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534章 上庸易帜

我父刘玄德 第534章 上庸易帜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534章上庸易帜(第1/2页)

二周不但成功挡住了城北的援军,还打了一波漂亮的配合,正面击破对方先锋,并一路追击将申军赶回了军营之中。

如今二周已经成功封锁住了军营大门,正在劝降之中。不论申军是否投降,至少是不可能再出来救援城中其他地方了。

许褚接到消息之后,登时大喜过望。

眼下他已经腾出手来,不但拿下了各处要点,还擒获了申家兄弟,兵力上也有了余力。

许褚当即下令,又给二周调去了三百援军,这次要求可不一样了,命令二周务必消灭大营之中的申军。

听完许褚的介绍之后,庞统脸上的神情也是明显放松了下来,而二申却是脸色煞白,一脸绝望之色。如今连城北军营里的申军都已经被控制了,那这上庸城内的局面就再也翻转不过来了。

接下来,许褚和庞统商量了如何安定百姓,接管城防,控制上庸,处理降卒,编管豪强等事务。

忽然,自然外面进来一个传骑,口中大声报捷。

一看见许褚,这传骑口中高呼:“启禀将军,城北申家军营已破!贼将李贤率众投降。”

“哦!?”

许褚站起了身,目光转向庞统,后者也是一脸惊喜。两人都没想到城北申军竟然败的如此之快。

事实上,正是许褚调派过去增援的那三百甲士,成了骆驼北上的那根稻草。

看见刘封军增援新来,申家军营中的士气登时跌到了谷底。

这不仅仅是因为敌军有了生力军,更重要的是敌军此刻能够来援,可见城中其他地方多半已经是凶多吉少。再加上他们先前出营增援时就已经发现北门被夺,眼下自然是一股冷意直到了心底深处。

恰好此时周峻、周舫二人命令麾下士卒大喊申耽、申仪已被生擒活捉,上庸城池已破。

这下子申军营垒中彻底炸了锅,许多士卒纷纷跪地请降。

眼看着大势已去,营中主将李贤就是想要继续负隅顽抗也不可得,只能带着亲兵和身边的部众开营请降。

李贤这一投降,直接宣告了战事的结束,就连城内几处还不曾陷落的据点也先后举旗投降,就此,整个上庸城就算是彻底被刘封军给占领了。

上庸城一定,上庸郡就算是定了一半。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西城需要拿下。

西城便是后世的安康,在东汉末年时,西城虽然比不上上庸城,但也是上庸郡内极其重要的一城。

上庸郡其实颇有意思,境内大小共有有五块平原,其中两块位于上庸附近。可有意思的是,上庸附近的两块平原加在一起,都没有西城所在的西城平原一半大。

西城平原的粮食产出,几乎五倍于上庸城的产出,更不必提平原大小还不如上庸城大的房陵和钖城了。

更重要是,想要从上庸攻打汉中,势必要经过西城,这是绕都绕不过去的要点。自西城往西,至石泉附近,便可以依托沔水进军汉中,也可以自饶峰岭南面进入汉中盆地。

上庸城与西城之间,有两处要隘,一个是竹溪,另一个则是铜钱关。

庞统看见上庸城已定,于是当机立断,建议许褚先派出千人拿下竹溪,抢占铜钱关。

只要这两处到手,西城可就容易多了。

许褚沉思片刻,决心采纳庞统的意见。

后援的兵力早已经出发,最迟三四天内就能赶到上庸城。许褚自量千余兵马镇守上庸数日还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许褚当机立断,以周峻和周舫二人为将,领兵马一千出发,先破竹溪,再下铜钱关。

竹溪有兵马两千人,铜钱关有兵马三百,合计两千三百人。

这点兵力哪里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刘封军?

