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3章 大手笔的复赛“题目” 两章合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33章 大手笔的复赛“题目” 两章合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33章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第1/2页)

“这也是武侠?”看完以后,不少人发出了疑问。

武侠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曲折的情节和精彩的打斗,但是张潮的这篇《侠客行》却以一个本事不济、好高骛远的“少侠”视角,写了一个“反武侠”的故事。

但渐渐的,不少人咂摸出了这篇背后的隐喻。

“DIU~~!张潮这个后生仔,骂人不带脏字!”香港不少作家很快就回过味儿来了——这里的“少侠”不就是指香港的本土文学吗?

满怀着一腔热血,实际上却一叶障目,弄错了真正的恶人是谁,偏偏还自以为正义。

至于少侠的师傅和“赤眉大侠”指的是谁,略微联想便可知道。

于是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围绕张潮的《侠客行》,再次陷入一场热闹的笔战的当中。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议题就是:

香港本土文学要想结束这种隐隐分裂的状态,究竟是因为各方的渊源与主张不同,还是对100年殖民文化的清算不够?

后者在这片土地上,其实是一个近乎于禁忌的话题,很少有港人愿意触及。

本地的市民阶层普遍认为香港不仅成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而且融合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形成了一种高度精英化的精神文化秩序,至今深居认同基础。

所以米字旗、女王像等殖民地的外在文化符号被取消了,但是殖民地的内在精神文化秩序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在全球化中强化了其优越性,让这里变成了「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

张潮这次来香港,本意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参加复赛的问题,但是他逗留的短短三四天时间,却给香港的市民展示了一种全然不同以往的内地文化精英形象。

不做作、不夸张,不打官腔,有错就认,但又自信、开朗、幽默,关键还非常之多金。

香港文化界已经多少年没有出过能与之媲美的青年文人?往上数,似乎只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找了。

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香港本地文化人的优越感。而上面的“禁忌议题”,也只有在放下优越感的前提下,才有讨论的空间。

刘以鬯、金镛、潘要明等老一辈文人,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自然要推波助澜,希翼通过张潮本身形象优势和这篇《侠客行》引发的关注,开启瓦解这种建立在空虚之上的优越感的行动。

而张潮并没有想到这些,只是觉得在香港这几天颇为憋闷,所以没有把自己讽刺的意图藏得太深,也不怕人看懂,反正等这篇在香港引发讨论的时候,自己已经身在沪上了。

后天就是最新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他再不来,其他人恐怕就要去香港把他绑架过来了。

这一次的比赛虽然仍然不复两年前的风光鼎盛,但是在媒体的关注度上,却有增无减,原因无他,唯张潮尔!

张潮走进《新芽》杂志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被一群人围住了,张潮瞬间就被各种赛前的准备细节给包围了。原本《新芽》组织复赛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次张潮的“革新”力度太大,导致所有人都处于不确定的焦虑当中。

首先是复赛的时间。以往都是下午1点30到4点30,一共3个小时。而张潮认为太过于紧凑,干脆定成早上10点到下午3点,一共5个小时。

5个小时中间提供1小时的午休时间,由组委会提供简餐。如果选手愿意的话,现场甚至备有午休的沙发。

其次是复赛的地点。第一届、第二届都是在酒店里举行,后来也有在学校举行的。这次张潮则在赞助商的支持下,直接租用沪上展览中心的一个大馆。

参赛的学生,再也不是在逼仄的阶梯教室里局促地写作。每个人都有一张简约、大方的书桌,桌上备有一整篮的各种文具。桌子之间的间隔,不低于1米。

现场还将竖起大大的书架,放满了涵盖人文社科的各种书籍,参赛的学生随时可以根据手上的书籍目录去借阅参考。

除此之外,现场还设置了讨论区,有圆桌和可以围坐的沙发,写累了、没有灵感了,都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或者休息,或者相互碰撞。

第三,是复赛的媒体报道形式。以往都是比赛出结果了,在会议厅里召开一个发布会,公布获奖名单。而这一次,张潮和CCTV10以及PPstream谈好了,全程直播。

从学生入场,到开始写作,包括中间的讨论,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记者可以在讨论区采访学生。

第四,也就是张潮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说的,全部稿件都会先交给速记员誊录为电子稿,最大程度上避免写繁体字的学生被另眼相待。

正是因为赛制的变化如此巨大,因此《新芽》杂志过往的组织经验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一切细节都要重新梳理和敲定,无比繁琐。

张潮也十分头疼,不过为了彻底改变“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面目,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新人走向关注的起点,那就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魄力和创意。

复赛学生就超过了200人,加上评委,现场的工作人员,还有转播的摄影师、记者,总人数近300,算是一场比较复杂的活动了。

还好没有观众,不然组织难度还要上升一个指数级。

幸运的是沪上政府方面,对这次大赛也颇为关注。尤其是复赛举行的时间,恰好可以与8月同样在展览中心举行的沪上书展,形成首尾衔接的连锁效应,因此专门派出了一支有着丰富的大型会议组织经验的专业队伍帮助他们。

即使这样,张潮来到沪上的时候,也还是一堆事情有待落实。

不过帮忙组织的人也说了:“所有的大型活动都是一样,常常是在灯光亮起前的1个小时,看起来依旧是漏洞百出;但是当灯光亮起来的那一刻,往往一切又变得天衣无缝。”

张潮重生以前,是参与过学校百年校庆的组织工作的,对此深有体会。

不过他最关注的一个点并不是会场的布置,而是“复赛题目”的制作。为此他专门找到了马伯慵,颇为担心地问道:“题目做的怎么样了?实在不行就用B计划。”

