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29章 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29章 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29章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第1/2页)

钟伟明有些高傲地道:“你是福海人,福海人会不了解寿山石和田黄石的区别?”

张潮笑道:“田黄石价比黄金,福海也不都是有钱人。我家之前家境很一般的,哪里玩得起这些石头。”

石头店不大,声音外面的记者听得清清楚楚,钟伟明又是一阵烦闷,偏偏这个话头是自己抛给张潮的,发作不得。

他只能耐心地道:“田黄石其实就是寿山石的一种,并且是其中最名贵的一种。寿山石石质晶莹,有油脂一样的温润感,色彩多样,浑然天成。

田黄石顾名思义,主体是黄色的。产于收寿山溪两畔的稻田里。是山上的石料滚落到溪水里,被溪水淘洗了千万年,细沙泥土掩埋了千万年,所以特别油润、透明,好像冻脂一样。”

张潮又仔细看了两块石头,故意指着其中较大的一块道:“虽然两块石头都是黄的,但我看这块更黄一点,就是田黄吧?”

钟伟明拿起张潮指的那块,说道:“这块呢,是更黄一点,但是它不是田黄,它叫黄芙蓉,也算是寿山石里一个名贵的品种。

不过价格,与真正的田黄相比,那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张潮略带夸张地拿起另一块石头,惊诧地道:“难道是这块?这块小很多啊,也不是那么黄。”

钟伟明吓了一跳,连忙小心翼翼地用手指从张潮手中拈回这块只有拇指大小的石头,骄傲地说道:“没错,这才是田黄石,而且是田黄石中的极品,田黄冻。你仔细看,这块石头都不像石头了,反而像是一块凝固的、透明的油脂。

所以它虽然不是特别黄,但是黄得温润,黄得透亮。别看这只有小小一块,它的价钱是按克计算的。你说它‘价比黄金’?黄金哪里有它值钱。清代就有人说‘一两田黄三两金’了。看来你是真不懂。”

张潮不置可否,拿起那块更大的黄芙蓉石,翻来覆去看了一通,不解地问道:“我虽然是外行,但是依我来看,这块石头看起来也很润,即使没有那种脂肪凝冻的效果,可是黄得更明亮、更纯粹、更大气,品相高雅,至少不输那块田黄。”

钟伟明再次语塞。其实很多所谓的“宝石”,在品种、等级、品相方面,往往没有什么客观标准,纯靠藏家和玩家的口口相传和“经验”积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尤其是寿山石是按照产地命名的,只要在规定的产区内挖出来的性质相近的石头,都是“寿山石”。不同品种的寿山石,在地质学上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几种石头类型,颜色更是丰富多彩。

至于什么“更润”“更有油性”“更透”“更压手”……那就更是由着行内人嘴巴说了。

后来某国企在老挝买了一个矿,挖出来的“老挝田黄”不仅和寿山田黄一样都属于地开石,而且品质更纯净、个体更大,但国内囤有田黄的藏家却纷纷表示这种田黄“石质干涩”“不够温润”,所以价格一度只有国内田黄的百分之一。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翡翠身上。翡翠有一种伴生矿叫“水沫玉”,晶莹剔透,也有什么冰种、糯种、玻璃种之分,只从审美角度看和翡翠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翡翠就价比天高,水沫玉就接近白给。

翡翠价贵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乾隆时代的中国外贸商人,在两种宝石中选择了绿色的翡翠作为国际贸易的平衡物,把价格炒作起来了而已,因为这样才不至于满载而来、空手而归(没办法,东南亚当时太落后,没有商品能对标瓷器茶叶丝绸,十三行只能帮他们创造出来,类似的情况还有燕窝、红木等,乾隆狂吃燕窝就是因为他是十三行的总老板,得帮着炒作。纪晓岚在笔记中回忆过,自己小时候翡翠价格极低,时人都不把翡翠当玉看;长大后,翡翠价格尤在真玉之上。)。

经济是第一推动力,剩下的就看故事和话术怎么编了。

张潮上一世在深圳,有一阵业务集中在深中片区,住得也离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集散地水贝很近,所以了解了一些,因此对这些石头基本没有什么幻觉。

