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42章 这个,就叫做专业! 两章合一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42章 这个,就叫做专业! 两章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42章这个,就叫做专业!(两章合一)(第1/2页)

(上一章最后一段改了影评文章的名字)《中国电影“外国化”,究竟是好还是坏?》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核心观点是:

【中国的电影人首先要把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拍好。心心念念外国有多好,甚至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投资拍一个外国的故事,哪怕噱头再多、票房再高,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也毫无益处。……】

这个“控诉”,在《你的名字》中国版预告片正式上线、张潮“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观点发表前,完全是针对张潮的。

《你的名字》明明是中国作家写的中国故事,却拿去日本拍成了日本动画,并且张潮往里面投钱了,还要引进国内,这不妥妥的“吃里扒外”,或者“崇洋媚日”吗?

但现在就成了无的放矢了。张潮这是利用日本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制作出了跨时代的中国动画,并且还趁机培养了自己的动画人才。

花了小钱,办了大事——这在2006年,妥妥的是老成谋国之举啊!

但是《大众电影》上发这么一篇份量颇重的文章,总不能是无的放矢吧?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找这个“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拍外国故事”的电影是哪一部。

王仲军看到舆论的变化汗都下来了,连忙叫停了最近声势煊赫的《夜宴》宣发活动,生怕有人注意到他们。

但是作为今年国内最受关注的两部国产大片,《夜宴》最怎么可能藏得住呢?很快就有媒体将矛头对准了它——

原因很简单,《夜宴》是一个套皮的“莎士比亚故事”,原型是《哈姆雷特》,只不过把背景放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首先,《夜宴》的人物关系,完全是《哈姆雷特》人物关系的再现:皇子无鸾对应王子哈姆雷特,厉帝对应克劳狄斯,婉后对应乔特鲁德,青女对应奥菲莉娅,殷隼对应莱欧提斯。

就连电影里的亡魂都和《哈姆雷特》中的冤魂出现方式几乎一模一样。

其次,《夜宴》的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和《哈姆雷特》不能讲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比一克隆。都是按照“老皇帝猝亡——太子得急召回宫——发现母后改嫁——相互试探——“戏中戏”——复仇……最后血溅宫廷。”

就连其中谋杀、毒酒、爱情、阴谋,都是一股子“莎味儿”。

《夜宴》的导演冯晓刚都不讳言这一点,他在之前的采访中就提到,《夜宴》是主创团队和莎士比亚“do了一次i”,生下来的另一个“哈姆雷特”。

所以这原本是电影的“卖点”,结果王仲军一番操作下来,成了电影的“雷点”了。

就在同一期的《大众电影》里,就有这么一篇文章——《夜宴:中国版哈姆雷特的突破性尝试》。

这下舆论翻了天了,就在《夜宴》9月10日首映式前,各大媒体的文化、娱乐板块,都在讨论一件事——

像华宜这样用中国人自己的真金白银和宝贵的历史形象,套皮拍一个400年前的英国宫廷故事,到底算不算“崇洋媚外”了。

《夜宴》之殇:中国的影人何时才能自信?——《青年报》

是中国导演失格,还是“莎士比亚”夺舍?——《羊城日报》

借鉴不怕,怕的是没有创新、不敢创新!——《南国日报》

讲好中国的故事,首先得把脊梁挺直!——《经济晨报》

……

一轮舆论轰炸下来,不仅身处漩涡的王仲军懵了,就连张潮也懵了。

他在日本讲那番话,确实留了和华宜打嘴仗的后手,可是怎么自己还没有出手,《夜宴》看起来就要扑街的样子了呢?

虽然有不少记者找上门来,希望他发表对《夜宴》的看法,但是张潮全部都回绝了。

在舆论战方面,他还是比较喜欢要么冲锋陷阵、要么挖坑埋人,落井下石打死狗这种事情干起来确实有点索然无味。

何况他还有正事要做。

原来是上美厂的领导和老画师们也看到了《你的名字》的预告片,对这里面出现的动画制作方式大感兴趣,通过同在上海的《新芽》杂志,向张潮发出了邀请,希望能来上海进行一下“技术交流”。

张潮接到邀请以后,其实还是有点犹豫。一方面作为80年代生人的他,对上美厂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作为新中国唯一一家美术电影制片厂,它曾经创造了那么多令70后、80后心醉神迷的动画作品。

