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

天狼诀2 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1 03:50:48 来源:源1

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第1/2页)

上元节的灯笼还没摘下,春雨就淅淅沥沥地来了。李新宇在文渊阁的回廊里练剑,檐角的水珠顺着斗拱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节奏。拂风剑的“承影”式总差最后一分神韵,剑尖划过空气时,总带不起预想中的气旋。

“陛下,黄河汛情加急。”沈青梧的声音穿透雨幕,她手里的奏折被雨水打湿了边角,“开封段堤坝出现管涌,河工说再降三日雨,恐有溃堤之险。”

李新宇收剑的动作顿了顿,剑穗上的珍珠在廊柱上磕出轻响。他忽然想起先皇剑谱里“承影”式的批注:“水无形而有势,剑无锋而有影”,墨迹已有些褪色,却是少年时无数次临摹的笔迹。

“传旨,命张衡即刻赶赴开封,”李新宇的指尖划过奏折上的“管涌”二字,“带上工部所有的治水器具,告诉河工,朕的拂风剑,能斩风浪。”他转身时,玄色常服的下摆扫过积水,溅起的水花在雨幕中划出弧线,恰似“承影”式该有的轨迹。

沈青梧领旨时,瞥见新帝将剑谱放在廊下的石桌上,雨水打湿的纸页上,先皇画的治水图正与奏折上的黄河河道重叠。她忽然想起初见陛下时,他站在江南的河岸上,手里攥着测量竹简的模样,原来帝王的剑,既能斩奸佞,也能护江河。

三日后,雨势渐歇。李新宇在太庙前的广场练剑,“承影”式的气旋终于在剑尖凝聚,卷起地上的落英,在晨光中旋出粉色的漩涡。靖王拄着拐杖站在台阶上,左臂的箭伤刚拆了绷带,却非要来看二哥练剑。

“这式的要诀,在‘虚’不在‘实’。”靖王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就像当年咱们在太液池钓鱼,鱼咬钩时不能硬拽,得顺着它的力道。”李新宇收剑时,见弟弟的拐杖在青石板上划出浅痕,忽然想起少年时,两人用树枝在地上画剑谱的日子。

太庙的香炉里,龙涎香与松烟香缠绕升腾。李新宇翻开先皇留下的《河防纪要》,泛黄的纸页上,先皇用朱笔圈出的“疏堵结合”四个字,墨迹已渗入纸背。他忽然明白“承影”式的真谛——剑影虽虚,却能引动天地之力,正如治水之道,不在于硬堵,而在于顺势而为。

“二哥,”靖王的指尖点在开封地图上,“臣请命去黄河前线。”李新宇抬头时,见弟弟眼里的执拗与当年跳进太液池捞冰船时如出一辙,忽然想起先皇常说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你的伤还没好。”李新宇将拂风剑放在案上,剑鞘与烛台相碰,发出清越的声响,“朕已让张衡带去了新制的铁网,专防管涌,你在京中帮朕盯着朝堂。”他忽然拔剑,剑尖在地图上的黄河弯道处轻轻一点,“这里是关键,就像‘承影’式的转腕,差一分就谬以千里。”

靖王望着二哥指尖的剑花,忽然笑了:“臣明白了。”两人在烛火下研究河防图的身影,与二十年前先皇和年幼的太子在同样的位置讨论剑谱的画面,渐渐重叠在太庙的暮色里。

黄河堤坝合拢那日,李新宇正在御书房练剑。“承影”式的气旋卷起案上的奏折,江南的农桑报、北疆的军报、开封的河工奏,在剑影中翻飞,最后齐齐落在御案中央,恰好按地域排得整整齐齐。

“陛下,张尚书奏报,”李德全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的八百里加急还在颤抖,“黄河大堤保住了,河工说,是按先皇《河防纪要》里的‘分流法’,加上新制的铁网,才挡住了溃堤。”

