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491章 公达献策

我父刘玄德 第491章 公达献策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91章公达献策(第1/2页)

荀攸这话一出,场上所有人都忍不住看向了他,摸不清他到底是何意。

荀攸倒是没卖关子,不等刘备询问,就主动说了下去:“主公,如今天下三分,以主公父子实力最强,而袁绍略逊一筹,却胜在家族名望誉满天下。曹操实力最弱,却强在有精兵十万之众,又掌控了宛雒,挟持天子,有大义名分在手。”

众人认真倾听,只是一时间还不明白荀攸请战的意图。

接下来,荀攸却是话锋一转道:“主公与大将军素来为友,彼此帮扶多次,合作愉快,更有盟约缔结。只是攸有一问,敢请诸君见教。自古多有两弱共抗一强,可曾有一弱盟强而攻另一强乎?”

刘备等人都很聪明,荀攸都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自然能听懂他的意思。

荀攸这是在明着暗示曹操一方恐怕有变。

刘备悚然一惊,仔细想想,荀攸这话的确没错。

于是,他忍不住问道:“公达可是看出有何处不妥?”

却不想荀攸只是摇了摇头:“并无不妥之处,只是想当然尔。”

刘备先是有些失笑,可笑容都没能成型就僵在了嘴角处。

荀攸这个想当然尔,可一点都不想当然,这明显是人性最正确的推演。

刘备本人就是人性大师,一辈子颠沛流离,却始终能被各方引为心腹,就足以见证其情商之高,对人性的揣度之深。

因此,这会儿刘备也是第一个反应了过来,仔细琢磨着荀攸的话后,觉得对方所言绝非杞人忧天,相反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迫在眉睫。

“公达之言,实为真知灼见,备领受了。”

刘备当即起身,冲着荀攸弯腰拱手行了一礼:“只是敢问公达,出兵青州,能解此困吗?”

如今最大的困境,是如何说服曹操继续守盟。

对于刘备、刘封一方来说,拉着曹操一起群殴袁绍才是最香的结果。

刘备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故此才会虚心请教荀攸。

“主公,曹孟德此人多忌善疑,性格诡谲,绝不可靠。”

荀攸先对曹操的性格做了定性,作为盟友,曹操的确相当危险。

前些年在袁绍麾下,说是客将,实际上却是同下属毫无区别。曹操当时身无寸地,兵只数千,就早已经有了独立之心。

在袁绍的支持下拿下了东郡之后,就往兖州开始扩张,可见其雄心壮志,意志坚定。

这样一个人,会坐视刘家起势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会儿鲁肃却是突然插言道:“大将军固然不可信,可其领土却与大司马绵延接壤,且矛盾深厚,除非愿意投降大司马,迎其入雒,控制朝廷,否则他定然避无可避。其领内狭而长,东西长而南北狭,尤其河内,更是孤悬于河北,地形一马平川,几无险可自守。这简直是在河北军的卧榻之侧悬挂上了一块膏腴,不由大司马不动心,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我等此时北上青州,何异于为大将军火中取栗?”

刘晔也是点头赞同道:“况且近年来,大司马对雒中多番指点,显然对大将军独霸天子颇为不满。要不是主公在地方上与大将军同气连声,多番支援,恐怕大司马的刁难还会更加剧烈。这种情况下,大将军恐怕也不敢轻易破盟吧?”

刘晔所说的是一份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袁绍此时心态和想法的改变。

他之前和刘协势同水火,因为自己的野心,对天子十分忌惮,不敢迎奉,深怕会被天子和河北士族联手,上下架空自己。

可现在,袁绍的观点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敏锐的察觉到天子的好处要远比坏处更多,开始希望得到刘协了,甚至不惜做出一些姿态,向刘协各种示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独霸天子刘协的曹操,显然会成为袁绍最重要的打击对象,那刘备这边的压力自然会轻了许多,更掌握了盟约的主动权。

被鲁肃和刘晔先后反驳,荀攸却是怡然不惧,镇定自若的继续解释起来:“诸君只看到大将军与大司马势同水火,却看不到他们化敌为友的契机,那就是天子!”

