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12章 登基大典

世子稳重点 第812章 登基大典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6 03:13:39 来源:源1

第812章登基大典

刀架在脖子上时,极少有人能坚定信念,视死如归。

所以这样的精神才值得敬佩。

韩颂显然不是这种人,他跪得很快,也很丝滑。

他是赵颢一早就锁定的目标,动手之前赵颢就做足了准备,从若干个汴京的将领里展开了调查,锁定了最有可能屈从的韩颂。

殿前司拱卫皇城,麾下兵马不定额,鼎盛时汴京大约有四十万禁军,后来大宋兵备松弛,军队**,吃空饷扣军粮的现象日渐严重。

再加上赵孝骞曾经奉旨从汴京抽调了龙卫营,还从上三军里抽调了五万精锐兵马,整整十馀万人被抽调,如今汴京殿前司所掌控的兵马不足二十万。

大宋的军制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组成,这即所谓的「三衙」,其中殿前司的主要职责是拱卫汴京,而马军司和步军司则统领全国的地方兵马,包括禁军和厢军。

所以赵孝骞要发动变乱,首先必须控制殿前司。

他手里有燕云十万兵马,还有红衣大炮,有信心攻破皇城,直接杀进皇宫,可汴京的禁军终究也是大宋的国防力量,都是汉人爹娘生养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把战事扩大,造成严重的伤亡。

此刻韩颂跪在父子面前,浑身瑟瑟发抖,死亡的恐惧笼罩心头,这一刻他为了活命,什麽都可以放弃。

赵孝骞蹲下来,视线与他平齐,一双在黑夜中发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

「韩副使,你是聪明人,知道我为何留下你的性命吧?」赵孝骞笑吟吟地道。

韩颂脸上布满了汗珠和泪痕,忙不迭点头:「知道知道,末将愿为殿下效命。」

「汴京殿前司,上三军这麽多将领死了,你说怎麽办?」赵孝骞含笑问道。

韩颂急忙道:「好办!好办!瞒得住的……」

「明日登基大典,我就要发动了,不需要瞒。」赵孝骞打断了他。

「那就更好办了,末将愿为殿下的马前卒……」

「不需要你当马前卒,不过殿前司都指挥使死了,你这个都指挥副使要勇敢地负起责任啊。」赵孝骞语重心长地道。

韩颂这时终于明白自己的价值,也知道自己为何能活命了。

于是韩颂果断地道:「明日若发生变故,殿前司和汴京上三军兵马群龙无首,末将这个都指挥副使是唯一的高级将领,我愿下达军令,号令汴京禁军兵马,助殿下夺位!」

赵孝骞笑道:「确实需要你帮忙,倒也不必冲锋陷阵,只要你配合,在我大军入城前下令打开城门,约束汴京禁军不与我大军发生冲突,当然,我麾下大军入城也有朝廷的公文调令,不会让你为难的。」

韩颂一惊,立马明白了什麽,试探着道:「殿下麾下的大军,莫非是……燕云大军?」

赵孝骞笑道:「没错,燕云十万兵马,明日可至汴京城下,这支兵马是效忠于我的。」

韩颂心头愈发震惊畏惧,十万兵马即将兵临城下,明日赵孝骞得手的概率更大了。

他很清楚燕云十万兵马是百战边军,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包括战斗的信念,都不是汴京这些吃惯了太平粮的禁军可比的。

外面十万大军临城,内部殿前司和上三军将领全部被诛杀,明日登基的变乱,似乎已没有悬念了。

当然,还要加上他这个高级二五仔反水……

这样的形势,凭着人类趋吉避凶的本能,已经不必犹豫挣扎了。

韩颂长呼出一口气,语气渐渐镇定下来,缓缓道:「殿下,末将愿为您效命,全凭殿下的吩咐,末将绝不敢违。」

赵孝骞点头,直到说出这句话,他才相信韩颂已看清了形势,并且内心做出了真正的选择。

当然,对这种反水的将领,是不能太过信任的。

于是赵孝骞凑在他耳边,悄悄告诉他,他的妻儿家人已被自己控制。

韩颂当即脸色苍白,无声地惨笑几声,彻底认命了。

派人将韩颂带走,几名黑衣人穿戴了禁军的铠甲,护送韩颂深夜回到殿前司官署,随时听从吩咐,对汴京禁军发令。

当然,如果韩颂不听话,贴身护卫的黑衣人也随时能变成索命的无常。

王府前庭,刘卯等人的尸首已被陈守麾下的禁军搬走,前庭被清扫乾净,又恢复了以往幽静温馨的模样。

父子俩坐在前庭,安静地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你麾下的燕云兵马今日可至否?」赵颢问道。