不过他没有为难钟伟明的意思,马上就递了个话头给他,问道:“既然田黄更贵,一定有它的道理。钟老板能说说看吗?”一副热心请教的样子。

钟伟明这才松了一口气。品相这种东西就看你认不认,不在一个语境当中,说破天都没有用。张潮这么问,看来是有点要入彀的意思,于是耐心地解释:“黄芙蓉石,是在山洞当中开采出来;田黄石,是随着地质活动,从寿山石的母矿当中裂解出来,滚落到溪水当中,再埋藏进砂层里面,最终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里,寿山石先是与山体不断地摩擦、碰撞,周围的糟粕被磨去,棱角也慢慢被磨平。待石头滚入溪中后,就逐渐被一起冲下来的泥沙掩埋,河水及泥土中的各类金属元素开始对石头不断浸染。

随着金属元素的不断侵染和堆积,独石通体变黄。再经过氧化,石材表层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皮壳,待到内部成熟到一定程度,‘老气’的‘田味’才逐渐显现,才成为真正的田黄。

正是田黄石有这样的磨练过程,所以才外形圆润、质地温润、色彩醇熟。也只有田黄石,才有这种精华蕴藉、沉静内敛的特性。历代的皇家贵族,都把田黄视为最名贵的宝石,是有原因的。

只有你沉下心来,仔细欣赏、把玩,才能体会田黄独有的魅力。其他任何石头都比不上田黄。”

钟伟明说着说着,忍不住就要忽悠张潮“入教”,既是石痴的本性,也是商人的本能。

张潮长长“哦”了一声,又拿起那块田黄仔细观察了一下,才说道:“同一种石头,安安定定地呆在山洞里面,到最后,它的价值就是不如历经滚落、碰撞、摩擦、侵染,跑到另一处去的‘同胞’……

哇,钟老板,你这番话好有深意,对我的启发好大!”

钟伟明这才反应过来,冷冷地道:“我说的是石头,你不要乱联系。”

张潮一脸诧异地道:“我说的也是石头啊,你想到什么了?”

钟伟明:“……”生生又吞下一口气。张潮才来店里不到半个小时,他受的气简直比过往半辈子还要多,偏偏都还发作不得。

张潮既然已经“套”出了他想让钟伟明说出的话,也就不做过多的纠缠,随口问道:“这块田黄石,价格是多少?”

钟伟明看了一眼店外的记者,问道:“你真心要买?”

张潮点点头道:“真心要买。田黄这么名贵,又这么有启示意义,我买一块当做纪念吧。怎么,钟老板怕我买不起?”

钟伟明道:“倒不是这个原因……我们买卖石头,不习惯这样。”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神指了指店外面的记者。

张潮笑道:“我们都是穿T恤,胳膊光溜溜的,不好‘袖里吞金’吧。”

钟伟明无奈地拿出一个计算器,先按了消音键,然后在上面按出了一个“300,000”的价格,向张潮展示了一下。

他这块石头品相虽然不错,但是个头太小了,属于能刻章的下限,而且是素石,既没有工艺加成,也不是什么传承有序的文物,所以这个价格还算是公允。

张潮按这个价格买了倒也不吃亏,田黄的价格一直是稳中有涨,哪怕后来老挝料涌入市场,也没有发生暴跌的情况。

何况张潮也不想卖,这块田黄他还另有用途。

不过买卖不砍价是不可能的,所以张潮一副十分惊诧的模样道:“不是‘一两田黄三两金’吗?这可不止1:3了。”然后按照亲妈教自己的菜市场砍价办法,啪啪啪按出一个让钟伟明看了想吐血的价格。

钟伟明看完,狠狠地摇了摇头,拿起来计算器又按了一个价格,并且说道:“一两田黄三两金,那都是清代的事了,几百年了,大佬!”

最后两人经过几轮拉锯,终于以略低于最初数字的价格成交了。张潮爽快地拿出信用卡付了款。

钟伟明看着POS机上转账成功的记录,他还有点恍恍惚惚,一笔几十万的生意就这么做成了?张潮不是来和他打擂台的吗,怎么还做上买卖了?

不过钱就是钱,既然已经落袋为安了,他也很麻利地拿出丝绢和一个精致的红木小盒,把这块田黄石给包好放在盒子里。

门外的记者又是一阵乱拍。张潮这个“内地作家首富”真不是讲假的,虽然不知道究竟多少钱成交的,但是他们估计怎么也不会少于20万,张潮付起款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好像去菜市场买了肉一样轻松。

而且刚刚两人的言语交锋也颇有玄机,钟伟明句句讲的是石头,张潮句句讲的不只是石头。

付完款的张潮,和还在恍恍惚惚的钟伟明道了个别,就一身轻松的走到店外,又把刚刚买到的田黄石在记者的镜头清晰地展示了一次。

立刻就有记者问道:“张先生,买这块田黄石你花了几多钱?”

