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375章 蜂拥而来

我父刘玄德 第375章 蜂拥而来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75章蜂拥而来(第1/2页)

魏滕得到刘封嘉奖和赏赐的事情,如风一般四散而开。

自贾逵入主上虞以来,上虞本地的士族豪强总共捐献六万两千余亩土地,其中八成五万亩是魏家捐献的。

当时包括上虞本地的剩余高门显贵都觉得魏滕是失心疯了,就算要讨好刘封,也犯不着把自家的命根子都给送掉。

可如今看来,外县的人尚且不知,上虞本地的豪强们却已经是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刘封给的回报会如此丰厚。

雪盐、霜糖在会稽早已成为风靡的高档食品,是高门贵族们的最爱,他们拿出大把的财帛金银购买,自然是知道这些东西的价格有多昂贵,市场有多紧俏的。

更让他们眼红的是,魏滕不仅仅得到了经济上的补偿。

刘封这几日连续招魏滕入侍,并数次嘉奖。

有小道消息传出,刘封已经许给了魏滕一个幕职,只是暂时贾县尊离不开魏滕,此时上虞县中也有诸多事务需要魏滕处理,故此才暂时搁置,等过一段时间,再请魏滕走马上任。

相比起经济利益,魏滕在政治上的收获更让人眼红,嫉妒到嫉恨的地步。

只是魏滕先后得贾逵、刘封欣赏,明显已经简在上心,再加上魏家依旧还是上虞的一等豪族,嫉妒的人也只能暂时放在心里,不敢对魏滕有所攻讦。

除此以外,另外一个方面的效果也开始慢慢的显现了出来。

刘封倒是没有想到,第一个出现的人居然会是顾雍。

当听到吕蒙来报,顾雍求见时,刘封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此时顾雍正应该在山阴组织百姓夏收,并且借此机会进行度田才对,怎么会跑到上虞来了。

不过很快他就醒觉过来,吕蒙显然是不可能在这方面欺骗自己的。

于是刘封当即回应道:“将元叹请到后堂相见。”

“喏!”

吕蒙领命而去。

很快,顾雍就在吕蒙的引领下来进入后堂。

入座之后,刘封疑惑的询问道:“元叹,你怎会在此。”

“顾有要事求见将军,故此向县中告假而来。”

顾雍先是恭敬的对着刘封弯腰作揖,随后解释道:“不过还请将军勿忧,县中诸事已悉数安排妥当,若有差池,愿受将军处置。”

“元叹之能,我素知之,自不会多虑。”

刘封点点头,这方面他还真不担心:“只是不知元叹此来所谓何事?”

顾雍悄悄的深吸了口气,随即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恭敬的伸出手来。

刘封身后的许褚一见,当即大步上前,从顾雍的手中取过帛书,然后转交到刘封案前。

刘封讶异的看了顾雍一眼,随即打开帛书翻阅起来。

看着看着,刘封的嘴角微微上翘,这顾雍还真挺有意思的。

这份帛书其实也算是一份大礼,上面清楚的记录了顾在吴县乃至吴郡的四万一千亩田地,以及这些田地的位置。

顾雍愿将这些田地全部投献给刘封的征南将军幕府。

等到刘封看完帛书,重新抬起头时,顾雍却是先发制人道:“雍斗胆,敢问将军可有度田之志?”

刘封目露了然之色,这顾雍不动则以,一动就如此投其所好,难怪能够得孙策、孙权兄弟俩的欢心了。

孙邵死后,立刻被孙权提拔为东吴第二任丞相。

不过顾雍如今所提之事,也的确是刘封所重之事,当即就表态道:“的确如此,如今天下田地,越半数于高门贵族,百姓却无寸缕之地以立身,善者饿殍遍野,恶者结群劫掠,而贵族大户却能钟鸣鼎食,骄奢淫逸,实为当今天下最大之不公。”

“其中尤以田籍事为恶。”

刘封目光灼灼,投向顾雍:“百姓几无隔夜之粮,朱门豪族不但田连仟佰,尽占膏腴之地,却还要将自家的田赋转嫁到他们头上,元叹以为此事是否合理?”

