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04章 The Hero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4章 The Hero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04章TheHero(第1/2页)

芝加哥联合车站的会议室里,死一般沉寂。

这还怎么问?再问下去,张潮不知道又会说出什么虎狼之词。

刚刚进攻火力最凶猛的CNN里德和CBS乔安娜,现在脑子里只考虑一件事——怎么才能让自己回去以后不被解雇。

毕竟电视台肯定不会背“种族歧视”这个锅,万一民意沸腾,一定会说是记者的“个人行为”。

只有FOX的记者最淡定,他今天来的任务就是和张潮打配合、递话头,现在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大卫·米勒适时拿起话筒,提醒道:“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

纸媒《纽约客》的记者反应最快,立刻就问道:“去年布克奖的得主基兰·德赛来自印度;而你拿到了‘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你还提到了阿迪契的《半轮黄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英语世界的文学包容性越来越强,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处于‘世界边缘’的作家逐渐受到了认可与接纳。

请问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潮心中暗叹一口气,《纽约客》虽然在美国已经是颇为“左派”的媒体了,但是它的记者仍然可以“无恶意”地问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有些傲慢在他们内心根深蒂固。

他略一思考,直接问那位记者道:“你使用过地球仪吗?”

记者迟疑了一会儿,才答道:“当然……但这和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张潮道:“那你说说看,在地球仪上,哪些国家位于‘世界边缘’,哪些国家又位于‘世界中心’?”

《纽约客》的记者顿时语塞——圆滚滚的地球仪上,除了南北两极,哪有“中心”一说?

随即他又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文明世界的边……”话没有说完,就立刻住嘴了。

这句话要是说全了,今天回去以后可能被解雇的记者又要多一个。

张潮又问道:“去年中国的人民文学社出版了斯蒂芬·金的《肖生克的救赎》,而且销量位列十大畅销书的第九名。

你如果报道这个新闻,会写这体现了中国人‘包容性’,或者说金先生被中国人认可、接纳了吗?”

这个问题又把对方问噎住了,现在他满脑子就一个想法——听说中国人都有“属相”,那张潮是属法棍的,还是属列巴的?

张潮自问自答道:“恐怕你会写‘伟大的斯蒂芬·金征服了中国读者’吧?所以,至少对我来说,作品并不需要被‘英语世界’‘包容’,也从没有想过被你们‘认可’或者‘接纳’。

作品最终是要面对读者的,无论是中国读者、美国读者,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的读者,喜欢我的作品,那都是我的荣幸。

除此之外的评价,不足为道。”

《纽约客》的记者颓然坐回了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着眼前的笔记本,今天这报道可咋写?

总不能写这么多记者从四面八方来了,然后被张潮用各种“大义”糊了一脸吧?

《纽约时报》的记者琢磨了一下,决定迂回一下,问一个缓和点的问题过渡:“我们知道,这次旅程你已经和两位作家对谈过,请问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这才是记者会应该有的态度嘛——张潮用轻松的语调答道:“斯蒂芬·金先生充满智慧,让我懂得怎么才能把书卖得更多些……”

现场响起了一阵轻笑,气氛终于没有那么凝重了。为了今天的采访,大家都看了昨晚播出的“东方快车的谈话”第一集,所以一下就想起了斯蒂芬·金说要让读者多活几年的梗。

紧接着张潮道:“黎翊云女士和我一样来自燕大,她很优秀。我们的共同语言虽然并不多,但所幸最后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至于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今晚的节目。”

这一下又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共同语言不多”——意思是就是分歧更多,交锋激烈?看过张潮今天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众人都有点不敢相信黎翊云能和张潮对线。

不过一切都要等今晚第二集播出以后才知道。

由于记者会并不是现场直播,所以在一旁的大卫·米勒,一边密切观察“场上局势”,一边不断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发信息:

“记者太多了,我怕张潮会应付不来。放心,我会随时打断来保护我们的人!”

“问题十分尖锐,张潮的态度似乎太生硬了,恐怕今明两天的舆论会对他不利……”

“这群记者就是混蛋,老板,我们在纽约的新书发布会可能要取消了。”

“等等,事情好像还没有那么糟糕。”

“张潮挽回了局势——不,应该说他始终就没有处于下风。”

“老板,张潮一个人在拷打所有记者,我要不要提醒他控制一下,不要破坏了和媒体的关系……”

“老板,纽约的新书发布会我建议换个地方,麦迪逊花园广场怎么样?”

