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军营:对不起,我是纠察! > 第五百二十五章

军营:对不起,我是纠察! 第五百二十五章

簡繁轉換
作者:东流不鸽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28 17:00:24 来源:源1

【**章节,写的极慢,今天的更新要晚一点,本章并非是正式更新,麻烦兄弟们几个小时后刷新一下,就能看到更新】

“踏...踏...踏...”

背着藤筐的陶建国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朝着那片熟悉的...

风沙在胡杨林的残枝间穿行,像无数细碎的低语。赵卫红站在原地,手中的黑伞微微颤动,仿佛感应到了某种无形的压力。他没有立刻查看那枚存储卡,而是将它贴身收进胸口内袋,指尖触到一丝微凉的金属质感??那是父亲留下的军牌,早已锈迹斑斑,却从未离身。

夜色渐浓,北斗七星悄然升起。他转身走向停在林外的越野车,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回京。一路上,车载AI反复提示:“检测到异常神经信号波动,建议驾驶员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赵卫红冷笑一声,手动关闭了系统权限。他知道,这不只是技术的警报,更是时代的隐喻:连最基础的安全机制,都在悄然引导人向“稳定”低头。

回到北京已是凌晨三点。指挥部灯火通明,李小雨仍在等他。她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滚动着全球“童伞计划”的实时数据流:大理的课堂录音正在上传,苏文澜发来一段加密视频日志,而额济纳旗边境监测站则报告了一次短暂的w波段扰动,持续时间0.3秒,特征与“伞”系统逆向匹配度达89%。

“不是巧合。”李小雨抬头,“陈默给你的东西,可能已经被追踪了。”

赵卫红点头,取出存储卡插入物理隔离终端。设备启动自毁协议前的三分钟内,完整音频被成功导出。第一段录音来自1987年冬,背景音是暖气片滴水声和纸张翻动的摩擦。

>【录音片段一|绝密级会议记录】

>主席声音(变声处理):“‘蒲公英’首期成果显著。试点学校中,92%的学生在面对权威指令时表现出无条件顺从倾向。下一步,应考虑将其纳入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体系。”

>某将领:“但有教师反映,个别孩子仍会提问‘为什么不能反对’?”

>主席:“那就让他们明白??反对本身是一种病态情绪,需要调适。”

第二段录音是2001年春,地点疑似某地下指挥所。

>【录音片段二】

>主席:“互联网兴起,信息失控风险加剧。我们必须加快‘认知免疫工程’布局。目标:让民众自动过滤‘不利于团结’的思想苗头。”

>科研代表:“现有技术可通过社交平台算法推送特定情绪内容,诱导群体共鸣,压制异见传播。”

>主席轻笑:“很好。记住,不要禁止质疑,要让人们觉得质疑很累、很傻、很孤独。”

第三段录音最为清晰,竟发生在2019年某高校改革座谈会上,主席以“特邀专家”身份出席。

>【录音片段三】

>“现在的年轻人太敏感,动不动就要‘自我表达’。我们要培养的是建设者,不是评论员。教育的目的,不是启发思考,而是建立共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该被忽略。”

>台下掌声雷动。

赵卫红闭上眼,太阳穴突突跳动。三十年,三场会议,三个时代,同一个声音。面具换了,职位变了,可话语逻辑如出一辙:**把怀疑污名化,把沉默神圣化**。

“这个人……还活着。”李小雨低声说,“而且仍在参与决策层议事。”

“不止活着。”赵卫红睁开眼,“他在进化。从前靠电极和药物控制大脑,现在用课程、算法、舆论来塑造灵魂。他不需要命令你做什么,他只需要让你觉得??别的选择不值得想。”

他们连夜整理证据链,却发现所有录音中的“主席”语音虽高度相似,却无法通过生物特征最终确认身份。更诡异的是,每次会议记录的时间节点,官方档案都显示该人物因健康原因长期休养,甚至有一次已被宣告“临床死亡”。

“替身?多重人格操控?还是……意识上传?”李小雨皱眉。

赵卫红摇头:“都不是。他是‘梧桐’本身的人格具象。一个制度性信念的集合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大局’牺牲疑问权,他就能源源不断获得新的载体。”