李新宇收剑时,剑尖的气旋恰好托起一片飘落的柳叶,在掌心轻轻旋转。他忽然想起先皇握着他的手,在太和殿的丹陛上画“承影”式轨迹的日子,那时的阳光也是这样,透过窗棂,在金砖上投下父子俩交叠的影子。

“传旨,大赦天下,”李新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让沈青梧算算,江南的新粮何时能运到黄河灾区,告诉百姓,朕的剑,既能护江山,也能暖民心。”

暮色染红天际时,李新宇站在角楼上,拂风剑的剑影与天边的晚霞相融。远处传来太庙的钟声,一声又一声,仿佛在回应二十年前先皇的期许。他忽然明白,所谓“承影”,不仅是剑的影子,更是帝王的初心,是先皇的嘱托,是百姓的期盼,在时光里流转不息,从未消散。

练剑的身影在暮色中拉长,玄铁剑的寒光与天边的余晖交织,恍若一条连接古今的光河。那些关于剑与江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奔流不息的黄河,既承古法,又开新篇,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属于盛唐朝的传奇。

惊蛰过后,地气渐暖。御花园的玉兰开得正好,白瓣如玉,在风中轻轻摇曳。李新宇站在玉兰花下,手中的拂风剑泛着温润的光泽,剑穗上的珍珠随着他的动作,在花瓣间穿梭,像是在与花共舞。

“陛下,江南的新粮已经运抵黄河灾区了。”沈青梧的声音带着春的暖意,她手中捧着一本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粮食的分发情况,“百姓们都说,陛下的恩德,就像这春风一样,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李新宇收剑微笑,目光落在账册上。他忽然想起先皇剑谱中“同心”式的注解:“一人为木,众人成林,剑与心同,方得始终。”这注解是先皇晚年所书,字迹已有些颤抖,却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笃定。

“沈爱卿,你可知这‘同心’式的真谛?”李新宇问道,指尖轻轻拂过剑鞘上的云纹。

沈青梧略一沉吟,答道:“臣以为,‘同心’便是君臣同心,上下一心,如同这拂风剑的剑鞘与剑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李新宇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你说得对。但这‘同心’,不仅是君臣之间,更是帝王与百姓之间。就像这玉兰花开,需得有根、有叶、有阳光雨露,方能绽放得如此绚烂。”

正在这时,靖王拄着拐杖走来,左臂的箭伤已好了大半,只是还不能过度用力。“二哥,臣刚从兵部过来,匈奴那边有了新的动静。”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探子回报,匈奴各部似乎有联合的迹象,恐对我北疆不利。”

李新宇的神色微微一凛,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想起“同心”式的招式,两人配合,一攻一守,默契无间。“三弟,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

靖王沉思片刻,说道:“臣以为,当以‘同心’式应之。一方面,加固北疆防线,调集兵力,严阵以待;另一方面,联络西域诸国,共同牵制匈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李新宇赞许地看着他:“好,就依你所言。我们兄弟同心,再加上朝堂百官和天下百姓的支持,定能让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日后,李新宇在太和殿召集百官,商议应对匈奴之事。朝堂上,众臣各抒己见,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争论不休。

李新宇静静地听着,忽然拔出拂风剑,剑尖指向殿外的天空。“众卿请看,”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这天空广阔无垠,能容纳日月星辰,能承受风雨雷电,正是因为它有包容之心。我们大周,也当有这样的胸怀。对待匈奴,我们既要做好战斗的准备,也要给他们一个和平的机会。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同心协力,方能成事。”

众臣听了,皆俯首称是。周启元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愿前往西域,联络诸国,为我大周争取更多的盟友。”

张衡也随之出列:“臣愿负责加固北疆防线,确保边疆的安全。”

看着众臣踊跃请命的样子,李新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便是“同心”的力量。

退朝后,李新宇与靖王在太庙前练习“同心”式。李新宇主攻,靖王主守,两人配合默契,剑光闪烁,如行云流水。剑风掠过,吹落了太庙前的几片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第2/2页)

