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32章 新政利弊

世子稳重点 第832章 新政利弊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6 03:13:39 来源:源1

第832章新政利弊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大礼议」事件很少见。

当朝堂的阵营势力因为某件事,矛盾已尖锐到无法调和,于是事情只能搬到台面上说。

「礼议」的本意,是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从礼法上讨论这件事到底符不符合规矩,它是合理合法的,还是违反礼制的。

而「礼制」的理论依据,或是周礼,或是汉礼,或是本朝的祖制。

比如现在的大宋,立嫡长还是立贤这件事,争议性非常大,朝臣的态度不一,矛盾分歧甚深,那麽就需要以「大礼议」的形式,在朝会上公开辩论。

辩论只是表象,事实上因为权力和利益的众多牵扯,所谓的辩论,无非是双方阵营的一次谈判。

谈判的内容是为各自的阵营尽量争取权力和利益,新党和旧党互相扯皮,在辩论和咒骂声中,各自紧逼或妥协,最后勉强达成一致,于是「大礼议」就可以圆满结束。

至于礼制和祖制,不过是双方争夺利益的工具,大家都活得挺现实,没人真拿礼制和祖制过日子。

新党要全面推行新政,在朝堂上占据压倒性的势力,旧党苟延残喘,却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于是需要在朝堂上获得发声,保留有生力量。

直到现在,赵孝骞这个人的名字,仍然没人提起。

朝臣们议论的是立嫡长还是立贤的话题,无关私人。

但所有人都清楚,一旦大礼议有了结果,朝臣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若是「立贤」成了大家默认的事实,那麽它就有了合法性,赵孝骞的名字自然就会浮出水面。

毕竟「立贤」的话,赵氏所有的宗亲子弟里,谁能比赵孝骞更有贤明之相?

说得再露骨一点,汴京城和皇宫,可还都在燕云边军的掌控下呢。

接连数日,大庆殿内人满为患。

在京的四品以上官员皆参与了这场大礼议,声势非常浩荡。

当然,新党和旧党也吵得比较激烈。

旧党虽然势微,可在朝堂上还是占据不少席位的,政事堂里都有不少宰相属于旧党阵营,比如中书侍郎苏辙,就是铁杆的旧党朝臣。

旧党朝臣的立场,大多是维护祖制的。

往更深层说,维护祖制意味着新君人选只能是燕王或越王,两位亲王今年都才十二三岁。

他们希望重现当年太皇太后监政的黄金岁月,那是元佑年间,哲宗赵煦幼小,太皇太后监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朝臣全面推翻新政,复辟旧法,旧党官员再次掌握权柄,不遗馀力地打压新党。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一切都很相像。

旧党朝臣打的算盘,自然早被新党朝臣们看穿了,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几个菜呀,喝成这样,还妄想着复辟旧法呢,我们新党已然占据了朝堂的大多数,你们还想翻天?

围绕着立嫡长还是立贤的争论,接连几日的朝会争吵愈发激烈。

新党和旧党朝臣之间甚至公然动了手,双方动手的理由都是为了正义。

…………

楚王府,银安殿。

赵孝骞从来不知道,章惇的酒量居然如此牛逼。

今晚章惇低调登门,银安殿和王府前庭的下人被屏退,殿内只剩赵孝骞和章惇二人。

章惇是来谈事的,谈的是关于这几日朝会大礼议的具体情况。

朝臣们争得很激烈,但章惇却嗤之以鼻。

作为宰相,章惇很清楚,这件事其实基本没有悬念,如今的大礼议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有了赵孝骞的许诺,新党的利益得到维持甚至深入,宰相和新党朝臣们一同发力下,那些旧党根本翻不起多大的风浪。

新党要做的事,一定能做成,包括将赵孝骞推上那个位子,这是没有悬念的。

别看现在的旧党跳得欢,那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毕竟这几年章惇对旧党打压得太狠了,朝堂上的旧党已经不多,他们发出的声音已然很弱小,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殿下,请满饮,老夫提前预祝殿下即位,为大宋社稷,为天下苍生敬殿下一杯。」章惇频繁举杯。

赵孝骞脑子有点懵,他不记得今晚自己喝了多少,只看见章惇不停举杯,不停敬酒,敬酒的词儿一套一套的,不喝都不行。

酒桌上的道德绑架,令人避无可避,赵孝骞只好老老实实端杯饮尽。

「殿下,三五日后,大礼议估摸会有结果了,而且结果毫无悬念,接下来便是朝臣提名殿下,在此之前,燕王和越王那两位……」章惇欲言又止。

赵孝骞点头,章惇未尽的话,他懂了。

「燕王和越王会老实的,这事儿,他们掺和不起。」赵孝骞淡淡地道。

章惇轻松地笑了:「如此便好,大家都省了不少事,老夫不得不赞一句,殿下在市井坊间造起『立贤』的声势,再以国子监太学生为支点,撬动了整个朝堂,发起『大礼议』之争……」

「这番操作,委实令老夫惊艳不已,殿下实在高明。」

赵孝骞两眼一亮,特麽的好久没听人这麽卖力地夸我了!

