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6章 当浮一大白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36章 当浮一大白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36章当浮一大白(第1/2页)

(明天开始试着早点更新……我也熬不住了……)

随着结束钟声的响起,第八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正式结束了。最拖拉的学生也交上了自己的作品。

誊录的速记员效率很高,只用了2个多小时就把所有的稿件都转为了电子稿,并按照要求打印了出来。评委们吃过晚饭来到阅卷的会议室,就看到各自的座位上厚厚的一叠稿子。

张潮这次虽然不参加评审,但是仍然在场,交代了几句以后,就说了声“拜托了”,给所有人鞠了一躬,然后才离开。他知道今晚肯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随着会议室大门被紧紧关上,阿来沉声道:“我们开始吧。大家抓紧时间,明天早上就要出结果的。”

一个评委当然不可能一晚上看所有的稿件,每个人分配的稿件数加在一起,恰好是总数的3倍——也就是每篇稿子至少有3个评委看过,确保不会因为个人的审美偏差有遗珠之憾。

第一轮评审,每个评委先把自己认为可以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选出来。3个评委都不选的作品,就自动归入优秀奖的范畴。

第二轮评审,同时得到3名评委青睐的稿件直接进第3轮,然后对其余只有1名或2名评委选择的稿件再进行一次交叉评议,筛出一部分进入第3轮;没进入第3轮的,也归入优秀奖。

第三轮评审,主要就是再次进行交叉评议,然后经过充分讨论,最后选出一等奖作品,数量约为复赛人数的10-15%。其余的作品就列入二等奖。

每一轮评审,稿件都要重新打印,确保评委不会受到其他人打分的影响。

这个流程,比之前几届的都要严谨和繁琐一些。但是现场有和评委人数接近的工作人员,扛着五六个笔记本和两台大型商用打印机,把所有过渡环节的时间压缩到了极致。

以至于评委们在轮次之间都没有感觉到有空档,直接就这么滑过去了。

“这些办法你是怎么想到的?比以前科学多了。以前我们都是看学生的原稿,好多学生文章不错,字那叫一个难看。而且有些稿子怎么就一等奖、二等奖了,我到最后都稀里糊涂。”苏童趁着一轮到二轮之间的间隙,出来抽了根烟,正好碰上给大家送宵夜过来的张潮。

听到这个问题,张潮愣住了,然后让工作人员帮自己把宵夜拎进去,接着就满嘴的“追读”“推荐位”“新书PK”“月票”“首订”“收订比”……愈发令人不懂了。

苏童听得一脸茫然,只好认为自己和张潮之间有代沟,年轻人的世界自己不懂。不过就是奇怪张潮说起这些的时候怎么语带悲愤,好像遭过多大罪一样。

张潮也只能感慨一声,解释不得。但是回头就给起点的吴文辉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开头就是:“吴师兄,我觉得咱们起点得引进些新机制……”只有自己吃过苦,不妨提前让人也吃到。(调侃一下,莫当真)

良久之后,张潮的手机嗡嗡作响,掏出来一看是吴师兄回短信,只有寥寥几个字:“你啥时候复更?”

张潮咽了口水,一拍脑袋,最近一段时间事情太多,把网络这事忘了一干净……于是悄悄收起手机,就当没看见。

宵夜进场的时候已经快晚上11点了,最耗时的第一和第二轮评审刚刚结束,大家一共选出了150篇左右的一、二等奖候选作品。

宵夜的品种丰富,有豆腐脑、油条、生煎包、海鲜粥、小馄饨……还有好几种饮料。这个年头小龙虾还没有火,烧烤和炸臭豆腐味道太大,所以张潮选的都是清淡的食物。

评委们看了三四个小时的稿件,全都眼疲神倦,看到如此丰盛的食物一个个又眼前一亮,都不见外地上手就拿,开始大快朵颐。

池莉端起豆腐脑就尝了一口,却“哇”一声叫了出来,难以置信地说道:“上海的豆花怎么是咸的?”

李启刚满脸困惑地道:“这不是豆腐花么?豆腐花本来就是咸的。难道还有其他味道?”

池莉刚一脸嫌弃地把豆腐脑放了回去,闻言立刻反驳道:“谁说豆花是咸的?明明是应该是甜的才对。咸的怎么吃嘛?”说到最后,武汉口音都彪出来了。

韩少功正喝着豆浆、吃着生煎包,闻言把脑袋探过来看了一眼,马上附和道:“这就应该是甜的。甜的入口才好下喉咙,哪个豆腐脑吃咸的哦?”