无论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还是完美结合了神话故事与戏剧元素的《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还是敦化壁画风格的《九色鹿》……还有幽默的《三个和尚》、动人的《雪孩子》、异想天开的《猴子捞月》……

总之,只要那绿底金字的片头出现在屏幕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屏息凝神,用最高的专注力享受那至为美好的几十分钟。

但是另外一方面,投资《你的名字》以及定期送人去日本参与制作、学习技术,那也是自己真金白银地掏了不少钱,上美厂就这么来“技术交流”,有点自来熟了。

张潮在心理年龄上,也基本过了为情怀买单的阶段了。

“你想什么呢?”王蒙问道。张潮接到《新芽》赵常田的电话的时候,正在王蒙这里做客。他今天专门抽空,给在燕京的几位老师、前辈送请柬,邀请他们参加《你的名字》的首映礼。

张潮就把上美厂要他去上海“技术交流”的事,还有自己的犹豫说了。

王蒙听完以后“哈哈”笑了两声,然后才对张潮说道:“你觉得现在的上美厂,还是‘艺术至上’的那个制片厂吗?”

张潮对其中内幕并不十分了解,好奇道:“这怎么说?”

王蒙道:“现在的上美厂,就是一个重荷难返的衙门。虽然每年还在出产一些动画片,但是本质上它已经衙门化了。你想想看,一个衙门,过来开个会,真就把你的技术学去了?

他们有本事升级技术,早升级完了。你完全可以利用人家的这个邀请,给自己的电影再造造势嘛!”

张潮被王蒙这么一点,也醒悟了过来。这十几年世界动画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最先进的3D动画也面世超过10年了,可是上美厂有半点学习的迹象么?

上世纪80年代,宫崎骏和高畑勋来中国访问,带着“朝圣”的心情,专门造访了上美厂,还向上美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

但是上美厂的领导在双方的座谈中,对技术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而是详详细细地询问了日本动画界的薪酬制度和吉卜力的薪酬制度,以及怎么短平快地制作赚钱的短片等等。

让宫崎骏和高畑勋彻底地失望了。

所以张潮最后还是同意和上美厂进行“技术交流”,不过不是张潮去上海,而是上美厂派人来燕京。上美厂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同意了,还发送来了访问清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2章这个,就叫做专业!(两章合一)(第2/2页)

同时这场活动还邀请了媒体参与,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潮汐文化&上美厂《你的名字》先期观影暨中国动画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研讨会。

时间,就定在《夜宴》首映礼的前一天,9月9日。由于《夜宴》首映时间是9月10日的0点0分,走红毯等活动自然放在9月9日的晚上,所以相当于同期举行,针锋相对的意味极浓。

这下张潮和华宜之间的火药味一下就被嗅觉敏锐的媒体嗅到了。张潮之前不是一直和华宜合作愉快吗,《少年如你》和《悬崖》都又叫好又叫座,大家都以为张潮要和冯晓刚、王晶花组成华宜的“三驾马车”呢。

这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

王仲军本来就已经被《夜宴》的舆论风波搞得焦头烂额,此刻又要出面回应:“我们与张潮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没有任何问题,研讨会和《夜宴》首映礼安排在同一天,纯属巧合,不要过度联想。”

张潮则保持了一贯的态度,不回应任何有关的问题——但这种事不回应,就相当于回应了。大家也就坐实了双方关系确实已经破裂了。

这可是比什么电影首映式更有爆炸性效果的新闻。所以到了9月10日那天,很大一部分媒体的资源,都从《夜宴》首映被分流到了“潮汐文化”与“上美厂”的这次研讨会上。

这对于《夜宴》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一部大片,如果在它上映的第一天不能吸引到绝大部分的文娱媒体资源的话,那对票房来说,就是一个极端危险的信号。

9月10日下午,张潮带领着夏答等“潮汐文化”美术部门的同事,以及上美厂的厂长、导演、动画师的十多个客人,连同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一起在燕京金逸影城的专场影厅观看了中国版《你的名字》。

当正片的第一个画面出现在银幕上时,影厅里就开始惊呼声不断。虽然预告片已经在媒体和网络上放了十多天了,但是真的亲眼看到,仍然震撼了现场每一个观众——毕竟小屏幕的视觉张力是无法和大银幕媲美的。

