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68章 任用监察

世子稳重点 第868章 任用监察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6 03:41:15 来源:源1

第868章任用监察

关于分立监察权一事,政事堂内的群臣明显感觉到,赵孝骞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强硬,步步紧逼。

显然官家下定了决心,此事不容任何商量与质疑,必须要把朝廷的监察权独立出来,并且在大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架构,以法律的形式明文确立,不容后世更改。

这已不仅是分政事堂之权那麽简单了,它无疑是给大宋所有的官员头上加了一道金箍,以后无论朝堂还是地方,官员想要歪曲政令,想要贪墨**,想要以权谋私,都将受到皇帝眼线的直接监管。

试问哪个当官的愿意被如此束缚?

政事堂内,章惇沉着脸没吱声,中书侍郎苏辙也没吱声,二人分别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他们不吱声,别的官员自然不便说什麽。

赵孝骞仿佛根本没看到众人难看的脸色,只是淡淡地道:「此事宜当速行,度支司应马上拨出钱款,在汴京御街选址,建下监察府。」

「政事堂和吏部拿出最近几年御史台官员考评名册,从中选出品行良好者,刚正不阿者,调入监察府任职。」

「监察府首官,可称『监察大夫』,官阶二品,与宰相同级,其下置副官二,分别称『监察左丞』与『监察右丞』,分治京畿与地方。」

「首任监察大夫,朕属意门下侍郎韩忠彦任之,监察左丞由大名知府吕惠卿任之,监察右丞由真定府通判李清臣任之。」

「以此三人为基础,构建监察府班底,其中皇城司官员不任职,但对天下官员有监察之权,并且皇城司官员只对朕负责,不受政事堂和监察府任何节制。」

听着赵孝骞一系列的人事任命,政事堂内群臣眼皮猛跳,冷汗不由渗透了后背衣裳。

这些人事任命,不是官家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看他对监察府的定义,是不受政事堂节制,只对皇帝负责,其次是皇城司对监察府另有监察,也就是说,监察府的官员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他们的上头还有皇城司盯着呢。

其次再看官家对监察大夫和左右丞的任用,监察大夫是韩忠彦,此人在朝堂上甚为出名。

韩忠彦最出名的地方在于,他的政治立场很模糊,多年来游走转圜于新旧两党之间。

看看人家的履历,元佑年间,旧党当权,韩忠彦任户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

绍圣年间,新党卷土重来,韩忠彦从资政殿学士,改任大名知府,后调任回京入政事堂,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无论新党还是旧党当权,韩忠彦都如履平地,官职始终不离权力中枢,仅看这一点,就知道此人在官场上的生存能力是何等的厉害。

其次再看左右丞的人选,吕惠卿和李清臣二人。

吕惠卿曾是铁杆的新党官员,早年王安石在世时,吕惠卿与王安石简直情同师徒,一直以弟子礼事王安石。

当时世人将王安石比作孔子,而把吕惠卿比作孔子门下弟子颜渊,可见二人的关系何等亲密无间。

后来吕惠卿与王安石却因朝堂权力之争而反目,吕惠卿被屡屡排挤贬谪,仕途几经浮沉,最后被贬谪任大名知府后,便一直没有回过汴京。

还有真定府通判李清臣,他倒确实是新党官员,可他对新政的观点却与其他人不同。

他的政治立场与赵孝骞差不多,认为新政与旧法皆存在弊病,主张将新政与旧法结合起来,去粕存精,形成一种全新的完善的政令,再推行天下。

这个观点自然被朝堂所不容,新党和旧党都不待见他,于是李清臣才被贬谪真定府,成了赵孝骞的搭档。

这几年李清臣挂着真定府通判的官职,可他干的全是知府的活儿,赵孝骞把真定府一摊子事全扔给了李清臣,而他则忙着与辽国征战,要说功劳,李清臣这几年的功劳委实不小。

监察府初立,赵孝骞挑选的官员韩忠彦,吕惠卿,李清臣三人,皆是有深意的。

三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新党的关系都不算太亲密,甚至存在矛盾冲突,但又勉强算是新党中的一员。

