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蔡京献计
朝堂官员的组成比较复杂,尽管赵孝骞登基后,对大宋做出了各种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
而赵孝骞在对天下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缓和新旧两党的尖锐矛盾,刻意将朝堂上的党争淡化。
成果自然是有的,如今的新旧两党倒是争得没那麽激烈了,不过现在朝堂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君臣矛盾。
赵孝骞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终究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无论新旧两党都赫然惊觉,这个皇帝都快成祸害了,这个祸害比党争更严重。
于是新旧两党的矛盾缓和了,大家一同掉转枪口,对准了赵孝骞。
赵孝骞并不在乎,还是那句话,如今正是大宋改革的阵痛时期,各种激烈的反对声音都会存在,君臣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这是无法避免的。
赵孝骞知道,在自己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不知有多少人日夜期盼自己这个皇帝突然暴毙,然后人亡政息,朝堂重新回到新旧党争,乌烟瘴气的美好日子里。
没关系,赵孝骞决定开始养生,大家都盼着他暴毙,他一定要好好保养自己,偏不叫他们如愿。
不仅如此,赵孝骞还要把朝堂的水搅得更浑,朝堂只有新旧两党多没意思,不如再加入一股奸党吧。
当初突然把蔡京扶持起来,将他晋升入政事堂,赵孝骞便存了这个心思。
今日蔡京打着贺寿的名义进宫拍马屁顺便蹭饭,看着文德殿内这些政治投机者,赵孝骞不由暗暗点头。
朝堂上的人才或许紧缺,但绝对不缺奸臣和投机者,一抓一大把。
一顿不伦不类的自助餐吃完了,殿内二十馀名朝臣仍然老老实实地坐着,表情非常恭敬,而且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来刚才这顿新奇的自助餐仍令他们回味不已。
虽然不知道哪里高级,但莫名其妙就是觉得高级,只有顶尖上流社会的人才配得上如此高端的用餐方式,肃然起敬,悠悠追思。
赵孝骞当然知道这群货今日撒泼打滚进宫,为的不仅仅是献礼和蹭饭,他们都在等待机会,寻找机会,希望官家能够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若能达到「简在帝心」的目的,那麽今日就没白来。
在这个领域,蔡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当初蔡京就是没事进宫,官家与他奏对,最后撞了大运,突然被提拔进了政事堂。
蔡京的经历,俨然成了寻求进步的朝臣的榜样和标杆,这也是大家今日进宫献礼蹭饭的主要原因。
此刻大家吃饱喝足,看似不咸不淡地闲聊,可每个人的身子都微微前倾,一副随时洗耳恭听的模样。
他们想听的,无非是官家开口说话,而且说的话最好带点乾货,比如以朝政国事相询,那时便是他们一展所长的时候了。
蔡京不就是这麽升上来的麽。
赵孝骞目光一扫,自然对众人的心思看得很清楚。
手里端着茶盏,赵孝骞垂睑仿佛漫不经心地用盏盖刮着茶沫儿,眼神闪动了一下,赵孝骞终于不负众望开口了。
「诸位,朕有件事甚是为难,在座诸位皆是我大宋栋梁,朕不如说出来,与大家参详如何?」赵孝骞垂着眼皮淡淡地道。
众人精神一振,脸色顿时露出喜色。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考题走来了!
蔡京反应最快,当即便起身拱手:「臣等能为官家分忧,正是分内之事,官家但说无妨。」
赵孝骞耷拉着眼皮,淡淡地道:「诸位认为,我朝重文轻武之习气,妥当否?」
蔡京毫不犹豫地道:「不妥当!这件事臣很早以前就察觉到了,一直想上疏直谏,可惜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自古阴阳并济,方为浩然正道,世间善恶皆存,文武皆重,国祚方可致远,如今大宋王师虽说数年前在官家的英明指挥筹谋下,打了几场扬眉吐气的大胜仗,令天下人对我大宋王师从此改观。」
「可天下仍然存在重文轻武的习气,对那些戍边抗敌的王师将士仍然看不起,臣以为,这种风气早应改变了。」
赵孝骞绽出了笑容。
蔡京这人,确实是个人才。
话才刚起了头儿,他便精准地看出了自己的心事,并且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
历史上留名的奸臣,怎麽可能是简单货色?
奸臣只是坏,他并不蠢,至少人家这眼力,这揣度圣意的精准判断,许多所谓的忠臣拍马都追不上。
蔡京说完后,在座的众人都暗暗撇了撇嘴。
蔡京能精准揣度官家的心思,他们难道不会?