“不,只在纽约举办发布是不够的,波士顿、芝加哥……要不然我们安排张潮反向坐火车回旧金山吧,一路走一路签。”

“老板,《大医》第二部现在就可以加印了!”

……

发出最后一条短信的时候,大卫·米勒看到张潮已经站在台上,和台下的记者言笑晏晏,态度松弛地介绍着《大医》第二部的内容:

“在第二部里,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人公的成长。他们不再是刚进医学院的青年了,他们会更深入地参与到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去……”

“在那时的中国,医生也是一种前途无量的职业,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人既是不堪一击的,人又是坚不可摧的……”

“无论复杂的人性如何交织成历史最终的走向,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证明了再渺小的个人,也可以在时间洪流当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为什么选择医生?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似乎刚刚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形,从未出现过。

大卫·米勒困惑地问身边的苏珊道:“对不起我没注意到——张潮刚刚说了什么?”

苏珊捂嘴一乐,答道:“张潮就对记者们说了一句‘《大医》是一部展现中国人如何选择自己道路的!’然后他们就围着张潮问《大医》了。”

大卫·米勒一愣,旋即想明白了张潮这句话的用意——之前的场面多少让记者们有些下不来台,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张潮虽然会洗脱“种族歧视者”的指控,但是记者的报道不会太热情,可能用几十一百词的短讯糊弄过去。

张潮主动把《大医》作为抛出来,而且特意往“美国主旋律”方向靠拢,这样就给了记者一个报道他的“抓手”,大家可以从《大医》入手“盛赞”张潮,前面那些被单方面碾压的环节就能“技术性处理”。

这么一来,既洗脱了指控,还给了记者台阶下,又宣传了即将发布的新书——一石三鸟。

大卫·米勒顾不得感叹,连忙又给报社老板发去信息:

“刚刚我说的加印数可能不够,最好再追加……”

等张潮和记者们对《大医》第二部的交流告一段落,有眼尖的终于又注意到了站在大卫·米勒、苏珊等人身边的印度裔面孔年轻人,于是问道:“这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4章TheHero(第2/2页)

张潮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个人物,连忙道:“还是请他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说罢,就把位置让给对方。

印度裔年轻人没想到会突然被张潮请上台,不由得慌乱了一下,但也很快镇定下来,来到麦克风前,开始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昆瑙·内亚,我是一名演员,来自印度。

我即将在张潮先生参与的一部剧集里扮演一名常驻角色。而之所以设计这名角色,正是来自张潮先生的建议。……”

昆瑙·内亚是张潮的“PLANB”——既然你说我歧视印度裔,那就由印度裔的昆瑙·内亚来打破这种偏见。

他是在芝加哥前两站上车的。

不过由于前面发挥得太好,所以张潮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个人存在,幸亏记者提醒了。

《生活大爆炸》去年那集比较失败的试播集里,是没有“拉杰”这个印度裔角色的。谢尔顿和莱纳德的共同好友是一名同为科学家的女“Geek”。

张潮参与投资剧集以后,给出的极少“小小建议”当中,就包括把这个女“Geek”拆分成两个男性角色,比如“增加一个印度裔科学家”。

这个理由极具说服力——美国的演员工会对“少数族裔平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经常会看到好莱坞电影里非要塞个黑人角色进来。

不过《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讲“科学家宅男”的剧集,黑人科学家在公众认知方面实在有点……但是印度裔科学家就毫不突兀了。

所以查克·洛瑞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是昆瑙·内亚接到的第一个重要角色,自然十分感激张潮,所以FOX高层方面只是“稍微暗示”,他自己就坐飞机连夜赶来力挺了。

只见他在发言台上义正辞严地道:“张潮先生不仅提议在剧集中设计一个印度裔角色,而且我与他的交流也十分愉快。

他没有歧视任何人,任何种族,他是我们的朋友。欢迎大家关注《TheBigBangTheory》,它将在今年的9月与大家见面。

这是一部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有着独一无二的幽默感……”

大卫·米勒:“……”张潮这是拿出版社的资源,给电视剧做广告是吗?

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这场特殊的发布会落下了帷幕。

除了个别记者,几乎所有人都“满载而归”——张潮虽然不是那种典型意义上的“外国作家”,并没有因为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就格外谨慎,或者格外激动;

但是他提供了足够的新闻价值!

