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22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22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22章「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第一更)(第1/2页)

“诶,今年的「茅盾文学新人奖」初选名单你们看了吗?”

“你说读者可以投票、可以推荐哪个?”

“是啊是啊,你参加了吗?”

“没意思,张潮都不参评。总不能让我给小四投票吧?”

“这个消息早过时了,你看看这个……”

“嗯?《异时空·中华再起》,中华杨?《飘渺之旅》,萧潜?《搜神记》,树下野狐?这都什么和什么呀?没听过过……”

“网络啊,你没看过?”

“网络?我就看过一本《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轻舞飞扬’‘痞子蔡’……哦,最近还有一部叫做《明朝那些事》,我在天涯上看的。”

“不是一回事。”

“这些……好看吗?”

“好看呀!不过我推荐你看这本——《历史的尘埃》,作者知秋,神作!”

“是吗?我看看。不对啊,这本书我看过!”

“嗯?”

“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租书店里租过。不过它不是「黄易」写的吗?书皮是黑色的……”

……

在「茅盾文学新人奖」宣布将在传统的、散文、诗歌等体裁外,把「网络文学」也纳入评选范围以后,就在不同的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2000年初,当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再到后来的李寻欢、慕容雪村、邢育森、江南……

他们虽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写作,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更靠近传统文学,并且最终的归宿也是走实体出版。

至于2002年以后开始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的、以超长篇连载为主要形式、以网络付费阅读为主要商业手段的「网络」,反而淡出了主流文坛和实体书读者的视野。

这也导致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处于“失语”状态。

而直到「作家富豪排行榜」一次又一次被网络作家“霸榜”,最后甚至不得不单列出一个「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之后,主流文坛才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不上的“边鄙之地”,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巨物了。

张潮的“新意见”,也并非一帆风顺,遭到的反对是他加入组委会以来最激烈的。

但是在张潮的坚持下,这个奖项依旧被设立了,初选名单中除了痞子蔡、中华杨、知秋、李寻欢、今何在等人外,还有很多耳熟能详、在网络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ID——

写出《诛仙》的萧鼎,《天行健》的燕垒生,《天鹏纵横》的流浪蛤蟆,《新宋》的阿越,《仙路烟尘》的管平潮,《步步惊心》的桐华,《朱雀记》的猫腻……

当然还是有遗珠之憾。为了照顾老作家们以及考虑到社会影响,所选作品大多“正面积极”,那些太容易震碎读者三观的网络作家,如血红等,就暂时不位列其中了。

即使这样,还是让许多老作家难以接受。

一位老作家后来悲愤地对记者说道:“起初他提议把年龄限制到30周岁,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觉得要和庄重文奖(年龄限制为40周岁)做一个区分,无可厚非。

后来他提议把初次发表作品的年限放宽到1999年,我没有说话——因为以前没有这样的新人奖,算是一种补偿吧。

此后他又提议把引入读者投票制度,所有作品都要经过「网络」和「专家」双重评选,我也没有说话——反正我也不是组委会主席,手里也只有一票。

最后他竟然提出把「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我觉得我该说话了——但说什么,都已经没有用了……”

当记者问到这位老作家为什么“说什么都没有用”的时候,老作家支支吾吾了一会,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张潮给的实在太多了!”

说完记者和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老作家连忙找补道:“我的意思是,张潮给的数据太多了……我复述不来,你自己问他吧。

总之,这是事关文学生死存亡的大事!你们一定要通过舆论的力量,让张潮知难而退,让组委会知错能改!

大礼不可废,文学不可辱!看你们的了!”

于是在外界越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潮不得不代表作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对近1个月来,「茅盾文学新人奖」引发的种种争议进行回应。

张潮本来还想以“我不是作协成员”推辞的,结果还是被王蒙、于华等人给推到了前台——谁让他是始作俑者?

不过这也正是作协所希望的,一个奖项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知道!

像「茅盾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前行——第一届获奖作品中就有个别非常不能“服众”,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无论获奖前还是获奖后,都鲜少有人提及,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第二届的获奖作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此外第二届姚雪垠的《李自成》也被认为对当代文学缺乏启示而被认为不应获奖。

「茅盾文学奖」争议最大的时代,也是它最受关注的时代;后来大家发现每年的提名者,不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是各地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以后,争议固然小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关注。

争议变小和关注变少,究竟哪一个先发生的,又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恐怕已经没人说的清了——但结果摆在那里。

所以在张潮面对记者的时候,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将「网络文学」纳入「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范围,是不是为了提高奖项知名度而制造的噱头?”

张潮习惯性地先弹了弹麦克风,然后才义正词严地道:“当然不是噱头,我就是一名网络文学作家,我怎么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呢!”

