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 第53章 纸条入手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第53章 纸条入手

簡繁轉換
作者:吃啥掰我一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09 15:49:13 来源:源1

2006年10月15日,清晨六点十分。

云溪县公安局临时指挥部,设在二楼的一间小会议室里。

空气浑浊,几个塞满烟头的一次性纸杯堆在桌角。

墙上钉着一幅手绘的清溪村地形图,标注着房屋、道路和溪流。旁边贴着几张现场黑白照片,血迹和尸体轮廓在闪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目。

刑警队长赵刚双手撑在桌沿,眼窝深陷,盯着那些照片,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门被推开,带着一股室外涌入的湿冷空气。

陈默走了进来,身上那件半旧的深色夹克肩头被雨水洇湿了一片。他没寒暄,目光直接扫过墙上的地图和照片,最后落在赵刚脸上。

“赵队。”陈默的声音平静,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但异常清晰,“东西准备好了吗?”

赵刚直起身,抹了把脸:“陈教授,到了?路上不好走吧。”

他朝旁边一张桌子扬了扬下巴,“都在这儿。刚提取回来没多久,技术队那边初步处理了一下。”

桌上放着几个摊开的证物袋和文件夹。陈默走过去,脱下身上的旧夹克随手搭在椅背上,从随身带来的那个黑色硬壳勘查箱里取出一副白色棉线手套戴上。

“先看纸条。”陈默说,语气不容置疑。

赵刚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A4纸,上面是那张泡烂纸条的高清黑白拓印照片,旁边还有一张技术队用侧光拍摄的原件照片,字迹经过图像增强处理,显得清晰了些。

陈默将拓印照片拿到桌上一盏老式绿色罩台灯下,又从勘查箱里取出一个铜柄放大镜,俯身仔细查看。

“圆珠笔,蓝色。”陈默低声说,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说给旁边的赵刚和技术员小刘听,“用力极深,几乎划破纸面。尤其是‘欠’字和‘还’字的竖笔,起笔和收笔都有明显的顿压和拖拽痕迹。”

他移动着放大镜:“写字的人情绪极度激动,愤恨难平。而且,这种发力方式,不是偶尔写字的力度。”

“可能有长期握持工具、需要精细用力的习惯。比如木匠、石匠,或者经常修理器械的人,手部力量控制异于常人,下笔不知轻重。”

赵刚点头:“村里确实有几个木匠,还有修拖拉机的。”

陈默轻轻放下拓印照片,手指点了点纸张边缘:“纸质粗糙,是那种最便宜的单线作业本纸。注意这个抬头。”

放大镜下,纸张顶端依稀可见“云溪中学”四个淡红色印刷字的微弱印痕,虽然被水泡过,但还能辨认。

“云溪中学的作业本纸。”陈默直起身,“这种带校名的作业本,一般只在县城中学和乡镇的中心校小卖部统一售卖,清溪村内部的小卖部,不会进这种货。”

“要么是家里有孩子在县城或乡镇上学,要么是本人近期去过能买到这种本子的地方。”

赵刚立刻对旁边记录的技术员小刘说:“记下来。重点排查村里有孩子在县城或镇中心校上学的家庭,还有案发前一周内,有谁去过县城或乡镇。”

“接着看这个。”陈默转向下一个证物袋,里面是那半枚残缺指纹的放大照片,不同角度和光线下拍摄了四五张。

技术员小刘在一旁解释:“陈教授,这是里屋窗框凹陷处提取的,右手食指,残缺将近一半,边缘模糊,本身磨损也比较严重。县局档案库比对过了,没有结果。”

陈默拿起那张最清晰的指纹中心区域特写,再次借助台灯和放大镜。

“磨损确实严重。”他看得很慢,“特别是指尖中心区域的乳突纹线,几乎被磨平了,而且能看到很多细微的、平行的横向划痕。”

“这不是天生的皮肤光滑,是长期反复摩擦粗糙物体造成的。”

他抬起头看赵刚:“经常干粗活的手。比如扛木头、搬石头、搅拌水泥,或者长时间用手握着锉刀、砂纸打磨东西。这种磨损,不是一两年能形成的。”

他结合之前的信息:“42码的‘农田牌’胶鞋,常见于体力劳动者。”

“根据脚印的步幅和深度粗略估算,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二到一米七八之间,体型偏壮实,体重估计七十公斤上下。”

“结合这手部磨损和可能的职业习惯,年龄范围可以缩小到三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男性。”

赵刚脸色凝重:“我们初步排查了村里所有十八到六十岁的男性,穿42码鞋的有二十三人。”

“但案发时间——13号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这些人里,有十六个在邻省建筑工地打工,没回来。另外五个在邻村帮人盖房子,有不在场证明。”

“还有两个是本村的,一个那天在山上放羊,有人证明;另一个那天拉肚子,在家躺了一天,他老婆能做证。”

他叹了口气:“周德海的社会关系也捋了好几遍。村里人口碑一致,都说他是老好人,没跟谁红过脸。唯一一次有记录的矛盾,是去年年底和邻村一个叫刘大山的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吵过一架,还差点动了手。”

“但那个刘大山,今年开春就去广东打工了,到现在没回来,村里人都知道。”

“矛盾不一定在明面的‘仇家’里。”陈默打断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墙上的清溪村地图,手指突然点向地图边缘的一个标记点,“清溪村小学。村里孩子读完小学,要去哪里上中学?”

