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86章 蔡京献计

世子稳重点 第986章 蔡京献计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3 04:54:01 来源:源1

第986章蔡京献计

朝堂官员的组成比较复杂,尽管赵孝骞登基后,对大宋做出了各种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

而赵孝骞在对天下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缓和新旧两党的尖锐矛盾,刻意将朝堂上的党争淡化。

成果自然是有的,如今的新旧两党倒是争得没那麽激烈了,不过现在朝堂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君臣矛盾。

赵孝骞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终究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无论新旧两党都赫然惊觉,这个皇帝都快成祸害了,这个祸害比党争更严重。

于是新旧两党的矛盾缓和了,大家一同掉转枪口,对准了赵孝骞。

赵孝骞并不在乎,还是那句话,如今正是大宋改革的阵痛时期,各种激烈的反对声音都会存在,君臣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这是无法避免的。

赵孝骞知道,在自己看不见的阴暗角落里,不知有多少人日夜期盼自己这个皇帝突然暴毙,然后人亡政息,朝堂重新回到新旧党争,乌烟瘴气的美好日子里。

没关系,赵孝骞决定开始养生,大家都盼着他暴毙,他一定要好好保养自己,偏不叫他们如愿。

不仅如此,赵孝骞还要把朝堂的水搅得更浑,朝堂只有新旧两党多没意思,不如再加入一股奸党吧。

当初突然把蔡京扶持起来,将他晋升入政事堂,赵孝骞便存了这个心思。

今日蔡京打着贺寿的名义进宫拍马屁顺便蹭饭,看着文德殿内这些政治投机者,赵孝骞不由暗暗点头。

朝堂上的人才或许紧缺,但绝对不缺奸臣和投机者,一抓一大把。

一顿不伦不类的自助餐吃完了,殿内二十馀名朝臣仍然老老实实地坐着,表情非常恭敬,而且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来刚才这顿新奇的自助餐仍令他们回味不已。

虽然不知道哪里高级,但莫名其妙就是觉得高级,只有顶尖上流社会的人才配得上如此高端的用餐方式,肃然起敬,悠悠追思。

赵孝骞当然知道这群货今日撒泼打滚进宫,为的不仅仅是献礼和蹭饭,他们都在等待机会,寻找机会,希望官家能够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若能达到「简在帝心」的目的,那麽今日就没白来。

在这个领域,蔡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当初蔡京就是没事进宫,官家与他奏对,最后撞了大运,突然被提拔进了政事堂。

蔡京的经历,俨然成了寻求进步的朝臣的榜样和标杆,这也是大家今日进宫献礼蹭饭的主要原因。

此刻大家吃饱喝足,看似不咸不淡地闲聊,可每个人的身子都微微前倾,一副随时洗耳恭听的模样。

他们想听的,无非是官家开口说话,而且说的话最好带点乾货,比如以朝政国事相询,那时便是他们一展所长的时候了。

蔡京不就是这麽升上来的麽。

赵孝骞目光一扫,自然对众人的心思看得很清楚。

手里端着茶盏,赵孝骞垂睑仿佛漫不经心地用盏盖刮着茶沫儿,眼神闪动了一下,赵孝骞终于不负众望开口了。

「诸位,朕有件事甚是为难,在座诸位皆是我大宋栋梁,朕不如说出来,与大家参详如何?」赵孝骞垂着眼皮淡淡地道。

众人精神一振,脸色顿时露出喜色。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考题走来了!

蔡京反应最快,当即便起身拱手:「臣等能为官家分忧,正是分内之事,官家但说无妨。」

赵孝骞耷拉着眼皮,淡淡地道:「诸位认为,我朝重文轻武之习气,妥当否?」

蔡京毫不犹豫地道:「不妥当!这件事臣很早以前就察觉到了,一直想上疏直谏,可惜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自古阴阳并济,方为浩然正道,世间善恶皆存,文武皆重,国祚方可致远,如今大宋王师虽说数年前在官家的英明指挥筹谋下,打了几场扬眉吐气的大胜仗,令天下人对我大宋王师从此改观。」

「可天下仍然存在重文轻武的习气,对那些戍边抗敌的王师将士仍然看不起,臣以为,这种风气早应改变了。」

赵孝骞绽出了笑容。

蔡京这人,确实是个人才。

话才刚起了头儿,他便精准地看出了自己的心事,并且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

历史上留名的奸臣,怎麽可能是简单货色?

奸臣只是坏,他并不蠢,至少人家这眼力,这揣度圣意的精准判断,许多所谓的忠臣拍马都追不上。

蔡京说完后,在座的众人都暗暗撇了撇嘴。

蔡京能精准揣度官家的心思,他们难道不会?

