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90章 花径不曾缘客扫 最后一天,求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90章 花径不曾缘客扫 最后一天,求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90章花径不曾缘客扫(最后一天,求月票!)(第1/2页)

马伯慵好奇地问道:“是哪一部美剧?”

张潮道:“讲一群科学家宅男日常互相吐槽、追剧、把妹等各种糗事的剧集,还没有播出。你要是签证没问题,应该能赶上他们试播集的制作和播出。

能不能拿到福克斯广播的合同,就看试播集的效果了。”

马伯慵惊道:“是新剧集?这种宅男剧会有人看吗?”

张潮点头道:“当然会有人看,而且我认为它会是往后十年最赚钱的剧集,不会输给《老友记》。世界青年宅男化已经是个趋势。

‘宅经济’会是以后文化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其实你和我都有宅男属性嘛。”

马伯慵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又问道:“你看过剧本了?”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去年他们其实已经制作了一集试播集,内部试映以后效果很不好,原来的买家CBS电视台犹豫了。

我之前就让黄杰夫专门留意了这家制作公司,听说这件事以后,就说服福克斯公司把项目接手过来重新创作。哦,我出了一部分钱和一些小点子。”

马伯慵奇道:“你这么有信心?福克斯不是还没有买吗?”

张潮自信地笑道:“这方面我什么时候看走眼过?福克斯不买的话,我刚好扩大自己在项目里的投资比例,再卖回给CBS。”

听到张潮这么说,马伯慵便没有什么疑问了。历史证明,这方面就该无脑听张潮的。

张潮说的,自然是此后长火了12年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只不过现在它还只是编剧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手上的几十页稿纸。

去年的试播集,除了极少数电视台高层以外,没有什么人看过。

就连剧集名字,都还在《莱尼,佩妮和肯尼》《科学家也性感》《大爆炸》之间摇摆不定。

张潮对这个剧集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查克·洛尔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联合福克斯强势一波注资,并且“说服”对方务必留下约翰尼·盖尔克奇(饰演莱纳德)和谢尔顿·库珀(饰演谢尔顿)。

至于创作方面,张潮没有进行什么干预,毕竟创作这玩意儿,初始阶段一点点想法的变化,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让马伯慵去学习,当然是因为《生活大爆炸》就是一部完全建立在“人设”上的剧集,是以“性格推动剧情”的最佳示范,恰恰可以和他“性格服务于剧情”形成思维上的互补。

张潮以后虽然基本不会参与“潮汐文化”的运作了,但是他还会是“潮汐文化”实际控制人和最大的形象代言人,趁着交接工作这一阵,好好提升一下团队底蕴是关键。

马伯慵就是张潮觉得最合适“内容主管”这个核心职务的人选。一方面是亲王自身的创作能力摆在这,万一缺货了能自己顶上;另一方面也是亲王比较稳定的性格,可以让他持之以恒干下去。

毕竟原时空中,他哪怕都出了十几本书了,可还是在施耐德电气老老实实当“司礼监秉笔太监”(专门负责写演讲稿)到2015年。

双学涛这方面就弱一点,张潮甚至觉得他再出几本书,可能就会离开去当全职作家。

商定了这件事后,张潮才和马伯慵作别,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

在去美国之前,张潮在燕京要处理的事情还真不少,既有之前积攒的“存货”,也有风闻他回京之后找上门来不好推脱的新约。

比如今天下午,张潮就要去单向街。

单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书店名字。

单向街书店藏在圆明园深处——从东门进,右转,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从停车场左边走进去,经过一条碎石路,就能看到一段竹篱笆。

竹篱笆上有一个简洁到简陋的指向标——“单向街图书馆”。

沿着竹篱笆和密植的行道树再走一会儿,就能看到一块绿底白字的标牌挂在篱笆门上。推开门,里面是一片碎石铺地的小广场,放满了帆布的渔夫椅和简易的靠背椅

椅子簇拥中,是一个小空地,只有两张靠背椅安坐其中,现在还是空着的。

至于图书馆,则坐落在小广场的另一头,是一排用青砖砌成的平房,灰扑扑的,一看就有些年头了。如今已经被修葺一新,换装了大块的玻璃门窗,古朴中不乏现代的审美元素。

正门顶着一块白色的金属板,上面是方方正正的“单向街·书”几个大字。

推开玻璃大门,里面是一片素色的空间——白色的书架贴墙而立,向两边延伸到这排平房的尽头,另一侧贴墙的是一排同样延伸出去的白色条桌。

房子并不宽敞,被书架和条桌切掉两侧后,中间的过道只够两人并肩,或者三人侧身。

在书店收银台后面的小隔间里,徐知远有些紧张地在脑海中“预习”今天的采访。

这里的文化沙龙,已经来过了贾樟柯、梁晓声、西川……可面对今天的这位采访对象,徐知远却始终隐隐有种不安感。

虽然这个人是自己的燕大学弟,自己也是通过这层关系请到了他,但他在面对采访时的强势却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没有一次采访,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有试图用话术或者技巧控制他发言方向的采访者,最后都会反过来变成他陈述观点的工具人。