对于记者来讲,这比那些浮夸的吹捧,或者沉闷的谦卑要好多了。毕竟他们的收入是按照发表的“词数”来计算的。

等到记者都走了,张潮才长长呼出一口气,像瘪掉的皮球一样,瘫坐在椅子上。

大卫·米勒上前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张潮之前一直表现得云淡风轻,但实际上一点都没有松懈。

从要求出版社必须请来《美国印度人报》记者,到FOX记者的配合,再到昆瑙·内亚的到来,以及整个流程那种强烈的“设计感”,都说明张潮内心对这件事的重视。

现在不仅圆满解决,甚至还给即将发布的新书、即将播放的新剧集强势打了一波广告,这样的结果简直完美。

但张潮在其中付出的心血也是肉眼可见地。

单单因为要用英语进行问答,张潮在到达芝加哥前,就和许蕊雅等人高强度进行了练习。

不过张潮也只瘫坐了一小会儿,就站起身来,先和昆瑙·内亚握了手,感谢他的帮助;然后对大卫·米勒严肃地说道:“我对Simon&Schuster在这次危机公关中的表现十分不满意。”

一句话就把大卫·米勒说得寒毛都竖起来了。他当然知道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高层这次的方式有点敷衍了,尤其选择了对“种族歧视”指控的退让,实际是“牺牲”张潮的名誉,来保全出版社的名誉。

毕竟Simon&Schuster出版社作为全美五大出版社之一,麾下囊括了斯蒂芬·金、泰勒·詹金斯·里德、科琳·胡佛等知名畅销书作家。

张潮的《大医》虽然卖的不错,但在高层心目中的优先级始终不如这些美国本土作家。

之前动用公司的法律资源帮助张潮制裁方老师,是因为那时“中国人内讧”,美国读者不关心,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

这次涉及到敏感的种族歧视议题,高层心目当中到底把张潮摆在哪个位置就昭然若揭了。

大卫·米勒急了,连忙道:“张,我以人格保证,下一本书,会为你争取到最好的签约条件……”

张潮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没有回答,只是淡淡地道:“我累了,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吧。”

这时正是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半,他们前往纽约要换乘的「湖滨特快号」是一趟夜间车次,晚上9点半才发车,检票上车怎么也要9点以后了。

中间这5个多小时,大卫·米勒本来是安排大家把行李寄存在车站,然后在芝加哥市区逛一逛。

毕竟这是北美五大湖区的核心地带,美国第三大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更是伟大的公牛队与迈克尔·乔丹的主场所在地。

大卫·米勒知道张潮是个篮球迷,所以计划当中有一项就是去联合中心球馆参观公牛队的队史陈列室,以及购买乔丹的签名球衣。

张潮听说的时候可是兴致勃勃的,现在却表示要休息,不满的态度溢于言表……

但现在张潮可占着理,大卫·米勒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郁闷地打电话定了一个离车站最近的星级酒店。

不过他还寄希望于两个女士:“你们要不要去「华丽一英里」走一走?那里有很多商店……”「华丽一英里」指的是芝加哥的北密歇根大道,是最为热闹繁华的一段商业街道,有许多的名品商店、豪华酒店和历史建筑。

谁知道许蕊雅和苏珊也摇摇头道:“我们也累了,也帮我们两个订一个房间吧。”

大卫·米勒:“……”他现在只觉得自己距离失去张潮这个作者,只有一英寸了……

……

张潮一方面是表达不满,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累了,窝在酒店的大床上一睡就到了晚上8点,连饭都没吃,直到有人敲他的房门,催促他起床才清醒过来。

匆匆收拾一下行李,匆匆吃了一个三明治充饥,又匆匆赶往车站,匆匆检票上车。

这趟列车的包厢比「加州和风号」还要豪华些,毕竟是专门跑纽约的班次。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了在旧金山登车时其乐融融、一路欢笑的气氛。

无论是张潮,还是许蕊雅,或者是苏珊,都显得严肃,说话很少,大部分时候都在忙工作——

张潮看许蕊雅翻译的《失落遗传之人》;许蕊雅在翻译新的章节;苏珊在整理采访笔记。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今晚播出的全美电视节目里,关于张潮的报道已经引爆了舆论。

其中FOX电视台的标题最为夸张——ZhangChao:TheHer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