这时候就有“咸党”不乐意了,立刻辩白道:“豆腐花咸的才好吃,才好配其他小吃。甜的那么腻,吃了还怎么吃得下其他食物?”

一时间会议室里“甜党”和“咸党”争执不下,比讨论稿件更加热闹。而在现场角落里的“吃货”马伯慵,忽然来了灵感,悄悄打开了一个新文档,还没有想好标题,就先输入了第一行正文——

【在豆腐脑上是淋酱油还是洒白糖,兹事体大,次于圣心……】

已经溜回酒店的张潮不知道,他把附近夜市小吃都打包一份的无意之举,竟然将本来应该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豆腐脑战争”提前了好几年。

甚至还催生出了一本上一世原本不存在的畅销书……

不过会议室现场的争议,其实是评委们在压力之下的一种宣泄,并不是一定要争出个对错来,所以随着桌上食物的消耗,很快也来到了尾声。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大笑,之前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阿来笑着对大家道:“今天学生们写得那么开心,我们评委也不能苦着一张脸看稿子啊。现在这样刚好,刚好!”

迟子建在一旁道:“并没有刚好呢——还差一点。”

阿来问道:“还差一点什么?”

迟子建笑道:“还差一点酒!张潮不应该只给饮料,该给我们几瓶酒的。今天看到好几篇好文章,每次都让人想浮一大白。”

阿来知道迟子建是开玩笑,不过仍然顺着这个话头说道:“好文章当然值得好酒,不过得等明天晚上了。接下来才是硬战。大家继续!”

工作人员很快就把桌面收拾得干净整洁,新打印好的稿件也整齐地码放在评委们的座位上,所有人又进入了繁忙的状态当中。

第三轮评审,评委之间的分歧,比前两轮加起来都要多。毕竟前两轮的思路是“筛层次”,而第三轮的思路是“分高下”。

大家都是文学界的积年老魁,眼光都毒辣得很,对“好”和“坏”的判断几乎不会有区别。但“有多好”,则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了。

“你看这段文字——「人生不是蛋糕。蛋糕虽然层次丰富,但无论哪一层,区别只是甜的不同;而人生则五味俱全。」

这个学生非常敏锐啊,他捕捉到了张潮这道题目的一个‘瑕疵’,并且从这个‘瑕疵’切入展开故事,角度非常的巧妙,值得一等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6章当浮一大白(第2/2页)

“这篇才精彩,你看它的结尾——「我的文章写完了,我的蛋糕还是完整的——尽管它是从一块巨大的母体上被切下来的,对我来说,它就是完整的。就像我的青春,纵然被撕扯得鲜血淋漓,而我自己尝来,依旧是甜的。」

这篇文章将‘个体’与‘集体’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描绘出来了。每个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其实都是一个从‘家庭’母体上逐渐‘剥落’,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外人看起来是痛苦的,但经历者却不这么认为……”

“这不还是青春文学那一套?我觉得今年的比赛既然是新气象,那么就不要再重复之前的选择标准了——按张潮嘴里的时髦话说,就是不能‘路径依赖’。

我反而觉得这篇不错,应该是香港的学生写的——

「蛋糕被切下来不会变味,但是土地被切下来却会。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就有异常复杂的滋味。走在街巷中,你初尝到的明明是中国传统的桂花糕味;但是一抬头,发现其实是走在‘鸭巴甸街’‘士丹顿街’‘荷李活道’,仿佛又被淋上了一勺英国的蜂蜜。……」

这个作者,把港人复杂的文化感受写得细腻、具体、生动,我看完觉得很感动。它没有大陆许多学生有的那种青春文学的惯常套路,也就是没有那种‘酸味’。”

“这篇文章是不错,但是不能用它来否定其他学生的努力。青春文学不是错,错的是套路化、油腻化的青春文学。其实每一个年轻人,只要写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都属于‘青春文学’。你们看这段文字——

「来到上海,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的渺小。抬头望不到顶的大楼、可以并排跑十几辆车的大街、两层楼高的大公交……来到现场,哇,连蛋糕都比我高上一倍、宽上几圈。但是我仍然愿意写写我的小村……」

这个学生语言没有那么美,但是却有一股质朴又昂扬的气质,我觉得这种‘青春文学’,给个一等奖不过分吧?”