刘备虎躯一震,心中恍然。

正如心有所说的那样,对于天子刘协来说,被曹操独霸显然是极为糟糕的局面,可要是换了袁绍来独霸朝廷,那无疑会是更加糟糕的局面。

可如果曹操和袁绍同时掌控朝廷,那对于天子刘协来说,却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不但他本人可以奇货自居,更有了左右逢源的空间。

有了天子刘协从中斡旋,穿针引线,袁绍、曹操两人又有着旧日深厚的友情,化敌为友,共抗强敌又有什么不可能的?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根源上,那就是荀攸为什么要请刘备主动出兵青州,替曹操火中取栗了。

感受到刘备的目光后,荀攸话归正题:“主公,出兵青州,看似是为大将军火中取栗,可实际上却是在为主公所行的李代桃僵之计。”

刘备心中一喜,赶忙追问道:“公达可否详细一言?”

一旁的鲁肃、刘晔却是陷入了沉思之中,隐约抓到了些许灵感。

荀攸继续说道:“主公,出兵青州有三个好处。”

刘备正色询问道:“敢问其详!”

荀攸竖起第一根手指:“其一,出兵青州,可将战事推至他人领内,以保全主公治下百姓田邑无损。”

这一点相当好懂,青州不是袁谭的,就是孔融、吕布、陈宫、张邈的,而且青州本土战事频发,黄巾军更是反复洗劫,早已经是残破不堪,白骨露野,百姓十不存一,自然也就霍霍不到人了。

荀攸继续竖起第二根手指:“其二,出兵青州,以示固盟,在示好大将军的同时,又可将大司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青州。”

“妙也!”

刘晔大叫出声,脸上满是钦佩之色,冲着荀攸恭恭敬敬的鞠躬行礼:“公达先生之才,胜吾良多,此真乃奇策了。”

一旁的鲁肃随后也露出了恍然之色,眸含佩服的看向荀攸。

刘备听的一脸懵逼,虽然心里有些感觉荀攸所言很是重要,却始终像是隔了一层纱,摸不着真正的核心。

不好在荀攸立刻就给刘备解了惑。

“主公,以大将军之心性,若是大司马和您开战,他十有**会隔岸观火,如此一来,可不就是一件大好事了?”

刘晔笑眯眯的插言道:“我等最担心的就是大将军反水,可袁刘大打出手,大将军反而成了奇货可居,以大将军的心性,如何肯轻易下场?如此一来,自可保其短时间内不会反水,这便是最大的好处。”

鲁肃点着头,笑着捋须补充道:“更妙的是,大将军之领内东西狭长,又恰好将我们同大司马隔离开来。只要大将军不下场,大司马也不敢逼他下场,更不敢动他的领内。如此一来,我们和大司马虽然开战,却仅仅局限于青州境内,战事必然无法扩大化。”

青州多山,又有黄河相阻,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尤其是刘备一方,只需要分兵把住各处要隘,袁军就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地。

这也意味着刘备一方掌握了战事的主动权。

刘晔和鲁肃的补充,让刘备恍然大悟,仔细一想,心中窃喜不已。

原来出兵青州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好处。

刘备正要感谢荀攸献策,却不想后者继续开口说道:“除了子扬和子敬所言外,还有一条好处,那便是时间。先前子扬、子敬所言之我等日久愈强,此诚高见卓识也。眼下荆州新定,淮泗大旱又刚刚结束,今年或可丰收。须知多拖延一年,主公根基就能强上一分。

更何况少主还要经略交州,也要用兵,若是能得三五年之太平,届时主公即便以一敌二,也可怡然不惧,再也不用担心袁曹联手之患了。”

至此,刘备、鲁肃、刘晔等人俱是恍然大悟。

荀攸出兵青州这一条建议,居然算计到了如此之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人性的把握,实在是到了纤末毫巅的地步,实在是让人震惊。

