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31章 圣旨到!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31章 圣旨到!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31章圣旨到!(第1/2页)

双学涛和许蕊雅走出酒店的时候,人依旧是恍恍惚惚的状态。双学涛捏了捏手上的笔记本,觉得似有千斤重。

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张潮断言K1阅读器在几年内都无法在国内合法销售,不明白张潮为什么要现在就让IT部门“预开发”一款通用的阅读器软件,不明白为什么想要拉上起点网,更不明白张潮为什么能确定手机才会是未来最主流的阅读媒介……

但历史证明,听他的就对了。

至于张潮为什么一开始想把这款软件叫「」,然后又一脸遗憾地自己否定,最后只起了个「潮汐阅读」这样的简单代号,就并不重要了。

今天的内容,足够所有人忙乎到明年了。

张潮站在酒店的窗边,看着窗外黄浦江面浮着细碎的阳光,玻璃幕墙折射出碎金般的光斑。

他其实并没有离开上海,只是换了一个酒店。

下午的「新理念作文大赛」颁奖典礼,他并没有参加的**,所以找个理由躲开了——亚马逊的代表,什么时候见不是见?

张潮所有的想法都已经在黑板上写出来了,至于现场的记者、选手们怎么解读,他其实并不关心。

重生以来,张潮的心态经历了多次变化,从享受年轻,到享受财富,再到对文学有了一份自己的使命感……张潮曾经扪心自问,现在他完全可以“游戏人生”,为什么还要执意去创作内心当中期待的文学作品?

某种程度上,写作是件痛苦的事,和埃隆·马斯克形容自己创业的感觉很相象——“嚼着玻璃,凝视深渊。”——只是人就是这么一种愚蠢而固执的生物啊……

当然现在这位硅谷的“钢铁侠”还没有到达巅峰,这句话也还没有从他口中说出来。

今天和亚马逊接触,并且和双学涛等人交代了「潮汐文化」后续的发展路线以后,张潮对「潮汐文化」漫长的工作交接,总算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准备饭塚容教授说的那件事了……

就在张潮微微失神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拿起来一看,竟然是老师于华——

“听说你回燕京了?”

“还没呢,有什么事吗?”

“你下个月中旬有没有别的安排?在不在国内?”

“……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安排,应该也在国内。”

“哦,那就好——作协这边要开一个关于你的创作的研讨会,就这十几天的事。这次希望你能参加。”

“……能……不参加吗?”

“以前可以,这次你最好要参加,不然也不会是我给你打电话。”

“好……好吧。不过方便问一下,具体是哪部作品?我也好做个准备。”

“主要是你那部‘少年与流星’的——当然也不好说你这是一部,还是三部。”

“哦……好的。但怎么这么突然?”

“你自己上网搜搜,然后再买几本《文学评论》看看。现在关于你这个作品的讨论,已经是近期文学理论界的焦点了。大家都想听你自己怎么说!”

挂了电话,张潮一阵头皮发麻。他确实不太喜欢参加这种活动——当初刚成名的时候,在燕大的草坪上与其他热爱文学的大学生们坐而论道是一回事;在会议室里,一群中老年人的注视下,听他们赞美自己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老师于华都这么说了,张潮当然也不好拒绝。

国内文学批评界怎么突然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了?张潮也一头雾水。去年的“张白之争”后,自己和国内批评界的关系彻底掉到了谷底,各类文学研讨会、座谈会的邀请基本都消失了。

一年来自己新出的几部作品虽然在销售上依然火爆,但是国内的文学研究学术界却乏人问津。除了快过年那阵,有一个叫“石岸”的批评家,写了一篇《以“漫长的90年代”为起点,审视“80后”的代际视角——以张潮作品为例》的长篇评论以外,就甚少有自己作品的研究文章问世了。

张潮怀着满心的疑惑,开始在网上翻找相关信息,又去书店买了几本文学批评的杂志,才发现关于“少年与流星”的故事确实在近一个多月时间里,被国内的文学批评界“重点关注”了。

