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 第56章 石坝乡排查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第56章 石坝乡排查

簡繁轉換
作者:吃啥掰我一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28 16:13:52 来源:源1

2006年10月18日,清晨六点。

云溪县公安局指挥部彻夜未明。

墙上那张清溪村及周边山区的地图旁,新钉上了一幅石坝乡的行政区划图,比例尺更大,标注着村落、道路和主要建筑。

赵刚眼里布满血丝,但精神高度集中,手指点着石坝乡的中心区域:“根据陈教授的判断和矿场遗留物证,汪正国极可能已逃往其老家石坝乡方向。”

“、我们必须立刻调整重心,将搜捕力量向石坝乡倾斜。”

陈默站在地图前,接过话头,声音沉稳清晰:“我建议,立即启动对石坝乡的‘三查’。”

他转向指挥部众人,“一,查汪正国的所有亲友社会关系,特别是直系、旁系血亲及关系密切的友人,摸排其可能投靠或寻求帮助的对象。”

“二,查石坝乡近期,特别是10月10日以来的外来人员登记情况,包括旅店、出租屋、用工单位,注意有无符合汪正国体貌特征的可疑人员。”

“三,查全乡范围内的废弃房屋、闲置厂房、山林窝棚、窑洞等一切可能藏匿人员的处所。此人熟悉本地环境,警惕性高,不会轻易暴露在明处。”

“同意!”局长拍板,“赵刚,你立刻带一队人,直奔石坝乡派出所,依托当地力量,全面落实‘三查’!通讯保持畅通,有任何发现,第一时间汇报!”

“是!”赵刚抓起椅背上的外套,转身点人,“一班、二班,跟我走!带上装备和干粮,估计得在石坝乡泡几天了!”

三辆警车呼啸着驶出县公安局大院,卷起一片尘土,奔向三十公里外的石坝乡。

石坝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典型的劳务输出乡镇。2006年,乡里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省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村落显得冷清而缺乏生气。

上午八点半,赵刚的队伍抵达石坝乡派出所。简陋的院子里,只有一位老民警和两个联防队员。听说市里来了专案组抓灭门案的凶手,而且凶手可能就是本乡汪家沟村的人,老民警的脸色立刻凝重起来。

“汪正国?我知道他。”老民警翻着户籍册,“汪家沟村的,名声不好,以前就爱惹事。他家里没什么直系亲人了,父母早没了。倒是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汪正明,没跟着出去打工,在乡街上开了家五金店。”

“汪正明?”赵刚立刻捕捉到这个信息,“他们兄弟关系怎么样?”

“听说一般。”老民警摇摇头,“不是一个爹生的,年纪也差了好几岁。汪正国常年在外头混,很少回来。不过……今年春节前后,好像是在他弟弟家住过几天。”

赵刚立刻部署:“重点查这个汪正明!他的五金店,还有他家!其他人,按‘三查’方案,分组行动!”

“一组,跟我去乡街五金店;二组,走访汪家沟村,询问老街坊;三组,联系各村村干部,排查废弃房屋和外来人员!”

石坝乡街只有一条不到两百米的水泥路,两旁是些低矮的商铺。

汪正明的“正明五金店”就在街尾,门面不大,卷帘门半开着,里面堆满了各种金属配件、农具、电线之类的东西,显得杂乱拥挤。

赵刚带人走到店门口时,汪正明正拿着抹布擦拭柜台,看到几个陌生面孔的警察进来,他动作明显顿了一下,眼神闪过一丝慌乱。

“汪正明?”赵亮出证件,“我们是云溪县局‘10·14’专案组的,找你了解点情况。”

“啊……是,我是。”汪正明放下抹布,手在裤子上蹭了蹭,脸上挤出不太自然的笑,“警察同志,什么事?”

“你哥,汪正国,最近有没有回来过?或者跟你联系过?”赵刚开门见山,目光紧盯着他。

汪正明喉结滚动了一下,避开赵刚的视线:“没……没有啊。他都好久没回来了,我们也没什么联系。”

“春节他不是在你家住过吗?”

“那是过年嘛……就住了几天,早就走了。”汪正明语气急促,“我都不知道他在外面惹了什么事……”

赵刚注意到他说话时手指不自觉地抠着柜台边缘,眼神闪烁不定。“10月16号晚上,你在店里吗?有没有见过什么可疑的人?”

“16号?晚上我……我看店呢,没什么人来。”汪正明声音有点发虚,“我们这小店,天一黑就没什么生意了。”

正问着,店里一个年轻店员拿着扫帚从后院走进来,听到问话,下意识地朝汪正明看了一眼。赵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

他让其他民警继续询问汪正明,自己走到店外,示意那个跟出来的年轻店员到一边:“小伙子,你是这店的店员?”

“嗯。”小伙子点点头,有点紧张。

“10月16号晚上,你在店里吗?看没看到一个戴草帽、捂着脸的男人来找你们老板?”

