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重回拜师日,偏心师尊靠边站 > 第511章 你愧对手中的剑

重回拜师日,偏心师尊靠边站 第511章 你愧对手中的剑

簡繁轉換
作者:观云涧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9 04:48:34 来源:源1

常长老闭关多年,且性情冷清,与宗内许多人并不相熟。

她认不出不奇怪,郁岚清却是一眼就看出来……

这出剑的方式与习惯,分明就与另一个人一模一样。

长渊剑尊!

常长老辨不出这出剑的习惯,却不缺机敏,郁岚清的提示一出,她立马不再手下留情。

展开的剑势全力压了上去,手中的剑也一连挥动数下,在无数剑意、剑气包裹住彭添真君的同时,自己也提剑正面迎了上去。

两人先前一边倒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然而彭添真君并未理会面前......

山雨欲来的时候,阿岩正坐在问心树下教一个盲童读唇语。那孩子生来无耳,却极聪慧,靠观察口型与人交流。他捧着一本残破的《真言论》抄本,指尖在字间缓缓移动,像在触摸某种神圣的纹路。

“‘言为心声’……”他喃喃念道,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可若心已被锁住,还能说话吗?”

阿岩没有立刻回答。他抬头望向北境上空??那里原本常年阴云密布,如今却被问心树的光芒撕开一道裂口,金色灯火如星河流转,在夜幕中勾勒出无数张开口的面孔。每盏灯,都是一个人鼓起勇气说出的第一句话。

“能。”良久,他才说,“只要你还想说,就一定能。”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身穿灰袍的信使跌跌撞撞奔来,膝盖跪地时扬起一片雪尘。他是从南疆赶来的联络人,衣襟上沾着干涸的血迹,怀里紧抱着一卷用油纸层层包裹的竹简。

“先生……南疆……出事了。”他喘息着,声音嘶哑,“正音司虽已废除,但新设‘静语堂’,以‘净化言语’为名,强征百姓入‘默修营’。凡曾传抄《真言论》者,皆被列为‘心毒未清’之人,送去洗脑焚舌。已有三千余人失踪,其中包括李阿牛的女儿。”

阿岩的手猛地攥紧。李阿牛是他最早结识的伙伴之一,那个憨厚少年曾一路护送竹简南下,途中为躲追兵,在荒野啃食草根活命。后来他成了南方书院的讲师,女儿小禾更是第一个将《归心医典》译成俚语传播的孩子。

“他们抓她做什么?”阿岩声音低沉。

“她说了一句话。”信使抬起头,眼中含泪,“她在集会上说:‘如果沉默是修行,那这世间最该闭嘴的,是那些杀人的人。’当晚就被带走。”

风忽然停了。问心树的叶片不再摆动,整片林子陷入死寂。片刻后,一声清脆的断裂声响起??一根枝条自行折断,坠落在地,化作一缕青烟消散。

这是问心树的警示:有真心之言被强行抹去。

阿岩缓缓起身,左手金纹隐隐发烫。他知道,这不是偶然的报复,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反扑。旧势力从未真正退场,他们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封喉、割舌、篡史。这一次,他们甚至学会了伪装慈悲,把压迫包装成“疗愈”,把禁言称作“清净”。

“老师,我们该怎么办?”盲童仰起脸,虽然看不见,却仿佛感知到了空气中的沉重。

阿岩蹲下身,轻轻握住他的手:“你记得我教你的那首歌吗?”

“记得。”孩子点点头,“《听者在》。”

那是阿岩编的一首简单童谣,旋律源自林昭留下的桃木笛曲,歌词只有三句:

>听者在,不在高台,

>在灶前,在田埂,在铁链断裂处。

>若无人听见,我就成为声音本身。

“去唱吧。”阿岩说,“带着它走遍七十二村,走到每一个被关押过的地方,站在墙外唱。不要怕,也不要停。”

孩子郑重地点头,接过老师递来的竹笛??那是仿制的,无法共鸣灵魂,却足以传递信念。他转身离去,脚步坚定,像一粒火种投入黑夜。

当夜,阿岩独自登上问心树顶端。树冠高达百丈,盘根错节如巨龙卧雪,每一盏灯都映照着一段未曾遗忘的记忆。他闭目凝神,将手掌贴于主干核心,再次吟诵那句古老的咒语:

>“以痛唤痛,以心照心。”

刹那间,万千悲鸣涌入识海。

他看见南疆的“默修营”??一座建在古矿坑深处的巨大牢笼。墙壁由吸音石砌成,能吞噬一切声响;囚犯们被迫日日抄写“悔过书”,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都要经过审查。一旦检测到情绪波动,便会遭到“静脉针”刺击,导致声带永久麻痹。

