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30章 舍我其谁

世子稳重点 第830章 舍我其谁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6 03:13:39 来源:源1

第830章舍我其谁

朝堂争斗,向来残酷。

大宋的政治环境原本宽松,从立国起便善待士大夫,党系之争再激烈,也不会把政敌置于死地。

可惜在章这里开了一个坏头,章惊这人说得好听叫「嫉恶如仇」,说得难听叫「赶尽杀绝」。

从他拜相时起,大宋的君子政治氛围就被他完全破坏了,对旧党的打压,章是不遗馀力,且不留一点活路的。

当宰相的这几年里,章惊对待政敌向来是顶格打压,绝不轻轻放过,期间他甚至纵容和默许新党官员炮制冤狱,大肆流放贬谪旧党官员,也有许多官员莫名其妙便死在大狱里。

所以,对章惊的狠毒,赵孝骞向来是不怀疑的。

果然,现在章一开口,就要赵信和曾布的命,语气果决,毫无商量馀地。

然而这句话终究杀气太重,殿内顿时一静,许多人不自觉地皱起了眉。

就连太后也有些犹豫,赵估这几年经常出入庆寿殿,对太后献殷勤,虽说赵信的目的并不单纯,但献殷勤这件事本身还是颇能博取太后好感的,几年下来,太后终究对赵信有了几分感情。

现在章一句话说杀就杀,太后顿时露出不忍之色,张口几番欲言又止,看了看朝班中静立不动的赵孝骞,太后终究还是长叹了口气,一句话也没说出口。

燕云边军平定了叛乱,彻底掌控汴京城和宫闱后,向太后就很清楚,这座皇城,乃至整个大宋,她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如今大宋真正能做主的,是赵颢和赵孝骞父子。

他们现在缺的,只是一个过场。

叹了口气,太后望向赵孝骞,幽幽地道:「成王,你怎麽看?」

赵孝骞迅速警了章一眼,含笑道:「赵估曾布发起叛乱,罪不容赦,不过如今正是国丧之期,不宜杀人见血,恐对社稷不吉,再说赵估是大行皇帝的兄弟,大宋有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宗亲的规矩—」

「所以,臣以为,首先应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和宗正寺会审,先定其罪,颁告天下,然后从轻发落,流放千里便可。」

太后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喜色,颌首笑道:「成王仁义心善,先帝泉下有知,定然欣慰。」

章却不满地望向赵孝骞,张口欲言,赵孝骞却一记淡淡的眼神警过来,眼神里似乎包含了许多言语无法表达的信息。

章惊神情一惬,接着仿佛明白了什麽,于是紧紧闭嘴不语。

赵孝骞的这番话也博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赵估和曾布发起叛乱,如此严重的罪行,居然可以不死,这位成王殿下看起来也不是那麽心狠手辣呀。

唯有刚刚看清楚赵孝骞眼神的章暗暗冷笑。

别人不明白赵孝骞的心思,章惊却看懂了。

你们以为这位成王殿下是万家生佛的活菩萨?呵呵,天真了。

只不过如今仍是争夺皇位的关键时期,赵孝骞不想吃相太难看,降低了自己在朝臣中的风评,

所以当着众人的面,故意放了赵信和曾布一马。

但赵孝骞可不是天生放马的,赵信和曾布就算活命了,难道不会遇到别的意外吗?

以赵孝骞的手段,让赵信和曾布死得毫不违和,这件事很难办吗?

好人他当了,仇人他除了,这才是干大事的人该具备的素质。

章想到刚才自己毫不思索便对赵信和曾布喊打喊杀,相比赵孝骞的沉稳谋算,自己这个宰相的格局还是差了一筹呀。

朝会的内容不多,首先是定性,其次是定罪。

除了这两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朝臣们不便开口,只能由太后提出来。

向太后久历后宫沉浮,自然是无比聪慧的。

今日的结果,已经跟赵颢父子设想的一样,换句话说,这对父子成功了。

剩下的事,无非是走个过场于是太后环视群臣后,缓缓道:「赵估罪大恶极,心性列毒,此人不可为君,本宫以为,诸公应当再商议新君人选,此事不宜久拖,否则难安朝堂民间之人心,诸公觉得呢?」

章悼和群臣纷纷点头赞同。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宋的新君之位空悬已久,确实不宜再拖下去了。」

此话一出,殿内陷入诡异的沉默。

朝臣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燕云边军入京,以平叛之名掌控了汴京城防和宫闱班直,而燕云边军的主帅正是赵孝骞。

这货姓赵—

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只要燕云边军仍掌控汴京城防和宫闱,只要赵孝骞还是边军主帅,试问哪个二百五敢坐上这个皇位?

谁坐上去,谁的阳寿大约便到头了。

真以为赵孝骞是慈悲为怀的活菩萨?人家都已控制了大宋国都,你觉得十万边军是来给新君拜寿的?