“二哥,你的剑法又精进了。”靖王赞叹道,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新宇笑了笑:“这多亏了你啊。有你配合,我才能将这‘同心’式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那时,他们在太液池边练习剑法,虽然磕磕绊绊,却充满了欢乐。

夜幕降临,李新宇独自坐在御书房,翻看着手边的奏折。江南的农桑有了好的收成,北疆的防线正在加固,西域的联络也在顺利进行。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这“同心”式的剑法,一步步走向完美。

他拿起拂风剑,在烛光下轻轻擦拭。剑身上映出他的身影,也映出了这万里江山。他忽然明白,先皇让他练习拂风剑,不仅仅是为了让他掌握一门武艺,更是为了让他领悟这“同心”的道理。只有帝王与百官同心,与百姓同心,这江山才能稳固,这天下才能太平。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御花园的玉兰树上。花瓣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仿佛是无数颗星星落在了枝头。李新宇握紧手中的拂风剑,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这份“同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练剑的身影在烛光中晃动,与窗外的月光、玉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这画面里,有帝王的责任,有兄弟的情谊,有君臣的默契,更有对这万里江山的热爱与守护。而这一切,都将在这拂风剑的“同心”式中,不断传承,不断延续。

暮春的雨总是缠绵。御花园的紫藤萝落了满地紫英,被雨水浸得发胀,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踩着一团团云絮。李新宇站在听雨轩的廊下,拂风剑斜倚在朱红柱上,剑穗垂在青石板上,珍珠被雨水打湿,亮得像浸在水里的星子。

“陛下,吏部查出来了,”沈青梧的裙角沾着泥点,显然是冒雨从宫外赶来,手里的卷宗滴着水,“去年苏州粮案的漏网之鱼,藏在山东盐运司,与曹氏旧部往来密切。”

李新宇的指尖在廊柱上轻轻叩击,雨声淅淅沥沥,倒像是在为他的节奏伴奏。他忽然想起先皇剑谱里“归藏”式的图谱,剑峰藏于肘后,看似收势,实则蓄势待发,墨迹旁还有一行小字:“收剑易,收心难。”

“让张衡带五百羽林卫去山东,”李新宇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告诉盐运司使,朕的拂风剑,能劈开盐仓的铁锁,也能看透人心的褶皱。”他转身时,玄色常服的下摆扫过积水,溅起的水花在廊下画出半道圆弧,恰似“归藏”式收势时该有的轨迹。

沈青梧领旨时,瞥见新帝弯腰拾起落在剑鞘上的紫藤花瓣。那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让她忽然想起三月前祭天时,陛下将祭文捧在掌心的模样——原来帝王的剑,既能斩荆棘,也能护花魂。

三日后,山东传来捷报。李新宇没在朝堂上听奏报,而是带着靖王去了太液池的画舫。暮春的池水泛着碧色,倒映着岸边的垂杨柳,像一匹铺展开的绿锦缎。

“二哥,你看这‘归藏’式的变招如何?”靖王用树枝在船板上画剑谱,左臂的伤口已能活动自如,只是画到剑峰藏肘时,树枝忽然断了,“啧,还是差火候。”

李新宇笑着夺过树枝,在断口处续画:“你总想着藏锋时要用力,却忘了先皇说的‘气沉丹田’。就像这池水,看着平静,底下的暗流却能托起万吨画舫。”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两人偷学“归藏”式,总因急于求成而摔进水里,先皇站在岸边,手里拿着戒尺却舍不得落下。

画舫行至湖心亭时,李德全撑着伞送来密信。蜡封上印着北疆的狼图腾,是靖王安插在匈奴的细作传来的。“王爷,匈奴单于病死了,他的三个儿子正在争位,漠北乱成一锅粥。”