而且还是最为精锐的亲卫军。

当刘封的亲卫军杀到跟前时,竹溪的申军部曲甚至都还没收到上庸城陷的消息,直接被刘封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仅仅只是小半个时辰,两千竹溪守军全军覆没,其部战力比起上庸城中的嫡系都有所不如,又是突遭奇袭,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经是对得起申家那点口粮了。

竹溪一下,铜钱关也就没有什么悬疑了。

仅仅三百守军,就算是斯巴达,那也得有其他七千多希腊联军配合才能守得住。即便铜钱关地势险要,三百人也坚守不住,只是一炷香的功夫就宣告关破。

许褚这边,原本预料需要三四天才能赶到的援军居然第二天就到了。

看着风尘仆仆的贾斌,许褚的心算是彻底放回了胸膛。

这四千援兵一到,上庸城再无可能反复。

随即,在庞统的建言下,许褚立刻以贾斌领兵马三千驻守上庸城,而他则带着剩余的两千人赶往竹溪,汇合余部后,直趋西城。

别看西城有兵马五千,可还真没放在许褚眼里。

就算只凭本部两千人,许褚也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野战击溃对方。

对方若是闭门不出,死守城池,那许褚也就把城门一封,坐等后援就行了。

如今的西城已是死地,内无可战之兵,外无必救之师,犯不着为了着急破城而牺牲自家精锐的性命。就算要攻城,也可以等待后续部队抵达后再做。旁的不说,如今那六千多申家战俘就是极好的攻城炮灰。

不过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如许褚所想的那样。

西城居然直接投了。

没错,韩冉在看到陈兵城外的许褚以及刘封亲卫军后,居然毫不犹豫的开城投降了。

客观的说,韩冉作为一个豪强地主,本身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其本质和申家兄弟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一样是希望能够维持特权,在西城这个地界作威作福的。

只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不同的。

同样作为豪强大族出身的小军阀,申家兄弟俩是彻底的随风倒,谁给好处谁是娘,谁想动他们的根基就拼命。

原时空里司马懿对付孟达的时候,申仪就拼命给司马懿帮忙,结果孟达兵败身死后,申仪立刻感觉到不对劲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34章上庸易帜(第2/2页)

一方面开始积极做起叛乱的准备,一方面又想通过讨好司马懿而躲过这一劫。

结果被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性格,直接骗到上庸给绑了,就此申家灰飞烟灭,全家族八千多人被充军辽东。

韩冉和申家兄弟不同,他虽然也是小军阀心态,但他亲汉。

历史上曹操都占领汉中了,申家兄弟直接就想投了,可韩冉却坚决不降,不但自己不投降,还拉上了申家兄弟俩,在西城积极抵抗。

曹操当时也正好赶上了要回去忙篡位的事情,哪里有空和一小地方的军阀拖时间?

结果韩冉奇迹般的苟住了,后来在刘封、孟达入侵上庸时,韩冉又摇身一变,成了带路党,帮助刘备得以掌控上庸。

要知道当时申家的态度可是颇为微妙的,并不欢迎刘备势力的进入。

而且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韩冉还曾代表刘备,作为使者向曹操传递书信,可见韩冉的政治光谱是具有强烈的亲汉色彩的。

因此,当许褚兵临西城后,韩冉第一反应才会是喜迎王师,而不是聚兵笼城。

对于韩冉的表现,许褚相当高兴。

西城一下,意味着许褚此次行动彻底大功告成。

拿下了西城,退可守住整个上庸郡,不但能够遮蔽保护襄阳和荆州的侧翼,使得上庸和襄阳、江陵、夏口连成一体,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大大提升整个荆州的防御力。

进则威胁汉中,激进点有了攻打汉中的出发基地,保守点则有了侵袭调略汉中的前进基地。

至于钖城,那真不重要。

上庸的精华就是西城、上庸、房陵三城,钖城虽然扼守了沔水的交通,可谁让沔水在上庸郡境内太过险要了,运力起不来,水道自然也就成不了重点。水道本身都成不了重点,那扼守水道的城池自然也就算不得要地了。

况且,上庸城都降了,申家兄弟都已经是阶下之囚了,钖城又哪里来的底气独抗刘封?