清晨六点,一封匿名邮件抵达联盟服务器。附件是一份名为《思想稳定性指数白皮书》的PDF文件,标注为“内部参考?严禁外传”。文档详细列出了全国百所重点中小学的“学生行为评估模型”,其中一项指标赫然写着:

>**“批判阈值”:衡量个体对主流叙事产生怀疑的概率。数值越高,越需干预。**

干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疏导、家庭沟通、课外活动引导、必要时转入“特殊成长关怀班”。

赵卫红立即联系大理试点学校的志愿者,得到回复:该校上周刚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增设“集体荣誉感强化周”,并推荐使用新型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语音语调变化,自动识别“潜在对抗情绪”。

“他们在复制‘共感矩阵’。”李小雨咬牙,“只是这次,对象是孩子,工具是爱与关怀。”

当天中午,“纠察者联盟”召开紧急响应会议。赵卫红提出三项行动预案:

第一,启动“种子反制程序”??将“自主意识启蒙课程包”升级为互动式AI教学模块,植入隐蔽的认知防御训练,教会孩子识别话术陷阱、情感绑架和逻辑谬误;

第二,联合国际神经伦理协会发布公开信,呼吁全球教育组织警惕“非侵入式思想塑造技术”的滥用,并推动立法禁止在学校部署任何未经家长知情同意的脑波监测设备;

第三,秘密派遣技术人员潜入“特殊成长关怀班”试点单位,收集一手数据,寻找突破口。

会议尚未结束,一则突发新闻打断进程:新疆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因在作文中写道“我觉得爱国不该是强迫的”,被校方认定“存在价值观偏差”,送至心理干预中心接受为期两周的“情绪矫正”。

苏文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却被拒之门外。她在朋友圈发布一张照片:教室窗外贴着标语??“做听话的好苗子,长大才能成栋梁”。

评论区瞬间炸开锅。有人支持学校做法,称“孩子需要正确引导”;也有人愤怒质问:“什么时候‘独立思考’成了疾病?”

舆情迅速发酵。“童伞计划”官网流量暴增三百倍,大量家长留言询问如何在家自行开展启蒙教育。与此同时,数十个模仿账号在网络上出现,打着“童伞”旗号散布虚假教材,内容竟是教孩子“如何快速识别身边的危险思想分子”。

赵卫红意识到,敌人已经开始反扑。这一次,他们不再隐藏,而是试图**劫持“觉醒”的名义,将其扭曲为新一轮规训的工具**。

深夜,他独自来到地下室档案室。这里存放着“归零行动”以来的所有物证:破碎的脑机接口残片、泛黄的日志本、受害者的遗书复印件。他在角落翻出一个铁盒,里面是一卷老式磁带,标签上写着:“周维国绝笔录音”。

按下播放键,沙哑的声音缓缓流出:

>“我曾以为,只要造出‘伞’,就能打破牢笼。可后来我发现,真正的锁链不在实验室里,而在每个人心里。我们害怕孤独,所以选择合群;我们恐惧惩罚,所以学会赞美枷锁。当我看着自己的儿子第一次对我说‘爸爸,老师说这样才对’时,我知道……我已经输了。”

>

>“如果还有人愿意继续撑伞,请告诉他:别指望救所有人。哪怕只能唤醒一个孩子,让他在未来某个时刻,面对命令时多犹豫一秒??那就是光。”

赵卫红怔住良久,眼眶发热。他忽然明白,为何父亲临终前要说“撑伞归来不说悔”。因为真正的战斗,从来不是赢得胜利,而是**在绝望中坚持播种,哪怕不知谁会收获**。

第二天,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将全部核心证据打包,包含三段录音、白皮书、腾冲女子的记忆碎片、苏文澜采集的儿童脑波数据,以及周维国的遗言,统一编码为一份名为《人类自主性存续报告》的公开文档,通过区块链永久存证,并设置全球自动分发节点。

发布前,他在文档首页写下一段引言:

>“这不是控诉,也不是号召。它只是一个提醒:

>当你说‘这很正常’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正常’是谁定义的?