小伙子犹豫了一下,偷偷瞟了眼店里,压低声音:“好像……是有这么个人。天都快黑了,来的,戴个破草帽,低着头,看不全脸。”

“老板本来在算账,看到他就赶紧站起来了,好像还愣了一下。后来老板就把他领到后院去了。”

“去了多久?说了什么?”

“呆了大概十几二十分钟吧?具体说什么没听见,我在前面看店呢。后来那人走的时候,好像手里拿了包饼干,还有……好像是个手电筒?对,是手电筒,老板没让我拿,是自己去货架上拿的新的。”

“那人长什么样?身高体型?”

“就……挺壮的,个子不算特别高,穿个深色外套,旧的,好像还有点泥点子。说话声音低,有点沙哑,听不太清。”

赵刚心里有数了。他回到店里,汪正明还在跟民警支支吾吾。赵刚直接打断:“汪正明,你后院是不是有个仓库?我们要看一下。”

汪正明脸色唰一下白了:“仓库?就……就放点杂货,乱得很……”

“例行检查,配合一下工作。”赵刚语气不容置疑,示意民警上前。

汪正明只得磨磨蹭蹭地领着警察穿过店铺后门,来到一个小院。院子一角有个砖砌的矮房,门上挂着一把旧锁。汪正明抖着手掏出钥匙打开锁。

门一推开,一股混合着铁锈、灰尘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堆满了各式五金配件、废旧纸箱、麻袋,光线昏暗。

赵刚打着手电,仔细扫过仓库每一个角落。

地面灰尘很厚,杂物堆积如山,一时看不出什么异常。但他注意到,靠近最里面墙角的几个大铁皮桶后面,似乎有什么东西。

他示意民警一起挪开沉重的铁桶。灰尘簌簌落下。桶后面,靠墙的地上,扔着一件团在一起的深色男式外套。

赵刚戴上手套,小心地捡起外套。面料粗糙,是常见的化纤材质,深蓝色,此刻沾满了灰尘,但仔细看,袖口和衣襟处确实有已经干涸发硬的泥点印记。

他摸了摸口袋,左边口袋是空的,右边口袋里,掏出了几张揉皱的一元、五角纸币,还有一张折叠起来的小纸条。

展开纸条,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去县城火车站,找李老三”。字迹潦草,像是匆忙间写就。

赵刚立刻将衣服和纸条分别放入证物袋,脸色冷峻:“汪正明,这衣服是谁的?解释一下!”

汪正明面无人色,嘴唇哆嗦着:“我……我不知道啊……可能是……是以前哪个顾客落下的吧……”

“顾客?落在你仓库最里面的铁桶后面?”赵刚厉声道,“10月16号晚上来找你的那个人,是不是汪正国?这衣服是不是他的?你把他藏哪儿了?”

“没有!真没有!”汪正明几乎要哭出来,“他就是……就是来买点东西,买了就走了……我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隐瞒不报,包庇凶手,你知道是什么罪吗?”赵刚逼视着他。

汪正明瘫软下去,被两个民警架住。

赵刚立刻走到院子里,用对讲机向指挥部汇报:“陈教授,局长,石坝乡五金店有重大发现!”

“在汪正明店铺后院仓库内,发现一件可疑深色外套,口袋内有少量现金和一张纸条,写有‘去县城火车站,找李老三’。”

“店员证实10月16日晚有一符合汪正国特征男子来访,汪正明行为异常。请求立刻技术支援,对衣物进行勘查检验!并排查‘李老三’此人!”

指挥部里,陈默接到消息,立即回应:“收到!立刻安排技术队携带设备前往石坝乡!对衣物进行毛发、皮屑提取,重点比对DNA!”

“同时,通知县局情报中心,立即核查全县范围内,特别是火车站周边,绰号或本名为‘李老三’的人员信息,重点排查与石坝乡有关联、有前科劣迹人员!”

技术科的勘验车拉着警笛,一路疾驰赶往石坝乡。同时对“李老三”的排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情报中心很快反馈:根据前科人员数据库和基层派出所提供的线索,县城火车站周边确实有一个常驻人员,名叫李建军,四十五岁,石坝乡人,无固定职业。”

“长期在火车站广场“拉活”,帮人介绍住宿、购买车票、搬运货物,绰号“李老三”。

“此人2001年曾因诈骗旅客被治安拘留过十五天。”

“立刻控制这个李建军!”局长下令。

10月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几名便衣民警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廉价旅店门口,堵住了正准备出去揽活的李建军。

被带到县公安局询问室时,李建军一脸茫然和无辜:“警察同志,我又咋了?最近可没骗人啊!”

民警直接出示了那张纸条的照片:“认识这个吗?‘去县城火车站,找李老三’。这个‘李老三’,是不是你?”

李建军眯着眼看了看,脸色微变,但嘴上还硬:“叫李老三的多了,咋就一定是我?”