刘备越想越觉得荀攸的智谋深不可测。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多猜善忌,他若是恳请对方守盟,不惜出让利益,恐怕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白白引起对方猜忌,甚至让曹操意识到联袁抑刘的好处。

可主动和袁绍开战,却会凭借着曹操本人的性格不着痕迹的推动,让他做出隔岸观火,左右逢源的决断。而这个看起来对曹操最为有利的决断,其实却是更加大利于刘备,而曹操还浑然不觉,自以为得计。

整条计策就是以最小代价的战事,来拖住袁绍和曹操,不但让其不能抱团,也让其无法动弹,从而为自身发展壮大争取时间。

这条计策简直混若天成,算无遗策,听的刘备震撼莫名。

刘备感慨万千,起身冲着荀攸行大礼,发自内心的感激道:“先生真乃神人也。”

荀攸却是赶忙离席避让,匆匆回礼:“蒙主公垂青,不吝厚爱,攸感激涕零,欲竭股肱之力,报效主公之恩于万一。今日献策,主公不以臣鄙薄,纳善如流,此臣之荣耀也,安敢受主公如此大礼。”

刘备和荀攸之间又是一番真心推让,最终才在鲁肃和刘晔的劝解之下,刘备这才作罢。

“公达此计,真鬼神之谋也。”

刘备又感叹了一句,当即决断道:“我意已决,就从此计。公达、子扬、子敬,可以此计为核心,制定计划,快则秋收之后,缓则明年春暖花开,出兵东齐,与大司马开战。”

“喏!”

荀攸、刘晔、鲁肃三人起身拱手,齐齐应命。

**

刘封这会儿自襄阳南下,先舟后路,自蓝口聚登陆之后,走驰道一路南下,过当阳,历长坂,直抵江陵。

进江陵的时候,天色已经将暗,城门都已经关闭了。

看门的都伯还不认识刘封,只能匆匆报到上官处,最后还是周瑜收到消息后亲自来迎,这才将刘封接入城中。

看着身边周瑜诚惶诚恐的模样,刘封笑着安抚道:“公瑾何以毕恭毕敬?君之治军,乃有细柳之风,我高兴都还来不及,又如何会因此而责怪你呢?公瑾你越不安,可不就是在说我越是非不分吗?”

刘封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周瑜变得更加惶恐了,原因自然是因为刘封说的太有道理了。

“好了,我是夸奖公瑾,缘何不喜反忧?”

刘封哈哈一笑,主动拉着周瑜的手往郡府中走去,一边走还一边问:“异度先生现居何处?荆州将佐可都安置好了?”

听到刘封问起正事,周瑜悄悄的松了口气,恢复了几分往日的潇洒自如来。

“异度先生就在郡府之中居住,其余诸将都是听其所求,于城中自由安居。”

周瑜介绍道:“只是大部分荆州将佐皆是居住于郡府之中,只有少数几个住在府外,但也不远。”

“好。”

刘封满意的点点头,继而吩咐道:“公瑾,请人快些准备饭食,我等俱是饿了。等吃完之后,我当要求见异度先生。”

周瑜赶忙应道:“喏。”

很快,饭食被端了上来,因为仓促的缘故,饭食显得十分简陋,只有一盘芹菜,配以肉酱做辅。

不过上至刘封,下至许褚等人,吃的都相当香甜。

饭后,周瑜又安排了热水,供刘封等人洗漱。

擦了一把热水脸后,吃饱了的刘封登时有了一种再世为人的喜悦感。

将毛巾扔在婢女手中的托盘上,刘封朝着周瑜问道:“可遣人去通传异度先生处了?”

