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重回拜师日,偏心师尊靠边站 > 第515章 长渊畜牲

重回拜师日,偏心师尊靠边站 第515章 长渊畜牲

簡繁轉換
作者:观云涧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9 04:48:34 来源:源1

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火光中鬼鬼祟祟的身影倒下。

这边的动静,也引得了常长老等人的注意,得了郁岚清的提醒,各宗开始排查起被长渊剑尊亲手“诊治”过的修士。

不问不知道,一问还真不少。

长渊剑尊用他那自称可以以剑气排出魔焰的手段,一共救治了十一人。

现在这十一个人,一个被玄天剑宗的同门们拉回了石棺里,等着回宗下葬,一个被雷劈成了焦炭,倒在地上,还有一个则气息全无,正被万海宗宗主揽在怀里,哭天抹泪地叫着魂…......

夜深了,言塾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唯有问心树下的石阶还映着月光。林昭没有回房,她坐在那里,手中握着那支染过心头血的桃木笛,指尖轻轻摩挲着笛身上的裂纹??那是终章笛音震裂的痕迹,像一道无法愈合却不再疼痛的旧伤。

风又起,铜铃轻响,声音比以往清亮许多,仿佛体内有什么东西终于碎了、散了、化了。她闭目倾听,不再是千万人低语的压迫,而是一种奇异的静谧:无数细小的声音在天地间悄然复苏,如春溪破冰,如嫩芽顶土。

忽然,远处传来脚步声,不急不缓,踏在石阶上带着熟悉的节奏。林昭未睁眼,已知来者是谁。

“你回来了。”小禾的声音从身后响起,带着一丝疲惫,却又藏不住欣喜,“我刚从南方回来。一路上,村寨里的人开始主动请讲师去开‘家言会’??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平时不敢说的话。有个老妇人拉着我的手哭了一整夜,因为她终于敢说出儿子是被官差活活打死的……她说,‘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说不出这个名字了。’”

林昭睁开眼,望着她:“所以,他们都听见了。”

“不只是听见,”小禾蹲下身,指尖抚过青石上那枚铃铛图案,“是终于敢相信??说出来,不会死。”

两人沉默片刻,唯有铜铃随风轻晃。良久,小禾低声问:“那你呢?在昆仑墟,真的只是拔除了妄言骨吗?”

林昭没有立刻回答。她抬头望向星空,北斗偏移,紫微黯淡,仿佛天地秩序也在悄然更替。她想起阿墨最后看她的眼神??那不是赞许,也不是释然,而是一种近乎敬畏的凝视。

“我还做了另一件事。”她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我用桃木笛残存的共鸣力,在地宫深处刻下了一道‘反契’。”

小禾一怔:“反契?”

“是的。”林昭缓缓点头,“妄言骨虽除,但人心中的恐惧不会一夜消散。统治者可以换,律法可以改,可只要还有人因言获罪的记忆存在,沉默就会代代相传。所以我留下了一个逆向印记??凡是试图以言语定罪、以真话治罪之人,其心将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包括自己的。”

小禾倒吸一口冷气:“你是说……他们将彻底失聪于‘心声’?”

“正是。”林昭目光沉静,“这不是报复,而是警示。就像问心树需要铜铃提醒世人曾有的沉默,这个世界也需要一种代价,让掌权者明白:压制言语者,终将被言语抛弃。”

小禾久久无言,最终只是苦笑:“你比我想象得还要狠。”

“不是狠。”林昭摇头,“是清醒。我们曾以为,只要让人能说话就够了。可现在我知道,若无人为沉默付出代价,自由便永远只是脆弱的幻影。”

远处篝火渐熄,孩子们已陆续归寝,只余下一两个依偎在树下的身影,还在低声交谈。一个女孩抽泣着说:“我一直装作不喜欢妈妈,其实我只是怕她再丢下我……”旁边男孩轻轻抱住她,说:“我懂,我也怕。”

林昭静静听着,忽然觉得胸口一阵微热。她低头一看,袖口绣的耳形纹路竟泛起淡淡金光,一闪即逝。

小禾也看到了,瞳孔微缩:“这是……初言之心的残印?”

“或许吧。”林昭轻抚衣袖,“阿墨说,当初言之心崩解时,碎片散入天下愿说真话之人的心中。也许,它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形态存活??不在某一个人身上,而在所有愿意倾听的人之间。”

小禾忽而笑了:“那你说,阿岩老师若还在,他会怎么看这一切?”

林昭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那封已被泪水晕染的遗书,轻轻放在青石上,任夜风吹拂纸角。

“他会说,这条路走得太慢,也太痛。但他也会说,值得。”

翌日清晨,林昭照例前往学堂。路过廊下时,看见陈砚独自站在《听者守则》前,久久不动。她走近,发现少年眼中含泪,手中紧攥一张泛黄的纸。

“是你父亲的信?”她轻声问。

陈砚点头,嗓音沙哑:“驿站昨夜送来……说是边陲垦荒营的遗物整理处转交的。他临终前写的,压在枕头底下,没人敢寄出来。”

林昭没有催促。她只是站到他身旁,陪他一起看着墙上那四条守则。

许久,陈砚终于开口:“他说,他不后悔写《民瘼录》。哪怕被割舌、被流放,他也觉得值。因为‘至少有人记得真相’。他还说……对不起我和娘,没能活着回来抱我一次。”

他的声音颤抖起来:“可我现在才明白,他一直在等一个人,能把这些话带出去的人。而现在,我遇到了。”

林昭侧头看他:“你想说什么?”