大家也不是没有看过制作精美的日本动画,宫崎骏在国内也有无数拥趸。但是他那种偏清淡的手绘风,在“第一眼”的观感上,是不如新海城这种强烈的光影对比和色彩调制的。

随后整个故事流畅的叙述节奏、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中国场景的唯美再现,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上美厂来访人员和现场记者的认识。

“原来动画还可以这么拍……”一个在上美厂工作了30年的老画师,口中喃喃道。

随即他实在忍不住好奇心,不顾动画还在播放,转身问起了身边“潮汐文化”的画师:“为什么刚刚那几帧画面里的水面变化可以那么真实?你们是一副副画的?”

小伙子第一次被这么询问,顿时有些慌乱,看向了两个座位外的张潮。张潮也注意到了,明白是怎么回事,轻轻点了点头。

小伙子这才低声回答道:“当然,不是一副副画。我们是先找到合适的水景……然后用……分解成若干个……接着再用……处理细节……上色我们用的是……然后再用……渲染……”

上美厂的老画师才听了个开头,眼神就开始茫然起来。小伙子口中不时蹦出来的各种中英文术语,还有各种电脑软件名称,他完全理解不了。

只能大概知道想处理出这样细腻的水面光影和纹路变化,在有成本限制的情况下,依靠手工作画几乎不可能,必须大量使用计算机。

他参与过《宝莲灯》的制作,其中有几秒沉香从乐山大佛脚下经过的画面,上美厂专门还专门派人前去乐山取景,反复斟酌,耗费了大量人力,才完美呈现了整个过程。

按照这个小伙子说的,根本不用这么复杂,派人到现场多拍几张照片,放到计算机里处理一下就行了?

但是计算机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就连上美厂的金厂长都感兴趣了,低声问身边的张潮道:“方便讲一下,这部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吗?”

张潮犹豫了一下,伸出右手,摊开巴掌,把5个指头都展开来,晃了一下,说道:“5亿……”

金厂长差点没从座椅上跳起来,还好张潮马上补了一句:“……日元。”他才舒了一口气,但是很快反应过来——

5亿日元,按2006年的汇率计算,也就是2000多万人民币?这样一部动画,才2000多万?

金厂长又不平衡了。1999年上美厂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制作了《宝莲灯》,成本还花了1200多万,而且耗时整整3年。

《你的名字》在日本制作,只花了8个多月、2000多万,从效果来看,和《宝莲灯》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张潮解释道:“原本要不了这么多。因为既要制作中国版,又要制作日本版,所以成本多了近1亿日元……”

金厂长知道不是细问的时候,只能在内心感慨了几句,就继续安静地观影了。

110分钟的电影放完以后,除了张潮以外,现场所有人都久久沉浸在复杂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就连参与了制作的“潮汐文化”工作人员也是一样,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完这部电影。

良久,现场响起了掌声,虽然因为只有几十人,并不那么如雷如潮,但却整整响了2分多钟才平息下来。

甚至有感性的女记者哭了出来,不知道是被动画的情节所感动,还是被电影的画面所震撼。

但是大家都确定了一点,这场本来因为只有“潮汐文化”和“上美厂”两个单位参加,而显得有点夸大其词的“中国动画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研讨会”,此刻完全落到了实处。

相比于好莱坞动辄上亿美金投资的3D动画技术,新海城的这种制作思路,似乎更加适合今天的中国动画升级、转型。

当然,只有张潮知道——没戏!从上一世的经验来看,中国动画最终闯出一条新路,靠的还是3D技术。只不过那要到10年以后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张潮在随后的研讨会和记者采访中,把自己这几天“恶补”的《你的名字》的动画制作术语,不要钱一样倒向上美厂众人和记者们。

把所有人都灌得晕乎乎的,仿佛学到了一切,但是好像又什么都不会。这种感觉汇总起来,对张潮和“潮汐文化”就一句话——

“这个,就叫做专业!”

第二天,盛赞《你的名字》的媒体报道文章,就占据了报纸相关板块的主要版面,几乎所有记者都用尽了自己知道的肉麻词汇,把《你的名字》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不仅再次拉高了全国观众对这部动画电影的期待,也彻底让《夜宴》媒体热度变得不温不火。

王仲军终于控制不住,摔了一个杯子:“你不仁,我不义!张潮,咱们走着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