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人间有剑 > 第三百九十三章 见雪山上有剑气

人间有剑 第三百九十三章 见雪山上有剑气

簡繁轉換
作者:平生未知寒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18 04:11:58 来源:源1

风雪里,白垩肝胆欲碎,此时此刻的他,满脑子都是那个曾经见过的剑修。

在东洲,大多数人不说见过他,就是他的传说都早已经没有如何听过,可白垩不是,他见过他,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位年轻大剑仙在他的心里给他留下过无法抹去的痕迹,别说才过了三百年,就算是过一千年,如果他还能活着,他也依旧会记起这件事。

并且一如既往地畏惧。

这个世上总会有些人,是无法被打败的,是无法生出那个可能打败他心思的。

那个年轻剑......

雨丝如针,刺入山间薄雾,将整片幽谷浸得湿漉漉的。陈昭立于桥头石栏旁,望着那少年蹲身替盲眼老妇擦拭裙角泥污,动作笨拙却认真。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混着汗水流进嘴角,咸涩中竟有一丝甘甜。他没有动,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在看一场久违的仪式。

三年前,他也曾这样跪在泥地里,为一个被马车撞倒的老农包扎断腿。那时黑剑尚在肩头震颤,金印灼烧如火,而世人只当他是疯癫游方的乞丐道士。如今,那少年身上并无半点灵力波动,眉心亦无印记显现,可陈昭却分明看见??在他扶起老人的那一瞬,天地气机微微一凝,似有无形涟漪自其足下扩散而出,悄然融入大地脉络。

“原来如此。”陈昭低语,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吞没,“第九问的答案,不在剑台之上,而在这一扶之间。”

他转身离去,脚步未带一丝声响。衣袍掠过青苔石阶,像风拂过古树枯枝。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那个需要以剑破局、以力证道的求索者。真正的剑意,早已从锋刃转入人心,从孤身一人化作万众同鸣。

数日后,他行至江南水乡。此处河道纵横,乌篷船往来如织,白墙黛瓦隐现烟柳深处。正值春汛,江面涨水,几座低矮木桥已被冲垮,村民只能涉水过河。陈昭本欲绕行,忽闻孩童哭喊。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幼童被困对岸,母亲在岸边急得直跺脚,却不敢下水。

“让我来!”一声清亮呼喊划破晨雾。

说话的是个十四五岁的渔家少女,身形瘦小,却毫不犹豫跃入湍流。她手中握着一根竹竿,一边探路一边逆流而上,几次险些被激流卷走,仍咬牙前行。终于抵达对岸,她一把抱起孩子,用布条将两人腰身系紧,再借竹竿一点一点撑回岸边。围观人群爆发出掌声与喝彩,有人递上干布,有人送上热茶。

陈昭站在不远处槐树下,默默注视。待人群散去,他缓步走近,轻声道:“你不怕死么?”

少女回头,脸上还挂着水珠,眼神却明亮如星:“怕啊。可要是没人去救,那孩子就真没了。我爹说过,船夫的命是江给的,也该还给江里的人。”

陈昭怔住。这话何其熟悉??当年东海老船夫临终前也曾这般说:“我们不拜神,只守一条规矩:见难必援。”那时他还以为,那是愚昧的执念;如今才懂,那是最朴素的剑心。

他不再多言,只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钱,轻轻放入少女掌心。“不是赏你。”他说,“是代那孩子谢你。”

少女低头看了看铜钱,忽然笑了:“您要是真想谢,不如教我怎么游泳更快些?我想以后能救更多人。”

陈昭望着她,良久,终于点头。

那一夜,他在村外破庙歇脚。月光透过残瓦洒在地上,映出斑驳光影。他盘膝而坐,闭目内视,察觉体内经脉竟隐隐发热,仿佛有某种力量正缓缓复苏。这不是灵力增长,也不是修为突破,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变化??如同根系深入大地,枝叶伸展向天,他的存在正与这片人间愈发交融。

忽然,眉心金印微动,一道讯息自远方传来,并非言语,亦非幻象,而是纯粹的心念共鸣。那是南方疫区那位耗尽精血施针的郎中,此刻正在灯下撰写《疫症百案手札》,笔尖颤抖却不曾停歇;是东海少年每夜吹笛引航,渔船归港时渔民们自发围拢听曲;是北方牧民少年收养受伤小狼后,部落长老终于允许他执掌羊群;是西南女童因善举被选为学堂“义行榜”首名,全村孩童争相效仿……

他们的选择仍在继续,他们的光未曾熄灭。

陈昭睁开眼,嘴角浮起一丝笑意。他终于明白,《心剑录》所谓“九问”,并非试炼终点,而是觉醒起点。第一问“为何拔剑”,答以悲悯;第二问“为谁持剑”,答以守护;直至第九问“独持光明”,答以不弃。每一问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人心深处那扇通往大道之门。

而这扇门后,并无神仙帝王,唯有凡人自觉。

翌日清晨,陈昭离开村庄,沿江而上。途中经过一座小镇,见集市中央竖立一块新碑,碑文正是那八字:“剑在人间,常在人心。”碑前摆满鲜花与米粮,香火袅袅升起。几个孩童围着碑石诵读,声音稚嫩却坚定:

“当你长大就会知道??