一个清晰明了的事实浮现在人们的心头,只是这句话没人敢开口。

赵孝骞的宗亲身份,始终是个跨不过去的坎儿。

先帝还有两位兄弟尚在,理论上,他们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者,赵孝骞的出身,排队都轮不到他。

祖制在前,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这个提名不好开口,于是殿内久久沉默,没人出声。

太后淡淡地扫了赵孝骞一眼,然后望向章。

章惊授须,不慌不忙地道:「臣以为,燕王与越王两位年岁尚幼,而且才能略显平庸,若推举为君,恐重蹈端王简王之鉴,请太后斟酌。」

太后黛眉一挑,道:「哦?看来子厚先生有高见,何妨直言。」

章惊沉声道:「先帝无后,兄弟平庸,大宋又正是开疆拓土的关键时期,臣以为当以祖宗基业为念,开历代帝王之先河,不立嫡长,立贤能。」

群臣大哗,然后纷纷望向章和赵孝骞。

说得这麽含蓄,你特麽直接报身份证号得了呗!

殿内窃窃议论声四起,神奇的是,章惊这番原本应该被人喷死的话说出口后,殿内却只有议论声,并无人站出来呵斥责骂。

尤其是新党官员们,表情颇为神秘,竟带着几分赞同的模样,而旧党们心中不忿,却也没人出来驳斥。

半响,赵孝骞大约明百了原因。

原因很简单粗暴,因为整个皇宫乃至整个汴京城,都被燕云边军掌控了。

章惊没有指名道姓,但群臣都不傻,他们知道章惊提名的人是谁。

若抛开嫡长继承这个祖制不论的话,朝堂上下如果都赞同立贤,那麽赵孝骞确实是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这些年赵孝骞为大宋立下的功劳,简直神奇得无法想像。

相比汉唐的霍去病和李世民亦不湟多让,如今的他已是光芒万丈,若大宋在他的治下,开创一个汉唐盛世绝对不是梦想,群臣有生之年是真的有可能看到的。

而且这几日的汴京风波里,赵孝骞不显山不露水,却以雷霆之势控制了局势,宫里的太后,朝堂的宰相,都有意无意地偏向他。

这些事实摆在面前,群臣若还没看清楚,未免太小看他们的智商了。

所以,打一开始,什麽简王端王,早就注定是炮灰,真正有野心,有谋划,处心积虑夺位的人,是赵孝骞!

这年轻人,藏得真深啊。

在今日燕云边军平叛以前,谁能察觉这个低调的一言不发的年轻人,居然才是真正的主角。

此时此刻,太后和章都已经铺垫到这一步了,群臣还能说什麽?

一些固执守旧的朝臣紧皱眉头,他们自然是想反对的,这明显违反了祖制。

甚至包括一些新党官员,其实内心里也不大乐意接受章惊的提议。

不立嫡长改立贤,天下人还不得炸锅,现在他们说同意,传出去会不会被天下人唾骂?

违了祖制而登基的皇帝,皇位的正统性是否会被质疑和垢病?

若是赵孝骞登基后被千夫所指,他们这些赞成的朝臣难道不会被连累?

顾虑太多,麻烦太大,以至于章惊提议后,殿内只有窃窃的议论声,并没人出来附和赞同,就连新党官员也沉默不语。

太后和章惊对群臣的反应有些意外,二人对视一眼后,都看向赵孝骞。

赵孝骞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

本来这件事就没打算今日能定下来,当皇帝那麽容易,大家当面举个手,谁赞同,谁反对,这岂不是儿戏?

当初与太后和章惊联盟时,利益方面赵孝骞已经照顾到了,大家算是双赢,但要朝堂集体通过,还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不急,理由很快就有。

于是赵孝骞站出来道:「太后,此事重大,不可轻易决定,臣提议不如暂时搁置,这几日政事堂枢密院和朝中各部朝臣先处理叛乱善后之事,容后再考虑新君人选问题。」

赵孝骞这个主角都开口了,太后自然不能多说什麽,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朝会散去,群臣纷纷走向宫门外。

走出大庆殿,看到殿外的廊柱下,广场上,宫宇旁,处处旌旗飘展,燕云边军披甲列队巡弋宫闱,他们面容冷峻,纪律严明,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子肃杀之气。

以往禁宫里那些值守巡弋的诸班直,同样是披甲列队,可他们的精气神跟现在的燕云边军根本没法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赵孝骞与群臣一同出殿,沿路遇到燕云边军将士,将士们纷纷朝赵孝骞躬身抱拳,口称「拜见殿下」。

赵孝骞含笑点头,挥手令他们各司其职,将士们这才恭敬地离去。

这一幕看在群臣眼里,愈发敬畏与无奈。

仅仅只看燕云边军对赵孝骞的敬畏崇敬的表现,已经说明太多问题了。

大宋的新君若不是他,还能是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