周瑜点点头:“早先就已经派人前去通传,异度先生已经在等候主公前往了。”

其实刘封这种往见是颇为不礼貌的。

只是蒯越如今身为阶下囚,刘封求贤若渴,倒是不用太在意这些细节。

“异度先生近况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1章公达献策(第2/2页)

刘封洗去满面尘土,这个年代赶路可真不是一件轻松活,哪怕是坐车都能吃一嘴的灰尘,更别说骑马了。

等到换好衣裳之后,他第一时间并未有像所说的那样直接去会见蒯越,而是先和周瑜聊了起来。

周瑜当即回答道:“主公勿虑,异度先生这些日子来,食寝有序,顺乎自然,对郡府中的供给也很满意,并无什么不妥之处。”

“那就好。”

刘封满意一笑,随即话锋一转:“公瑾此番立下了大功,先夺西塞,后克夏口,可谓劳苦功高。”

“公瑾可有想要的恩赏?”

刘封看着周瑜,正色道:“封自当不吝赏赐。”

周瑜闻言,面上流露出感激之色。

想自己年不过二十五,就已受军团之任,若不是刘封力排众议,乾纲独断,自己一个新附之人,不论资历,还是功劳,都排不上前列,哪里能当得上一军之主。

更别说刘封为了让他这个军主之位坐的更稳,硬生生从豫章郡中划出鄱阳,将他抬上了两千石的门槛,还能在鄱阳郡中征剿山越,积累战功。

这等恩遇,古之罕有。

周瑜熟读经典,通晓史书。

上一个能得受如此恩遇的,恐怕还是世宗之冠军侯吧。

因此,周瑜对刘封不但敬重钦佩,更是感恩戴德,这才会在刘封面前表现的诚惶诚恐。

无他,唯重视尔。

“承蒙主公厚爱,瑜虽不才,亦当竭尽全力,以报知遇之恩。西征大捷,乃主公与诸君同心协力所创,瑜岂敢独享其功?每念及此,心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又岂敢以小功而邀赏乎?唯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死而后已,辅佐主公,再兴汉室,瑜虽死亦无憾矣!”

周瑜一番慷慨陈词,气宇昂扬,诚惶诚恐之色不翼而飞,只剩下了慷慨淋漓,壮志干云。

“好,好!”

刘封哈哈大笑起来,伸手拉住对方,轻拍周瑜手背道:“公瑾有此壮志,何愁大汉不兴。日后还当有重担要付予公瑾,君且勉之。”

听说有重担加身,周瑜却是不忧反喜,慷慨应道:“固所愿尔,不敢请也。”

随后,刘封又和周瑜闲聊了一顿饭的时间,主要还是交流这次西征荆州的事宜,以及周瑜本人对于日后施用的意向。

刘封很注重和手下人沟通这些事情,为的就是事半功倍。如果强行勉强,不但白白消耗情分,很可能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刘封并非刚愎自用,听不进谏言的性格,相反,他还特别注重心腹爱将们的想法。对于刘封来说,治人与治水相似,堵不如疏,这是千百年来得出的金玉良言。

果然,周瑜也随着跟刘封的聊天而放松了下来,主动说了不少自身的想法,聊的很是投契。只可惜刘封还要去见蒯越,双方结束的之后还颇为意犹未尽,只能留待日后再聊了。

在周瑜、许褚的陪同之下,刘封来到了蒯越居住的小院外。

随后,在刘封的示意之下,许褚上前敲开院门,然后带着甲士检查了一遍。

刘封这才在许褚、周瑜的护卫之下,走进了院子。

“你们在此等我。”

刘封吩咐了一句之后,走进了房屋之中。

此事,房屋中只有蒯越一人,他悠然自得的在烛光之下看着一本典籍,丝毫没有半点阶下之囚的感觉。

只是出乎刘封意料的是,蒯越并没有装作看不见他,更没有对他视若无睹,而是他刚一进来,就丢下了书籍,站了起来。

不等刘封有所反应,蒯越就朝着他大礼下拜,口中喊道:“罪臣蒯越,拜见左将军。”

刘封大为震惊,这不仅仅是蒯越的反应出乎了他的预料,更是打乱了他的计划。

原本刘封可是打算等蒯越正视自己之后,抢先行大拜,以重礼相待,恳请蒯越助力自己兴复汉室,再造华夏的。

可蒯越居然把自己的路给走了,着实让刘封懵逼了好几个刹那。

好在刘封反应极快,赶紧上前想要将蒯越搀扶起来。

蒯越倒也顺从,并没有抵触的举动,老老实实的被刘封扶起。

“左将军容禀。”

