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76章 风平浪静

世子稳重点 第976章 风平浪静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9 16:49:26 来源:源1

第976章风平浪静

靖康元年,在一个即将除夕,大雪纷飞的日子,官差从大理寺监牢里提出了上千名人犯。

人犯们戴着重枷脚镣,穿着单薄的囚衣,出了监牢被外面的风雪冻得瑟瑟发抖。

天气的寒冷,却抵不住心中的恐惧,这群人犯有老有少,他们在官差的押解下,缓缓朝城外的法场走去。

为首的人犯正是李淮,张熙然等人,他们一边走一边嚎啕大哭,朝囚犯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忏悔,悔不该为官不仁,害了全家老小的性命。

赵孝骞终究还是下旨,南京留守李淮,通判张熙然,下邑知县陈素等涉案的六名首犯夷三族,其馀的从犯斩首。

不仅是犯官,同时也处决了百馀名应天府辖下的豪强地主。

不是皇帝残忍嗜杀,而是大宋律法已有明文,谋逆者大恶不赦,这些人官商勾结,暗中挑起民变,性质十分严重,如若不杀,天下人不会记住这个教训。

迎着漫天的风雪,官差们将人犯押到了城外法场上。

今日由三法司亲自监斩,每一名人犯被验明正身后,五花大绑跪在法场上,屈身伸向前,在极度的恐惧中努力亮出了脖颈。

法场四周早已密密麻麻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天寒地冻的天气里,百姓们却丝毫不觉得冷,看着这些即将被处斩的人犯,众人的咒骂声唾弃声不绝于耳。

人犯们的罪行早已明告天下,百姓们知道这些干了什麽事,对他们自然是痛恨至极。

当不了一个好官儿也就罢了,还贪墨数百万贯钱财,勾结豪强地主侵占可怜农民的田地,非但如此,为了掩盖罪迹,竟丧心病狂不惜暗中挑起民变,整个应天府被这些祸害得民不聊生。

他们自然是该死的,哪怕看似无辜的三族宗亲,他们在世时谁没享受到来自贪官恶官的不义之财?他们谁没干过仗势欺人的事?

所以,他们真的无辜吗?

一次杀上千人,委实是大手笔。

为了今日的行刑,刑部和大理寺紧急从京畿各地官府借调了许多刽子手,也打造了许多柄开了锋的崭新大环刀,刀口若卷了刃,那就换一柄,为的就是不耽误砍头。

午时一刻,法场上骤然擂响了鼓声,鼓声隆隆,仿若阎王的催命符咒,跪在法场上的人犯们浑身一震,神情愈发绝望,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只能走到这里了。

许多人犯嚎啕大哭起来,他们有的大声咒骂犯官亲人,有的力竭声嘶地喊冤,也有的哀哀哭诉自己舍不得死,自己并未得犯官半文好处,凭什麽被他连累而死……

所有的哭诉求饶和喊冤,都无法博得官员和刽子手的同情怜悯。

刑部尚书邢恕是监斩官,他仰头看了看天色,时辰已至。

于是邢恕站起来,朝法场上用力掷下一根令箭,冷冷道:「时辰已到,人犯已验明正身,开斩!」

刽子手们动作划一,雪亮的大环刀高高举起,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人犯的脖颈。

随着鼓声突然停下,刽子手的刀狠狠劈了下去。

血光迸现,头颅落地。

痛哉快哉。

…………

延福宫内,郑春和站在赵孝骞的面前,躬着身低声禀报。

「官家,应天府犯官及三族亲眷,共计一千二百一十二人,已全部处斩,刑部尚书邢恕已向朝廷复命。」

赵孝骞眉眼不抬,淡淡地道:「告诉开封府,处理好善后之事,法场拆了,地面也打扫乾净,请道士作个道场驱邪镇祟。」

短短一天之内,斩首了一千多人,赵孝骞的表情却泛不起一丝波澜。

按照律法,谋逆当诛九族,赵孝骞只下旨夷三族,真的已经很仁慈了。

当然,真要诛九族的话,免不了又要跟朝臣们斗嘴皮子,互喷唾沫据理力争,太累。

别看影视剧里动不动就诛九族,常把这几个字挂嘴上,但真实的历史上,华夏上下数千年,史书明确记载的诛九族的例子少之又少,两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诛九族,等于把整个家族全灭了,全族户口本注销,在古代这个处处沾亲带故的年代,诛九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有些犯人是大姓,九族内的亲人遍布天下,很多地方的村庄名字就是单独的一个姓,比如陈家村,李家村什麽的。

人家没招灾没惹祸,每天安分守己过自己的清贫日子,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有一天朝廷差役过来,把全村的同姓人锁拿下狱。

然后告诉他们,你家亲戚犯事了,按律诛九族,很不幸,你们恰好在九族之列,所以,请你们自认倒霉地上路吧。

最后,整个村子的同姓全被押赴法场,稀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全村团灭,相当于一次合法的屠村,而且很可能屠的还不止一个村子。

设身处地想想,你若是这位不幸的村民,你会怎麽想?