顾雍心中一惊,他很清楚刘封所言俱是事实。

别的不说,哪怕顾雍家并没有将田赋转嫁到平民的头上,但顾家的田地却当真算得上田连仟佰了,况且吴县之中的上好水田,也几乎都为四大姓所拥有。

他额头沁出不少冷汗,神情却仍恭敬沉稳。

毕竟在来之前,他就猜到了会有眼下这一幕。

“将军之言,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顾雍当即跪服于地:“雍自知罪孽深重,故而愿献田地于将军府中,为将军度田江东效犬马之力!”

顾雍会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也是有了危机感。他意识到四大姓对于吴郡来说,很可能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在听到魏滕的事迹之后,他真的生出了害怕的情绪。

顾雍觉得他那个妹夫和外甥都不是凡夫俗子,十有七八会学着魏滕行事,将家中田地捐给征南幕府。

之前的选择,顾雍已经慢了一步,成了吴县四大姓中的末位。

因此,顾雍觉得这一次不能再继续呆在最后了,况且此时离开刘封最近的也是他,这让顾雍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天赐良机。

这才果断不惜告假,也要来上虞求见刘封,捐献田产的原因。

刘封听了顾雍的话后,叹息一声,起身走到顾雍跟前:“元叹,尔等所捐的田地,封并不会分赏给贫民,只会招收流民使其佃种。”

刘封目前是需要捏着一批土地在手的,日后还要大规模种植占城稻、花生、芝麻、大豆等作物,直接拥有田地可以随心安排,而不需要引导百姓种子那般费力且危险。

顾雍当即叩首答道:“田地既已献给征南幕府,其用途自然以将军马首是瞻。况且雍虽非才俊之士,却也颇有识人之明。将军必然是有其他大用,才会如此决断,雍自不会拖累将军行事。”

刘封笑了起来,顾元叹不愧是有才思敏捷之称。

于是,刘封拍了拍顾雍的肩膀:“元叹此言确实契合我心意,这番夸赞,我就权且厚颜领受了。只是日后,还需元叹为我出力,助我度田江东。”

顾雍毫不犹豫的就叩首支持道:“雍尽心竭力,以成将军之志。”

刘封登时大喜,亲自将顾雍搀扶起来,两人携手入座,畅谈诸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5章蜂拥而来(第2/2页)

当晚,顾雍于县府中住下,与刘封谈至天明,同榻而眠。

顾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和变化,也是受到了北会士族豪强们结局的刺激。这些人被迫背井离乡,被刘封遣人押送北上,前往寿春。

日后还要继续送往洛阳,听说是要交由天子发落。

吴郡人对会稽人的看法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吴会不分家,两边一直以来都是一大块。

在本朝开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吴郡和会稽郡本来就是一个郡国,秦朝和西汉时期,会稽郡又叫吴郡。

直到东汉顺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会分治”,自此开始,吴郡和会稽才算是分道扬镳。

只是两地之人联络甚多,一般而言,会稽人比吴郡人要来的彪悍凶狠。

吴郡因为开发的早,经济好,土地肥沃,同时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吴郡境内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山越、南蛮的存在了。

江东四郡,唯有吴郡如此,其他三郡,包括丹阳郡在内,都是有着大量山越南蛮的。

顾雍是吴郡人,他虽然才学渊博,但看会稽人也是和乡邻的感觉差不多的。

大致上是一种比较凶残野蛮,却也颇为仗义的远房穷亲戚。

总体而言,是颇具优越感的。

只是刘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感觉。

刘封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不但镇压了会稽士族豪强们的反抗,更是将这些人悉数送往中原。

顾雍在得知此事时,只觉得一阵毛骨悚然,一个已经有些陌生了的词汇重新跳入了脑海之中。

那就是前汉的墓陵制度。

一想到这个,顾雍就急切了起来,仿佛热锅上的蚂蚁。

别看眼下是会稽人自己作死造反,才会被如此对待。

可谁能保证刘封彻底安定了会稽郡后,不会对吴郡下手?

