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68章 给日本文学上一课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68章 给日本文学上一课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68章给日本文学上一课(第1/2页)

张潮是在场外听着王震旭介绍完所有人才进场的,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

之前参加「世界文学里的东京」活动时,他听到主办方介绍自己是「帝国的执笔者」时那种脚趾头能抠出三室一厅的尴尬,必须让所有人都体验到。

这些花名和介绍他昨晚可想了大半宿,还连夜对王震旭进行了威逼利诱。

张潮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穿过人群,来到讲台前——此时王震旭已经知趣的闪到一边,把舞台完全留给了张潮。

张潮环顾了一下整个场地,除了读者以外,还有不少媒体记者也在。

毕竟自己现在日本,尤其是东京,也算得上一个“明星”,一举一动都会见报。

而见到心中偶像又站到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不少少女读者都纷纷开始尖叫起来起来,应援的横幅、灯牌也打了出来,现场一时间热闹非凡。

张潮并没有阻止,而是静静等待了几分钟,喧嚣才渐渐平息下来。

这时候他才缓缓开口道:“感谢大家!今天将是我在日本的最后一日。今晚,我就将搭乘飞机回到中国,能在离开前与自己读者见面,是我的荣幸!”

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一阵惊呼,来自他身后的代表团成员,包括领队邹光明在内,所有人都十分诧异。

张潮的这个决定,没有和任何人说过。

邹光明皱起了眉头,和身边的饭塚容教授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张潮确实谁也没有告诉。

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行程,张潮将全程不再参与?

两人内心都感受到了压力。邹光明甚至掏出手机,把此事立刻短信发给了国内的铁宁、王蒙等人。

张潮不用看也知道自己身后发生了什么,但依旧不为所动,等王震旭把这几句话翻译后,轮到读者和记者发出惊呼了。

大家都以为张潮会至少再待上一两个星期,不仅是因为中日文学交流活动,更是因为现在在日本国内,他几乎就是最炙手可热的文学明星。

只要随便接几个专访、通告,他的出场费就能拿到手软。

据说《文艺春秋》等杂志已经给张潮开出了一页稿纸10万日元的天价稿酬来约稿,随便张潮写点什么都行,照单全收。

电视台开出的通告出场费则达到了300万日元,比日本要价最高的男明星都高。

加上各地的签售活动带动的图书销量,如果张潮不要脸一点,在日本“赖”上一个月,赚走1亿日元恐怕不成问题。

但他竟然就要这么离开……

张潮等此起彼伏的惊呼、议论稍平静一些,才继续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到任何地方,都是带着问题来的。等到问题得到解答了,自然就到了离开的时候。”

一句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个前排的记者忍不住问道:“那你是带着什么问题来日本的呢?”

张潮微笑着道:“我的新,到底能卖多少本?”

现场哄堂大笑,这个显然是张潮在开玩笑,但偏偏又和他最近的所作所为相当契合。经过石原一事,他的新想不大卖都不成。

见气氛已经渐渐到位,张潮才开口说出了答案:“在过去,全世界,包括中国,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日本文学远远超越中国文学,站在亚洲之巅。

今天为我做翻译的王震旭先生——”张潮转身指了下王震旭,“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日本,是亚洲现代文学的最高峰,只有征服了这座最高峰,才能征服亚洲;也只有征服了这座最高峰,才能进军世界。」

震旭兄,我说得没错吧?”

王震旭在一旁听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却只能硬着头皮把这几句话原原本本地翻译了出来。

张潮身后的年轻作家们感到平衡多了,原来张潮这次是谁也没有放过,要把社死进行到底。

果然,现场读者、记者听到以后又发出一阵哄笑,都带着促狭看着站在张潮身后一步,手上拿着麦克风的王震旭。

这时候他的导师饭塚容教授小声地提醒道:“张潮桑这是提携你,等下你要谢谢他。”

王震旭这才恍然大悟,连忙收敛心神。他之前是获得过一个推理奖,但日本每年这样的奖项数不胜数,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但是藉由张潮的调笑,他却可以重新回到媒体与读者的视线中心。

对于竞争异常残酷的日本推理圈子来说,一丁点的聚光灯,都价值千金——它可能意味着一份新的出版合约。

张潮继续道:“之前我也来过日本,但总是匆匆来、匆匆去,从未有机会深入窥探日本的文化底色、触摸日本的文化脉搏。

所以我心中始终有个困惑——日本文学,何以如此优秀?”

