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14章 亿万富翁与饮食男女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14章 亿万富翁与饮食男女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14章亿万富翁与饮食男女(第1/2页)

张潮一觉睡到早上10点多才醒,打开手机一看吓一跳,短信、邮件、未接电话铺满了整个屏幕,看都看不过来,从来就没有这么热闹过,小小的屏幕竟有种“门庭若市”的感觉。

一一浏览过后,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仍然是来自陌生人和陌生机构的各类邀请,活动类型从晚宴、舞会到公益演讲不一而足,甚至还有几家美国的什么大学要授予张潮荣誉博士学位。

这一类张潮基本就当没看见,回复都不回复。

第二种则是这几年认识的各色人等,包括作家和一些生意人。有的在卖惨,想让自己在「微博」上给他点特权,让某本书的推荐可以更容易被用户看到;有的在狐假虎威,正告自己最好置顶某某账号,让「微博」成为宣传阵地。

生意人还正常些,比如学长吴文辉就提出怎么给起点网的打广告;其他也基本都是广告合作。

这一类张潮还比较认真,卖惨、狐假虎威的一律拉黑;要打广告则告诉人家至少近期内「微博」没有引入广告的计划。

着急变现、饮鸩止渴一直是互联网产品短寿的主要原因,现在「潮汐文化」现金流不差,首要任务肯定是把用户规模干上去。

第三种则引起了张潮的重视——包括心浪、Simon&Schuster出版社在内,中国、美国的不少大公司、大风投都希望给「微博」投资,甚至有提出想直接收购的。

这倒比较出乎张潮意料,以往「潮汐文化」并不是没有接待过投资者,连华宜都想吃一口天鹅肉呢。但是因为整家公司的营业流水基本维系在张潮一个人的作品上,所以双方的意愿都不算强烈,经常谈着谈着就没下文了。

但是有了「微博」这个具体的社交网络产品以后就不一样了,短短几个小时展现的惊人爆发力让投资者们看得垂涎欲滴,尤其是「微博」用户群横跨中、美两个大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门面,不是没有可能。

估计这些公司的投资意向邮件除了给自己发了,肯定也给黄杰夫发了,不过为了谨慎起见,张潮还是一股脑儿转发给了黄杰夫。

很快黄杰夫就回电话过来了:“Boss,这些邮件我都收到了!你真是个天才,我从来没有想过「微博」能这么成功!……”

张潮马上打断了黄杰夫的马屁,说道:“你对这些投资怎么看?”

说到自己的专业,黄杰夫兴奋起来了,声量都大了几分:“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准确地对「微博」进行估值!它绝对是一个价比黄金的商业项目!”

张潮问道:“那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

黄杰夫道:“估值嘛,最重要的是找到可以对标的公司或者产品。我认为从时间、体量上来说,「微博」最适合对标的就是最近很火「脸书」——Boss,你知道脸书吗?”

张潮“嗯”了一声表示知道,黄杰夫接着道:“「脸书」是2004年成立的网络社交媒体,最早估值是500万美元;去年4月份,他们刚刚完成最新一轮的融资——

两家风投公司一起投入2000万美元获得4%的股份,那估值差不多就是5亿美金,去年底它的用户规模是1200万。今年预计会突破5000万。

据说微软也要投资它了,而且估值可能会超过50亿美金!……”

黄杰夫说起投资就眉飞色舞、没完没了,张潮立刻打断道:“直接说吧,我们的估值能到多少?”