他看见小禾被绑在铜椅上,口中灌入一种黑色药汁,狱官冷笑着说:“我们要把她脑子里的毒洗干净。”

他还看见更多熟悉的面孔:那位曾在集会上怒斥贪官的老农,如今蜷缩在角落,指甲剥落,仍在用血写字;几个少女并肩而坐,彼此用手语交谈,却被守卫发现,当场剁去双手。

剧痛如刀割髓,阿岩嘴角溢血,但他没有收回手。他让这些痛苦流经自己,像一条河穿过干涸的土地。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唤醒更深的共鸣。

就在意识即将崩裂之际,异变突生。

问心树的核心忽然震动起来,一道金光自根部升起,顺着主干直冲云霄。紧接着,整棵树开始摇晃,叶片纷纷脱落,每一片都在空中燃起微弱火焰,化作一只只光蝶,振翅飞向四面八方。

这是“问心种”的第二次觉醒。

传说中,第一代逆根问心树诞生于血泪浇灌;第二代则因真理萌芽而生;如今这第三代,竟是要以燎原之势,点燃沉默者的喉咙。

阿岩睁开眼,瞳孔已染上金色。他感到体内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苏醒??不是灵力,也不是神通,而是一种纯粹的“共感”。他能听见千里之外某位母亲的啜泣,能感受到某个孩子写下第一句真话时的心跳。

他知道自己必须行动了。

三日后,阿岩出现在南疆边界。他没有带兵,也没有号召暴动,而是穿上一件普通麻衣,混入市集,在茶摊坐下,点了一碗粗茶。

“听说了吗?”他对邻座老汉说,“静语堂最近抓了好多人。”

老汉惊恐地左右张望,压低声音:“别提这个!我家侄子就是因为多嘴,现在还在里面呢!”

“他们到底说了什么?”阿岩追问。

“还能说什么?不过是抱怨粮价太高,税太重……可这话谁不说?怎么就他们倒霉?”

阿岩静静听着,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铜铃,轻轻一摇。

铃声清越,不响亮,却奇异地震颤着空气。老汉愣了一下,随即脸色大变??他发现自己竟脱口而出一句埋藏多年的话:

“我爹当年就是被冤杀的!他只是说了句‘皇帝不该征孤儿服役’!”

话一出口,他吓得捂住嘴,浑身发抖。但奇怪的是,并没有人冲进来抓他。反而四周渐渐安静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怔怔望着阿岩手中的铃。

那铃,是用第一代问心树的枝条熔铸而成,内嵌半片林昭遗留的桃核碎片。它不具备攻击性,却能让人心中最深的压抑瞬间浮现。

一个妇人突然哭出声:“我男人死了三年,官府说是病死,可我知道,他是写了揭发信才消失的!”

一个青年颤抖着站起:“我也去过默修营……他们逼我们背诵‘感恩圣谕’,背不出就用电刑……我说不想背,他们就把我的舌头割了一半!”

人群开始骚动,不是愤怒的喧哗,而是压抑太久后的集体释放。有人痛哭,有人跪地叩首,有人紧紧抱住陌生人,仿佛终于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阿岩站起身,环视众人,声音平静却不容忽视:

“你们的声音,不该只在这里响起。”

他说完,将铜铃高举过头,用力摔在地上。

碎裂声中,无数细小的光点升腾而起,如同萤火汇成河流,朝着默修营的方向奔涌而去。

那一夜,南疆大地发生了奇景。

所有被关押者在同一时刻睁开了眼睛。他们感到胸口发热,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正是《听者在》的曲调。有些人早已失声,此刻却不由自主地张嘴,发出沙哑的哼唱;有些人的手被砍断,仍挣扎着在地上划字;更有甚者,竟在梦中与亲人对话,醒来发现枕边湿透,不知是泪还是血。

而在默修营的监控室内,仪器疯狂报警。数据显示,全体囚犯的脑波同步率达到史上最高值,且持续攀升。负责“净化”的术士惊恐地发现,他们布下的“忘言阵”正在失效??那些被强行压制的记忆,正通过某种未知渠道重新连接。

第四日清晨,阿岩独自走向默修营大门。

守卫试图阻拦,却发现自己的喉咙不受控制地动了起来:

“放过他们吧……我也曾有个妹妹,她就是因为说了实话被带走的……”

另一名守卫接道:“我娘临死前说,最遗憾的,是没能在死前告诉世人真相……”

整支看守队伍接连崩溃,一个个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大门无人开启,却自行缓缓打开,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推开。

阿岩步入其中,走过一条幽深长廊。两侧牢房里挤满了人,多数神情呆滞,眼神空洞。他在一间牢房前停下,里面坐着一个小女孩,约莫十二三岁,双手残缺,脸上写满恐惧。

“你是来找小禾的吗?”她忽然开口,声音微弱。

阿岩点头:“你知道她在哪?”