“大部分去乡里的中心校,成绩好的或者家里有点关系的,会想办法送到县城中学寄宿。”赵刚回答。

“纸条是云溪中学的作业本纸。”陈默重复道,手指又从地图上的小学移到代表村子的区域,“村里有没有谁家的孩子,就在云溪中学读书?”

“或者,最近有谁因为别的事,去过县城中学?比如送东西、开家长会、维修校舍设备?”

赵刚愣了一下,随即看向旁边一位负责摸排社会关系的年轻民警。那民警赶紧翻手里的笔记本:“有……有三户的孩子在县城中学读高中。还有一户,孩子本来在县城读,今年夏天毕业了。”

“另外……村长上周好像去过一趟县城教育局,不知道经过学校没有。”

“都列出来,重点查。”陈默语气果断,“还有那双‘农田牌’胶鞋。2006年了,这种老款胶鞋不是每个杂货铺都卖。县城哪几家供销社或者五金杂货店有售?”

“查他们最近三个月,特别是入秋后的进货和销售记录。有没有清溪村或者附近村子的人来买过?一次性买多双,或者反复来买同码数的,都值得注意。”

赵刚立刻意识到这条线索的重要性:“对!这种鞋耐磨便宜,干活的都爱穿,但码数全的店不多!我马上安排人去查县城和乡镇的供销点!”

他当即转身,开始部署任务:“小李,你带两个人,现在就去县城,把所有可能卖‘农田牌’胶鞋的商店、供销社门市部列出来,一家一家问,调他们的进货台账和销售记录,特别是42码的!”

“小张,你带另一组人,重新走访清溪村和附近几个村,把所有家里有孩子在县城中学读书的、最近半个月内去过县城中学的,全部筛出来,详细问清楚时间、事由,有没有证人!”

民警们应声而动,房间里响起一阵拉椅子和急促的脚步声。

陈默没跟着离开,他重新拿起那份现场勘查报告翻看,目光停留在对现场柴房的描述上——只有简单一句“堆放柴火,无异常”。

“我再去一趟现场。”陈默合上报告,对赵刚说。

赵刚抬头:“雨还没完全停,路更烂了。让技术队小刘跟你去,他熟悉情况。”

半小时后,陈默和技术员小刘再次深一脚浅脚地踩进清溪村周德海家院子里的泥泞中。雨水虽然小了些,但依然淅淅沥沥,院子里积水和泥浆混在一起,没过脚踝。

现场依然封锁着,堂屋门口拉着警戒线。血腥味已经被连日的雨水冲淡了不少,但那股混合着死亡和潮湿的沉闷气息依然挥之不去。

陈默没有先进堂屋,而是绕到了院子一侧的柴房。柴房很简陋,土坯墙,木门虚掩,里面堆满了劈好的木柴和散落的稻草,光线昏暗。

小刘打着手电筒:“这里技术队初步看过,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痕迹。里面太乱,脚印重叠,提取不到有效的。”

陈默没说话,接过手电,走了进去。柴房空间不大,他走得很慢,光线仔细扫过地面、墙壁、每一个柴堆角落。地上都是碎柴屑和泥土,被之前进出的民警踩得一片狼藉。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柴房最里面一个角落。那里堆着一些还没来得及劈的粗木头和一些废旧的农具。手电光缓缓移动,突然在一根半埋在木头堆里的松木杆上停住了。

那根松木杆大约手臂粗细,一头似乎有被砍凿过的痕迹。陈默蹲下身,示意小刘将光线打近。

他小心地拨开压在松木杆上的几根杂木,露出了那段有砍痕的区域。砍痕很新,木质纤维断裂处颜色鲜艳,与周围老旧的痕迹明显不同。砍痕的方向是斜向下的,力度很大,深入木芯。

“看这个角度,”陈默指着砍痕,“发力方向是自上而下,右手持械的可能性最大。力度狠,像是试刀,或者发泄。”

他从勘查箱里取出镊子和证物袋,小心翼翼地在那段砍痕附近刮取着木屑和可能附着的微量物质。刮取的粉末在强光手电下,似乎能看到一些极细微的、颜色深暗的斑点。

“希望不是泥。”陈默低声自语,将刮取物分别装入几个小证物袋封好,“带回局里立刻做潜血测试。”

他继续勘查柴房门口那片区域。门口的地面更是泥泞不堪,布满各种模糊不清的脚印,几乎被雨水彻底破坏。

陈默的目光却落在门槛外侧的一小片相对硬实的泥地上。那里似乎有一个不完整的、被大量雨水冲刷后几乎平掉的凹陷,形状有些奇怪,不像脚印。

他蹲下身,用手指大致比划了一下那个模糊凹陷的轮廓,然后又看了看柴房里面那根带砍痕的松木杆的位置。

“小刘,”陈默抬头,“记录一下。柴房门口这个位置,可能需要等技术队有空了,做个立体石膏灌注,看看这个凹陷到底是什么。虽然希望不大。”

小刘连忙点头,在本子上记下。

雨水从柴房低矮的屋檐滴落下来,打在陈默的雨衣帽子上,发出沉闷的嗒嗒声。他蹲在泥地里,环顾着这个阴暗杂乱的空间,仿佛在试图捕捉那个已然消散的凶影留下的一丝微弱气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