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83章 因人设奖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83章 因人设奖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83章因人设奖(第1/2页)

“和其他国家的年轻作家相比,他的获奖经历会不会单薄了点?听说日本那边又有20几岁的年轻作家拿到芥川奖了。”

“他拿了几个奖来着?”

“呃,好像就一个庄重文奖。华语传媒大奖的潜力新人……他不是和‘南方系’闹掰了吗?就没给他。”

“胡闹。不是听说他还领了个日本的什么奖?”

“嗨,那个奖奖金高,但是不上台面。”

“多高?”

“听说有30万?日元兑换我算不过来,大概就这些。”

“嚯哦,不上台面都30万?那上台面得多少?”

“中篇奖呢?还有一些杂志社奖呢?一个也没有?”

“他就写过一个中篇,还是发在《花城》上。后来他就自己办杂志了,稿子也不外流。散文倒是在《美文》上有几篇,但是不够分量啊。”

“有些奖项,要不就是停办了;要不就是在杂志社自己的作者圈子里选拔;要不影响力太小,你颁给他他也未必愿意去领。”

“难办,难办啊!”

燕京,作协办公室内,烟雾袅绕,主席铁宁和一众副主席们正在开会。

“咱们的青年文学奖项太少了,确实是个问题。”副主席刘衡说道,接着又道:“已经影响了我们文坛的新陈代谢了。”

姜子龙闻言笑道:“你可别提‘文坛’两字,去年以后大家都不好意思提了。”

刘衡无所谓道:“哎呀,那是他们有些人不地道,问心有愧。咱和小张什么关系?”

章抗抗皱眉道:“你们先少抽点烟,你看人小张就从来不抽烟!你们也不好好和人家年轻人学学。”

高红波问道:“不抽烟,脑子转不过来——诶,这一届的茅奖是怎么个章程,出来了吗?”

茅奖,自然指的是茅盾文学奖。

铁宁既是作协主席,也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会主任,闻言答道:“这一届是评的是2003年到2006年的作品,按照惯例评委会下半年才会筹建,年底开始征集作品,评出来要到2008年年底了。”

茅盾文学奖4年左右一评,偶有5年的。每一届的作品之所以要放到次年的年底才开始征集,是为了让那些卡在末期(例如2006年年底)的作品,有时间可以发酵口碑和销量,避免错过佳作。

又因为是颁给长篇的奖项,每届各大出版社报送的作品加起来至少上百部,评委要想做到尽量公平、公正,光看完这些作品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

所以才会出现2008年年底才给2003年-2006年的作品颁奖的情况。

虽然坊间对茅盾文学奖评奖口味单调多有诟病,但是哪个文学奖没有自己的调性?茅奖已经算是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了。

李存保犹疑道:“现在他谈茅奖,未免太年轻了点吧?阿来拿奖也过了40了吧。”

刘衡看了一眼李存保道:“我啥时候说他这届就要获奖?我的意思是,咱们总得考虑一下像他这种特殊情况,应该怎么好好鼓励一下吧?

还记得上次开会——就小张也在那次——人领导怎么说的?‘要大力发展青年作家队伍,不断为巩固文化阵地,坚持对外文化输出,为国家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话都说到这份上,咱们总该有点行动才是。”

听到刘衡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张潮上次参加作协的会议,虽然只是“列席”,但是受到的关注却是最多的。甚至有种说法,上级部委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主要是因为张潮近年来在海外引发的巨大而正面的影响力。

所以哪怕张潮现在只有22岁,哪怕张潮没有一官半职,甚至连作协都没有正式加入,但是至少在短期内,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许多有心人的目光。

铁宁眉头紧锁,身为作协主席,她当然知道领导这句话的分量,尤其是开完会以后,张潮就蹦跶到鹭岛去了。说是去厦大做交流访问,但是从厦大传回来的他的讲座内容,一次比一次劲爆。

一开始张潮还只是谈一谈自己的创作历程和亲身体验,渐渐地他就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颇有意见了,尤其是认为中国当代没有产生像帕慕克一样有能力为后来者扫清障碍的大师。

帕慕克是刚刚获得诺奖的“当红炸子鸡”,这口气也就忍了。

但是再往后,张潮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意见”就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在谈到许多国家作家学习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等世界先进潮流不加节制时,更是毫不客气,甚至捎带着把自己老师于华、默言都有所批评。