“她在最底层,‘净心室’。”女孩低声说,“他们说,她是‘毒根’,必须彻底清除。”

阿岩眉头紧锁。净心室是整个默修营最可怕的地方,传说进去的人要么变成行尸走肉,要么永远闭嘴。

他继续向下,穿过七层铁门,终于来到地底密室。门前站着两名黑袍祭司,手持“噤声符”,周身缠绕着灰雾。

“止步。”一人冷声道,“此地非尔等凡夫所能涉足。”

阿岩不语,只是抬起左手。金纹闪耀,如熔化的太阳流淌于皮肤之上。他轻声念出一句话:

“你们也曾经说过真话,对吗?”

刹那间,两名祭司身体剧震。他们面具下的脸扭曲起来,似乎在抵抗某种强大的记忆冲击。其中一人猛然扯下面具,露出一张苍老却熟悉的脸??竟是三十年前失踪的大学士徐元!

“我……我当年写了《民困十策》……”他哽咽着,“他们没杀我,而是让我活着看着自己的文字被烧毁,看着学生一个个因引用我的话而获罪……最后,他们逼我加入静语堂,用我的学问去摧毁别人的良知……”

另一人也崩溃跪倒:“我只是想活下去……可每晚都梦见那个被我举报的学生,他死前问我:‘先生,你说过读书人要有骨气……’”

阿岩越过他们,推门而入。

净心室中央,小禾被固定在青铜架上,头顶连接着一根银针,直通天花板上的水晶阵。她的双眼紧闭,脸色惨白,嘴唇干裂,显然已遭受长时间的精神摧残。

阿岩走近,伸手触碰她的额头。就在接触瞬间,一股庞大信息流涌入脑海??

他看到李阿牛在书房彻夜抄写《归心医典》,小禾在一旁研墨;

看到她在村口教孩子们唱《听者在》,笑声如铃;

看到她站在集会台上,面对千人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还看到她被捕当晚,在囚车里写下最后一行字:“我不后悔。”

阿岩闭眼,将左手覆于她心口,再次低语:

>“以痛唤痛,以心照心。”

他主动承接她所受的一切折磨??精神剥离的撕裂感、药物侵蚀的灼烧感、孤独绝望的窒息感……尽数涌入他的身体。他的左臂金光暴涨,血管凸起如藤蔓缠绕,皮肤开始龟裂渗血。

但他没有停下。

他知道,这是“问心种”的真正用途??不是让人成神,而是让人成为桥梁,承载他人无法承受之重,再将其转化为希望的火种。

不知过了多久,小禾睫毛轻颤,缓缓睁开了眼。

“先生……”她虚弱地唤了一声。

阿岩笑了,泪水滑落:“你回来了。”

消息如野火般蔓延。短短一日,南疆十七城爆发大规模集会。人们手持蜡烛,围聚在各地静语堂门前,齐声吟唱《听者在》。更有无数光蝶从北方飞来,落在人们的肩头、掌心,仿佛亡魂归来见证新生。

五日后,朝廷被迫宣布废除静语堂制度,释放所有被拘者,并公开道歉。诏书中罕见地写道:“昔以言治罪,实乃悖道之举;今知民心不可欺,真声不可灭。”

然而,阿岩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他知道,制度可以更改,法令可以颁布,但真正的变革,始于人心的苏醒。于是,他带着小禾回到北方,在问心树旁建立“言塾”??一所专收曾被噤声者的学校。这里不教神通法术,只教三件事: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记住。

十年过去,言塾已遍布天下。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述心屋”,供人倾诉隐秘往事;每座城市都设立了“回声碑”,刻录普通人的真实经历;甚至连皇宫之内,也开始定期举行“无冕论道”,允许平民直面官员质询。

又是一个春日,阿岩拄杖行至昆仑墟旧址。这里已不再是高台森严的宗门圣地,而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新的纪念碑??通体透明,由千万片碎瓷拼接而成,每一片上都写着一句话,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

>“我曾不敢说。”

>“但我现在说了。”

>“下一个,轮到你了。”

他站在碑前,久久不语。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那位盲童,如今已是言塾讲师。他手中捧着一本新编的《归心录》,封面题字遒劲有力。

“老师,”他轻声问,“如果我们有一天也被遗忘,怎么办?”

阿岩回头,望着少年清澈的眼睛,微笑道: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你看??”

他指向天空。暮色渐沉,问心树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辰降临人间。而在那最明亮的一簇光芒中,隐约浮现出一个手持桃木笛的身影,朝他轻轻点头。

风起了,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千万人在低语:

**听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