张潮道:“既然钟老板说买石头要靠缘分,缘分是无价的。具体多少,恕我不能透露。不过我相信钟老板给的是一个好公道的价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9章金镛的评价(三章合一)(第2/2页)

记者又问道:“请问你来石头店买田黄,是向钟伟明先生求和吗?”

张潮笑道:“我是来买石头的。若是买石头就是求和,那钟老板的敌人就太多了。”

记者忍不住了,直接问道:“刚刚你在店里说很受启发,具体是什么启发呢?”

张潮道:“钟老板说寿山石离开了原本的矿洞,一路历经滚打,在外面天地的溪流中沉淀,才能称为名贵的田黄石,这让我想到了人的成长过程。”

记者急忙追问道:“你说是香港的学生,也应离开香港……”

张潮连忙摆手道:“不是,我说的是我自己。”

记者:“……”

张潮马上接着解释道:“我出生在福海,离燕京千里万里。如果我当初选择留在福海,而不是去燕京和那么多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反对者去交流、碰撞,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而且,我能去燕京读大学,其实还要感谢香港。”

记者:“点解呢?”

张潮道:“大家可能都忘了,最早是香港的大学——特别是岭大的中文系——说要特招我,才牵动了国内大学的连锁反应。所以其实我当初不去燕京,也会来香港。

那如果我来香港的大学读书,不知道钟伟明先生会怎么评价我?是‘张潮背叛了大陆’,还是‘香港滋养了张潮’呢?”

说罢回头笑吟吟地看着钟伟明。

钟伟明本来是靠在店门口,想听听张潮说什么,没想到突然被cue到,问题还这么尖锐,顿时黑着一张脸道:“本店今日不再营业,大家请回。”

说罢也不管记者的反对,马上拉下了卷帘门,又把防盗门关死,气呼呼地坐回到红木大椅里,一句话不吭。今天虽然做成了几十万的生意,但是气也是受够了。

这时候角落的那个猥琐的年轻人才敢又坐到他的旁边,怯生生地道:“钟叔,张潮这样,谁也没想到啊,你别生自己的气。我们再想办法啦!”

钟伟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才发现茶早就已经凉了。但是冰冷的茶水,也让他的脑袋清明了一些。突然间他望向那个一直在恭维自己的年轻人,冷冰冰地道:“我们,哪个我们?我和你,还是我和你们台湾的某些人?”

年轻人没想到钟伟明会突然将矛头对准自己,只能讪讪地道:“就是我自己,就是我自己。我来香港好多年了,已经是个香港人了。我都从香港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钟伟明哂笑一声,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现在想一想,张潮讲的,也未必没有道理。”又对年轻人道:“你今天几悠闲来饮茶,不用返工咩?”

年轻人知道这是钟伟明在逐客了,知道不宜多说,顺势起身告辞道:“是哦,我下午还要去深水埗。下次得闲再来拜会钟叔。”说罢干脆地离开了。

钟伟明开了店铺的后门让年轻人离开了。然后坐着店里沉默不语,接着又走到柜台边,拿起另一块黄芙蓉放在手里盘玩。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自己这次,好像是上当了……

而那个年轻出了后门,看着钟伟明关上了门,才轻轻啐了一口唾沫,恨恨地低声道:“靠北,**什么**,你以为我有在怕的吗?”

然后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喂,情况变了。钟伟明好像靠不住……”

一个多小时后,张潮在钟伟明的石头店买了田黄的事,就上了香港的午间新闻。大家一看,没有预想中的唇枪舌剑对喷,而是其乐融融地讨论石头,不禁大为意外,也对张潮的印象颇有改观。

这哪里是有些人口中说的骄横跋扈的“文坛太子爷”?反而是张潮说自己出生普通家庭,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张潮的出身又不是什么秘密,之前他来香港的时候就已经被报道过一轮了,现在只不过是唤醒记忆而已。

此时的香港人价值观里,对“白手起家”还是持非常正面的看法的,所以之前对他的种种抹黑,被他的一句话悄然撇掉了大半。

随后张潮将田黄石形成过程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也颇为贴切,虽然有自矜自夸之嫌,但是现在的张潮说自己是“宝石”,正常人听了也不会反感。

最后就是张潮非常自然地引出自己和香港的渊源、对香港的感谢,反问钟伟明的那句话是整个过程里唯一略带“攻击”色彩的语言,却也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反思——

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人来到香港,就是“受到多元文化、自由氛围的滋养”;而香港人去其他地方,就有“背叛”的嫌疑?