事实也正是如此,西城开城迎接许褚后不久,钖城也在得知上庸、西城、房陵悉数易帜之后,在董袭的兵锋之下开城乞降。

至此,整个上庸郡彻底变色,被刘封纳入了掌控之中。

进攻上庸的行动,刘封让许褚出马,的确是为了给许褚刷军功。

许褚勤勤恳恳的跟在刘封身边,贴身保护刘封的安危,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甚至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

刘封不是石头人,而且情感还比普通人更丰沛,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又如何不会为许褚考虑?

要知道两汉铁律,非军功不得封侯。

这就是为许褚封侯做铺垫。

如今上庸既定,那刘封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上庸太守的人选了。

这个人必须要文武全才,文能治理地方,安定百姓,劝课农桑,奖励耕织,打压豪强,聚拢民心。武能精练兵卒,调略豪强,按部就班的蚕食汉中。

如今刘封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很快刘封就选出了一个人。

此人就是杜袭。

原时空中,杜袭在西鄂县的惊艳表现从而发迹,先后得到了河南派的两位顶尖大佬钟繇、荀彧的青眼,先是被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又获尚书令荀彧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丞相军祭酒这个职务可是相当关键的,是曹操的贴身参谋,是能够深入曹操丞相府大事的要职。

从此开始,杜袭成为了曹操的亲信,一路飞黄腾达,担任侍中,伴随曹操左右,甚至引来了王粲的嫉妒。

为什么说杜袭最为合适的,正是因为他在西鄂县时,治理地方十分得道,并施恩于百姓,得人效死力。

刘表曾派一万步骑前来攻打西鄂,结果愣是被杜袭以数十心腹指挥数百青壮,依托县城抵抗了许久,还杀伤了刘表军数百人,最后居然还能带着城中的官吏和百姓成功突围。

由此可见,杜袭是个不错的文武全才,相当适合此时的上庸。

若是真要对汉中动手,也不可能以上庸太守为主,届时大军作战,刘封自然会另拜他将。

于是,刘封下令,表奏杜袭为上庸太守,即日上任。去其农业部曹掾之职,由荆州名士邓贤继任。

这一日,许褚正要回军,此时西城已经为祖郎接防,许褚所带的亲卫军是出来刷军功的,自然不能在外滞留不归。

如今战事已毕,正要返回刘封身边。

结果走到铜钱关时,正面撞上了一群蛮夷打扮的少年,其中为首的一人,身高虽然并不高大,却十分结实厚重,方脸阔口,一双眼睛盯着许褚,满是火热。

何平看见许褚后,领着身后一群賨人少年跪倒在路边,冲着许褚高声喊道:“小人何平,愿投将军麾下效力。”

“你叫何平?”

许褚眼中飞快的闪过一丝震惊,并没有为其他人所察觉。此次出来之前,刘封特地跟他提了个人,这人的名字就叫何平。

听见许褚发问,何平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正是小人。”

看着眼前一板一眼的少年,许褚又追问道:“我观汝打扮,似乎并非汉民?”

何平依旧态度恭敬,问一句答一句道:“小人乃是賨人。”

许褚心叫果然,刘封所提的何平也是賨人。

这一路上过来,许褚分出了不少精力在周围賨人中打听何平。

这何平本不姓何,本姓王,祖上也是賨人中的豪强酋长,只是家道中落,不得不暂时托庇于舅舅家,跟着舅父改姓了何。

不错,此人正是日后蜀国的支柱,前期追随诸葛北伐,屡建功勋,后期坐镇汉中,力排众议,独立击退大将军曹爽的十万大军。

王平在一出祁山时的表现就不多敷言了,但他在汉中的表现却是刘封极为欣赏的。

其人在街亭,表现出的是一个优秀将领的能力,可在汉中之战时,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优秀统帅的胆略、魄力和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