徐知远甚至不敢提前放出自己将要在书店采访他的消息,就是害怕他的书迷把这里变成了追星会现场。

对这个学弟,徐知远的态度也很复杂。

一方面,他拥有徐知远认同的所有精英知识分子的素质,也有着魔术师一样的文学技巧,写出的书堪称上下两代中国作家的翘楚。

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徐知远深感遗憾、惋惜的世俗与精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徐知远认为没有价值的商业活动、流行写作和舆论骂战上。

徐知远最后又想起了自己崇拜的作家李敖经常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顿时内心又充满了勇气。

何况他还有一个帮手。

在单向街书店里,一个20多岁的清瘦女子,正站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用目光逡巡书脊上的文字,却没有抽出任何一本来来阅读。

这里没有教辅,也没有心灵鸡汤,而是一大堆由书店那个理想主义者的老板挑选出来的“经典”。

其他书店里很难找到的冷门文学、哲学和历史图书,在这里的书架上却比比皆是。所以即使偏僻,每到周末,书店也会来不少从燕京各个角落奔赴而来的“文艺青年”们。

上个月,她刚刚在单向街书店外的小广场上,进行了一场文化沙龙,主题是“我的写作”。

这个月,徐知远又问她有没有兴趣来参加另一个人的沙龙。这个人,恰恰是她几年来一直回避的对象。

即使这个人身上,有着和她类似的标签。

不一会儿,她的目光就驻留在一道深蓝色的书脊上,上面是白色的三个大字:逐星者。

这是那个人的书,她伸出手,犹豫再三,有些想抽出来,又有些不太敢。她知道这本书可能写得很好,但是毕竟她已经忍了2年多,不去看他的作品。

尤其是在她获得了“2004年华语传媒文学潜力新人大奖”以后,更是一度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认为她的获奖是那个人与南方系决裂以后的替代品。

如果那个人从此以后沉寂下去也就罢了,偏偏那个人不仅十分活跃,而且引发巨大反响的作品更是一部接着一部,越发把自己当年领取的“大奖”,衬托得像个笑话。

可当时自己也只是20出头的小姑娘啊!哪里知道这背后的弯弯绕绕?

“你是张越然吗?”一个声音在她身边响起,她转头望去,是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惊喜地看着她:“你真的是张越然?!我喜欢你好久了!”

张越然腼腆地笑了笑。自己被读者认出来,虽然不常见,但也偶有发生,所以她已经很有经验了——将手指放在唇边轻轻做了个“嘘”的手势,示意对方不要打扰到其他读者。

女生明白了她的意思,虽然激动得小蹦了两下,但还是把声音压低了:“越然姐,你怎么会在这里?”

张越然轻声道:“下午我在这里有个活动,所以提前来了。”

女生期待地道:“是你的沙龙吗?上个月那场我有事错过了,这次终于赶上啦!你要讲什么?”

张越然微笑着摇摇头,道:“主讲人不是我,我只是嘉宾。”

女生好奇道:“能让你来做嘉宾?那是谁?怎么没有预告啊?”

张越然犹豫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手指向了刚刚让自己欲看还拒的。

女生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逐星者》,也看到了作者“张潮”的名字。

女生的表情瞬间就从“惊喜”升级成了“狂热”,好不容易才压制住放声惊呼的冲动,过了好一会儿才轻拍胸口平复了内心的激动,然后用难以置信的声调向张越然确认道:“是真的吗?”

张越然看着女生的神情,虽然已经有准备,还是难免泛起一丝嫉妒,不过表情上依旧云淡风气,回答道:“是真的。”

女生先捂住嘴,继续控制自己不要惊叫出声,好一会儿才道:“天哪,你们两个竟然要同台对话了?我不是做梦吧?”

这下轮到张越然疑惑了,问道:“我们两个的书,你都喜欢吗?”

