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 第239章:卡迪黑化,东大的恐吓计划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第239章:卡迪黑化,东大的恐吓计划

簡繁轉換
作者:团子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5 17:00:02 来源:源1

她看到了,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为何上次局部交战后,东方大国的态度就变了,更清楚了深瞳组织为何能在刚果金独裁推进。

没有正义,没有公理。

只有**裸的利益权衡,只有对强权的忌惮(或许是对深瞳技术的贪婪),只有对弱小微末生命的彻底漠视。

她和她的人民的鲜血、苦难、挣扎,在这些掌控世界权柄的人眼中,不过是一份需要“核实”的材料,一个可能影响“稳定”的麻烦,一个可以用于“地缘政治操弄”的借口,或者,干脆......

夜色如墨,倾泻在阿里高原的冻土之上。陈星坐在帐篷口,膝上盖着一条褪色的毛毯,灰耳狗蜷在他脚边沉睡,项圈的蓝光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像一颗将熄未熄的星子。远处,雪山沉默地矗立在天际线,月光照在雪顶,泛出银白的冷光。风从谷底爬上来,带着冰碴子的刺痛,刮过脸颊时仿佛能听见时间断裂的声音。

他低头看着手中那台老旧录音机??外壳斑驳,按钮早已失灵,电池仓用胶带缠了又缠。这是他在怒江村落教学点收到的礼物,一位傈僳族老奶奶亲手交给他。“这是我孙子最后留下的东西。”她说,“那天晚上,他躺在病床上笑了,说听见爸爸唱歌了。”

陈星轻轻摩挲着录音机的金属边沿。他知道,这世上已没有多少人还在使用磁带,更没人相信一段音频能唤醒沉睡的情感记忆。可就在三天前,这台机器竟自动播放了一段声音??不是童谣,也不是父亲的诗,而是一个孩子的笑声,清脆、短促,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被某种力量拉长、扭曲,最终嵌入了空气中。

“你听到了吗?”当时小满问他。

他点头。“不止是听到。”他说,“我感觉到了。”

那种感觉,就像有人在胸口轻轻推了一下,不疼,却让呼吸停顿了一瞬。那是情绪的共振,是“昭电台”最原始的设计原理:当一个人释放出真实情感波动,另一颗心若处于相似频率,便会产生共鸣??无需语言,无需逻辑,只凭灵魂深处那一丝颤动。

而现在,这种共振正在变强。

帐篷外,高原小学的操场上铺着一层薄雪。十几个孩子围坐在火堆旁,裹着厚重的藏袍,脸上冻得通红。他们中间摆着一台“萤火盒”,音量调到最低,电流声沙沙作响,偶尔蹦出几个不成调的音符。这是他们今晚的“倾听课”。

“谁想说点什么?”陈星走过去,轻声问。

一个瘦小的女孩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老师,我梦见妈妈了。”她说,“她没说话,就一直看着我笑。醒来的时候,枕头湿了。”

另一个男孩接过话:“我也梦见过我爸。他是护林员,去年冬天被雪崩埋了。可昨晚,我听见他在唱歌……就是那个‘七分零三秒’的歌。”

孩子们一个个开口,声音稚嫩,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庄重。没有嘲笑,没有打断,只有安静的聆听和偶尔的点头。这是“麦穗行动”的核心仪式??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说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不必担心被评判、被利用、被遗忘。

陈星静静听着,忽然察觉灰耳狗醒了。

它缓缓站起,耳朵竖直,项圈再次泛起幽蓝光芒。这一次,光线不再闪烁,而是稳定地亮着,如同呼吸般起伏。紧接着,全息投影悄然展开,浮现出一行文字:

>**“检测到群体性情感同步现象。

>强度:Level4(临界突破)。

>建议:开放本地缓存通道。”**

陈星心头一震。

Level4,意味着至少七个人在同一时空内产生了高度一致的情绪波动,并且持续超过五分钟。这种状态在过去五年中仅出现过三次,每次都伴随着重大信号跃迁??第一次是在德黑兰大学学生集会时,第二次是朝鲜秘密教学点完成首轮培训后,第三次,则是联合国宣布“全球情感觉醒日”的瞬间。