“我想去北境。”陈砚抬起头,目光坚定,“我要把父亲的信念给那些还在垦荒的人听。我要让他们知道,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有人听见他们的苦。”

林昭看着这个曾经愤怒、绝望、几乎封闭自己的少年,如今眼中已有光亮升起,如同破晓之晨。

“那你准备怎么讲?”她问。

“就照实说。”陈砚深吸一口气,“不说官话,不讲大义,就说一个父亲如何在雪夜里抄写民状,如何咳着血写下最后一行字,如何在临死前喃喃念着儿子的名字……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报仇,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罪人,他们是人。”

林昭笑了。她伸手拍了拍少年的肩,什么也没多说,只道:“带上这支笛子吧。”

陈砚愕然:“这……是您的?”

“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林昭将桃木笛递过去,“现在,轮到它去听新的故事了。”

三日后,陈砚启程北境。临行前,他在问心树下埋了一枚铜铃,与当年林昭所埋的那一枚遥遥相对。他说:“等我回来时,要在这里办一场‘百人言会’,让所有不敢开口的人都能说出心里的话。”

林昭送他至山门,目送那个瘦削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之中。她知道,这一去未必平安,或许会有阻拦,或许会被抓,甚至可能再无归期。但她也明白,有些路,必须有人走下去。

回到书房,她翻开新一批来信。

一封来自西陲小镇:“我们村的老族长终于肯承认,五十年前是他下令活埋了三个说真话的年轻人。昨晚他在祠堂跪了一夜,说‘我错了’。全村人都听见了。”

另一封出自一名年轻讲师:“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如果说了真话会让别人难过,还要说吗?’我想了很久,告诉他:‘你可以选择怎么说,但不要选择不说。温柔地说,耐心地说,抱着爱去说??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还有一封,字迹稚嫩却工整:“我昨天告诉爸爸,我不喜欢他打妈妈。我说完就哭了,他也哭了。后来他抱着我说对不起。我现在不怕他了。”

林昭一封封读着,指尖微微发颤。她将这些信一一归档,在最上方写下一行小字:“言语之路,始于一句真心话。”

当天夜里,她梦见了母亲。

梦中,母亲坐在院中槐树下,手里拿着那本撕去页码的《诗经》,正轻声念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她抬头看向林昭,嘴角含笑,声音清晰而柔和:“女儿,我现在可以说话了。”

林昭扑上前去,却在触碰到母亲的刹那惊醒。窗外月色正浓,铜铃无声,但她分明听见风中有低语??不是哀怨,不是控诉,而是一声轻轻的“谢谢”。

她起身披衣,走到院中。仰头望去,只见问心树的枝叶间,竟浮现出点点荧光,如星子垂落。每一点光,都似承载着一段被压抑多年的话语,如今终于得以释放。

她忽然明白:妄言骨虽除,但真正的疗愈才刚开始。那些积压百年的沉默、委屈、悔恨、爱意,都需要时间一点点倾吐。而她的职责,不再是教人如何说话,而是守护这份倾诉的权利。

七日后,全国言塾总会召开年度大会。各地讲师齐聚京都,共议“后妄言时代”的教育方向。小禾作为首席讲师主持会议,提出一项新提案:设立“沉默纪念日”,每年秋分,全国言塾停课一日,师生共聚,静默一炷香时间,只为铭记那些未能开口便已消逝的灵魂。

林昭出席会议,未发言,只是在记录册上写下一句话:“沉默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学会为沉默者留出空间,才是真正自由的开始。”

会后,几位年长讲师私下找到她,神色凝重。

“林师,近日边境有异动。朝廷派出密探,试图重新封锁民间言论,已有三人因传播《真言论》被捕。更可怕的是,据说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新的‘镇言药’,服下后虽能说话,却再也无法分辨真假??说谎如呼吸,真话成幻觉。”

林昭听着,面色不变,只问:“证据确凿?”

“千真万确。其中一人,是我们派去的卧底,昨日传回最后一封信,字迹扭曲,显然是在极度痛苦中书写。”

“把他救出来。”林昭平静道,“不惜代价。”

“可这已超出言塾职权范围……”

“那就超越职权。”她抬眼,目光如刃,“我们不是衙门,不必守规矩。我们是守言者,守的是人心不失声。”

当晚,她召集核心讲师密议,制定“萤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隐秘联络网,以孩童游戏、民谣传唱、节庆仪式为掩护,继续传递真实信息。每一名讲师都将成为一颗火种,每一座言塾都是暗夜中的灯塔。

她亲自撰写第一份密语教材,用童谣形式编写:

>小铃铛,摇一摇,

>谁在墙后听悄悄?