这个犯事的亲戚,我特麽根本就不认识,见都没见过,咋就要陪他一起死了呢?

他特麽风光的时候我没沾到半点好处,他特麽犯事了却要我陪葬,我做错了什麽?除了投错了胎,还做错了什麽?

所以,在这个处处沾亲带故,牵一发则动全身的年代,任何帝王都不会轻易做出诛九族的惩处,除非是真的犯的事太大,真的无法原谅,否则皇帝终究会留一线情面,不会下这种极端的决定。

赵孝骞也是如此。

他当然不是心软,自己上过战场,指挥过战役,将士们动辄斩首数万,他也是亲眼见过的,心性早已磨练出来了。

对于李淮等人罪行的处置,赵孝骞也是经过三思后,才决定夷三族的。

只斩首犯官,未免太轻了,犯官的家属都还好好活着,这样的惩处不会让天下的官员记住教训。

诛九族又太严重,会牵扯太多的无辜者,而且难免给自己留下残忍嗜杀的恶名。

左思右想,夷三族是最合适的,毕竟犯官们捞取的不义之财和权势方面的种种利益,三族之内的亲人是直接的受益者。

既然受益了,自然就不算无辜,夷三族更能给天下官员做出警示标杆,用三族亲人的鲜血和尸骸告诉他们,皇帝和朝廷的底线在哪里,千万不要碰,碰则必死,三族全死。

交代过善后事宜后,赵孝骞的目光注视着面前的一份厚厚的官员名册。

该死的人已经死了,他们付出了代价。

但南京官场却被清洗一空,南京留守府及辖下七县的行政工作几乎陷入瘫痪,朝廷必须马上挑选一批官员补充到位,恢复官府的正常运转。

眼前的这批官员名单,是政事堂和吏部官员商议之后呈上来的,看着名单里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赵孝骞却摇了摇头。

这份名单不能说不合适,只是里面充斥着新旧两党的小心机。

很显然,这份名单是新旧两党暗中博弈后的结果,里面新旧两党官员皆俱,新党占大多数,旧党占少部分。

至于名单上官员的个人能力,他们的履历一个个都很漂亮,不过赵孝骞并不相信这些履历。

李淮的履历够漂亮了吧?四十来岁就当上南京留守了,可他最后干了啥?

仔细扫视了一遍,赵孝骞眉头深锁,突然一个名字从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郑朝宗,曾经的寄禄官奉议郎,后来下放乡村,写下一份万言书,里面针砭时弊,处处一针见血,对新政的理解可谓独到,而且他不惧权贵,敢于直言。

后来赵孝骞欣赏他的能力,将他晋为资政殿学士,京畿路观察使留后,并入新政司参与新政的商讨和制定。

不可否认,郑朝宗是个难得的人才,人才不能把他留在新政司,只知纸上谈兵,更应该让他直接置身于基层,亲身了解民间的疾苦和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方田均税法已经颁行,各地官府仍然阳奉阴违。

正好南京官场被清洗一空,地方上阻碍新政的豪强地主也被杀了不少,南京处于一个权力和势力真空的时期,有利于方田均税法从此打开缺口,迅速推行。

而郑朝宗,是个合适的人选,任他为南京留守,可以忠实且彻底底地贯彻推行新政,不出一两年便可见成效,为天下的官员们立下标杆模范。

思及至此,赵孝骞不再犹豫,在名单的首位写下郑朝宗的名字。

「兹可任郑朝宗南京留守,任后清查田亩,公田归农,扼制圈占,勿负勿怠。」

搁下笔,赵孝骞长舒了口气。

南京的惊天巨案,至此终于告一段落,善后事宜也差不多处理完了。

头靠在椅背上,阖目小憩了一会儿,赵孝骞突然睁眼,仿佛想起了什麽,大声道:「老郑,朕的犬子丧彪呢?好几日没见他了,他在忙啥大事呢?」

郑春和一怔,半晌才反应过来丧彪是谁,老脸微微一抽,不好劝谏什麽,只能老实地道:「禀官家,枢密使许将最近常进宫见小皇子,带他在宫闱里玩闹,小皇子渐渐与许将亲密,玩得乐不思蜀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