“汪正国你认识吗?石坝乡汪家沟的。”民警盯着他。

听到“汪正国”三个字,李建军眼神明显慌乱了一下,但还是摇头:“不……不太熟……”

民警啪地一拍桌子,将汪正明的照片和初步询问情况摆在他面前:“10月16号晚上,汪正国去了他弟弟汪正明的五金店!之后就不见了!我们在他店里找到了这张纸条!”

“汪正明已经交代了,汪正国就是来找你帮忙的!你还要狡辩?”

李建军额头冒汗,嘴唇哆嗦着,心理防线迅速崩溃:“我……我说……他是来找过我……就……就17号上午……”

“具体时间?找你干什么?”

“大概……大概十点多钟,在火车站广场那边。他看起来慌里慌张的,戴个帽子,遮着脸。他说惹了事,要赶紧走,让我帮他买一张去南州的火车票,要最近的一趟。还说……给我两百块钱辛苦费。”

“你帮他买了?”

“没……没有啊!”李建军急忙摆手,“警察同志,我可不敢!我看他那样子就不对劲,像是犯了大事的。我说我没路子,买不到紧俏票,让他去找别人。他就走了,挺着急的。”

“他去哪儿了?说了什么?要去南州具体什么地方?找谁?”

“他没细说……就说去南州投奔以前一起打过工的老乡。具体找谁没说。哦对了,他说‘这鬼地方再也不回来了’。”

“他当时什么打扮?带了什么东西?”

“就……一件深色旧外套,好像有点脏,裤子也是旧的,脚上穿一双黑色布鞋,挺破的。手里拎着一个灰色的布包,看起来没装多少东西。”

询问结束后,赵刚立刻将情况通报给陈默。陈默沉吟片刻:“立刻查县火车站10月17日的所有监控录像!重点排查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间段,售票厅、广场、进站口所有监控点!”

“看他是否出现过,最终去向哪里!”

2006年,云溪县火车站的监控系统还很不完善,仅在广场入口、售票厅内部和进站口安装了几个摄像头,像素低,画面模糊。

技术民警调取了10月17日相关时间段的所有监控录像,一帧一帧地仔细查看。

下午三点零二分,售票厅门口的监控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可疑身影。

一个穿着深色外套、低着头、帽檐压得很低的男子出现在售票窗口附近,徘徊了大约两三分钟,似乎没有排队买票,不断左右张望,显得焦躁不安。其身高体态与汪正国极为相似。

随后,该男子迅速离开售票厅,消失在广场人群之中。

技术员紧接着调取广场其他角度的监控,艰难地追踪其移动轨迹。画面断续且模糊,但依稀可以看到,该男子没有走向进站口,而是快步穿过广场,转向了东侧的长途汽车站方向!

“长途汽车站!”赵刚猛地站起来,“立刻查17日下午,长途汽车站发往南州方向的班车记录!”

查询结果很快出来:云溪县长途汽车站每天有一班发往南州的长途卧铺大巴,发车时间正是下午四点整!

民警迅速前往长途汽车站,调取了该班次大巴17日的售票记录和检票记录。售票记录显示,当日该班次共售出二十八张票,但均为实名登记,并未发现名为“汪正国”或明显可疑的购票信息。

“他可能没用真名购票,或者根本就没上车,只是去那里观察情况。

”陈默分析道,“但汽车站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是他认为更容易混迹其中的地方。立刻走访17日下午在汽车站候车的乘客、司机、工作人员,寻找目击者!”

与此同时,技术科对从五金店仓库提取的那件深色外套的检验也有了初步结果。

在外套袖口和内领处,提取到了数根短发毛囊。由于当时县局DNA实验室条件有限,常规检测需四十八小时以上,但已紧急送往市局技术处进行加急比对。

等待DNA结果和走访结果的时间里,指挥部的气氛更加凝重。

汪正国扔掉了显眼的胶鞋和柴刀,换上了普通的布鞋和衣服,弄到了手电和食物,并且试图通过其弟弟和社会关系寻找逃往外地的途径。

他的反侦查意识比预想的更强,逃亡方向也更加多变。

“他最初可能想通过火车站离开,但发现风险太大,或者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随即转向长途汽车站。但无论哪种方式,他都急需现金。”

陈默指着地图上的石坝乡和县城,“他弟弟只给了他少量现金,不够长途路费。他很可能还会在附近逗留,寻找弄钱的机会,或者联系其他可能帮助他的人。”

“加大对石坝乡及县城周边所有废弃房屋、工地、桥洞的搜查力度!”

“特别是汽车站、火车站周边区域的小旅馆、出租屋、录像厅,进行拉网式排查!通知所有银行储蓄所、信用社,加强安保,注意异常情况!”局长下令。

一张更密的大网,以县城和石坝乡为中心,再次撒开。每个人都清楚,汪正国如同惊弓之鸟,但困兽犹斗,其随身可能仍携带着那把柴刀之外的凶器,危险并未远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10月14日案发已经过去五天,社会的关注和压力与日俱增。

指挥部里,电话铃声、对讲机的电流声、民警匆忙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烟雾缭绕中,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地图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板,等待着下一个突破口的出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