比如这篇《从文学本体论视角评析张潮‘少年·流星’的文本实验性》

「张潮的《少年·流星》以独特的“文本增殖”策略重构了传统儿童文学范式。这部作品通过多维叙事空间的并置,实现了对阅读伦理与创作本体的双重解构。」

「文本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中植入魔幻叙事的量子纠缠态。巫师傩舞场景(“红色丝带像鞭子抽打空气”)与韦小亮的烤红薯细节(“焦黑表皮裂开金黄的内瓤”)形成观察者效应:当读者聚焦民俗元素时,文本呈现魔幻现实特征;当关注生存困境时,则坍缩为残酷物语。

这种薛定谔式的文类属性,打破了杨红樱式儿童文学的类型固化,创造出“既在此岸又在彼岸”的文学迭加态。」

张潮看到这里,就翻了过去,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最受不了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来阐释的行为,看似深刻,实际上却既脱离了叙述者的本意,又不能为读者清晰解读,实在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傲慢,也是文学批评的灾难。

于是他又翻开了另一篇批评《论张潮「逐星者」的叙事实验与文本重构》——

「张潮在《逐星者》中构建的“三重文本架构”,本质上是对线性叙事传统的彻底解构。通过将同一叙事内核嵌入童话、现实传奇与实验文本三种模态,作者实现了罗兰·巴特所谓“可写文本”的理想形态——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被迫在“童话版《放逐流星的孩子》”的隐喻系统、“现实版《少年·流星》”的乡土肌理与“完整版《逐星者》”的元叙事迷宫中,主动参与意义的生产。」

「这种“支流-干流”的循环叙事模式,呼应了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时间哲学,但更具在地性:巫师傩舞的仪式化场景,既是叙事的离心力(催生变婆传说、萤火虫隐喻等支线),又是向心力(通过火堆与鼓声将碎片化叙事收束于集体无意识)。」

张潮对这篇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写作“少年·流星”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确实引入了罗兰·巴特的“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

前者指顺从传统代码和可理解性模式的作品。后者指实验性作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这类作品,只能在阅读的时候去写作这些文本。

但这种技巧的形成,并不是张潮故弄玄虚,或者故意炫技,而真是在与什雷村的孩子一天天的交流当中,逐渐形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1章圣旨到!(第2/2页)

所以要想解开张潮创作这部的“谜团”,本质上要把“作者中心”这种传统思想在评价过程中抛弃或者消解,绝不能把心思放在复原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就像这个故事,张潮虽然是“主创人”,但整个创作过程却参考了许多孩子的意见。

所以张潮是在为读者提供那些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角色,而不是把自己预设的人性灌输给读者。

在这个过程里,张潮为读者提供了三个完整的故事,却又自己把解构这三个故事的手术刀,亲手递给了读者。

但在罗兰·巴特的「“可写”文本」近乎于一种理想化的创作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半个世纪了,但是并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与之契合或者对应。

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可能是最接近的作品,只不过他用的是「语言」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在叙述里混合使用大量不同语言、变体词组、缩写词组、自造词、隐喻词……让读者不断参与作品语义的构建。

但是这种书写作品的方式也构筑了极高的阅读门槛,只有像作者一样通晓多种语言,还要有通晓古今的渊博知识,才有可能从阅读中得到这种构建的快乐。

以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的注释部分成为了某种奇观——它比原文占据了更大篇幅,简直像是某篇引用过甚的学术论文。

……

“所以你是采用的「分线叙事」的方法,通过韦小亮寻找张老师的主线,然后不断衍生出巫傩文化、乡村医疗困境、自然哲学思辨等等支线。

然后让这些支线不断交错、穿插,甚至颠覆、重构,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循环往复、又不断往前推进的结构。”

燕京,鲁院二楼的大会议室里,「青年作家张潮创作成果暨创作心得研讨会」的横幅下,一位年过五旬的文学批评家说道。

会议室里坐着50多位与会人员,主持研讨会的是鲁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作协秘书处秘书长的邹光明。

张潮作为焦点人物,就在邹光明旁边,听着众人的讨论,虽然表面上没有表情,但内心可谓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这部神奇的地方在于,每个支线都包含完整的主线要素,却在细节层面呈现差异化演进。而且参与构建这部意义的不仅有读者,还有出版社的编辑。