女生小鸡啄米般连连点头,道:“当然啦!你的凄美又浪漫,语言美得不成样子,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的好细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90章花径不曾缘客扫(最后一天,求月票!)(第2/2页)

他呢,风格多变,但总是有种冷峻、大气的气质,而且能在叙述中把社会现实刻画得入木三分。不过这本《逐星者》又不太一样,变得温暖又伤感。

总之,你们两个我都喜欢!我很多同学也是这样呢!”

听到女生的话,张越然先是惘然,但很快就恢复了清明——原来许多敌意和针锋相对,只是媒体营造在自己脑海里的想象,在读者层面,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谁写的好看,读者就买谁的账!他们心目中,作家也好,作品也好,没有那么多高低贵贱的阶级之分,只是一段又一段陪伴自己度过寂寞时光的文字罢了。

这不就是人类热爱阅读的本意吗?

回想自己小时候泡在书堆里,何尝把书和作家分三六九等过?至多不过是“喜欢”“不喜欢”和“很喜欢”的区别罢了。

想到这里,张越然哑然失笑,倒让眼前的女生有些迷糊了。

张越然道:“我先看会儿书,我们等下再聊。”说罢,从书架上把那部《逐星者》抽了出来,翻到扉页,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谨以此书,献给什雷村,献给韦恩泽、韦苗苗、梁细妹、韦子都、梁友巧、梁端方……

女生见张越然的眼睛已经陷进书里,拔都拔不出来,知趣地走到其他书架看书了。

张潮走进单向街书店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半,阳光正好,天气和煦,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懒洋洋的氛围,让人和书都悠闲得消融在尘埃里。

张潮穿过一众专心致志的人群,径直走到收银台,对昏昏欲睡的店员轻声道:“我是张潮,徐知远在吗?”

店员激灵一下清醒了过来,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想起了徐知远早上的交代,连连点头,带他到了后面的小隔间当中。

徐知远看到张潮进来,有些错愕,但还是连忙起身迎接,张潮主动上前握住了他的手道:“徐师兄,久仰久仰。”十分客气,没有想象中的高傲。

徐知远招呼张潮坐下,又吩咐店员道:“海报可以挂出去了。”

店员领命出门,只剩下张潮和徐知远两人在小隔间里。

张潮看着眼前的徐知远,白衬衫、牛仔裤,留着一头比上一世记忆里更长、更油腻的头发,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而消瘦,眼神中有好奇,有局促,有不安,倒是没有变。

见徐知远客套完之后,仿佛不知道说什么,张潮主动挑起话题问道:“徐师兄是燕大哪一届的?”

徐知远道:“哦,我是95年入学,2000年才毕业,中间留了一级。不过我是学计算机微电子的,不是你们中文系。”

张潮好奇道:“留了一级?”

徐知远听到以后,不仅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反而还有点骄傲,道:“当时我们办了一个刊物,骂教育、骂体制、骂学校,骂得太厉害,结果出了4期就被学校勒令停刊。

然后让我回家反省了一年。”

张潮赞美道:“你们这一代大学生的批判精神,现在我们确实比不了。不过我最佩服的还是您学微电子——微电子多难啊!你却花了这么多时间在文学和写作上,最后还能顺利毕业,脑子太聪明了。”

徐知远没想到张潮一来就化身“夸夸神教”,虽然有些意外,但确实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两人闲扯了一会儿,就听到外面开始喧闹起来,显然是有人看到了新摆出来的海报,知道了张潮要来主讲文化沙龙的事。

徐知远笑道:“不敢太早宣传,怕你的读者太热情,这里坐不下。我们人手不太够,出现事故就不太好了!”

张潮道:“这个地方选得好,其他书店很难有这么一个小广场来组织活动。”

徐知远道:“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废弃的小院,好在租金不太贵。偏是偏了点,但是不偏也轮不到我们租下来!其实就是我们十几个朋友想有个读书、写作的清净地方。

平时只有我和店员,周末人多一点。”

张潮笑道:“给自己开个书店……这个爱好有点奢侈,一年要贴不少钱吧?”

徐知远皱了皱眉头,无奈地道:“卖书确实卖不了几本,一年每个人还要再贴个1万多块进来。”

张潮道:“不想贴钱的话,为什么不在这里增加一些零食、咖啡、奶茶的零售?”

徐知远道:“倒是有想过。不过增加这些,也得增加人手,而且书店里面的布局也要重新做,麻烦得很。大家商量了一下,算了,还是维持这样就好。”

张潮道:“那还是没想赚钱。想赚钱怎么能嫌麻烦?”