而让这次作协会议,专门要拿出一个章程来讨论文学奖项一事,正是张潮近期在鹭岛的一次公开课,主题是——《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

张潮在这堂公开课上,针对国内外不同文学奖项,对本国以及世界文学潮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演讲全文在当天晚上就被热心的学生整理出来,放在网络上了。

张潮在公开课中,发表了一些颇为敏感的观点:

「文学奖项往往与权力结构紧密相关,它们不仅反映了国家意志,而且在权力场内文学场的建构与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文学奖项的设立和评选过程体现了特定的文学价值观,这可能导致文学创作的单一化,使得文学作品趋向于符合评奖标准的风格和主题,抑制了文学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权力结构通过奖项的设立和评选机制,对文学创作和评价施加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场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分配。」

「我们国内的文学奖项缺乏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国力不强,更因为价值观的单一,和对商业运作的排斥。」

「我们过分地重视文学奖所谓的“公平性”,实际上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由人投票产生的奖项是没有争议的。害怕有争议是一种病!」

……

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出炉了——《不满国内文学奖潜规则,张潮或将退出奖项评选》。

这层窗户纸不捅破还好,捅破了大家才发觉:嘿,张潮出道3年多了,有影响力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竟然就拿了一个“庄重文文学奖”!

这个“庄重文文学奖”在业内的分量还挺重的,属于中青年作家梦寐以求的奖项,但是普通读者不认啊!庄重文是谁?哪个大作家吗?有鲁迅、茅盾、老舍出名吗?

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

远在燕京的作协诸位看到以后人都麻了。

这边领导刚开完会,张潮那边就闹这出——这是高级版的“会哭的娃娃有奶吃”吗?

但作协诸位也苦啊,因为掰着指头算国内的有分量的文学奖,张潮是四六不靠:

茅盾文学奖,4年一届,颁奖要要再等2年,而且张潮的年龄显然不太合适,和不太可能获奖。

鲁迅文学奖,2年一届单奖,4年一届大奖,设有中篇奖,张潮倒是合适,但也得等到年底。

老舍文学奖,2到3年一届,但是只奖励给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燕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张潮显然不符合条件。

人民文学奖,1年一届,只颁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的作品,张潮倒是发过一个长中篇《悬崖》,却是和权勇先合作的,权勇先的名字更在张潮前面。

本来前几年有个「冯牧文学奖」,设有青年批评家、文学新人和军旅文学三个奖项,张潮评上「文学新人」奖肯定够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3章因人设奖(第2/2页)

但是「冯牧文学奖」在2000、2001、2002连续举办三届以后就停办了。

至于其他由杂志或者地方文联、作协举办的文学奖项,更是因为文学的衰落,经常颁了奖连一篇像样的报道都找不到。

“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啊!”副主席陈建工感叹道。

大家在这里“肆无忌惮”地以张潮为焦点,讨论适合青年作家的、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却丝毫没有私相授受之感。

只因为从“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标准出发,张潮获得任何一个与之沾边的奖项,估计都不会有任何争议。

唯一有争议的,恐怕是这个奖项,配不配得上张潮这几年的成就。

相比大陆,不要说日本、美国、欧洲,这样文学市场高度繁荣、成熟的地方,就连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在奖励青年作家方面,也做的很不错。

以香港为例,自1972年起就设立了青年文学奖,透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学比赛及将得奖作品结集成书,为热爱创作人士免费提供发表作品的途径,从而鼓励文学创作。

自该奖举办以来,香港几乎所有知名作家,都是从中走出来的。与「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并称香港文学三大奖。

相较而言,2007年的大陆,此方面确实缺乏适合颁发给青年作家的奖项。让这些年轻人混在关系错综复杂、老登横行的传统奖项评选里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

铁宁看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最后还是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要从头开始设立一个专门颁给青年作家的奖项,那从申请、批复、宣传再到实际运作,至少要1到2年时间……”

姜子龙眼睛一转,抓住了重点,道:“你的意思是,不从头新设?那是直接从现有的奖项里新增?”

铁宁点头道:“是的。”

高红波也回过味儿来了,原来今天的戏肉在这里,连忙道:“那不是也得等上一两年?”

铁宁道:“虽然是新增奖项,不等于要和主奖项一起颁发啊!”