张潮终于抛出了问题。

而这个问题,又极大满足了现场日本媒体的虚荣心——张潮虽然是最耀眼的文学明星,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日本文学的优秀!

许多记者已经想好了明天报纸的标题:

《“中国小子”膜拜日本文学!》

《张潮的日本文学之梦》

《张潮:日本文学,是亚洲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张潮征服了东京,日本文学征服了张潮》

……

而他身后的中国代表团里不少人听到以后却局促不安起来。

张潮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代表,无论是面对美国人,还是欧洲人,都能据理力争,显示出极强的抗压能力,怎么到日本就弯腰了呢?

立马就有人想提醒张潮,但是「时空曲解的奇械师」和「钢铁与冰雪的默示录」此刻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在他们的安抚下,众人才醒悟过来:

这小子,肯定憋着坏呢!

张潮面色如常,继续道:“到了今天,我终于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日本文学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许多日本作家,甘愿将自己的作品变成一道凝固的景观,一份精致的标本,或者一卷美味的寿司。”

“嘶~~~”张潮一句话褪去了媒体记者们的兴奋劲,他们开始茫然,不知道这个中国人接下来要说什么——但无论说什么,对日本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好听的样子。

张潮接着道:“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目光投向19世纪,投向日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刻。

1853年,佩里舰队驶入江户湾,用武力迫使日本‘开国’。15年后,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全盘西化的序幕。

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宣称‘与亚洲恶友绝交’,这个文化决裂的宣言,既让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又过了20年,当二叶亭四迷掀起‘言文一致’运动时,他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场运动不仅是文学形式的革新,更预示着日本知识界将西方标准内化为自我审视的准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8章给日本文学上一课(第2/2页)

这个时代的日本作家,急切地将日本社会装入欧洲的模具中进行重塑,写出了一部又一部颇有风味的作品——《金色夜叉》《浮云》《墨东绮谭》……

就想《墨东绮谭》的作者永井荷风在他的日记所说,「必须将日本塑造成西方人梦中的情人」。”

这句话落在现场听众的耳朵里,再次引起了一阵喧闹。现场的读者以年轻人为主,记者也并非熟悉文学史的教授,自然没有听过这句颇伤日本民族自尊心的话。

有人想要站起来质疑,但想想看又忍住了冲动。毕竟以张潮的身份,不太可能编造这样一句话,如果被他抓住机会借题发挥,那可能更难堪——

张潮已经无数次证明过他有这个能力。

中国的年轻作家们也放下心来,彼此交换了一个“果然是这样”的眼神,开始耐心看起戏来。

只听张潮道:“所以石原前知事的「情妇论」,倒不是没有根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文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夏目漱石在《我是猫》里,就曾经用戏谑的口吻提醒过大家,后来又在《文学论》中警示,这是一种‘文化表演症’。

于是当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广岛札记》中痛苦追问战后责任时,另一批作家正将广岛原爆包装成《黑雨》式的苦难奇观。

很幸运,日本由此获得了更为‘先进’的文学基因,不用再像100多年来的中国作家一样,纠结于传统和现代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平衡感,终于成为亚洲文学的巅峰。

很遗憾,当日本文学注入了‘欧洲基因’或者‘美国基因’以后,无论是武士刀、菊花、忍者、茶道、枯山水、天守城、樱花、和服、相扑……都成为了外在的装饰物,换句话说——

是‘情妇’或者‘梦中情人’身上的性感睡衣、羽毛眼罩和眼影、口红,是‘无害的东方’的想象集合体。

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诺贝尔文学奖」裹挟着巨大的荣誉与利益诱惑,席卷了全世界,成为‘冷战’及‘后冷战’时代最重要的价值观武器之一,日本和中国都不例外,是它瞄准的目标之一。