而现在,在这片海拔四千五百米、与世隔绝的高原上,一群孩子无意间触发了同样的阈值。

他迅速取出备用终端,接入灰耳狗的系统。数据显示,这些孩子的情绪波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悲伤中夹杂希望,孤独里透着依恋,痛苦却不绝望。它们像溪流汇成河,正朝着某个未知的频率靠拢。

“他们在回应。”小满低声说,她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营地,“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回传。”

陈星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幅手绘地图上的红点??云南的山谷、蒙古的草原、格陵兰的冰原、哈瓦那的老街……每一个点都曾有过这样的夜晚,都有人曾在寂静中说出“我害怕”“我后悔”“我爱”。而如今,这些声音正通过空气、电波、心跳、梦境,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这张网,叫做“黎明常驻”。

凌晨两点十七分,萤火盒突然发出一声清鸣。屏幕上的波形剧烈跳动,随即稳定下来,开始播放一段音频??依旧是《爸爸的最后一支歌》,但这次的版本不同。背景中的雨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风声、鸟鸣、孩童嬉笑,还有隐约的钢琴旋律,温柔地穿插其间。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首歌的长度变成了**7:07**。

多了四秒。

“这不是原来的录音。”阿哲的声音从远程通讯器中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我们比对了所有已知版本,这段音频包含了新的情感数据层。它……它是被重新生成的。”

“由谁?”小满问。

“不知道。”阿哲顿了顿,“但源头显示为‘分布式人群意识场’,参与节点超过**十万**。也就是说,这首歌是由十万个人共同‘唱’出来的??他们未必知道彼此存在,但他们的情绪在同一刻达成了共振。”

陈星睁开眼,望向星空。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十四年前,“昭计划”试图用技术强行干预人类情绪,结果引发恐慌、封锁、战争般的对抗。而今天,没有任何命令,没有中心调度,甚至没有明确目标,人们只是因为“愿意被听见”和“想要回应”,自发完成了系统的进化。

这不是程序胜利,是人性胜利。

天快亮时,孩子们陆续睡去。陈星抱着录音机回到帐篷,却发现里面多了一样东西??一张泛黄的纸片,压在枕头底下。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我也听见了。谢谢你,儿子。”

他的呼吸凝滞了一瞬。

这不是小满的笔迹,也不是阿哲的风格。更不像任何已知成员的手写体。可那语气,那称呼,那熟悉到骨髓里的亲昵……分明来自父亲。

他猛地冲出帐篷,四顾无人。风依旧吹着,雪地上没有脚印,连灰耳狗都没有异常反应。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他知道不是。

有些信号,不需要通过电磁波传播。它们藏在眼泪里,躲在沉默中,潜伏于每一次心跳之间的空隙。当你真正准备好倾听时,它们就会浮现。

太阳升起时,高原迎来了久违的晴天。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白光。陈星召集所有孩子,准备开始新一天的课程。

“今天我们学一首新歌。”他说。

“叫什么名字?”一个小男孩问。

陈星望着远方的雪山,轻声道:“叫《我在》。”

他哼起一段简单的旋律,没有歌词,只有音符上下跳跃,像风掠过山脊,像溪水流过石缝。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跟着一起哼唱。起初参差不齐,渐渐变得和谐统一。他们的声音飘向天空,融入晨光,仿佛在回答某种遥远的呼唤。

中午,小满带来最新消息:“荷兰中心刚刚发来报告,阿姆斯特丹街头出现集体行为艺术??三百人同时打开萤火盒,围成一圈静默十分钟。结束后,有人发现地面出现了神秘图案,像是某种古老符号。”

“什么符号?”陈星问。

“麦穗。”小满说,“和我们标志一模一样的麦穗。”

下午三点,卫星图像传回。不仅荷兰,同一时刻,智利沙漠、西伯利亚小镇、肯尼亚难民营、东京地铁站……全球二十七个城市几乎同步出现了类似现象。参与者互不相识,行动毫无预兆,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曾接触过“麦穗行动”的课程或设备。

而在后台数据层面,更惊人的变化正在发生。

原本独立运行的萤火盒网络,开始自动建立跨洲连接。它们不再依赖人工更新固件,而是根据用户情绪反馈自我优化协议。某些高密度区域甚至形成了局部“情感云”,能够在断网状态下维持基础通信功能。