每人发一张卷子公平作答不好吗?非要抢答,他说的都是我的词儿啊。

蔡京已经把大家想说的话说完了,众人只好一连迭点头附和「俺也一样」。

赵孝骞终于慢悠悠地说到了正题:「待国库恢复元气,充盈起来后,朕将会主动发起战争,灭夏,灭辽,灭吐蕃,黄头回纥……总之,朕不喜欢大宋的周边林立一堆乱七八糟的邻国,不如全部统一了。」

「如此,大宋未来需要用到我王师将士的地方太多,若是武将士卒的地位不能升一升,将士岂会甘心为大宋效死?」

「另外,大宋如今不缺士卒,但缺良将,朕还打算在汴京城新设一个讲武堂,为大宋培养将才帅才。」

「只是大宋重文轻武,积弊久矣,朕若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想法,恐怕会有很多人反对……」

说着赵孝骞忧心忡忡地一叹:「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很艰难,新设讲武堂更是违了祖制,朕估计大约连政事堂的诸公都不会答应。」

话说到这里,赵孝骞闭嘴不言了,但未尽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

蔡京等人自然听懂了,众人面面相觑。

官家今日说出这件事,当然不是跟大家闲聊,既然说出口了,说明这件事既是考题,也是机会。

机会给你了,抓不抓得住那是你的事。

每个人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依稀有一种回到当年科举考场上的感觉,下笔作答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前程。

良久,蔡京突然道:「官家,臣有个不成熟的法子……」

赵孝骞含笑注视着他:「你说。」

「讲武堂之设,于国有利,既如此,不妨首先在朝中先造势,种建中将军出征西夏,胜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待捷报进京,我们大肆庆贺之馀,顺手便可造起声势。」

「在朝野内外宣扬我大宋王师将士如何英勇,战场上出现了哪些英雄,他们浴血厮杀斩获了哪些战果等等,然后再说将士们的艰难,宣扬他们报效家国的赤胆忠心等等……」

赵孝骞挑了挑眉:「宣传了这些之后呢?」

「之后,便可话锋一转,直言灭夏之战的种种弊端,比如将领识字不多,不通韬略,排兵布阵种种缺陷等等,尤其是宣扬我王师虽胜,但国朝仍缺乏良将,对未来天下一统恐成阻碍。」

赵孝骞大约明白了,笑道:「于是,最后顺势提出设立讲武堂?元长先生的法子,就是简单的讲道理?」

「也不完全是讲道理,设立讲武堂之初,官家可下旨请当世博学大儒来教授韬略学问……」蔡京笑了笑,道:「这些大儒虽然清高,但也不敢抗旨。」

「官家或许不知,许多大儒虽然官爵不显,但在经义学派方面,却是非常有势力的,有时候大儒们说一句话,就连政事堂的宰相们都不得不掂量,毕竟这些人可都是天下文人士子的领袖。」

「大儒们进了讲武堂教授韬略,朝臣们想要反对,多少会有些顾忌了。」

「而且讲武堂设立之初只教韬略,韬略是君子之艺,圣贤亦推崇,讲武堂又有当世大儒坐镇,朝堂上的官员们就算想反对,也要掂量一下后果。」

赵孝骞也是聪明人,当即一点就通:「先造成既定的事实,待朝臣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后,讲武堂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增设武科……」

「如步军科,马军科,火器科等等,最后讲武堂完全成型,朝臣们就算反对也来不及了。」

蔡京笑道:「官家极是聪慧,臣正是这个意思。」

顿了顿,蔡京接着道:「待王师捷报入京,朝堂上为将士们造声势的事,臣与在座诸位同僚可为官家分忧。」

在座的众人像工具人似的,纷纷点头表示愿为官家效力。

机会又被蔡京抓住了,他们也就只能摇旗呐喊,争取日后再给官家留个深刻的印象。

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心中愈发欢喜。

倒不是说蔡京的主意多高明玄妙,而是赵孝骞难得地体验了一回君臣同心,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的感觉,实在是太舒服了。

「朕有元长先生辅佐,实在是如鱼得水,得元长先生金玉良言,胜读十年书啊。」赵孝骞欣慰地道。

蔡京连忙谦逊地连道不敢。

「元长先生如此忠诚,与朕同心同德,朕也没啥好奖励的……」赵孝骞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打算送个什麽贴身的玩意儿,结果今日身上寡淡得很,除了随身的玉玺,啥都没有。

赵孝骞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道:「这样吧,今日每人交的一千两伙食费,朕原样奉还,算是酬谢诸公了。」

然后赵孝骞含笑看着蔡京,若有深意地道:「至于元长先生,朕便不赏赐了,先欠着,如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