马伯慵此时已经是满脸憔悴,两只眼睛下面都挂着大大的眼袋,眼白里都是血丝,也不知道几天没睡好了。不过听到张潮这么说,他还是强打起精神,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向张潮展示了复赛的“题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3章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第2/2页)

马伯慵道:“人家师傅说了,你这个要求很高,但是由于预算给的足够,所以他们肯定能完成。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实验做出来的样品。

你看最后这个,已经非常接近你的要求了。所以应该没有问题。”

张潮仔细看了照片,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这个‘题目’可不容易想,希望能让所有参赛选手都有所触动,也希望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关注吧。”

马伯慵摇摇头,感叹道:“肯定又要轰动——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张潮微笑不语,只是让马伯慵务必盯紧,到时候千万不能洒汤漏水。

来到沪上的第二天,张潮迎来了这次复赛的评委老师们。

原本张潮是想让自己的老师于华继续担任今年的评委会主任,但是一算行程,于华此时应该正和好兄弟铁生畅游三晋大地,硬要拽过来干两天活儿,有点不太人道。

而曹文宣、王濛之前也都已经做过评委会主任了,他们表示既然要“新气象”,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评委也更新一遍,至少评委会主任也要换个新人。

最后张潮经过反复的斟酌,邀请了和自己颇有渊源的阿来担任了本届比赛复赛的评委会主任。而评委名单则包括韩少功、池莉、迟子建、苏童、格非等,以及几个重要文学杂志的核心编辑。

张潮却把自己排除在评委之外。一方面自己去年做过一次评委,那一个通宵看作文的经验,着实勾起了自己上一世的回忆,实在提不起兴趣。

另一方面,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会安排一些学生接受记者的采访,自己这个组织者也在其中,实在分身乏术。干脆避嫌算了。

而阿来在作家当中属于少壮派,又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兼擅和散文,诗歌也写的不错,让他做评委会主任,可以很好地居中平衡。

阿来对张潮来说,即使不算“知遇之恩”,但也相差不远了。当年他指名让自己陪同游览家乡,并给他极高的赞誉,可以说为张潮扫除了很多障碍,让许多对他心有不轨的人望而却步。

所以张潮亲自开车去机场接阿来。

看着眼前成熟许多的张潮,阿来也有诸多感慨。他没有想到2年多前那个还略显稚嫩的高中生,如今已经堪称是叱咤文坛、搅动风云的大手了。

两人在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近况。阿来忽然问张潮道:“你发给我的那个复赛题目,我反复斟酌了,一方面觉得题目不错,发挥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又觉得解读的歧义很多。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张潮笑道:“阿来老师,这次既然是您担任评委会主任,我连评委都不是,就不干涉您的工作了。这次的题目,其实也是我在香港期间,受到那个城市的启发,才想到的。”

阿来打趣道:“我事先设想了很多你可能会出的题目内容,但没有想到竟然这么大手笔。这一届出了这么个题目,你下一届该怎么办?”

张潮也玩笑道:“我准备‘阔一届、穷一届’,这届的题目钱花多了,下一届就出个便宜点的……”

两人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酒店。

其他评委也先后抵达了酒店。大家略做休整以后,就和《新芽》《青春派》两个杂志的组织者,开了复赛前最后一个工作会议。

又是一夜过去。2006年7月31日的早晨9点30分,第八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于沪上展览中心,正式拉开了帷幕。

200多名选手,已经在9点左右全部签到。张潮看过了名单,有欣慰,也有小小的失望。欣慰的是所有大陆、香港,以及澳门的选手,都来参加复赛了。

小小的失望,是台岛选手,全部缺席。不过这是预料中事,不值得太过失落。

众人汇聚在展览中心东边大展馆的面前,现场已经布置得花团锦簇,转播的镜头紧紧对着每一个学生,将他们脸上的好奇、紧张、兴奋……都一一记录。

张潮不是一个罗嗦的人,也不想发表什么赛前动员,他相信既然这些学生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已经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

他朝着众人点了点头,只说了一句:“来齐了?我们开始!”转身就推开了展馆的大门,然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让选手们鱼贯而入。

进入比赛的场地的选手,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惊叹——只见宽广的场地内,200多张白色桌面、木色桌脚的书桌阵列摆放,中间空出了一片圆形的空地。

而超过20排近1层楼高的白色书架又将这些书桌围绕起来,形成一个似隔非隔的格局,于开放的环境中保持了写作的独立性。

书架外围,又摆了数十张圆桌和十几组浅色的沙发,每张圆桌上都有饮用水提供。

整体环境明亮、大气、简约,格调亲切、自然。别说那些学生了,没有来过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也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一个记者对同行道:“怪不得要来展览中心。不是展馆,哪里找得到这么大片有冷气的场地!”

另一个记者道:“真的是大手笔了!租这些家具就要不少钱吧?”

有知道内幕的神秘兮兮地道:“张潮他们一分钱没花。据说是一个叫‘宜家’的品牌赞助的……”

很快,学生都按照桌子上的名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各自安坐下来。桌子上写作用的稿纸,以及各种笔一应俱全。

张潮再次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拿着话筒朗声道:“复赛的所有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昨天已经和大家讲清楚了。

我只有一个希望,大家能享受这个过程,不要在意最后的结果。好,现在,就有请我们的‘题目’上场!”

说罢手一挥,只见展馆一角一块幕布被拉开,一座“小山”被人推着,缓缓经过通道,来到场地中央的空地上。

大家这时候才看清楚,这复赛的“题目”,竟然是一块硕大无朋的多层蛋糕,高度近乎有一层楼高,最底下那层的直径,则超过2米。

蛋糕上的奶油造型丰富多彩,细看看是一个个的小人,整体看起来宛如一座城市!

这是什么题目?

(两章合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