,顶天就是开个作品研讨会,上个报纸,登个豆腐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1章「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的形状了!(第2/2页)

像张潮,邀请他参加作品研讨会的邀请函静静躺在邮箱里的至少有上百封,他后来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更别说参加了。

二来目前各地作协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加入以后反而容易惹来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交关系。

所以哪怕铁宁、刘恒等人几次明示暗示,张潮都当没看见。

不过张潮还是敏锐地从王震旭的话里抓到了什么:“你们还要邀请韩涵、小四?然后希望我来牵头做这件事?”

王震旭点点头,道:“这就是教授交代的第二点了——您是目前大陆青年作家里声誉最高、最有号召力的一个,如果这件事要做成,非要您的参与不可。

这次的交流活动,如果其他人牵头,但是您没有参与,那几乎毫无价值。所以不如让您来牵头,即使到时候只有您访日交流,那也不算太失败。”

张潮:“……”过了一会儿才道:“教授是不是没有打听过我和韩涵、小四他们的关系?”

王震旭露出疑惑的神色——也难怪他不知道,张潮和韩涵、小四的“恩怨”都是张潮崛起早期的事情了,早就被后来一连串的风波给压倒了搜索页的后面去了。

张潮叹了口气道:“这事情呢,要是不由我来牵头做,那韩涵、小四他们还有可能参加。要是我牵头了,那我……”

剩下半句话张潮没好意思开口——“那我总不能只带着「潮汐文化」的高管和签约作家去吧?”

说起来,张潮现在还真不知道韩涵、小四最近一两年在干啥。韩涵大概还在赛车?小四大概还在办他那个《最》系列杂志?

就算自己和韩涵、小四没啥恩怨,他也不可能答应饭塚容的这个请求。

这种牵头的事看着挺威风,实则麻烦一堆。又不是旅游团,事关涉外,稍不留神就惹得一身骚。

王震旭见张潮不肯松口,又道:“以往的交流活动,往往流于表面。多是请对方的作家到那里旅旅游、喝喝清酒、泡泡温泉,交流内容也比较,嗯,‘肤浅’。

说到底,在老机构的框架下,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执行程序。如果说50年前,甚至30年前,在两国还不能畅快地互通信息和人员往来地时候,这样的交流有增进了解的意义。

那在中日可以自由往返,双方在对方国内都有几十万常驻人员,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还沿用旧的交流模式,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了呢。

饭塚教授参与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深感传统的作家互访机制已经无法承载曾经的使命,反而因为相互客气、相互吹捧,形成一种新的成见。

饭塚教授认为老作家们暮气已重,顾忌又多,所以不如让青年作家来打破这种僵局——尤其是您这样的青年作家!”

这一番话说得让张潮不禁对眼前这个大自己几岁的“华裔作家”改观了一些。

饭塚容作为长期致力于中日两国文学界交流的学者,有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果没有让他接触到张潮,可能也不会有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互访交流的想法——但谁叫他偏偏遇上了张潮呢?

长期以来积压在心里的构思,一下就藉由张潮的影响力迸发出来了。

王震旭诚恳地道:“我之所以在说出这件事之前,讲了《刑警荣耀》在日本引发的风波,就是想说中日两国的文学界,彼此之间的了解都太浅薄了——当然,可能不包括你在内。

青年人是最热情也是最坦诚的,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才是‘有效交流’。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日本的青年作家们,能像我一样,亲身接触到张潮君你这样优秀的同龄人!”

张潮用手拈起茶杯,在指尖轻轻捻动着,不一会儿就道:“感谢饭塚教授的厚爱。不过他可能很了解文学,但不太了解中国……

我只能讲,我会促成这件事,但不会当什么牵头人。如果事情能成,我一定参与其中;不成嘛,也不要太失望——本身这就是一件难事。

你觉得除了几个老派左翼作家,日本现在还有几个对中国有好感的文化精英?”

王震旭闻言,尴尬地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头表示“拜托了”。

张潮又看了看窗外,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多,蝉鸣声越发密集,在槐叶间织成金箔般的声网;竹帘筛下的菱形光斑已经开始爬上茶案,把冰裂纹茶杯烫出蜿蜒的琥珀色光痕。

张潮站起身来道:“好了,我要去工作了,估计那班老家伙们要开始哇哇叫了。”

看到王震旭露出好奇的神色,张潮解释道:“就是你刚刚说的‘暮气已重’‘顾忌又多’的老作家们啊!”

王震旭吓了一跳,刚要开口说什么,张潮道:“放心,我嘴巴没那么大。——好了,你可以回日本去等消息了,顺便替我给饭塚教授带个好。”

王震旭也站起身来,深深一鞠躬:“嗨伊!”

两人这才一前一后,出了四合院,一个往南、一个往北,一个奔作协,一个奔酒店。

四合院离位于朝阳区东土城路的作协走路只要10分钟,不过初夏午后的天气颇热,等张潮走进大会议室的时候,后背已经湿透了。

大会议室里挂着一个大投影仪,连着一台电脑正在不断地展示着各种数据。「潮汐文化」IT负责人李万东,正在不断讲解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各种含义。

以往此类评选多是各地作协还有各出版社上报人选,主观性极大。这次引入「技术赞助」以后,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来佐证入围名单的客观性。

这对于文学奖评选来说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所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老作家姜子龙一看到他就连声道:“你跑到哪里去了,现在才回来!刚刚有几个数据,小李讲不清楚,我觉还是要你来讲。”

张潮道:“刚刚和人谈事,忘了时间——对了,我又有一个新想法!大家听听看?”

话音落地,在座诸位脑门的青筋都开始跳起来。

张潮来「茅盾文学新人奖」组委会工作半个月时间,差不多一两天就有一个新想法,偏偏还特别有道理,让人至少要慎重考虑。

他是不参加评选,可是这个奖,都快成他的形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