1968年川端康成在斯德哥尔摩宣称‘我是日本传统的孤儿’,可是他的《雪国》在英语世界,只是被简化为浮世绘般的东方风情画,文本中蕴含的现代性焦虑却被有意忽略。

三岛由纪夫的悲剧更具象征意味,当《金阁寺》在西方被解读为‘菊与刀’的文学注脚时,作家本人却因文化身份撕裂走向毁灭。

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一代又一代的东方作家们,循着这条路径,试图接近这个奖项——即使获奖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都曾经警告过这么做的危险之处。

而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越是精心构筑文化景观,越是暴露主体性的空洞。日本在欧美的畅销,本质上是西方读者在熟悉的叙事框架中,享受着略带异域情调的阅读体验。”

张潮停了下来,他知道现场的听众——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要消化一下他说的这些东西。

一个接受不了的日本记者突然站了起来,近乎于喊地叫道:“你……你胡说!日本文学是依赖大和民族独有的审美观和民族性才屹立于世界之上。

对于外国文化的吸收,所有国家都在做,我们在做,你们也在做。只有那些最不开化的野蛮人,才会抗拒与这个世界交流。

你这样说,无非是用你的雄辩来颠倒是非。”

这位记者的话引起了一片赞同,不少同行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张潮脸色依旧平静,仿佛早就知道会有人这么反驳一般。他耐心地等对方说完,然后就问了对方一句道:“你参加过,或者报道过每年都要在横须贺举办的「黑船祭」吗?”

记者一愣神,旋即表情变得精彩极了,不甘、愤怒、委屈、迷惘……同时在脸上出现,即使演技最出色的影帝都无法这么精彩。

许多日本年轻人则一脸迷茫、不知所措,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或者参与过「黑船祭」,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潮的语气并没有变化,就像是法官宣读审判书一样毫无波澜:“「黑船祭」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在1853年,用武力胁迫日本改变延续了两百年的锁国政策。

现在在横须贺的港口,还矗立着佩里的雕像,还有伊藤博文亲笔手书的一块石碑,「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与雕像、纪念碑配套的,还有一个以佩里名字命名的公园。每年都有有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被称为「黑船祭」,我说的没错吧?”

现场静得可怕,楼下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像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的。

张潮又环视了一遍众人,道:“在「黑船祭」中,日本人会把当年的侵略者——美国海军水手——当成英雄来扮演,而把当时的幕府军队当成小丑来戏弄。

这个活动是为了感谢马修·佩里促使日本走向近代化,结束了幕府统治,走上富国强兵道路。除了游街以外,还会进行烟花燃放和祭扫美军公墓,甚至模拟当时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的场景,规模可谓十分盛大。

这些,我说的也没错吧?”

现场依旧静的可怕,这时忽然有人咽了口口水,声音竟然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张潮的声音忽然变得铿锵起来,似有金属在他的声带上敲击:“「黑船祭」是一个日本庆典活动,我作为中国人,无意评价对错。

我只想说,在中国,绝不可能把「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的日子,当成庆典活动来举办。

即使这些失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瓦解,对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耻辱就是耻辱,不分古代、近代或者现代,统治阶层的面子当然无关紧要,但平民百姓流的鲜血不能被玷污。

所以读懂了「黑船祭」,也就是读懂了日本文学为什么如此优秀——

当你主动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一切尊严,他们当然不吝于给予最高的褒奖!

为什么我要带这么多中国青年作家来这里与大家见面?不仅因为有一项活动行程叫做「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更重要的是,我想提醒各位读者——

我,我们,具有与日本文学完全不同的品格特质,既不是西方视野里被凝视的景观,也不是追赶日本的尾随者。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