剑,是你不愿低头的样子。”

他驻足片刻,悄然绕行。行不多远,忽见路边茶摊前围聚众人,议论纷纷。走近一听,原是张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朝廷下令废除“禁议朝政”律,重开谏院,广纳民间奏章。更有令旨称,今后地方官吏若隐瞒灾情、欺压百姓,百姓可联名上书直诉御前,不得阻拦。

“这可是百年未有的事!”一位老秀才抚须感叹,“从前连提一句‘税重’都要砍头,如今竟能直言天子耳?”

“听说是皇上亲自下的诏。”旁边卖菜妇人插话,“还去了北疆战场祭奠阵亡将士,跪了整整三个时辰,回来就改了政令。”

“哼,谁知道是不是做戏?”一个樵夫冷笑道,“权贵翻脸比翻书快,今日仁政,明日说不定又变本加厉。”

茶摊老板端着热茶走过,闻言停下脚步:“你说得不错,他们确实会变。可只要咱们不变,他们就永远不敢彻底回去。”

众人一愣,继而纷纷点头。

陈昭听着,心中微澜。他知道,这场变革并非源于某道圣旨,而是千万次微小坚持累积而成的结果。老兵临刑前那一声呐喊,女童递出的那一口干粮,少年跳入急流的那一扑……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选择,最终汇聚成不可逆转的洪流。

他继续前行,穿过城镇,越过丘陵,来到一片荒芜之地。这里曾是战场遗址,尸骨遍野,草木不生。如今却已有农人在此垦荒,搭起简陋棚屋,种下麦苗。田埂边立着一块木牌,写着:“愿亡魂安息,活人有田。”

陈昭缓步走入田间,指尖轻抚嫩绿麦穗。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个穿粗布衣裳的年轻人,背着锄头,脸上带着风霜之色。

“你是……”那人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睁大眼睛,“你是陈昭?”

陈昭未否认,只淡淡一笑:“你看错了。”

“我没看错!”青年激动起来,“我在归墟边缘见过你的画像!你是九剑台上那个人!是你打破了黑袍帝王的阴谋,是你让天下重新听见了童谣!”

陈昭摇头:“我没有打破什么。我只是走了该走的路。”

“可就是因为有人走了这条路,我们才能抬起头做人!”青年声音颤抖,“我父亲就是被朝廷冤杀的兵卒之一,母亲抱着我去告状,被打断双腿。那时候没人敢说话,大家都说‘惹不起’。可自从你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出来……现在,我家拿到了平反文书,土地也退回来了。”

他说着,忽然跪下,重重磕了一个头。

陈昭急忙扶起,却已迟了。

“别这样。”他低声说,“你要谢的不是我。你要谢的是那个在你母亲被打时,仍愿意帮她包扎伤口的邻居;是那个冒着风险为你家递状纸的书吏;是每一个明知可能倒霉,却还是选择说真话的人。”

青年抬头,眼中含泪:“可如果没有你,这些人也许早就放弃了。”

陈昭沉默良久,终是轻叹:“或许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没有放弃。”

夕阳西下,两人并肩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晚风送来饭香,夹杂着孩童嬉笑。一只麻雀落在麦田边啄食,随即飞走。

“你觉得,这个世界还会好吗?”青年忽然问。

“我不知道。”陈昭望着天边残霞,“但我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别人摔倒时伸手扶一把,愿意在黑暗中点燃一支蜡烛,愿意在所有人都沉默时说出一句真话??那么,它就不会彻底坏下去。”

“那……你还走吗?”

“当然。”他站起身,拍去衣上尘土,“路还在,我就还得走。”

青年望着他背影渐行渐远,忍不住大声问道:“那你到底要去哪里?”