>当你觉得‘大家都这样’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这种‘一致’是如何达成的?

>自由不是天赋,而是习得的能力。

>而它的第一步,永远是??觉察不对劲。”

点击发送那一刻,系统提示:“预计覆盖终端数:超过两亿七千万。”

随后,防火墙警报拉响。国家级网络监管系统启动紧急拦截程序,宣称该文件“含有危害社会稳定的内容”,强制下架所有转发链接。社交媒体全面封禁关键词,“童伞”“自主意识”“批判阈值”等词陆续被列入过滤名单。

但晚了。

早在发布前二十四小时,联盟已在三十个国家的秘密据点预埋了离线传输通道。U盘、SD卡、甚至印刷成册的纸质版,正通过留学生、记者、外交人员、跨境货车司机的手,悄然流向各地校园与社区。

一周后,泰国清迈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讨论会,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说不”;德国柏林某中学教师将《报告》部分内容改编为戏剧,在毕业典礼上演;巴西贫民窟里的公益教师用投影仪在墙上播放译制版课程视频,孩子们围着屏幕大声朗读:“我的感觉,我说了算。”

而在国内,变化更为隐秘却深刻。

某重点高中晚自习,一名女生悄悄递给同桌一张纸条:“你觉得班主任今天说的话,是不是在让我们自我审查?”男生迟疑片刻,回写道:“我也觉得怪怪的。但我以前从来不敢这么想。”

另一座城市的小学课堂上,老师提问:“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多数孩子齐声回答“解放军叔叔”,只有一个男孩举起手:“我觉得,最可爱的是敢说真话的人。”全班寂静,老师愣了几秒,竟笑了:“说得也不错。”

这些片段,被家长录下上传,又被海外镜像网站转载,最终汇成一股无法彻底扑灭的声浪。

一个月后,军纪委秘密召开高层听证会。赵卫红作为证人出席,提交了全部证据链条。会议室气氛凝重,多位老将军听完录音后沉默良久。

一位退役上将终于开口:“我们打过仗,流过血,以为和平就是终点。可没想到,战争换了个模样,打进了孩子的课本里。”

最终,会议达成有限决议:暂停“特殊成长关怀班”全国推广计划,责令教育部彻查心理干预课程内容,禁止未经审批的智能穿戴设备进入校园。

虽未触及根本,但这已是二十年来最大一次政策回调。

会后,赵卫红收到一条新消息:

>“你赢了一局。”

>“但游戏规则没变。”

>“小心身边的人。”

>??N

他抬头望向走廊尽头,李小雨正抱着文件走来,神情如常。可就在她经过监控摄像头的一瞬,瞳孔反射出一道极细微的蓝光??转瞬即逝,像是隐形眼镜的折射,又像某种微型植入物的激活信号。

赵卫红心头一紧,却没有表现出来。他轻轻摸了摸口袋里的黑伞钥匙扣,默默记下这一刻。

当晚,他再次来到香山凉亭。春风拂面,桃花纷飞。他打开录音机,对着麦克风轻声说:

“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许我会被调职,被监视,甚至被抹去存在。但我知道,已经有十万颗种子撒了出去。它们会在某个清晨醒来,眨着眼睛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

>“那一刻,伞就会重新张开。”

>

>“而我,只是第一个愿意淋雨的人。”

录音结束,他按下上传。信号穿越基站,跃入卫星,洒向大地。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一间蒙古包里,陈默正握着一台老旧收音机,耳机里传来这段声音。他身旁,一个瘦弱的男人蜷坐在地毯上,眼神呆滞,手指不停划着地面,仿佛在写什么字。

陈默低头一看,怔住了。

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字:

**“我…想…说。”**

他猛地抬头,眼中泛起泪光。

远处,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无边的绿野。

风起了,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吹向远方。

在那里,一座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排队升旗。国歌响起时,所有人都举手敬礼,唯独一个小女孩站在原地,仰头望着天空。

她看见一朵云,缓缓舒展,像一把巨大的黑伞,静静地,撑在蓝天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