起身之后,蒯越拱手为礼,继续说道:“越近年来深感精力日渐衰微,为政颇感力不从心。昔日之智谋,如今已如残烛之光,难以为继。如今又行差踏错,能得左将军宽恕,已是五内铭感,深感惭愧。若左将军开恩,越愿请辞归乡,安度余年。望左将军体谅越一片赤诚,允我回归故里,静守田园,了此残生。”

刘封心中惊讶莫名,没想到蒯越竟然想要辞官归隐。

他口中不言,只是缓缓将蒯越搀扶入座。

等到双方坐下之后,刘封却是有了主意。

刘封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不解的问道:“刚才听闻异度先生自称有罪,不知何解?”

这下惊讶的人轮到蒯越了。

一时之间,他竟有些迟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对于蒯越这样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大之后智计百出的谋士来说,这样的情景是极其稀有的。

迟疑了好一会,蒯越才开口试探道:“越不识天数,助纣为虐,对抗王师,焉能无罪?”

刘封却是哈哈大笑起来,笑的蒯越有些恼怒的时候,这才收起笑声道:“叔父这番话能骗得过他人,却是骗不过我。”

蒯越瞳孔微缩,更为不解,夹杂着一丝不悦:“不敢当左将军叔父,越更不懂左将军此言何意?”

“在封眼中,叔父不但不是罪人,还是功臣。”

刘封迎着对方的目光,一字一句道:“叔父统十万大军南下,却进退维谷,不展奇谋,坐视王师西进,横扫荆襄阳。此番功成,叔父一人可抵十万之兵,如何能说有罪?在我看来,西征之功若有一石,叔父一人可得三斗!”

听到刘封这话,蒯越的神情再也绷不住了,颇有些气急败坏的骂道:“一派胡言!左将军安能如此欺我?”

“叔父何出此言?”

刘封神情镇定自若,反而戏谑道:“先大言欺人的,可是叔父您啊。”

蒯越脸色僵住,片刻之后,缓缓道:“越不知左将军此言何意。”

“叔父又在说笑了。”

刘封嘴角逸起一丝笑意道:“叔父之才,冠盖荆襄,昔日在雒中为前任大将军出谋划策,可惜不得其用,故寻机遁回襄阳。莫不是叔父以为封也如前任大将军一般,不能善用叔父之才,欲重施故技?”

蒯越眼中闪过一丝惊惧,好容易才控制住神情没有变化,可心底里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刘封竟然猜到了!

只是刘封并没有完全猜准。

蒯越的确有急流勇退之念,他眼下也已经年过四旬,再不复昔年豪情壮志,如今只想保全家族,调教子嗣。

他并非是对刘封有所不满,只是在刘表身上失望过多了。

想刘表初入荆州时,也曾对自己礼重非常。可事到临头,他却执意不听自己建言,非要将那五十五家宗族尽数屠灭,使得自己在荆襄声名大减,为人所轻。若是按自己最初的计划,恩威并施,只诛杀挑头的那两三家,赦免其他从者,何至于自己为乡人所恨?

入主襄阳之后,刘表又对他多加防备,刻意与蔡家接亲,更是**裸的防范自己。

要不是自己着力交好蔡瑁,而蔡瑁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接受了自己的示好,恐怕蒯家的处境会变得更加艰难,哪有如今这般威风。

诸多事情,以致使蒯越颇为失望,生出了隐退之心。

但对于刘封本人,蒯越却是相当欣赏的,尤其在第一次听说刘封名字,其人越地千里,亲至河东,迎奉天子,却又弃名求实时,自己就对他颇为重视了。

后来刘封一步步起势,南下灭袁,席卷江东,其野心之大,如何能瞒骗的过自己的眼睛。可笑刘景升还视对方如稚童,却不知对方可是一头将要食人的亚虎。

刘封看着蒯越脸色闪烁变幻,知道对方是被自己说中了心事。

直到蒯越的神色慢慢重新镇定了下来之后,刘封却是先一步大礼下拜,口中喊道:“叔父才华卓绝,封早有仰慕之心,只恨不能得到叔父辅佐,耳提面命。今日封得荆州,不喜得荆襄六郡七十九县,却喜得叔父也!恳请叔父感小侄之心,莫生退隐之意。小侄敢请叔父,为天下苍生,为大汉社稷,助小侄一臂之力。”