徐知远自嘲地笑笑,没有回答张潮。

张潮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直接问道:“是不是觉得我这么说很市侩?你骨子里抗拒商业化。”

徐知远沉默了一会才道:“你是成功的商人,所以一眼就能看出这家书店入不敷出。但你不市侩,因为你能很坦诚地把这个问题问出来。

我不知道你怎么平衡自己身上商业和艺术两种思维。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商业化会摧毁理想,至少目前我还不想摆脱这种游离而纯粹的状态。

一年贴万把块,现在我还支撑得起,那书店就先这样吧。”

张潮忽然神秘一笑,问道:“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这家书店价值极高,愿意给你上千万美元的投资,对‘单向街书店’这个品牌进行商业化运作,你会接受吗?”

徐知远愕然道:“会有这样的傻子吗?”

「个人书店」在2007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也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别说融资上千万美元了,哪怕每周多卖一千块人民币的书,都能让老板乐上一天。

毕竟不卖教辅、鸡汤和童书的话,仅靠城市里零零散散的文艺青年,就算是燕京这样的文化高地,也很难支撑一家书店的运营。

张潮道:“我说如果,如果有呢?”

徐知远又沉默下来。他在经济上不算窘迫,是不少报纸、杂志的撰稿人,也出过几本书。但他对“单向街书店”最美好的期待,也无非就是能“打平成本”,甚至都不敢想着有赚钱的一天。

“上千万美元的融资”,完全超出了他想象的极限。但看张潮认真的样子,显然不是在打趣;既然人家认真问了,以徐知远的性格,也不会敷衍地回答。

但还没等到他说出答案,小隔间的门就被推开了,店员探进个脑袋来,道:“老板,时间到了。”

徐知远一看墙上的挂钟,已经3点了,于是对张潮道:“我们先出去吧。”

张潮点点头,起身跟着徐知远出了小隔间。

书店里只有一个女生还在翻看书脊,其他读者都跑到小广场上去了,还陆陆续续有人从篱笆门推门而进,上百张椅子几乎已经坐满了。

徐知远道:“你的号召力太大了,我从来没见过临时还有这么多读者跑过来的。——哦,介绍一下,这是今天的嘉宾,张越然。

你们应该认识吧?”

张越然这才放下书,眼睛迷茫了一会儿,才重新聚焦到眼前的两个男人身上。

张潮主动向她伸出了手,道:“你好,我是张潮,第一次见面。”

张越然慌忙把伸手和他一握,道:“不好意思,入了神。你好,我是张越然。”

看到张潮和徐知远目光落在她手上的封面上,张越然一时竟有些羞赧,不过旋即就坦然道:“是你的《逐星者》,写得太好了!”

张潮微笑道:“谢谢。”

徐知远道:“我们一起出去吧,大家都等急了。”

海报贴出来以后,张潮要来讲座的消息,很快随着短信、QQ群,传遍了燕京的文学爱好者圈子。在圆明园附近的读者,只要没事,都纷纷赶过来参加。

待到徐知远领着张潮、张越然出现在小广场上时,人群爆发出一阵低沉的欢呼。

这里不是没有来过大导演、大诗人、大作家,但是张潮毕竟不同,不仅因为年龄与大家相仿,更关键的是他已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未来的榜样了。

空地上的椅子,从两张变成了三张,三人很快坐定了。

徐知远进行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有些自嘲地说道:“今天因为张潮要来,我们还专门让店员去把外面的碎石路清扫了一下,以前其他作家来的时候都没有这个待遇。

不知道怎么的,今天会格外紧张点,就让店员去做了这么件好像没什么意义的事。可能正应了杜甫那句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不过现在证明这么做是对的,今天来了这么多意外的客人,扫一扫路,也让大家对我们书店的印象好一点。”

小广场上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理解的轻笑声。

徐知远紧接着对张潮道:“我有一种感觉,现在我面前的张潮,不是一个那么真实的张潮。更真实的张潮,应该是在他的里。”

张潮有些意外地看向徐知远——这么生硬的切入,不怕噎着吗?

但这也是徐知远一贯的风格了,他一直试图把采访的对象,拖入他预设的文艺化、理想化的语境里,试图挖掘对方身上人文性的一面。

当然,这至少不是一种敌意,而是徐知远太渴望能找到一个与他有相同频率的精英知识分子了。

张潮很沉着地答道:“那只能说明你对我有误解。坐在你面前的张潮,是真实的张潮。你从里看到的张潮,恰恰是我伪装出来的假面。”

(2024年最后一天,求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