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00章 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00章 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00章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第1/2页)

“狗日的张潮!”

听完张潮的开场白,电视机前的观众又都忍不住骂了出来——合着我们群情激愤了这么多天,全在你的算计里?

这小子太阴了!

不过这也让很多人内心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稍稍放下了一些。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张潮可以说是“看着他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2004年初三篇文章横空出世,几年来张潮在文学上的每一个脚步可谓都在所有人的见证中前进。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眼看他楼塌了!”——尤其是在这么年轻的时候。

既然《狗日的张潮!》这篇文章是他自己写的,那其中肯定有什么说道,不妨耐心听一听。

不过另有一帮人的反应却不太一样:

“妈的,这次幸亏经费不够,排稿排晚了。撤稿,赶紧通知编辑撤稿,全撤!”

……

待张潮自我介绍过后,董倩就笑着道:“相信很多观众朋友们对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们还是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今天为什么会来我们节目接受访问。”

紧接着就切入介绍短片,CCTV解说员特有的磁性声音响了起来:“张潮,生于1985年,我国著名的青年作家……”

短片还是比较全面的,不仅简要介绍了张潮的基本信息,也对近期他的两篇引发的争议做了一个回顾。

短片结束以后,董倩问道:“我们单刀直入——为什么选择匿名发表批评自己的文章这种方式?”

张潮想都没想地答道:“之所以匿名写下这篇……嗯,标题和内容都有些粗鲁的文章,主要原因是我怕别人骂得不够狠、不够到位,无法引发足够的关注。”

董倩露出一个略微诧异的表情——虽然这样的采访,绝大部分的问题与回答都已经事先核对过,但身为主持人、采访者,她有必要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把观众带入到情境当中:“哦,这样说恐怕很多人会不服气。

写可能张潮很厉害,怎么‘骂张潮’这种事都要张潮亲自来呢?”

张潮笑道:“实际上我骂人可能比写更厉害一点,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怕伤了很多人的自尊心。当然,骂人厉害没有什么好自夸的,最多算个自保手段。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引发社会大众对这件事的普遍关注,这样我的目的才能达到。”

董倩问道:“是什么样的目的,让我不惜用这么粗鲁的字眼来‘批判’自己呢?”

张潮听到这个问题,收敛了笑容,郑重其事地道:“因为我很笃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小杨’的遭遇未来一定会发生!可能不是‘卖肾买手机’这么极端的形式——但其他任何形式,都是一种社会悲剧。

我在一开始写这篇的时候,就想过尽自己所能让这种悲剧不会出现——当然,这有些‘乌托邦’,甚至有些狂妄。

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那怎样才能做到?我想只有引发足够的社会关注,让游离在城市最边缘、最角落的人群,一打开电视、一打开网站就能看到。

我想,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很危险也很可悲,那么也许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哪怕这么做是螳臂当车。

如果是别人来骂我,可能会有各种各样别的顾忌,甚至因为我以前的表现不敢骂,更不敢骂得太狠。所以我就想,干脆我自己来吧。”

董倩听完这个回答,身体微微前倾,拿起七月号的《当代》杂志翻了翻,又问道:“虽然你说是要阻止悲剧的发生,但你在里预言了‘卖肾买手机’的极端案例,现实中又确实通过游戏助推了iPhone热潮。

这种矛盾该如何理解?你一边阻止悲剧发生,一边靠着它获得商业的巨大成功,这确实会引发人们的疑虑。”

张潮笑道:“iPhone手机会因为我没有开发「功夫水果」,就停下它的脚步吗?要知道,这款应用无论多成功,都依赖于iPhone独有的机制。

它毫无疑问是新千年诞生的最重要的消费数码产品。所以即使我没有想到这个点子,迟早有人会想到。

——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我先想到了这个点子,所以才有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与其说我是对自己的点子有信心,不如说我是对这款手机的未来有信心。

第一代iPhone一年卖了130万部,超过了其他所有品牌高端机的销量。但如今推出的第二代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就卖了100万部。这种畅销程度,再匹配它的售价、设计,它迟早会成为一种身份标识。”

董倩听完凝神想了一会儿,然后道:“据我了解,现在国内一部苹果手机的水货就要卖到五六千、七八千,即使今后它能以正规渠道引入国内,售价恐怕也不会低于四五千。

这么高昂的售价,应该是‘有钱人的玩具’,那为什么伤害的反而是那些收入不高的边缘人群呢?”

张潮笑着道:“这是一个误会——其实不是因为它贵,所以伤害了那些人;而是因为它太便宜了,所以才会伤害那些人。”

这个答案显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电视机前的观众简直以为自己听错了。

要知道2008年,哪怕是燕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均工资也不到4000块钱。花五六千、七八千去买台手机,完全是一种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张潮竟然说iPhone手机太便宜了?这小子是发财以后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吧?

董倩也恰到好处地替所有人问出了这个疑问:“苹果手机太便宜了?这个观点实在太新颖了,能更详细地说明一下你这么说的理由吗?”

张潮点点头,语气轻松地答道:“说iPhone贵,是因为大家都忘记了其他大牌手机的上市价格——以今年诺基亚发布的旗舰手机N96为例,它在国内的上市价格是6900元,实际在早期要拿到现货差不多要7500元……”

说起自己喜欢的数码产品,张潮那是如数家珍,毕竟当年也是舔着屏看这些旗舰手机流口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0章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第2/2页)

董倩有些意外地问道:“这么贵吗?”