每人发一张卷子公平作答不好吗?非要抢答,他说的都是我的词儿啊。
蔡京已经把大家想说的话说完了,众人只好一连迭点头附和「俺也一样」。
赵孝骞终于慢悠悠地说到了正题:「待国库恢复元气,充盈起来后,朕将会主动发起战争,灭夏,灭辽,灭吐蕃,黄头回纥……总之,朕不喜欢大宋的周边林立一堆乱七八糟的邻国,不如全部统一了。」
「如此,大宋未来需要用到我王师将士的地方太多,若是武将士卒的地位不能升一升,将士岂会甘心为大宋效死?」
「另外,大宋如今不缺士卒,但缺良将,朕还打算在汴京城新设一个讲武堂,为大宋培养将才帅才。」
「只是大宋重文轻武,积弊久矣,朕若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想法,恐怕会有很多人反对……」
说着赵孝骞忧心忡忡地一叹:「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很艰难,新设讲武堂更是违了祖制,朕估计大约连政事堂的诸公都不会答应。」
话说到这里,赵孝骞闭嘴不言了,但未尽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
蔡京等人自然听懂了,众人面面相觑。
官家今日说出这件事,当然不是跟大家闲聊,既然说出口了,说明这件事既是考题,也是机会。
机会给你了,抓不抓得住那是你的事。
每个人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依稀有一种回到当年科举考场上的感觉,下笔作答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前程。
良久,蔡京突然道:「官家,臣有个不成熟的法子……」
赵孝骞含笑注视着他:「你说。」
「讲武堂之设,于国有利,既如此,不妨首先在朝中先造势,种建中将军出征西夏,胜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待捷报进京,我们大肆庆贺之馀,顺手便可造起声势。」
「在朝野内外宣扬我大宋王师将士如何英勇,战场上出现了哪些英雄,他们浴血厮杀斩获了哪些战果等等,然后再说将士们的艰难,宣扬他们报效家国的赤胆忠心等等……」
赵孝骞挑了挑眉:「宣传了这些之后呢?」
「之后,便可话锋一转,直言灭夏之战的种种弊端,比如将领识字不多,不通韬略,排兵布阵种种缺陷等等,尤其是宣扬我王师虽胜,但国朝仍缺乏良将,对未来天下一统恐成阻碍。」
赵孝骞大约明白了,笑道:「于是,最后顺势提出设立讲武堂?元长先生的法子,就是简单的讲道理?」
「也不完全是讲道理,设立讲武堂之初,官家可下旨请当世博学大儒来教授韬略学问……」蔡京笑了笑,道:「这些大儒虽然清高,但也不敢抗旨。」
「官家或许不知,许多大儒虽然官爵不显,但在经义学派方面,却是非常有势力的,有时候大儒们说一句话,就连政事堂的宰相们都不得不掂量,毕竟这些人可都是天下文人士子的领袖。」
「大儒们进了讲武堂教授韬略,朝臣们想要反对,多少会有些顾忌了。」
「而且讲武堂设立之初只教韬略,韬略是君子之艺,圣贤亦推崇,讲武堂又有当世大儒坐镇,朝堂上的官员们就算想反对,也要掂量一下后果。」
赵孝骞也是聪明人,当即一点就通:「先造成既定的事实,待朝臣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后,讲武堂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增设武科……」
「如步军科,马军科,火器科等等,最后讲武堂完全成型,朝臣们就算反对也来不及了。」
蔡京笑道:「官家极是聪慧,臣正是这个意思。」
顿了顿,蔡京接着道:「待王师捷报入京,朝堂上为将士们造声势的事,臣与在座诸位同僚可为官家分忧。」
在座的众人像工具人似的,纷纷点头表示愿为官家效力。
机会又被蔡京抓住了,他们也就只能摇旗呐喊,争取日后再给官家留个深刻的印象。
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心中愈发欢喜。
倒不是说蔡京的主意多高明玄妙,而是赵孝骞难得地体验了一回君臣同心,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的感觉,实在是太舒服了。
「朕有元长先生辅佐,实在是如鱼得水,得元长先生金玉良言,胜读十年书啊。」赵孝骞欣慰地道。
蔡京连忙谦逊地连道不敢。
「元长先生如此忠诚,与朕同心同德,朕也没啥好奖励的……」赵孝骞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打算送个什麽贴身的玩意儿,结果今日身上寡淡得很,除了随身的玉玺,啥都没有。
赵孝骞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道:「这样吧,今日每人交的一千两伙食费,朕原样奉还,算是酬谢诸公了。」
然后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若有深意地道:「至于元长先生,朕便不赏赐了,先欠着,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