「种建中昨夜派人送了信,前锋折可适两万兵马距离汴京已不到百里,中军和后军也快了。」

赵颢点头:「不到百里,到登基大典时,正好可到汴京城下。」

赵颢赵孝骞父子坐在院子里,仰头看着天边的北斗星,沉默许久。

「骞儿,天快亮了。」赵颢缓缓道。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是啊,天快亮了,今日是个大晴天。」

…………

天亮了。

今日的汴京气氛与往常不一样。

大清早汴京的大街小巷便站满了百姓,今日大家都不忙于生计,而是好奇地看着兵车旌旗从汴京大街上经过,招摇地上了御街,入了延福宫。

一队队披甲禁军经过,他们的长枪上挂着一条白色的孝带,以示国丧。

朝臣们也穿戴正式的官服,从各自的府邸走出来,上了马车或人轿,徐徐赶往宫门。

仪式不算铺张隆重,如今仍在国丧期间,赵佶再虚荣也知轻重。

清晨时分,延福宫城上的钟鼓敲响,一下又一下,悠扬回荡在汴京城的上空。

两扇厚重古朴的宫门慢慢打开,今日开的是延福宫的正门。

正门内,一队队禁军诸班直列阵,宦官们排队躬立。

随着礼部尚书张沂悠扬冗长的唱喝,宫门打开后,文武百官入宫。

说是「文武百官」,实则今日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熙熙攘攘近三千人都来了。

今日大家的穿着都很正式,不仅穿着正式的朝服,头上戴的也不是双长翅帽,而是依汉礼戴上了梁冠。

赵孝骞也走在队伍中,他的排次比较靠前,仅在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之后。

三千官员进了宫,沉默地走在去往大庆殿的路上。

气氛有点奇怪,尽管国丧期间应该是这样的气氛,但总给人一种极度压抑,阴沉的感觉,就好像暴雨即将来临之前的闷热,压得心脏沉甸甸的。

这种令人极不舒服的感觉,哪怕是哲宗先帝丧仪期间都没有过。

这气氛根本不像登基,更像是送葬。

随着宰相章惇这几年的努力,朝中旧党被打压得七零八落,今日这三千馀官员大多是新党。

官阶低的仍是一脸清澈,毫不知情。

官阶高的沉默行走,不时抬头,与旁边的同僚互相交换一记会意且诡异的眼神。

章惇走在赵孝骞前面,偶尔也回头,深深地看着赵孝骞。

赵孝骞则朝他露出阳光开朗的微笑。

看到他的笑容,章惇心中一定,情知一切按照计划发展,没有变故。

卯时一刻,太史局掐算的吉日吉时。

登基大典开始,赵佶在宦官的簇拥下,从后宫走出来。

今日的赵佶光明正大地穿上了黄袍冕服,头戴白玉十二垂旒皇冠,他的仪容似乎被精心修饰过,薄唇紧抿,眉目上扬,显露几分帝王威仪。

登基大典的第一个流程,是君臣拜祭太庙。

太庙前,礼部尚书张沂一篇洋洋洒洒,文采飞扬的祭天文稿,念得抑扬顿挫,沉穆庄严。

文稿念完,张沂在太庙的香炉前点燃了文稿,然后赵佶面朝太庙三拜。

接着群臣再向赵佶三拜。

宫里冗长的号角吹响,大宋周边各藩属国使臣上前,向赵佶三拜。

群臣参拜后,在礼部尚书的指引下,君臣共入大庆殿。

身着皇帝冕服的赵佶向殿内端坐的向太后三拜,随着钟鼓敲响,在悠长的鼓声节奏里,赵佶缓缓走向了大庆殿的龙椅。

仪式还没完,接下来便是册封与大赦。

坐在龙椅侧位的向太后表情复杂,眼神有些飘忽,如此正式庄重的登基大典上,她却明显走神了,眼神不时朝人群中的赵颢扫去,有些怨愤,又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赵颢很低调地混杂在宗室的朝班中,脸上的表情依旧憨厚无害,抬眼时目光清澈又愚蠢。

外人见了他,只会认为这不过是个憨厚的胖子,唯有向太后,见到赵颢这副刻意装出来的愚蠢模样,忍不住贝齿暗咬。

也就外面那些蠢货觉得这个胖子憨厚,亲身见识且深度体验过的向太后,却很清楚这个胖子憨厚的表象下,隐藏着怎样阴险狡诈,狠辣暴戾的灵魂。

不得不承认,她被征服了。

被现实征服,也被这个狡猾的胖子征服。

接下来的仪式依然繁琐冗长。

当刑部尚书邢恕递上一份厚厚的奏疏,里面是各地官府呈报的大赦请求。

按照流程,赵佶必须要在这份大赦天下的奏疏上朱笔御批准允。

这也是皇帝即位后批的第一道奏疏,仪式感很隆重。

在群臣的注视下,赵佶神情凝重地拿起朱笔,正要在奏疏上批字,人群里突然传出一道沉稳响亮的声音。

「官家且慢!大赦天下可也,但有一件事不可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