张潮解开了香港学生北上大陆参加复赛的第一个“套”。

“精彩啊!”看完这则新闻,黄要明就关上了电视。他转身对面前的老者道:“查先生,张潮的表现不错。不仅给自己、给学生们解了围,而且缓和了‘南北’的对立。”

能被潘明称为“查先生”的,自然就是《明报》创始人、武侠大师金镛。这时候金镛已经年过80,处于半退隐状态,除了不时到各个大学领取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的头衔并演讲以外,几乎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

金镛用他特有的浙江海宁口音国语说道:“怪不得你一直想让我见见他。不过,他还有一个难题不好解开。其实人家质疑的出发点是‘公平’问题。要明啊,你这次组织比赛确实不够谨慎。”

潘要明脸一红,道:“我也是想通过比赛,看能不能让香港的文学重新得到大家的关注。”

金镛摇摇头道:“香港文学没落,不是作家的问题,也不是市民的问题,你们为什么都不肯承认呢?以前香港的文人,就算不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也有很多饭碗可以端。

我来香港最早不是写啊,是写电影剧本啊。我们那时候还可以写广告、写歌词,给电视台写节目桥段,给电台写午夜鬼故事,给漫画家做脚本……那时候香港经济发展得飞快,大学教育没普及,到处都是要会写两笔的人。

其实香港文学的没落,很大程度上是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字工作,分解给不同的专业人士。文人作家呢,就越来越被挤到狭小的空间当中。……

你要是只会写、写散文、写诗歌,不就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市场里挣扎吗?……”

金镛被新闻激发出了兴致,难得地讲了很久,只是听众只有潘要明这个老伙计一个人,不免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对潘要明道:“张潮要在香港呆几天?”

潘要明道:“具体没有说几天。不过‘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开始前,他肯定要去沪上主持大局。所以最多也就是四五天的样子。”

随即心领神会地道:“我找时间带张潮过来和您见个面?”

金镛点点头,道:“时候不早了,你留下来一起吃个饭吧。”

潘要明连忙起身道:“不了,家里太太煲了汤,一定要回去喝的。”他和金镛相处日久,深知老板性格,要说大方是真大方,1元钱就可以卖版权;要说抠门也是真抠门,传闻90年代聂棋圣来家里做客,多吃了几个大闸蟹,端蟹上桌的保姆事后就被解雇了。

日常饮食更是一碗白饭、一盘青菜、一条鱼就是一顿饭,自己留在这里不仅添麻烦,更是讨嫌,还不如走人。

金镛自然也没有留客,起身就送潘要明出了门。

张潮早上折腾了一早上,也是疲了。回到酒店,就开始写东西。他这次来香港,虽然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实地走访来解决问题,但是他同样想留给香港一篇文字。(考虑了很久,决定后面会把这篇文字以番外的形式呈现,尽量少占用正文了。)

同时他还要准备今晚TVB对他的现场专访。原本《锵锵三人行》节目组听闻他来了香港,急忙就发来了节目邀约。但是张潮考虑到三人行是个录播节目,影响力需要时间发酵,而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于是婉拒了,而是接了两个现场直播节目。

另外,对于“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目,他有了这几天的经历以后,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仍然是一个“行为艺术”,但是不会像咬了一口的苹果或者沉入杯底的纸团那么抽象,并且最好能尽量引发不同地区选手的不同思考。

在酒店里吃过简单的晚饭,张潮回屋洗漱了一番,穿戴整齐后,就打车来到了TVB的演播大楼。楼下,正有两个工作人员在等待张潮的到来。

刚坐到化妆间里,张潮的手机就震动起来,掏出来一看,是马家辉,于是接了起来。

只听电话里马家辉心急如焚地道:“你晚上直播要小心,我听说有人给TVB的高层通了气,想要让你在节目里下不来台,你千万要注意。”

张潮听完以后,抬头从镜子里正瞥见角落的工作人员,一脸不善地盯着自己,于是沉声道:“谢谢,知道了。直播马上就开始了,现在不方便说话。”说罢,就把电话挂了。

紧接着就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还等什么,快化妆吧。”

(三章合一。今天开始补更之前的请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