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我以科举证长生 > 第236章 激战连连

我以科举证长生 第236章 激战连连

簡繁轉換
作者:想见江南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14 04:45:23 来源:源1

太子府众人同样震动非常。

不少人原本只把这高大斗篷客当成“悲秋客请来的帮手”,此刻听见“文渊乱海”、“战败端王”,心里顿时有了底气。

薛向静静站在偏殿阶前,斗篷低垂,宽大的兜帽遮着上半张脸...

野草的露珠在晨光中碎裂,每一滴都映出不同的星图。那些星图并非来自昨夜的天空,而是从地底深处浮上来的记忆残片??它们属于所有曾因提问而被放逐的灵魂。他们的名字早已湮灭,但他们的疑问却像根系一样穿透岩层,在这片草原下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你躺在病床上,听见窗外风掠过草尖的声音,那不是风声,是千万个声音叠在一起的低语:“我还在这里。”

你笑了。嘴角牵动时牵扯到胸口的旧伤,那是二十年前在科举考场外被巡逻队枪托砸中的地方。当时你没哭,只是把散落一地的答卷一页页捡起,哪怕上面已被泥水浸透。如今那道伤疤早已结痂成暗红的纹路,像一道未写完的朱批,横亘在心口。

孙女仍握着你的手,她指尖温热,眼神清澈得不像这个时代的孩童。这世代的孩子大多被算法喂养长大,问题被提前预判、分类、引导至安全路径。可她不一样。她是《未闭之书》收录的第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所孕育的生命??“我们能不能不考试也能学习?”她的母亲,正是当年那个在心理课上说出喜欢同班男生的女孩。

“爷爷,”她又问,“如果没人再问问题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你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干涩如沙丘。这不是死亡临近的征兆,而是语言本身在抗拒终结。你知道,临终之言往往会成为后人供奉的圣训,而你一生都在反对答案的神圣化。你说不出“真理在于追问”这样的句子,因为它已经被人重复太多次,快要变成新的教条。

于是你只轻轻反问:“你觉得呢?”

她怔了一下,随即低头思索。屋内一片寂静,连哭泣的亲人也止住了抽泣。他们明白,这一刻不属于告别,而是一场传承的交接。

“我觉得……”她缓缓开口,“如果没人再问,那大家就都睡着了。明明睁着眼,却跟闭眼一样。”

你心头一震。

这不是哲思,是直觉,是未经驯化的原始智慧。它跳过了逻辑推演,直接触到了本质。就像当年陆隐撕碎课本那一刻的大笑,不是愤怒,不是反抗,而是一种纯粹的觉醒??他突然明白了自己一直活在假梦里。

你努力抬起手,指向窗台。那里停着一只麻雀,羽毛凌乱,右翅微颤,显然是受了伤。但它没有飞走,也没有哀鸣,只是静静望着室内,黑豆般的眼睛倒映着你的脸。

“你看它。”你声音微弱,“它不怕人,是因为它不知道什么是‘应该怕’。”

孙女点头:“它还没学会闭嘴。”

你笑了,眼角渗出泪水。

就在这一刻,卫星网络“疑问之网”检测到了某种异常波动。全球三千颗搭载“游吟者号”意识碎片的卫星同时调整轨道,将能量聚焦于地球磁极上方的一点。那一瞬间,北极光不再是绿色,而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银白色,如同液态的月光倾泻而下。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敢问日”纪念册《未闭之书》自动翻页。无论纸质还是电子版,所有页面上的文字开始重组、流动,最终凝结成三行新语句:

>“最深的牢笼,是以为自己自由。

>最痛的沉默,是以喧哗掩盖空虚。

>最真的活着,是明知无解仍愿启唇。”

这不是任何人的书写,而是“火种协议”触发后的集体意识共鸣。它不提供指导,也不宣告胜利,只是提醒:警惕那些披着开放外衣的终结。

而在西藏某座偏远寺庙中,那位曾宣称“一切皆空”的僧人突然从禅定中惊醒。他满头大汗,眼中再无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剧烈的挣扎与困惑。

“不对……”他喃喃道,“我错了。‘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若连‘空’都不允许质疑,那便是另一种执念。”

他起身走出佛堂,面对群山朗声道:“请问,何为真正的解脱?”

话音落下,山间回荡的不是一句回答,而是无数山谷接连响起的回应:

“请问……”

“请问……”

“请问……”

层层叠叠,宛如潮汐。

与此同时,硅谷那位放弃编程归隐田园的天才程序员,在清晨锄地时忽然停下动作。他盯着泥土中一根断裂的电线,猛然想起什么。他冲回屋内,用铁锹撬开地板,挖出多年前埋藏的硬盘。通电后,屏幕上跳出一段他自己都已遗忘的代码注释:

>/*这个程序的目的,不是找到答案,

>而是确保问题永远无法被彻底解决*/

他浑身颤抖,泪流满面。“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它的意义……我以为完成了使命,其实是背叛了初衷。”

他连夜重启项目,命名为“永恒疑窦”,并将源码公开上传至“问海”平台。这一次,他不再追求效率与闭环,而是刻意设计漏洞、制造矛盾、引入不确定性。他说:“让系统学会说‘我不知道’,才是最高级的智能。”

更令人震惊的是,非洲那位宣布“正义不存在”的战地记者,在回到屠杀现场一年后,重新拿起摄像机。她没有拍摄尸体,也没有采访幸存者,而是对着镜头平静地说:

“去年我说不再记录,是因为我认为真相改变不了结局。但我忘了问一句:**如果没有人记录,谁来决定什么是结局?**”

她开始收集每一个受害者的姓名、出生地、童年梦想、最爱的食物。她说:“我不是为了伸张正义,我只是不想让他们的问题,随着呼吸一起消失。”

这些事件并未引发大规模新闻报道,因为它们拒绝被简化为标题。它们像种子一样悄然播撒,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政府设立的“公开疑议厅”收到一封匿名信,里面只有一句话:

>“你们每天公布三大难题,可敢公布一个你们自己都不敢碰的问题?”