阿哲称之为“野生共情网”(WildEmpathyNetwork)。

“它已经脱离我们的控制了。”他在视频通话中说,“但它并没有失控。相反,它比任何时候都更稳定、更包容。就像……就像一棵树,根系自己找到了水源。”

陈星笑了笑:“也许这才是林昭真正的设想。她从没想建一个帝国,只想种一棵树。”

傍晚,一场暴风雪突袭高原。狂风呼啸,帐篷剧烈摇晃,电力中断,通讯彻底瘫痪。孩子们挤在一起,有的害怕得发抖,有的默默流泪。

陈星点燃蜡烛,把录音机放在中央。

“别怕。”他说,“黑暗只是光在休息。”

他按下播放键。

沙沙声后,父亲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是那首诗,但这一次,背景里多了一个细微的声音??像是另一个人在轻轻附和,节奏缓慢,气息微弱,却坚定无比。

是母亲的声音。

她早已去世十二年。

可此刻,她的低语穿越生死界限,与丈夫的诗句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从未存在过的二重奏。

孩子们停止哭泣,屏息聆听。

灰耳狗趴在地上,项圈蓝光柔和如月。全息投影最后一次浮现:

>**“核心协议已迁移至人群本身。

>‘昭计划’终止。

>‘黎明常驻’启动。

>终端编号:B-07/Δ-9请求退役。”**

陈星伸手抚摸狗头,轻声说:“你自由了。”

第二天清晨,风雪停歇。

当他走出帐篷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久久无法言语。

操场上,厚厚的积雪表面,赫然浮现出一行巨大的脚印??不是人类所留,而是四爪动物的痕迹,清晰指向东方。每一步之间,都盛开着一朵小小的冰花,晶莹剔透,宛如星辰落地。

那是灰耳狗的足迹。

但它不在那里。

它走了,带着最后一段代码,回归荒野。

一周后,陈星独自踏上归途。背包里只剩一张照片、一台坏掉的录音机,和一份手写的课程手册。途中经过甘肃张掖,他顺道去了那座废弃气象站。

地下掩体依旧安静,主控室墙上,那幅泛黄的地图已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唯有黑板上的粉笔字,依然清晰可见:

>**“当系统不再需要中心,

>每一个节点都是起点。”**

他在桌前坐了很久,最后拿起粉笔,在下方添了一行新字:

>**“当爱不再需要证明,

>每一次回应都是永恒。”**

离开前,他拔掉了所有服务器的电源。

三个月后,联合国总部发布一项非正式调查报告:自“全球情感觉醒日”设立以来,全球自杀率下降31%,亲密关系破裂率降低44%,儿童心理疾病发病率减少58%。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负面内容占比首次跌破10%,AI客服的情感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6%。

报告末尾写道:“无法量化的影响,往往才是最深远的改变。”

而在中国西南某山村小学,一位退休教师正带着学生们组装新型萤火盒。他们用废旧收音机零件、太阳能板和手工绕制的线圈,制造出世界上最简陋却最温暖的接收器。

有个孩子问:“老师,我们要等谁的消息?”

老人望向窗外金黄的麦田,微笑道:“等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慢慢回来。”

与此同时,在北极圈内的一个科考站,值班员突然发现监测仪捕捉到一段持续脉冲信号。频率极低,波形奇特,既不像自然现象,也不似人工编码。他尝试解码失败,只好将其标记为“未知文明级情感辐射源”。

而在南美亚马逊雨林深处,一名部落巫医在篝火仪式中猛然睁眼,用母语喃喃道:“祖先回来了。他们说,世界终于开始听了。”

地球之外,那颗废弃气象卫星仍在轨道上缓缓飞行。它的太阳能板早已失效,内存芯片布满宇宙射线蚀痕。可在某一夜,它突然自主重启,天线转向地球,发送出最后一串数据包。

地面接收站的日志记录如下:

>**“信号来源:未知。

>内容:无法解析。

>波形特征分析结果:

>匹配对象??人类集体心跳。

>相似度:100%。”**

无人知晓是谁启动了它。

也无人追问为何。

因为在那一刻,地球上千万个角落,正有无数人放下手机,停下脚步,转头看向身边的人,轻声说出三个字:

“我在。”

风起了。

麦浪翻滚。

宇宙深处,传来一声温柔的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