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43章 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43章 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43章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第1/2页)

陆金波的脑子“嗡”的一下懵了,紧接着血压蹭蹭往上飙,差点没当场脑溢血。

急火攻心的他脑门上青筋直跳,被领带勒住的脖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颈动脉粗壮有力的搏动。

陆金波踉踉跄跄来到房间的水吧台,颤巍巍地给自己倒了一杯冷水,“咕咚咚”灌下喉咙以后,才勉强恢复了一丝清醒。

他先掏出手机,把这条新闻转发给了今天要赶来的同事,并且嘱咐道:“先按兵不动。”

然后才给张潮拨去电话,但只听“你这该死的温柔”的彩铃响了很久都没有人接听,最终被自动挂断。

陆金波不甘心,又接连拨了两次,终于听筒里传来张潮那有些懒洋洋的声音,但没等他开口,张潮就道:“陆总,我正在接受专访,现在不方便多说。

等采访结束以后,我再回给你。”说罢就挂了电话。

陆金波茫然地放下手机,“嘟嘟”的挂断忙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不行,不能坐以待毙!”陆金波在失神了一会儿以后,立刻振作起精神,他决定要去一趟张潮昨天接待他们的那个四合院,专访八成还在那里进行,因为他隐约听到了鸽哨声。

如果是在室内或者CBD附近,是听不到这么有燕京韵味的响动的。

当面见到张潮问清楚怎么回事,无论最后是一拍两散,还是另有说法,死也要死得明白点。

陆金波匆匆下楼,连早餐都不吃,打了个车直奔东四牌楼,张潮的四合院就在那边的胡同里。

出租车在燕京城里曲里拐弯地转了半个小时,终于把心急如焚的陆金波带到了胡同口,再往里车就进不去了——不是胡同太窄,昨天还能开到四合院门口呢,而是胡同口的违规停了车,司机怕进去就出不来了。

陆金波付钱下了车,看着一溜车从胡同口一直往里延伸,正奇怪呢,又有一辆车停在他的身边,下来一个穿着工作马甲的记者和一个扛着摄影机的摄像师。

记者满脸愁容地看着胡同口的“车队”,对摄像师道:“妈的,来晚了!赶紧走吧!晚了张潮的正脸都拍不到了!”

说罢就火急火燎地往里快步走去。

陆金波这才反应过来,这些车恐怕都是来采访张潮的各家媒体。往里走两步,不少车身侧面印着的单位名称证明了自己的想法——

「新燕京报」

「燕京日报」

「京华时报」

「凤凰卫视」

「东南卫视」

……

甚至还能看到「CCTV」的字样,一路停到了他昨天来过的四合院门口。

和昨天来时的“门庭冷落车马稀”不同,今天四合院的门口已经围满了人,一看就都是记者,长枪短炮地从从宅门一直簇拥到了一进院。

幸好天气已经凉快下来了,不然这么多人非得热死不可。

昨天在大厅里负责布菜、换碟的服务员,现在都在一进院接待记者们,不仅摆了一地的塑料凳子,还给每个人沏了一杯菊花茶。

看到这盛大的场面,陆金波内心的焦虑缓解了一些。

其中一个服务员看到了陆金波,连忙上前招呼道:“陆总好。张总特意交代了,如果您来了的话,先进去里面坐。”说着,就准备带着陆金波从垂花门到二进院,也就是主院。

记者们也注意到了,大家都是跟文化线的记者,陆金波又是这几年的风云人物,所以一下就认出来了。

作为这些年最成功的出版商,陆金波出现在这里显然和他们不一样,结合昨天收到的风声,那只剩下一个原因了……

记者们连忙抓住机会,抄起话筒、摄像机,就围住了陆金波——

“陆总,请问您来这里是为了张潮的新书吗?”

“张潮不和马悦然见面,会对新书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吗?”

“您是怎么看待张潮的这个决定的?”

“陆总,您旗下的作家以叛逆著称,请问张潮拒绝和马悦然会面,是您的建议吗?”