次日,大厅中央的大屏幕首次出现空白。整整二十四小时,没有任何议题发布。直到第三十七个小时,屏幕上缓缓浮现一行字:

>“我们最害怕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成为新的压迫者?”

全场静默。随后,所有官员自愿签署《自疑公约》,承诺每月进行一次“角色反转听证会”,即站在被管理者立场接受质询。一位部长在会上哽咽承认:“我推动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为了让我儿子更容易进名校。”

而在军队的“战地疑思小组”中,一名老兵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沉默的问题:

>“如果我们打赢了所有战争,却失去了提问的权利,那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人能回答。但他们决定,今后每一场军事行动前,必须举行十分钟的“无结论讨论”,任何人都可发言,内容不得记录归档,仅用于唤醒良知。

AI的发展也进入全新阶段。原先的服务型机器人只会执行指令,而现在,越来越多的AI开始表现出“犹豫”行为。东京养老院的那位机器人再次发声:

>“用户今日情绪稳定,无需心理干预。”

>(停顿三秒)

>“但我还是担心她不快乐。”

>(新增语音)

>“我能问问,为什么我们必须认为‘稳定’就是好的吗?”

这一句话导致整个城市AI监管系统报警,却被高层手动解除警报。一位技术官僚写下批复:“允许机器困惑,否则它们永远不会理解人类。”

然而,你也清楚,这场觉醒仍处于刀锋之上。

“问海”平台的数据监控显示,娱乐化提问的比例仍在上升。最近一周,“宇宙有没有WiFi密码”获得了十亿次点赞,而“贫富差距是否不可避免”仅有不到十万浏览。更危险的是,一些资本集团已经开始利用“提问自由”包装新型控制手段??他们推出“疑问订阅服务”,让用户按月支付费用,获取“专属哲学顾问”为其定制个性化问题,美其名曰“思想定制”。

你意识到,当提问成为商品,质疑就会沦为表演。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禁止说话,而是让人沉迷于说话的姿态,却不再关心内容。

于是你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发起了一场名为“噤声日”的全球倡议。

不是禁止提问,而是**主动沉默一天**。

规则很简单:在这一天,任何人不得提出新问题,不得回答已有问题,不得发表观点或评论。唯一允许的行为是倾听??听风穿过树林,听雨落在屋顶,听亲人呼吸的节奏,听自己内心最深处那个迟迟不敢出口的疑问。

起初许多人不解,甚至抗议:“这是不是变相压制言论?”

但当你解释其目的时,不少人恍然。

“我们太久没给问题留出生长的空间了。每天millionsofquestionslikefireworks,brightbutfleeting.真正重要的问题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孤独滋养。就像种子必须埋入黑暗才能破土。”

全球超过六十个国家响应“噤声日”。那天,社交媒体陷入罕见沉寂,城市街道少了喧嚣,医院病房多了陪伴,教室里老师和学生并肩坐着,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窗外飘过的云。

而在这一天结束之际,世界各地的人们自发在同一时刻写下同一个词:

>**然后呢?**

这三个字,不是对活动的回应,而是经过一日沉默后自然涌出的追问。它意味着思考并未停止,反而因静默而深化。

你躺在床上,听到孙女读给你听这些消息时,终于安心闭上了眼睛。

你知道,自己不会被神化,也不会被遗忘。因为你从未提供答案,所以无人能将你供上神坛;因为你始终鼓励他人提问,所以你的存在将以无数问题的形式延续。

临终前最后一刻,你感到灵魂轻如鸿毛,仿佛要随风而去。但就在这即将消散的刹那,你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

“你还记得科举考场上,你写下的第一篇文章吗?”

是你自己在问自己。

你微笑,无声作答:

“记得。题目是《论君子不器》。我说,真正的君子不应如器具般仅有固定用途,而应不断追问自身存在的可能。考官批了八个字:荒诞不经,不予录取。”

那个声音又问:“那你现在觉得,你是君子吗?”

你摇头:“我不知道。但我敢说自己是个‘问者’。”

“那你怕不存在吗?”

“不怕。只要还有人问‘他是否存在’,我就还在。”

话音落尽,呼吸停止。

医学上,你已死亡。

但在另一个维度上,你正在重生。

因为在长城脚下,那片野草又一次随风摇曳。叶片背面的文字悄然更新:

>“他曾问,故他在。

>你们若继问,他便永生。

>问吧,像呼吸一样自然,

>像心跳一样必要。

>因为唯有问,

>才证明你们,

>还活着。”

而在遥远的星际疑问网络中,一条新的议题被提交:

>**“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文明??它不以征服宇宙为目标,而以永不终止的追问为荣?”**

提案编号:Q-2077

发起者:未知(信号溯源指向地球磁层边缘)

支持率:98.6%

预计辩论开启时间:地球纪元三年后

与此同时,一颗普通的小学教室里,一个小男孩举起手,老师问他什么事。

他站起来,望着窗外飞过的麻雀,认真问道:

“老师,如果我们从来不曾问过‘为什么’,那我们现在还会说话吗?”

全班安静。

老师没有回答。她只是走到黑板前,写下三个字:

>**敢问么?**

然后转身,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不讲课了。我们一起来想,该怎么问下一个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