台下众记者:“……”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张潮的早期作品好像确实是在网络上的发表和连载,而且现在在起点也有一部“连载中”。

这时候有人用全场都听得到的声音嘀咕道:“还有脸说,你都断更多久了……”

张潮脸不红心不跳,只当没听到,继续解释道:“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并独立设项,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形式,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2章「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第一更)(第2/2页)

但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界限最终会消弭。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是‘网络连载’还是‘实体出版’,不会是人们评价的出发点。”

记者兴奋地追问道:“哦?你是认为「网络文学」也会向传统文学靠拢,「网络文学作家」会用更加严谨、更加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

张潮诧异道:“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网络」最终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载体,「网络文学」也会是成为文学的基本盘。

我说几个基本数字吧——

到2006年年底,网络文学读者总数已达4930万,相当于三个BJ市常住人口总和。

2007年,起点、17K、榕树下、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有超过日均3000部的创作规模,这个数字超过2006年全国国内纸质文学新作品出版物总和。

当前网络文学存续作品超过1740万部,这个数字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38倍。

我们网络作家当然需要更严谨、更严肃的创作态度,但首先要承认这片‘冲积平原’的存在——因为其中可能正孕育着未来的《白鹿原》或《红高粱》。”

几个大体量的数字一下就让现场的记者有些懵。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和以往从不带稿、天马行空的风格不同,张潮这次面前摆着几张纸,张潮在报数据的时候是看着这些纸说的。

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有一些机构如社科院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主流媒体并不重视,所以没有汇总成一幅「网络文学」的整体图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时候,张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来。

采访过发牢骚的老作家的那位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张潮能说服作协里的那些“老古董”了——当模糊的感觉被精确的数字替代时,真相对意识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蝇营狗苟的算计。

但是仍然有记者不服气,继续质疑道:“有人说把「网络文学」纳入奖项评选是一场‘草根狂欢’,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文学的边缘跳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潮道:“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偏见——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我们一般说过去能上网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干脆是‘有钱人’,那怎么在网络上写、的,就是‘草根’了呢?

这种逻辑不是很吊诡吗?”

问问题的记者哑然,不知该怎么接话。

张潮继续道:“根据社科院最新调研和起点网的内部数据交叉比对以后显示,网络文学核心创作者中本科学历占比61.2%,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达17.4%,这个比例与传统文学期刊作者群体基本持平。

初选名单中,《新宋》的作者阿越系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窃明》的作者灰熊猫是留学法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这样的创作阵容,还能被称为‘草根狂欢’吗?

当然,说这些作者和读者是‘草根’倒也没错——传统观念中,只要没有权力在手,不都是‘草民’吗?说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的人,不仅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

现场响起了一阵“嘶”的吸气声,记者们一开始还以为张潮一改风格,要用数据打天下了,但是现在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又都回来了。

要知道,提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的前段时间刊登在《上海文学》上的一系列学术专题文章中很有分量的一篇。

张潮还是那样,真不怕把人往死里得罪。

记者仍然不甘心,问道:“网络文学的写手们大多是‘半路出家’,虽说其中不乏有水平不错的作品,但是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一直是网络文学的一大问题……”

张潮不耐烦了,说道:“你的意思是现在走传统路线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红’咯?一落地叼着钢笔,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行当,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识的都不会这么认为吧?麻烦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先用脑子过滤一遍,不然我只能认为今天现场来的记者都‘良莠不齐’了。”

被张潮怼了一顿的记者满脸通红,只能嘟囔着道:“这也是《上海文学》上说的嘛……”

张潮随口就接过来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铅字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齐’!”

但是这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仍然有记者问道:“「网络文学」诞生还不到10年,现在就给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头衔给它,是不是太着急了?

可不可以再等几年,等到「网络文学」更成熟一些?比如……”

张潮笑问道:“比如再过几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记者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潮道:“多年前,茅盾先生在《月报》改革宣言中强调‘文学应映照时代眉目’。而今天这个眉目正被230万网络创作者勾勒。

文学界不能总在事后追认吧?「茅盾文学新人奖」作为国家级奖项,有责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建立前瞻性的价值锚点。

1936年,「白话文运动」才过了不到17年,中国的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上海的良友图书公司就编选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前为白话文运动完成历史归档。

这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者有胡适、茅盾、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我们都没有开始编书呢,只是颁个奖而已,怎么就‘太着急’了?

堂堂作协,总不能连个民国的私营图书公司的气魄都不如吧?”

记者们一边用笔速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还能从什么角度质疑张潮,最后终于憋出来一个:“如果「网络文学」因为「茅盾文学奖」这个金字招牌而广受关注,大家都去看网络,势必冲击到实体阅读。

但我们知道,现在文学的中坚力量仍然在实体。你自己,也主要是一个实体书作家。你怎么看待这种冲击呢?”

其他记者闻言都精神一振,心想这个角度比较新鲜——人的阅读时间与读物消费都是有限的,给了网络文学的多了,那给实体文学的就少了,这肯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张潮总不能让「茅盾文学新人奖」成了吃里扒外奖吧?

(晚点还有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