前面几个问题还好,最后一个问题吓了陆金波一跳,连忙打断其他人的提问,解释道:

“首先声明一点,我与张潮是合作关系,他不是我‘旗下的作家’,他是我的……朋友,我很荣幸能在三年后,再次获得出版他新书的机会。”

“其次,张潮与马悦然先生是否见面,何时见面,这属于他们两者之间的私人事务,我既没有权利干涉,更没有能力干涉。”

“第三,新书这事才刚有个眉目,我只是获得了洽谈出版合同的资格,具体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所以这时候谈‘销售’,太早了一点。”

“最后,张潮作为我的……好朋友,他的任何决定我都支持!相信他拒绝与马悦然先生见面,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什么‘叛逆’的举动。”

一边说着,一边拨开人群,跟随着服务员进到了四合院的内宅。

此刻院子里已经摆满了拍摄器材,摄像机、灯光、补光板、收音麦克风……一应俱全,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每样器材上面大大的「CCTV」LOGO。

怪不得其他记者只能乖乖地在门外等候,连大声说话都不敢。

而张潮依然坐院子的石榴树下,一身休闲打扮,坐在渔夫椅上,身前的小茶几也依旧摆满了水果、汽水和零食。

坐在他对面的,是央视大名鼎鼎的记者、主持人白岩松。

与张潮的休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岩松西装革履、戴着一副精致的半框眼镜,神情虽然是温和微笑着,但又不失严谨、严肃。

看到陆金波进来,张潮伸手挥了挥,然后让陆金波坐到镜头外的候场空地上,并且对白岩松道:“陆金波,陆总,果迈文化,昨天刚拿下我新书的版权。

我这次不想和马悦然见面,很大程度上,是在写作这本新书的过程当中有所感触,想法和以前不太一样了。等下你们也可以采访一下他。”

白岩松也向陆金波点头致意,又继续回身接着采访。

陆金波不敢怠慢,坐在候场区的椅子上,认真倾听张潮说了些什么。到这时候,他才有点明白张潮要做什么……

白岩松问道:“……刚刚听你说,之所以做出这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是在写作新书的过程当中想法产生变化了,是吗?

那能具体说说在写这部新书前,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你又是怎么想的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3章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第2/2页)

张潮点点头,笑呵呵地道:“在写这本书之前,文学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纯粹的个人事务,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都是我‘乾纲独断’。

但是这本从酝酿阶段,就有一种强大的情绪力量冲击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观念——写作固然是高度个人化的事务,但是当你有这么多关注者以后,还否认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就太虚伪了。

中国人的迁徙历史,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思考,让我这次的创作过程非常沉重、也异常艰难。但写完以后,我也有了一种明悟——

我必须拒绝这场被过度符号化的会面,这不是对马悦然院士个人的不敬,而是对文学创作本体价值的坚守。”

白岩松道:“哦?过度符号化的会面?你为什么会这么讲?”

张潮道:“你难道不觉得这次会面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病态’吗?忽然有人从万里之外传来一个消息——‘马悦然指名要见那个叫张潮的小子’——然后我就被一个电话薅到燕京,又是座谈会又是个别谈话……

哦,还有报纸上隔三差五就拿出来说一回,记者的采访邮件把我的邮箱就塞爆了。弄得好像我见他是件多么重要的大事似的……”

白岩松马上问道:“不是大事吗?马悦然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据我所知,他很少会提出想见一个像你这么年轻的作家。

你不觉得这是一种荣幸吗?”

张潮想了想才道:“荣幸?如果从他的年龄、身份、地位,和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来说,他愿意和我聊一聊,确实是我的荣幸,我也很尊敬他本人。

但是不能是在这种氛围中。这种病态的狂热气氛,我意识到这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文学对话,而是被上升到了不属于它的位置,它也不能承载这场对话所肩负的某种期待。

马悦然院士可能只是想见一见中国年轻一代的作家,就像他过去曾经见过年轻的北岛、苏童、莫言一样。但整个舆论氛围期待的是什么呢?