黄杰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显然在盘算,然后才道:“按照目前的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我们今年的用户规模大概是百万级的,如果短期内就要融资,那估值的话——我觉得8到10亿美金是合适。”

说到这里,黄杰夫的声音都有点颤抖了。他虽然一直有把「潮汐文化」运营上市的雄心壮志,但一直缺乏强有力的经营抓手。

在美国利用次贷危机赚快钱这事再刺激,毕竟不是什么正途,也无法纳入「潮汐文化」的公司报表当中,只能是大家一起闷声发个财,无法替代成为上市公司CEO对他的诱惑。

张潮最早在公司讲「微博」网的构想时,黄杰夫并没有太上心,他认为「微博」的上限大概也就是国内的“论坛”,再成功也已经日薄西山了;下限的话就难说了,变成“张潮书友会”也有可能。

没想到张潮在美国坐着观光列车一路火花带闪电地成为了近期全美讨论度最高的文化人物,顺带把「微博」直接带飞。

不算宕机那半个多小时,「微博」满打满算也就运行了10个小时,但是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30万。

虽然「微博」标榜着自己是「推荐书籍、交流阅读」的专业化社交媒体,但「脸书」当年还只向哈佛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呢!直到1年后才允许其他大学用户注册,再过了一年才允许非大学生用户注册。

结果现在人家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社交媒体。这套「只有足够垂直,才能足够破圈」的玩法大家现在都懂了。

黄杰夫一想到自己也许很快能成为估值百亿美金的公司的CEO,就忍不住身体随着声音,一起微微发颤。

张潮听了倒没有什么意外,现在处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虽然历经了泡沫破裂,不是当年随便做个网站就能卖上千万美金的疯狂时代了,但沉淀下来的投资者对项目远景的重视,让他们更愿意集中资金砸未来。

社交媒体和网络购物一样,是所有互联网项目当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凡能合适的切入角度,聚拢一批用户,投资者都会像闻到血的苍蝇一样扑上来。

张潮虽然有后世的见识,但并不能代替具体的融资、经营细节,琢磨了一下给黄杰夫进行了大方向指导:“杰夫,不管估值是多少,先把你们这些‘元老’的利益保证了。

之前让你设计的公司新架构要抓紧完成,不完成、不融资。

另外如果接受美国这边的资金的话,一定要特别谨慎,最好能做一层防火墙,绝对不能让他们把手伸过来干涉运营——当然,国内这边最好也不要。

你回去前要把「潮汐文化」美国公司给立起来,不能再是个空架子了,该招人招人,该开展业务开展业务。

「微博」上推荐的那么多好书、好作者,我们自己也要争取能签下来几个,特别是那些商业潜力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4章亿万富翁与饮食男女(第2/2页)

黄杰夫一边听、一边记,最后又把各个注意事项和张潮再确认了一遍,才道了“再见”。

张潮听到手机听筒里传来的挂断声后,呆坐在沙发上,过了好一会儿才被自己肚子传出来的“咕咕”声给惊醒了。

然后自嘲地摇摇头——明明来美国前,自己决定脱离「潮汐文化」的经营,结果一不小心又给他们弄了个大项目,而且手尾看起来会很长,自己完全不管不可能。

还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怀着这些矛盾又不切实际的想法,张潮开始给自己找吃的——公寓里自然啥也没有,毕竟平时没人住,冰箱里只有一堆稀奇古怪的、美国才有的饮料,打开来门就像放烟花。

咖啡倒是有,还有一台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咖啡机,但是张潮也没有空腹喝这玩意儿的习惯。

打开手机又惆怅地放下——2007年,别说美国了,中国也没有随叫随到的各种外卖。

思来想去,只能拖着懒癌晚期的身体,洗漱一番、穿上一身休闲装,下楼去找吃的。

黄杰夫买的这件公寓楼是前两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火热时刚刚花大价钱翻新的,本身一栋历史悠久的砖石建筑,张潮昨晚来的时候已经夜深了,行色匆匆的他没有细看。

今天下楼就感受到了这栋楼历史感与现代化并存的种种细节。比如电梯,明明用的是日本的东芝,却装潢成了老式栅栏电梯的样子,极有年代感。

走出大楼回望,发现这栋公寓楼的建筑外墙保留了19世纪末的装饰细节,带有精美的石雕和高耸的窗框;大门前有一个宽敞的前廊,装饰着精致的铁艺栏杆和爬满常春藤的墙面。

门口两侧排列着对称的花坛,盛开着春天里常见的郁金香和紫罗兰。

大楼临的是一条双行道的狭窄小街,行人寥寥,好一阵才会有一辆车经过。街道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茂密,投下斑驳的树影。