当编辑们通过一夜的努力拆解出三个独立版本时,实则是又构建了一重‘元叙事’,一重不由作者、也不由读者参与的‘元叙事’。这个文本的开放性,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又一个批评家说道。这个批评家年纪不大,大概30多岁,一脸的书卷气,儒雅随和的很。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解决了儿童文学的某个具体问题,而在于它通过制造文本的不确定性,迫使读者直面文学本体的随机流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少年的奇幻之旅,更是文学在解构自身过程中不断重生的寓言。”

“中韦小亮对流星雨的执念,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叩问时代在当代的回声。张潮以‘流星—生命’的隐喻演绎着百年未竟的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启蒙。这种将《草房子》式的乡土叙事与当代文学先锋叙事相嫁接的尝试,在儿童文学领域开辟出了独特的路径。”

……

张潮一开始的时候,还能勉强听进去,但不到30分钟,耳朵里就尽是“阿巴阿巴”的声响了。

为了避免自己当场昏睡过去,他不得不在一位评论家发完言的空隙,举手开始发言——

“首先,各位老师,我的作品并没有大家说的这么玄……优秀。我坐在这儿听了一下午,像在听大家解剖一只鸟——你们把羽毛、骨骼、肌肉分得清清楚楚,可我最开始,只是听见它在林子里叫得好听。

创作这部作品,完全是一个偶然。其实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山里的老农种红薯——把发了芽的块茎往土里一埋,春雨下了几场,藤蔓就自己爬得到处都是。

你们说的「分线叙事」「元叙事」,这些技巧我当然都懂,也都用过。但在这部作品里,它们就是韦小亮翻山时走过的岔道口,哪个孩子不会在野地里迷几次路呢?”

现场的众人发出了一阵轻笑。相比于大家的解读,张潮的自我解说显得十分轻巧。

“那时候在什雷村,我蹲在火塘边给他们讲故事,十几个孩子围着我七嘴八舌:‘梁小阳被萤火虫带进山洞吧!’‘变婆的指甲该是红色的,像血!’在火光下,他们的眼睛比冬天的星星还亮。我突然明白,这个故事不能刻在石碑上,是村口那棵老树——风往哪吹,枝叶就往哪摆。”

这是大家第一次听张潮亲身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因此都听得十分认真。虽然开场的时候,张潮就做过一番介绍了,但那一听就是客套话,远不如现在有价值。

张潮喝了口水,继续道:“至于三个版本嘛……当年我老师改我的作文,总说‘结尾要像秤砣压住筐’。但是我在什雷村住久了,也经常帮忙他们挑挑担子,发现前筐装苞谷后筐装柴禾,走得稳当就行,哪里需要秤砣?

讲故事嘛,能让人在寒冬腊月围住火塘,听你说完以后就去困觉就行,没必要赋予它那么多意义。”

这段话说得大家都有点尴尬,毕竟刚刚就是他们在不断赋予张潮这部作品以意义。

张潮又讲了一些写作过程里的细节:“后来交到出版社的手稿,其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涂抹的草稿本。编辑老师们拆解出的三个版本,就像把一条溪水分装进三个瓦罐——有人喝到清甜,有人尝出土腥味,但溪水自己,还在山里继续流。”

最后他总结道:“说到底,我就是个写字的,这是门手艺,和剃头、劁猪、补鞋、开拖拉机一样,我就是个手艺人。

写书也和放牛差不多。你把牛群赶上山坡,哪头犊子去啃紫云英,哪头老牛爱蹭痒痒树,都是它们自己乐意的。我能做的,就是把鞭子换成竹笛,吹支小调让牛儿们走得自在些。”

……

研讨会终于在张潮的“不断努力”下,比预定时间早了1个小时结束,毕竟像他这么不爱听赞美的作者不太多见。

等人散尽,张潮才逮到机会悄悄问邹光明道:“邹院长,到底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对我这部作品感兴趣了。”

邹光明诧异道:“于华没告诉你吗?”

张潮摇摇头。

邹光明这才解释道:“下个月马悦然访问中国,他指名要见一见你,并且说你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他最近读的作品,就是你的《逐星者》。”

张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位爷“下圣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