靖王的眼睛亮起来,猛地一拍船板:“这是天赐良机!臣请命率军北伐,定能一举荡平漠北!”船身晃了晃,惊起芦苇丛里的白鹭,扑棱棱掠过水面,翅膀带起的水珠落在李新宇的剑鞘上。

“急什么。”李新宇用树枝轻点水面,涟漪一圈圈荡开,“你看这水,越是想掀巨浪,越要先沉底。”他忽然想起先皇临终前,指着御案上的《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练剑亦如是。”那时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治”字上投下光斑,像枚未启封的印玺。

暮色降临时,兄弟俩在画舫上对练“归藏”式。靖王的寒铁剑刚猛,李新宇的拂风剑柔婉,一刚一柔在暮色里相击,剑风卷起的紫藤花瓣粘在两人的衣襟上,分不清是谁的。

“归藏归藏,藏的是锋芒,不是心肠。”李新宇的剑尖在靖王喉前半寸停住,剑穗上的珍珠轻轻蹭过弟弟的锁骨,“就像当年你我在太庙抄《孙子兵法》,你总说要‘兵贵胜’,却忘了后面还有‘不贵久’。”

靖王收剑时,忽然发现二哥的鬓角多了根白发,像雪落在乌木上。他想起半年前在雁门关,自己中箭时看见的星空,也是这样的白星点缀在黑夜里。“二哥,等北疆安定了,咱们去江南看看吧,你说过要教我辨认河工图纸上的水文标记。”

李新宇的剑“当啷”一声落在船板上,水花溅起的瞬间,他忽然明白了“归藏”式的真谛——所谓收势,不是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就像这拂风剑,藏起锋芒时,才能看清握剑的手,是否还握着初心。

五月初,沈青梧送来山东盐仓的账册。李新宇没在御书房看,而是带着账册去了先皇的陵寝。墓碑前的松柏抽出新枝,嫩绿的针叶上挂着晨露,像先皇当年教他练剑时,落在剑穗上的星光。

“父皇,”李新宇将账册放在碑前,拂风剑斜倚在碑石上,剑穗垂落的角度,恰似当年先皇站在这里的姿态,“您看,这‘归藏’式,儿臣总算学会了。”风穿过松针,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先皇在说“好”。

离开陵寝时,晨光正好。李新宇在神道上练起“归藏”式,玄铁剑的锋芒在朝阳里流转,却总在触及碑石前一寸处轻轻收回。剑穗上的珍珠与神道旁的石翁仲相撞,发出清越的声响,像是在丈量岁月的距离。

李德全远远跟着,见新帝的身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先皇也是这样,在同样的地方,教年幼的太子练剑。那时的剑穗还是用红绳系着的,不像现在缀着东珠,却同样在晨光里,划出温柔的弧线。

回到紫禁城时,沈青梧正在太和殿的丹陛上等。她手里捧着新修的《税法》,黄绸封面上,“轻徭薄赋”四个字格外醒目。“陛下,户部核算过了,按新税法,百姓每亩地能少缴三成赋税。”

李新宇接过《税法》的瞬间,拂风剑的剑鞘轻轻叩击丹陛的金砖,发出沉稳的声响。他忽然发现,这声音与先皇当年在这里宣布减税时,龙靴踏地的节奏一模一样。

暮色染红角楼时,李新宇站在城墙之巅。拂风剑的剑影与晚霞相融,在砖墙上投下流动的光河。远处的市井传来收摊的吆喝声,近处的宫墙下,巡逻的禁卫军脚步声整齐划一。他忽然明白,所谓“归藏”,不是把剑藏进鞘里,是把锋芒藏进心里,藏进每一道奏折的朱批里,藏进每一粒百姓碗里的粮食里。

练剑的身影在暮色里渐趋沉静,玄铁剑的寒光慢慢收敛,像潮水退回深海。只有剑穗上的珍珠,还在轻轻颤动,映着天边最后一缕霞光,如同少年时在太液池边,永远也数不清的星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