张潮笑道:“没想到吧?实际上不管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他们每年的高端手机上市的时候卖得都比苹果这两代iPhone要贵。

但是这些手机一来‘跳水快’,上市后价格就会逐月下降,所以我们印象里没那么贵;其次这些厂家都搞‘机海战术’,有大量功能几乎相同、配置稍微削减的中端版本,可以花比较少的钱就能买到。

而这两代iPhone官方是不降价的,换代的时候直接停产上一代产品;而且只有一款,没有替代品。而iPhone3G提供的使用体验,又远远超过了市面上任意一部所谓的‘旗舰手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在太便宜了。”

董倩听了半天,终于懂一点了,连忙把话题从数码产品拉回正题,询问道:“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会成为一种身份标识呢?

五六千、七八千,可以买的奢侈品有不少。据我所知,像一些高端手表的入门款甚至不需要这么高的价格。为什么一部手机会有这么大魅力?

相信很多你的读者,还有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都对此感到好奇。”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里小杨的悲剧从来不是孤例——在深圳人才市场、城中村,每天都有人举着‘高价收身份证’的纸牌,不时就会有一个年轻人过去询价;

在电子厂后巷,会看到一脸稚气的年轻人蹲在污水沟旁抽着散装烟,和同伴展示手臂上的针孔,还比划着卖血价格。

他们时刻处于强烈的物质、身份双重焦虑当中,但偏偏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除了像许立志这样,本来就来自他们当中的诗人。”

听到这里,董倩道:“不是还有你吗?你也关注到他们了。我注意到《青春派·非虚构》这本杂志在创刊号里,就有关于的这个群体的描写,标题好像是《流水线上的孔雀》。”

张潮道:“那是我的同学,也是同事兰婷写的。她很精微地描摹出了他们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特点,只不过过去通常使用夸张的造型。

如果看过那篇文章,就能理解我为什么断言iPhone会成为某种身份标识。在被所有人忽视以后,他们格外需要一个可以彰显自己身份的标识——

它不能太贵,太贵买不起;不能太无用,无用会成为一种负担;还不能太容易仿冒,像高档手表,广州火车站西边的钟表城早就仿得真假难分了。

它还要足够显眼,就像夸张的发型和刺青一样,随时能让人看见。”

董倩这时候又适时地插话道:“所以苹果手机完美符合了这些要求了是吗?”

张潮点点头道:“是啊。它绝对是一款划时代的优秀产品,有没有我的「功夫水果」或者「微信」它都会这么成功。

它会像索尼的Walkman,以及苹果自己的iPod一样,成为一款受到所有年龄年龄、所有阶层欢迎的电子产品。”

董倩惊讶道:“听起来你像是在为它做广告?苹果手机真的会这么成功吗?”

张潮耸耸肩道:“拭目以待吧。我倒觉得这是我所有‘预言’当中,最容易被验证的那个。”

董倩略有所思地道:“所以当这样的流行科技产品标价刚好卡在‘踮脚能够到’的区间,就会变成收割青春的镰刀——

小杨们不会为劳力士手表卖肾,因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星辰;但当iPhone价格等于他们三个月的日结工资,就会变成触手可及的潘多拉魔盒。

你的意思是这个吗?”

张潮先笑着道:“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攒不下三个月的日结工资,甚至三天都攒不下。这也是我认为,他们会出卖自己的器官的主要原因。”

接着张潮又微微凝神想了一会儿,收起了笑容,严肃地道:“您这么总结等于给iPhone加上了一重‘原罪’——它哪有这么可怕?

如果这个审判能成立,那以后谁还敢创造伟大的产品给大众?”

董倩这时候问出了一个让人有些窒息的问题:“如果苹果手机没错,你的「功夫水果」「微信」也没错,甚至与那些年轻人也没有错——那错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吗?

你认为是当今社会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浮躁的人心,可能会导致这个悲剧的产生吗?”

电视机前的观众顿时精神一振,感觉这个问题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2008年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爆发、人心嬗变的前夕,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远比过去丰富的物质供应,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和不安。

反思国民性和批判社会,可以说是文化界的主流声音之一——并且大家觉得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就是文化人独立意识、批判精神的表现。

张潮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先例,从《少年的巴比伦》《少年如你》开始,除了少数几部作品,他都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到了《最后一课》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更是更进一步,对社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批判”。

但是这一切都是用的形式,曲折、含蓄地进行表达,从来没有亲口说出来过。

所以不少观众都期待张潮此刻能化身「反思先锋」,讲出一番批判中国社会、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大道理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张潮“羽化升仙”的关键一步——踏出这一步,张潮的思想境界顿时就高大起来,不再是那个蝇营狗苟的写作匠人了。

张潮仿佛没有听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而是很从容地喝了一口水,然后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哗然的话:“恰恰相反,我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这个社会还不够物质、不够浮躁。

要是它真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话,‘许立志’们不会这么痛苦,而‘小杨’们也不会踏入螺旋向下的循环当中。

这也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这个回答,让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都微微张开嘴,肉眼可见地惊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