要知道吴郡人可比会计人的性格绵软的多,到时候恐怕更是容易为刘封所搓揉。

再考虑到顾陆朱张四大姓中其他三姓的态度和可能的动向,顾雍这才决心彻底押注刘备、刘封父子俩,为了将来而未雨绸缪起来。

这才有了顾雍告假奔上虞,捐献家中大部分田产的行为。

像顾雍这样的聪明人还真是不少。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陆朱张四大姓中的另外三姓也纷纷来信,上献土地田产。

陆家献上三万四千万亩,张家献上三万七千亩,朱家也献上了三万八千亩田地。

这些土地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吴郡之内,且水田比例很高,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水平。

顾陆朱张四家加在一起,献给刘封十五万亩田地。

要知道整个吴郡的土地也不足两百万亩,顾陆朱张四家一口气就拿出来十二分之一献给刘封,这还不是他们的全部所有,也难怪吴郡四大姓名声如此之重了。

说来也是奇怪,在投献土地之前,顾雍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觉得刘封对自己另眼相看,自己随时都岌岌可危。

可投献了土地之后,顾雍一下子就镇定了下来,不复有之前的焦虑和不安感。

之后数日,上虞县中也不乏投献土地的士族豪强。

不过他们自然是不能同顾陆朱张相提并论,献上的量级大多都在数百至数千之间。

不论土地多寡,刘封都认真接受,并且予以安抚,并许诺以经济补偿。

至于政治地位,刘封可以给机会,但有没有才干,能不能把握,这就不是刘封所能担保得了的了。

魏滕此时已经从刘封处获取了他随身携带而来的一十石霜糖,五十石雪盐,以及五十石香油。

在吴范的建议之下,他小心的抛出十分之一的货物量进行试水,没想到瞬间就被哄抢一空,价格更是高出刘封售价三成之多。

当然,这里面也是有刘封优惠了魏滕一成利润的因素在,但更多的却是这些东西十分紧俏,以至于会稽士族豪强们愿意溢价购买。

此外,贾逵也趁机在夏收时开始做度田的准备工作,并且预留各种信息,以备度田所需。

刘封在上虞待了小十天,此后才开始继续行县。

北会的形势不断向着好的一方转化,除了各地积极展开的夏收,以及为度田准备的信息外,各地也先后传来捷报。

之前因为粮食短缺的缘故,各县邑都没有动兵,全靠刘封输送粮食到各县供养。

随着夏收的展开,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不但解除了刘封的压力,同时也让各个县邑长官们手里的粮草变得更加充沛。

粮为军胆,有了粮草,北会各地的代理县尊们原本就是将领出身,自然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此前,在夏收期间,各地的山越不乏下山抢劫,甚至还有攻击村庄,企图掠夺夏收粮食的山越贼兵。

别说其他地方了,就是山阴县中都有五六支上千人的山越强盗。

不过这些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甚至连皮甲都凑不出多少,但他们栖息的会稽山就在镜若湖对岸,与山阴城遥相隔望。

潘璋早有准备,派出水陆斥候监控主要的下山路口。

这些山越强盗们刚一下山,就被征南军斥候所发现,随后还没来得及荼毒地方,就被潘璋亲自带人给揍了回去。

潘璋还设下陷阱,一口气吃掉对方两支部队,抓了一千余人的俘虏。

不过这对于山越贼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威吓力,他们几乎全部龟缩在山区,而且还是深山区。

因为如果居住在靠近平原地区的外山区,很容易被汉民发现,然后反过来被汉人豪强给一网打尽了。

山越们的生存条件很是恶劣,所以养成了他们悍剽轻死的个性。

对于他们来说,一口铁质武器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他们的性命了。

当各县邑夏收完成之后,各县邑纷纷开始对山越下手了。

第一批动手的就是濒临山越的各县邑,包括山阴县在内,潘璋亲自领了两千精锐进入会稽山,连战连捷,两个月内攻破了三个大小山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