蒯越坐在席中,默默的看着刘封。而刘封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跪伏于席中,一动不动,尽显诚意。

良久之后,蒯越长叹一声,离席避让,同时朝着刘封还以大礼。

“越,乡野之人,蒙左将军厚爱,实惭愧难当。越如今年迈体衰,才智浅薄,恐难当大任。昔日所学,不过是些微末之技,如今更是如残烛之光,难以为继。左将军雄才大略,麾下英才济济,越何德何能,敢居其间?”

说到这里,蒯越却是话锋一转:“然,左将军不以越老朽愚钝,亲自征辟,推心入腹,此乃情真意切,越蒙将军如此厚爱,又岂敢推辞?若将军不弃,越愿竭尽绵薄之力,燃余烬之薪,辅佐将军,以报此知遇厚重之恩。虽才疏学浅,但愿以余生之力,肝脑涂地,为将军分忧解难。”

至此,蒯越总算是松了口,表露出愿为刘封效力之意。

刘封闻言,登时大喜过望,当即上前握住蒯越之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叔父才能如何,封实深知。封之真心,叔父日后也当察之。能得叔父之助,封实喜不自禁也。”

刘封发自内心,情感真挚的喜色,倒是感染了蒯越,让他的心情也变得好转了起来。

“叔父,封有安定天下,兴复汉室之志,只恨自己能微才浅,不能伸张公义,徒让邪徒逞凶。”

刘封趁热打铁道:“封斗胆,敢请叔父指点一二,还请叔父莫要推辞。”

刘封开口闭口都是尊称,礼数极周,情谊深重。更重要的是,来自自家兄长蒯良的书信,也将刘封在襄阳城中,对他和蒯的礼重恩遇之事托盘而出。

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让蒯越深感其恩。

既然如今刘封主动开口询问了,蒯越也就顺势开口道:“主公虽年少,然天资英发,才智过人,实乃人中龙凤。昔日讨伐袁术,主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举荡平逆贼,威震中原;其后席卷江东,更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敌闻风丧胆。如今攻灭荆州,更是显露雄才大略,用兵如神,可谓功盖当世,名震天下!如此年少有为,功勋卓著,真乃大汉之福,社稷之幸!越虽年长数十岁,却也不得不叹服公子之雄才大略,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名垂青史!”

蒯越先是夸赞了一番,这些话也的确是他心中所想,更是以主公之称,表达了自己投效的诚意。

先前不论是真心退隐,还是借势拿乔也就罢了,如今既然表态愿意投效刘封,那自然要有投效的样子,聪明人最为忌讳的就是没有分寸。

紧接着,蒯越却是话锋一转道:“听闻主公与大将军盟约,故而将南阳一郡相让,不知是否为真?”

“此乃真事。”

刘封赤诚相见,毫无隐晦,将和曹操的盟约说了出来。

蒯越听完之后,脸上闪过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随后便是肃声道:“主公,大将军不可信也。”

曹操和蒯越也是老相识了,昔日在雒中就曾为好友,那时候大家还都是袁绍的小弟,包括蔡瑁在内,经常在袁绍的府邸中聚会饮酒,畅谈国事。只是当时曹操的光芒完全为袁绍所遮掩,宛如皓月旁的星光,虽也明亮,却不夺目。

可即便如此,蒯越也看出了曹操绝非池中之物,对他多有观察。

如今天下群雄,曹操稳居前三,可见自己当年没有错看。

刘封惊疑不定的问道:“莫非此番出让南阳,是封做错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