这关系就很微妙。

赵孝骞任用这三人执掌监察府,其用意不言而喻。

若是跟新党关系太好,担心监察府与新党官官相护,根本起不到监察的作用,监察府形同虚设,达不到监察天下官员的目的。

若是任用跟新党有仇的旧党官员,又担心旧党没事找事,利用皇帝赋予的监察权,对新党官员构陷报复,党争愈发激烈,朝堂乌烟瘴气。

不得不说,赵孝骞选的这三个人确实很合适,以这三人为基础搭建的班底,对政事堂和地方官府一定能形成威慑和监管。

见赵孝骞连监察府的人选都定了下来,政事堂的朝臣们心里明白,此事已不可商量,不可逆转了。

皇帝的意志,是必须要执行的,不管对错都要执行下去。

大宋朝堂的政治环境虽说比较宽松,可也要看是什麽人和什麽事。

在这个重大的事情上,是丝毫没有「宽松」可言的,皇帝决定了什麽,那就是什麽。

说到底,天下依然是皇权决定一切的世界。

赵孝骞说完后,章惇已经认命了,于是起身行礼道:「臣等,愿遵官家旨意。」

然后堂内群臣里站出一人,道:「臣韩忠彦,愿任监察大夫,为官家分忧,报效社稷。」

众人顿时用复杂的眼神看着韩忠彦。

这位门下侍郎也不知走了什麽运,原本只是一个勉强排上号的副宰相,结果一朝登天,竟当上了监察大夫,官阶竟与宰相平级,不仅如此,他还对宰相和天下官员有监察之权。

想必定是他家祖坟附近有人烧山火,连带着把他家祖坟烧冒烟了……

你快回老家救火去啊!

赵孝骞盯着韩忠彦,缓缓道:「师朴先生,朕任你为监察大夫,是为了让你和同僚监察天下官员,但监察府只有监察之权,并无拿问,审讯,干预地方政事之权,这一点你要搞清楚。」

「监察府禀奏上来的任何一件事,皇城司都是会仔细查实的,如若监察府官员有欺瞒构陷官员之举,师朴先生是要负责任的,明白了吗?」

韩忠彦垂头行礼:「臣明白,臣定不负官家所托,所言所奏,字字不假,如若不实,臣愿担罪。」

「监察府设于汴京御街,但地方上也要设立监察官署,往下分别设道和府级监察官署,受汴京监察府节制。未来两年内,监察府可慢慢完善。」

「臣遵旨。」

赵孝骞揉了揉发痛的太阳穴,环视政事堂内群臣的表情。

嗯,都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看来监察府的设立,大家心里都不乐意。

没关系,慢慢就习惯了。

还是那句话,大宋重文轻武的时代结束了,以后也不存在什麽「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了。

当官没一点压力,真以为考上功名就世代享福了?

…………

政事堂的朝臣不敢多言,因为他们处在这个顶层的位置,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对赵孝骞的决定再是不满,也只能暂时隐忍。

但赵孝骞知道,事情只是刚开了个头。

他亲手掀起了一场暴风雨,现在,他在等着暴风雨来临。

果然,第二天,官家决定设立监察府的消息传到了朝堂上。

朝臣们顿时炸锅了。

这不仅是分权那麽简单,官家的这个决定简直是在天下所有官员头上悬了一柄利剑。

从此以后,所有官员都不得不处在监视之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说不定都会被监察府官员记下来,送到汴京皇帝的案头上。

这怎麽能忍?

大宋自立国始,便一直秉持善待士大夫的国策,如今官家的这个决定,等于将这项国策全盘推翻。

官家在以一种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靠的态度,在驾驭天下的官员,而官员的地位,从主政一方变成了被监视的对象。

这都已经不是触碰利益,简直是被绑票了。

于是朝臣们纷纷上疏,言辞激烈地反对官家设立监察府的决定。

奏疏首先送到政事堂,而政事堂的宰相们一脸为难的样子,又把奏疏送到了福宁殿。

赵孝骞不由暗暗冷笑。

他很清楚,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君权与臣权的对抗。

今日,战争刚刚开始。

他要面对的,是整个朝堂官场,是大宋立国百年的体制,是天下官员权贵地主阶级的利益争夺。

郑春和将堆积如山的奏疏送进福宁殿时,他的脸色都是白的。

政事堂的事他已听说了,他更听到了宫外沸反盈天的反对声,抗议声。

再看面前的赵孝骞,却神情不变,淡定自若,仍如往常般一脸慵懒,仿佛这天下没什麽事是值得他在乎的。

顺手取过放在最上面的一道奏疏,赵孝骞翻开,草草扫了一眼,然后笑了。

「这一届的官员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也是头最铁的一届,都敢直接对朕开骂了,啧!」赵孝骞哂然评价道。

「设立监察府,就跟刨了他们家祖坟一样,越是如此,朕越要设立监察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