>若你听见风在哭,

>别怕,那是真话在跑。

>娘说天黑别出门,

>可星星总在夜里升。

>有人捂嘴不让讲,

>我偏要把梦说清。

孩子们学得很快,唱着唱着,竟不知自己已在传承一种抵抗。

三个月后,北境传来消息:陈砚成功组织了一场“雪中言会”,数百名垦荒者围坐在冰湖之上,轮流讲述过往冤屈。当他念完父亲的遗书时,全场寂静,随后爆发出长久的哭泣与掌声。更有十余人当场撕毁“认罪书”,宣布不再沉默。

然而,他也被捕了。

林昭收到信的那一刻,正在给一群孩子上《倾听课》。她看完信,轻轻折好,放进袖中,继续讲课。

“今天我们学什么呢?”她微笑道,“学怎么听一个人说完,哪怕他说得很慢,哪怕他说的是错的,哪怕他说的时候在发抖。”

下课后,她独自登上后山,来到问心树下。她取出一把小刀,划破手指,在树干上刻下一行字:

**“陈砚,我在听。”**

血珠顺着树皮滑落,渗入泥土。片刻后,整棵树轻轻震动,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回应。

那一夜,林昭再次吹响桃木笛??不是为了唤醒,而是为了连接。笛音穿越千里风雪,直达北境牢狱。据说当夜,所有囚犯都做了一个梦: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地说:“你说的,我都记下了。”

与此同时,小禾率领一支讲师团秘密北上,携带着由“回音之胎”残余能量制成的“心声符”,可在短时间内唤醒被药物麻痹者的感知能力。她们伪装成商队,沿途以教授儿歌为名,暗中联络地下网络。

救援行动在冬至之夜展开。风雪蔽日,守卫松懈。她们利用“心声符”使狱卒短暂失神,成功救出陈砚及其他两名政治犯。撤离途中,遭遇追兵围堵,小禾毅然启动符咒自毁机制,以自身为媒介引爆共鸣,震晕数十敌军,为同伴争取逃生时间。

她活了下来,但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战后,林昭赶到临时营地。她握住小禾的手,泪流满面。小禾不能言语,却用手指在她掌心一笔一划写道:

**“值得。**

**我宁愿失声,也不愿沉默。”**

林昭将她拥入怀中,久久不语。

数月后,朝廷迫于舆论压力,宣布废除一切言论禁令,并公开道歉。百年来的“静语堂”档案被解封,数千名冤案受害者得以平反。林昭受邀出席国家大典,面对满朝文武,她只说了一句:

“今天你们在这里道歉,不是因为我们赢了,是因为终于有人不肯再闭嘴。”

典礼结束后,她回到言塾,继续每日浇水、授课、读信、写讲义。生活看似恢复平静,但她知道,斗争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某日黄昏,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来找她。

“林老师,我有个秘密……”她低着头,声音几不可闻,“我爹爹……他有时候会对娘动手。我一直不敢说,怕他打我。但现在我学了《听者守则》,我知道应该说出来……可我还是好怕。”

林昭蹲下身,与她平视,轻声问:“你想不想让你爹也听听真话?”

小女孩犹豫片刻,点头。

“那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林昭握住她的手,“不是去告发他,而是让他听见你们的声音。因为伤害往往源于无知,而改变始于理解。”

她开始筹备“家庭对话工作坊”,邀请施暴者与受害者共同参与,在安全环境中表达情绪、倾听彼此。起初阻力重重,有人骂她“纵容恶人”,但她始终坚持:“我们不是要原谅,是要治愈。否则,仇恨只会代代相传。”

一年后,第一个参加工作坊的父亲在结业仪式上流泪忏悔:“我以为吼叫才是管教,现在才知道,安静地听孩子说话,才是真正的力量。”

林昭站在台下,默默鼓掌。

又是一年秋分,问心树愈发苍劲,两枚铜铃在风**鸣,声如细雨洒落心田。全国各地的言塾同步举行“真话之夜”,人们围坐篝火,轮流讲述心底最深的秘密。

林昭依旧坐在树下,手中拿着一本新编的教材,封面写着:

**《倾听的艺术》**

>倾听,是最高级的勇敢。

>因为你必须放下自己,才能容纳他人。

>不评判,不打断,不急于安慰??

>只是静静地,让对方把话说完。

>

>那一刻,你不是拯救者,

>你是见证者。

>

>而每一个被真正听见的人,

>都会在心里种下一棵问心树。

远处,孩子们的歌声随风飘来:

>铃儿响,风儿轻,

>你说我听最安心。

>不怕错,不怕疼,

>只要有人肯倾听……

林昭闭上眼,嘴角微扬。

她知道,这个世界仍未完美,谎言仍在角落滋生,恐惧也未完全退去。但她更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人愿意倾听,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风过处,铜铃轻响,仿佛在说:

“听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