“阿来主任讲了,这次比赛的一等奖,是要能真正‘大魁天下’,让所有人心服口服。所以一定要选文采、立意俱佳的作品。我看这篇就可以——

「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会有进步。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这块大蛋糕,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只是自己的人生;但是我眼里,是整个天地。……」

其他人的立意,都是一人、一地,但是这篇作品,却放大到整个天地。年纪轻轻,写文章有这样的格局和论述,令人击节叫好!”

“这个有点说大话了吧?做电影台词还可以,当做文章总觉有点点空洞和浮夸。”

“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人民币都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何况是主观性极强的文章?我觉得,一等奖作品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做没有短板的木桶。

只要它有一个方面的长板足够长,其他板又不是特别短,那就可以做一等奖。比如这篇我觉得形式就特别突出,干脆不写、不写诗歌,也不写散文,写配方,写这个大蛋糕的配方。

配方都是他自己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奶油由三份人情、三份客套、两份苦水和一份无所谓搅拌而成,涂在蛋糕胚的最外面,才让一切都显得油滑、光亮。……」

文学就是需要这样的想象力,突破既有的束缚,才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什么想象力啊?其实这种形式前两年高考已经出现过了。不过那篇高考满分作文是写‘病历’,不是写‘配方’。但是大同小异。”

“是吗?我不相信!”

“不相信?都上新闻。那个谁,小马,你在电脑上找给他看……”

听着大家激烈的争论,阿来其实内心是充满喜悦的。这些争论至少都是从文学层面上进行的评价,而且文章的类型明显比过去更多元化。港澳学生的加入,也给比赛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鲜风气。

他有一种预感,从这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开始,脱颖而出的获奖选手,将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也是最坚实的新势力。而自己,恰恰就做了这一届的评委会主任。

想到这里,阿来真觉得自己要“浮一大白”,才能慰藉自己此刻的欣喜自得之情。

不过作为评委会主任,他自然要在争论不休处有一槌定音的魄力和智慧。只见阿来向大家挥了挥手,开始道:“不管是‘面面俱到’,还是‘长板很长’,我觉得从文学角度考虑,‘风格化’是不是更重要一点?

毕竟我们选的不只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选的更是‘未来能成为作家’的潜力新人,所以大家不妨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且不说评审会议室的纷纷扰扰,张潮虽然回到了酒店,却也压根睡不着觉。他一会儿担心评委那边出状况,结果出得太迟;一会儿又担心明天的颁奖仪式出现什么意外。

就这样迷迷糊糊直到天大亮了,才勉强眯了2个小时。结果睡不到9点钟,就被电话吵醒了。

张潮拿起来一看,是阿来打来的,就连忙接了起来,急匆匆问道:“阿来老师,评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出问题?”

阿来道:“基本已经结束了,只剩下一篇文章还有一定争议,我们还在讨论。你要不要来看一下?”

张潮闻言不禁有些犹豫。阿来的话说得非常委婉,不过“求助”之意也很明显,否则他不会打这个电话。那篇“还有一定争议”的文章,现场分歧一定非常巨大,以至于阿来这个评委会主任都调和不了。

这也是选择少壮派作家主持评审的缺点了,毕竟其他评委和他的资历都相仿甚至还略高一些。如果像两年前一样王濛做评委会主任,那基本能一言九鼎。

作为比赛的主办方,张潮去评审现场“关心”一下进展,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又确实不是评委,身份还这么特殊,贸然插手,左右了最终结果,就与规则相悖了。

不过让评委们这么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张潮最终还是决定去一趟,于是对阿来道:“您和大家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到。”

说罢挂了电话,匆匆起身洗漱,又随便套了一身衣服,就打车来到了评审会议室。

一进门,张潮就觉得气氛不对劲,评委们隐隐分成了两波,相互对峙,谁也不服谁。阿来看到他到了,连忙迎上前,手里拿着的一篇文章也递了过来。

张潮连忙摆手道:“我先不看这篇文章,我先看看已经评出来的一等奖文章。”

(两章合一。本章除了一小段《一代宗师》台词外,复赛文章片段都是原创,已经尽量写不同风格了,不够好的话,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