大家一愣,显然没有想过这件事。

铁宁暗叹一口气,接着解释道:“从原来的文学奖里,增设一个青年作家或者文学新人奖,但是早于主奖项进行单独颁奖。

这样奖项的分量有了,关注度也有了,对国内的优秀青年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铁宁话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讨论声。

过了十几分钟,一直没有怎么发言的陈忠实说话了:“我觉得这个提议没毛病。我们这些老头子,没有本事搬石头,给娃娃们让条路总还是行的嘛!”

陈忠实是在场除了姜子龙以外,年纪最大的老资格副主席了,平时一般都呆在西安,这次是刚好有事来燕京,恰逢其会。他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姜子龙也同意道:“是要设一个有分量的文学新人奖,而且单独颁奖,不要让人抢他们的风头!”

姜子龙是目前作协里除了主席铁宁以外,唯一的“三朝元老”,他对这个提议投了赞成票,就代表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那用哪个文学奖来增设这个新人奖?”

铁宁环视一下会议室,坚定地道:“当然是茅盾文学奖!只有茅奖有这个影响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都认可。”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嗡嗡”声中。

这可是茅盾文学奖,不管它有多少争议,但始终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

任何在这个奖项上进行的动作,都要考虑到背后深远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高红波代表其他副主席向铁宁提出了疑问:“您这么说,肯定是有预案了,大概是什么样的,能和大家说说看吗?”

铁宁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就温言详细介绍起来:“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在文化传播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除了茅盾文学奖,我们并没有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

这点倒是没有什么人反对,要不是这是正式的工作会议,所有人的发言都要写进会议纪要,甚至可以直接说“茅盾文学奖”也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

但是坐在这个屋里的,很多都是茅奖得主,所以也要彼此留面子。

见没有人有异议,铁宁才接着说道:“所以既然要做,就要一次到位。要是畏首畏尾,到时候放个哑炮,再想着亡羊补牢,那就太晚了。

我的建议就是,在茅盾文学奖下,新设一个「茅盾文学新人奖」,评奖周期为2年一届,主要褒奖过去2~3年表现突出的文学新人。

如果第一届就在今年颁奖,那么就是颁给2004年到2006年出现在文坛上的新人的。提名方面,可以由文联、作协,还有各大文学杂志共同组成提名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至于具体的评选细则、获奖人数这些,我们可以等委员会成立以后,再细细商量。”

铁宁说完,立刻就有人问道:“那具体是2年,还是3年?”

铁宁大大方方道:“考虑到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所以范围放宽点,先3年吧,这样能把尽量多的文学新人考虑进来。

下一届开始,既然已经衔接上了,那就2年一届!”

立刻就有人暗笑,这哪是“首届设奖的特殊性”,明明是“张潮参评的特殊性”。张潮是2004年出的第一本书,到2005年影响力就已经很大了。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这个文学新人奖,要不要和一年后颁发的主奖项设置回避机制?比如获得了新人奖的,原则上不参与茅奖的评选了?”

这个问题原本可以说是荒谬。茅盾文学奖还没有诞生过40岁以下的获奖者,“文学新人”怎么看都和这个奖项无关。

但是因为大家默认张潮肯定是要获得新人奖的,而且也肯定是会提名茅奖的主奖项的,所以有此一问。

铁宁道:“「茅盾文学新人奖」是颁给作家的,「茅盾文学奖」是颁给作品的,两者不冲突,当然不用回避。”

既然身为作协主席和茅奖评委会主任的铁宁都这么说了,那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别的意见,张潮连获两奖的概率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低了。

铁宁最后总结道:“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目的就是为了扶植青年文学新人、构建新时代文学良性生态,让有发展潜力、有影响力、年纪轻的年轻作家,获得更多展示的舞台。”

接着又语重心长地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可能不需要这个奖项,但是其他年轻作家肯定需要,不是人人都有他的读者基础和媒体曝光度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设立「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初衷,也许是因为某一个年轻作家。但是这个奖项成功运作起来,受益的却是所有的年轻作家!”

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性,大家也就没有话说,在简单的举手表决以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随后再商讨了几件常规事务以后,这次作协会议就算是圆满结束了。

此时已经夜里,就在大家要散场的时候,秘书小杨忽然进来给铁宁报告了一个消息:张潮获文学奖了,而且还是大奖!

这一下,会议室里的主席、副主席们,全都不淡定了——这不是打脸吗,还是啪啪作响的那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