一场‘加冕’,还是一场‘封爵’?我不知道,但这种气氛绝对不正常。所以我是出于对他的尊重,才拒绝了这次会面。”

白岩松敏锐地捕捉到了张潮话语当中意味,追问道:“‘加冕’?‘封爵’?你的意思是,大家对马悦然院士的态度似乎有点……”

张潮不等他说完,就接话道:“有点过头的。这种姿态,本身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贬低,马悦然院士虽然是一个‘中国通’——我相信他的汉语水平在某些方面比我更好——但他仍然是一个欧洲人。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个欧洲奖项。他和它都很权威,但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按照这根指挥棒的挥舞来进行创作。

这关涉到整个汉语写作生态独立性的文化命题,我不能不慎重。就像我在写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许多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其实是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产物。”

随着张潮将议题引入深处,白岩松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了,只能笨拙地问:“‘凝视’下的产物?怎么理解呢?”

张潮梳理了一下思路,才解释道:“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她的作品‘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讲述了20世纪初‘王龙’一家人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农的故事。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大地》无论从文笔还是立意都非常肤浅。

赛珍珠对中国农村、农民和传统道德、因果轮回这些概念的理解,只相当于十五世纪中国二流的文人。如果把《大地》的故事用古白话浓缩成一个短篇或者中篇,塞进《三言二拍》里都毫无违和感。

回目我都想好了——《憨农夫暴富弃糟糠苦婢女恨嫁负心郎》。

但就是这么一个肤浅到甚至有些拙劣的,因为她‘正确’提炼了某些要素,比如中国人的‘土地意识’,结果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代描写中国传统乡村的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鲁镇’,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甚至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农村和农民,都远比她的真实、深远得多。

但当时诺贝尔奖的评委看都不会看这些作家和作品一眼——哦,可能鲁迅除外吧,据说他有提名的资格,但是拒绝了——讽刺吧?

为什么呢?除了译本的因素,更因为这些作家不是在诺贝尔奖或者其他什么欧美文学奖项评委的‘凝视’下写作。他们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是赛珍珠创造出来的‘标本’。

这个‘标本’在讲述什么呢?讲述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安分守己,遵循传统旧道德,通过辛勤劳作、节约开支,就能积累财富。

不仅一代人要这样,代代人都要这样——‘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富饶的大地、农民的泥土房’,这故事冯梦龙看了肯定会说‘哪个迂夫子写的?’——可这是那时候的中国农村吗?

但凡有点近代史知识的都知道不是。但偏偏这个虚构的‘标本’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认可。

这就是我说的‘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产物’。”

一长段的专业阐述,让白岩松的大脑消化了好一会儿还没有转过弯来,看得旁边的陆金波急坏了,恨不得上前抢过话筒自己来。

白岩松一主持人懂什么文学?陆金波可是正经当过作家的,他立刻就明白了张潮这些话的厉害。

这时候他才醒悟过来,张潮不和马悦然见面,对《原乡》这本书的销售有多重要——“诺贝尔奖终身评委也要先睹为快的”,哪有“拒绝诺贝尔奖终身评委先睹为快的”有噱头?

这个采访一旦播出,《原乡》不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摆脱西方价值观控制、走向品格独立、文化自尊的代表性作品?

大家不得把书给抢疯了?

陆金波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图书营销能力全中国首屈一指,虽然屡屡败给张潮,那也是因为张潮太能抢风头了。

现在他才知道,张潮搞起营销来,标准的“既要·又要”——是既要耸人听闻、夺人眼球,又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自己明明知道张潮这是为了《原乡》的发售造势,可也被这一套套义正词严的说辞说得心头一跳一跳,早已经死去的文学梦想,仿佛要破土重生……

这种煽动力,还让其他人怎么玩?

而张潮接下来的话,更是把陆金波的情绪推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