一阵风来,仿佛从张潮的灵魂中穿行而过,他疲惫了多日的身心此刻才感觉到一些放松。

沿着街道走到拐角处,就能看到一家店铺的门楣上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应该是卖甜食、糕点的。张潮犹豫了一下,但饥肠辘辘还是催促着他迈步进入店里。

10分钟后,他就后悔了。

看着手里的纸袋中还剩下的2个其他口味的甜甜圈,张潮随手就丢进了路边的垃圾桶,然后皱着眉头、梗着脖子,到处找咖啡店。

这家的甜甜圈,直接把他齁到了!

张潮的中国胃对甜食的最高评价是“不太甜,真好吃!”而美国甜食的甜度,绝对是奔着恨不得顾客一口吃成糖尿病去的。

幸亏这种老街区别的没有,咖啡店极多,张潮很快在一家名为「TheRiverCafé」的小店里,用一杯不加糖的美式给自己的嗓子解了围。

坐在咖啡店里,张潮开始想念家乡的食物了——无论是福海的鱼丸、荔枝肉、佛跳墙、甜笋、炸蛎饼,还是燕京的烤鸭、铜锅涮肉、芝麻烧饼,甚至就连山西的面食和广东的白切鸡都回忆了一遍。

口水都差点滴下来!

这一趟不知不觉已经出来10天了,除了在唐人街「四川菜馆」那一顿,吃的几乎都是西餐。虽然花样不少,但是终究还是不能满足自己对中餐的渴求。

这让张潮对食物产生了一些思考。

张爱玲的《色·戒》当中道出了女人与男人的“心”的不同——其中关于女人那句少儿不宜,男人那句则颇有意思:“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通过他的胃。”

可能有人要说这么讲太偏颇,世上总有不贪食的男人——但艺术家从来不对“事实”负责,艺术家要抓住了千百种“事实”当中情绪最强烈的那一瞬间。

“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通过他的胃。”不是真理,但放在的语境里却足够令人信服。同时也道出了食物与情感之间微妙的联系——

食物对于人类来说,拥有超越温饱的精神属性,人们既用食物慰藉彼此,也用食物互相伤害。

它可以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也可以彰显权力的工具,还可以是文化认同的象征,以及个人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对于文艺作品中的食物,张潮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李安《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为女儿们做的一顿又一顿的大餐。张潮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觉得这是朱师傅对女儿爱的表现,他希望女儿们能从自己烹饪的食物当中感受到父爱。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张潮又从中看出另一层意味——食物,同样是朱师傅彰显自己在家庭当中的“主导权”,从而“控制”三个女儿的工具。

因为每星期的这一顿大餐,三个女儿都必须按时按点回到家里品尝。饭桌上的气氛也毫不温馨,而是充满了压抑与反抗的意味。

朱师傅失去味觉以后无法尝出食物的味道,导致调味失常,三个女儿都吃出来了,却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说,或者不敢说。

当朱师傅终于放下自己“一家之主”的权威,重新投入与锦荣的家庭生活中去,再次成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以后,他的味觉终于恢复了。

有了这个经验,张潮又忍不住想到了正在创作的《原乡》。

身在异乡的林荣生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吗?唐人街虽然有中国餐馆,但那毕竟不是自己家乡的味道。

他又想到了林小海——林小海的原型其实是自己小学的一个同学。有一次,那位同学的父亲从美国带了许多巧克力与糖果,他又把这些带到学校里。

在90年代初的福海,这些都是极稀有的,这位同学因此也当了几天的“国王”。

但是巧克力和糖果散完以后,这位“国王”也只能黯然下台——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期盼,期盼自己的父亲什么时候再从美国回来;如果人不回来,托人把巧克力带回来也行。

食物在这里,不仅是他与他父亲之间最亲密的共同想象,也是一个孩子施展“权力”的初次体验。

想到这里,张潮起身付了账,开始回到公寓,开始继续创作自己的新了。

此刻相比于成为亿万富翁,张潮更希望自己能写好心里“饮食男女”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