陈昭脚步一顿,没有回头,声音随风飘来:

“去下一个需要光的地方。”

此后半年,陈昭足迹遍布南北。他在北方协助重建遭战火摧毁的村落,教人掘井取水、筑墙防寒;在西域沙漠边缘,带领牧民挖渠引泉,种下耐旱胡杨;在西南深山,为闭塞山寨编写识字课本,让孩童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不再显露神通,也不再提及“剑”字。他只是做事??修一座桥,救一个病人,调解一场争端,讲一堂课。人们渐渐忘了他曾是九剑台上执剑之人,只记得有个沉默寡言的旅人,总在最艰难处出现,做完事便悄然离开。

然而,变化仍在发生。

各地“心剑塾”越办越多,不靠官府资助,全凭民间自发。塾中不授法术,不论境界高低,只讲三件事:何为羞耻,何为责任,何为勇气。孩子们学写字时,第一句练的就是:“我不欺负弱小。”考试不考经义,而是观察行为??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诚实不说谎,是否敢于指出错误。

一位官员曾讥讽:“这般教育,能斩妖除魔么?”

一位塾师平静回应:“若人人皆知何为恶而不为,何须斩妖?若个个皆明何为善而为之,何愁无侠?”

此言传开,竟成民间金句。

与此同时,江湖格局也在悄然改变。昔日为争夺归墟遗秘大打出手的各大门派,如今纷纷关闭秘典阁,转而开设“义行堂”,记录弟子行善事迹。有门派甚至立下新规:若弟子见危不救、袖手旁观,即便武功盖世,也不准继承掌门之位。

更令人震惊的是,曾追随黑袍帝王的几名邪修,在目睹九剑共鸣后心神剧震,竟自行散功赎罪。其中一人游历边关,专为战死者收殓遗骨;另一人潜入瘟疫区,以毒攻毒研制解药,最终染病身亡,临终前留下一句:“我以前杀人如麻,如今只求能救一人。”

人心之变,如春雪消融,无声却不可逆。

这一日,陈昭来到一座废弃书院。院中杂草丛生,梁柱倾颓,唯有一棵老梅树依旧挺立,枝头绽放点点白花。他信步走入讲堂,见黑板上歪歪扭扭写着几句诗:

“当你长大就会知道,

剑,是你不肯撒手的手;

剑,是你明知危险还要上的脚步;

剑,是你哭着也要坚持的道理。”

字迹稚嫩,墨痕未干。

他心头一震,抬眼看去,只见几个七八岁孩童正围坐在蒲团上,由一位盲眼老者领读。那老者虽看不见,却一字一句清晰有力,仿佛在传授某种古老真言。

“老师,”一个小女孩举手问,“如果我很弱,打不过坏人,那我也算有剑吗?”

老者微笑:“当然。只要你心里还想着‘我要保护别人’,你就握住了剑柄。”

“那如果别人都说我是傻子呢?”

“那就做一辈子傻子好了。”老者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总要有傻子去挡在弱者前面,这个世界才不会全黑。”

陈昭站在门口,久久未动。直到诵读结束,孩子们欢笑着跑出门外,他才缓步上前,轻声问道:“您是谁?”

老者侧耳倾听片刻,竟笑了:“我知道你是谁。你不属于任何门派,却让所有门派低头;你没有称王称帝,却改变了天下规则。你是那个把剑还给普通人的人。”

陈昭默然。

“我不是还剑。”他低声道,“我只是告诉世人??剑,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他们。”

老者点点头:“所以你现在做什么?”

“我在等。”他说。

“等什么?”

“等下一个问题。”他望向窗外盛开的梅花,“九问已毕,可人心之路永无尽头。我相信,总有一天,第十问会出现。”

老者静默片刻,忽而吟道:

“若天下皆善,汝可守拙乎?”

陈昭浑身一震。

这句话,没有来源,不像出自《心剑录》,却又直指大道核心??当世间不再需要英雄挺身而出,当正义成为常态,你是否还能甘于平凡?是否还会记得最初的谦卑?

他久久伫立,心中波澜起伏。

良久,他向老者深深一礼,转身离去。

春风拂过庭院,吹落一树梅花。花瓣飘进讲堂,落在黑板上那首诗的最后一个字上,宛如盖下了一枚无形的印。

而陈昭的身影,已融入远方青山,杳然不见。

多年以后,这座书院被重建,更名为“昭明书院”。院中最显眼处立着一尊无名雕像:一个背影模糊的旅人,肩上无剑,手中无书,唯有脚下延伸出无数条小路,通向四面八方。

每逢清明,学子们都会自发前来献花。他们不说这是纪念哪位圣贤,只轻声念一句:

“谢谢你,让我们相信,好人值得做下去。”

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夜晚,一轮明月下,那雕像的眉心,忽然闪过一道极淡的金光。

仿佛,那柄藏于人间的剑,又一次轻轻颤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