于是赵孝骞当即起身,微微侧过身子,目光投向银安殿外的远方,眉头深锁,忧国忧民,让章惇只能仰视他的侧脸,一副高瞻远瞩雄才伟略的形象跃然而生。

章惇懵逼了,端着酒杯的动作停滞,莫名地问道:「殿下这是……」

特麽的,媚眼抛给瞎子了。

赵孝骞只好坐下,表情没有一丝尴尬,淡定地道:「坐久了,腰疼。」

「殿下正是春秋鼎盛之年,定要保重身子,未来大宋社稷可都要靠殿下呢。」章惇一脸关切地道。

「无妨,小毛病而已,我这人优点太多,各方面都比较突出,包括腰间盘。」赵孝骞认真地夸自己。

别人夸自己都如此用力了,赵孝骞自然不能给自己掉链子。

章惇怔怔地看着他,嘴巴张合,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脸讪笑。

「啊,来来来,殿下请饮酒,哈哈,饮酒!」

赵孝骞黯然叹息,都是大人物了,商业吹捧就这麽不真诚吗?完全感受不到对方走心啊。

章惇今日登门拜访,当然是有目的的。

目的还很多,首先是联络感情,毕竟赵孝骞已经铁定是未来的大宋皇帝,章惇作为宰相,当然要跟他搞好关系,君臣之间关系和睦,很多事情解决起来会轻松很多,矛盾不会那麽尖锐。

其次是汇报工作,尤其是最近朝会上的大礼议之争,赵孝骞作为当事人不便参与,章惇要将所有的细节告诉他。

章惇不汇报,赵孝骞也有渠道了解,但作为下属,无论领导知不知道,下属必须要有态度,这不仅是官场的规矩,也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礼数。

第三,章惇还有一些疑虑。

这些疑虑可以说跟所有新党官员都有关。

新君登基后,自然有新的气象,关于大宋未来的政策走向,新政的修改以及推行,朝堂官员的升贬调动等等,都是新党官员们迫切需要知道的。

「殿下曾经说过,新政适可继续推行,但其中许多细节方面必须修改,老夫想问问,到底哪些方面要修改。」章惇小心地道。

赵孝骞叹道:「新政的弊端太多,虽说总体上利大于弊,可那些存在的弊处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座座能压死他们的大山。」

「参与修改新政的官员,首先应该下放到民间乡村,跟农户们同吃同住,一同参与耕作,到了秋收之时,跟普通农户一样向官府缴纳粮赋,再算算所余多少,剩下的粮食能否养活一家老小。」

赵孝骞认真地道:「我若即位,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没有商量的馀地,不要以为当了官就高人一等,没有了解过乡村农户实际情况的官员,吏部的考核不能通过。」

「这些下放到地方上的官员就是朝堂的种子,一年两年,三年四年,我等他们回来,总结各地民间乡村的实际情况。」

「以这些实际情况为基础,修改现行的新政条款,做到每一条都对百姓有实惠,让普通百姓成为新政真正的受益者,而不是沦为朝堂党系争斗的工具。」

赵孝骞盯着章惇的眼睛,缓缓道:「章相公,我的建议希望你认真考虑,并且与我配合。我知道推行新政,继承介甫先生的遗志,是你毕生的理想,我们一起合作,让这个理想变得更完美,岂不圆满?」

「朝堂里的官员们坐在官署里享着清福,这些人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新政就出炉了,这样的新政值得推行吗?有没有考虑过百姓能否真的受益?它到底是善政还是恶政。」

「高高在上的官员们都稀里糊涂,从皇帝到宰相也浑浑噩噩,一说就必须要推行新政,新政是好是坏也不管,这不是做事的态度,也给你的理想抹了黑,章相公以为然否?」

「新政究竟是好是坏,它要不要修改,要改哪些地方,你我现在都不清楚,所以,必须让官员们下放到地方,捕风捉影道听途说,都不如亲身参与体验。」

「我曾经听人说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请章相公牢牢记住,你若是认同,那麽接下来经过修改后的大宋新政不会太差,百姓们更不会在背地里骂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